《薛案辨疏》~ 卷上 (32)
卷上 (32)
1. 脾胃虧損吞酸噯腐等症
疏曰:前症初起未嘗非脾胃濕熱所致,用藥亦不過如是。何至於益甚耶?要知其人必脾胃原素弱而更加以飲食失節者耳。自用二陳等類,復傷其脾胃之元氣,以致足指腫痛,指縫出水,此脾氣更虛而濕氣隨之下陷也。此補中益氣所以升補元氣,而茯苓、半夏所以燥滲其濕氣而即愈也。足以見脾胃素弱之人,即在初起,即有邪氣,亦不可純用寒涼克伐之品也。
一儒者胡濟之,場屋不利,胸膈膨悶,飲食無味,服枳朮丸不時作嘔,用二陳、黃連、枳實,痰湧氣促,加紫蘇、枳殼,喘嗽腹痛,悉屬虛寒。用六君加薑、桂,二劑不應,更加附子一錢,二劑稍退,數劑十愈六七,乃以八味丸全愈。
疏曰:場屋不利而患之症,似屬鬱結傷脾之意,歸脾湯是合症方也。舍而不用,徒用大傷脾氣之品,是以疊用而疊受,所變皆脾胃虛症,雖無寒症可見,並無熱症可憑。故從虛者,必溫之法治之;至於溫補脾胃之後,繼以溫補命門者,亦補母生子之常法耳。夫用薑、桂而曰不應,更加附子而已,不更方也。
要知危症用藥不應,即是應處,不可更方,加重其劑,增其力耳。若一更方,便惑矣。倘日反甚,則宜更之。然亦有病重藥輕之假甚者,仍不可更,要認假甚之法,然症變而脈不變,脈變而重按不變也。如後大司馬王浚川之案是也。
一上舍嘔吐痰涎,發熱作渴,胸膈痞滿。或用清氣化痰降火,前症益甚,痰涎自出。余曰嘔吐痰涎,胃氣虛寒,發熱作渴,胃不生津,胸膈痞滿,脾氣虛弱,須用參、耆、歸、術之類溫補脾胃,生髮陽氣,諸病自退。彼不信,仍服前藥,虛症悉至,復請治。余曰:飲食不入,呃逆不絕,泄瀉腹痛,手足逆冷,是謂五虛;煩熱作渴,虛陽越於外也。
脈洪而大,脈欲絕也,死期迫矣。或曰若然殞於朝乎?夜乎?余曰:脈洪大必殞於晝。果然。
疏曰:以此諸症,亦不見其為虛寒也。豈別有見於脈氣形色乎?惟痰涎自出是脾氣虛,不能攝涎,症虛則有之,未必寒也。然因降火之後見之,故以虛寒屬之。不然豈無脾熱甚而流涎者乎?先生雖言虛寒,而所論藥品,只是補之而已,未嘗有溫之者。而言溫補何也?蓋氣虛之症,多近於寒,故曰虛寒,而補氣之藥多屬於溫,故曰溫補。
至於五虛,現症不治,但兼煩熱作渴,且脈見洪大者,庸醫處此,猶謂火未清楚,或謂元氣未脫,不知其有虛陽外越,脈欲絕之兆乎?故知死症既現,縱有可觀者,亦不足矣。若殞於朝,殞於夜之說,有一友云:凡人死期已至者,其脈洪勁無胃,純陽無陰,乃真陰竭絕,必殞於日;其脈洪細微弱,漸漸脫去,此為純陰無陽,乃真氣離散,必殞於夜。以此論之,是無陰者,殞日;無陽者,殞夜也。
白話文:
脾胃虧損吞酸噯腐等症
文中記載一些脾胃虧損導致吞酸、噯腐等症狀的案例,並闡述了治療的經驗和原則。
起初的症狀往往是因為脾胃濕熱引起,治療方法也相對簡單。但如果症狀加重,則說明患者脾胃本就虛弱,又因飲食不節加重病情。若使用二陳湯等寒涼藥物,反而會損傷脾胃元氣,導致足趾腫痛、指縫滲水等症狀,這是因為脾氣更虛,濕氣下陷所致。此時應使用補中益氣湯等升補元氣的藥物,再配合茯苓、半夏等燥濕藥物,就能治癒。這說明即使在初期,脾胃虛弱的患者即使有邪氣,也不宜單純使用寒涼藥物。
有個儒生胡濟之,因工作壓力大,出現胸膈脹滿、食慾不振等症狀,服用枳朮丸後還嘔吐。後來又服用二陳湯、黃連、枳實等藥物,反而痰多氣喘,加用紫蘇、枳殼後,又出現喘嗽腹痛,這些都是脾胃虛寒的表現。於是改用六君子湯加生薑、桂枝,但效果不佳,又加了附子,才有所好轉,最終用八味丸痊癒。
工作壓力導致的這些症狀,像是鬱結傷脾,應當使用歸脾湯。但沒有使用,反而使用了過多傷脾的藥物,導致病情加重,出現各種脾胃虛症。雖然沒有明顯的寒症或熱症,但由於是虛症,就應當溫補。溫補脾胃之後,再溫補腎陽,這是遵循“補母生子”的原則。使用生薑、桂枝效果不佳,加附子,並非更換藥方,而是加重藥力。
危重症患者用藥無效,往往是劑量不足,應該加重藥量,而不是更換藥方。如果病情加重,則需要考慮更換藥方。但也有些病情看似加重,實則藥力不足,不應更換藥方。判斷真假加重的方法是觀察症狀和脈象的變化,如果症狀改變但脈象不變,或脈象改變但重按脈象不變,則屬於假性加重。
有個舉人嘔吐痰涎,發熱口渴,胸膈痞滿。服用清熱化痰降火的藥物後,病情加重,痰涎反而更多。實際上,嘔吐痰涎是胃氣虛寒,發熱口渴是胃陰不足,胸膈痞滿是脾氣虛弱。應該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等溫補脾胃、益氣生陽的藥物。但他不信,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,結果虛症加重,再次求醫。此時已經出現飲食不入、呃逆不止、泄瀉腹痛、手足厥冷(五虛),以及煩熱口渴(虛陽外越)。
脈象洪大,幾乎要絕,生命垂危。有人問他是否會在早上或晚上去世,答曰脈象洪大必死於白天,果然如此。
這些症狀並非完全是虛寒,而是脾胃虛弱。痰涎自出,是因為脾氣虛弱,不能攝納津液。症狀虛弱,不一定就是寒證,但因為是在服用降火藥物後出現的,所以被認為是虛寒。但脾熱嚴重也會流涎,不一定都是虛寒。文中雖然說是虛寒,但所用的藥物都是補益之品,並無溫熱之品。之所以說溫補,是因為氣虛的症狀多類似寒症,所以稱之為虛寒;而補氣的藥物多屬於溫性藥物,所以稱之為溫補。
至於五虛,單純針對現症治療,但同時出現煩熱口渴,脈象洪大,庸醫會認為是火毒未清或元氣未脫,卻不知道這是虛陽外越,脈象將絕的徵兆。因此,即使有其他可觀察到的症狀,臨死前的症狀才是最主要的。關於死期是否在白天或黑夜,有人說:如果脈象洪大有力,純陽無陰,是真陰竭絕,必死於白天;如果脈象洪細微弱,漸漸衰竭,是純陰無陽,真氣散失,必死於夜晚。所以,無陰者死於白天,無陽者死於夜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