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薛案辨疏》~ 卷上 (3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31)

1. 脾胃虧損吞酸噯腐等症

趙吏部文卿,患吐不止,吐出皆酸味,氣口脈大於人迎二三倍,速余投劑。余曰:此食鬱上焦宜吐,不需用藥。乃候其吐清水無酸,氣寸脈漸減,尺脈漸復,翌早吐止,至午脈俱平復,勿藥自安。後撫陝右過蘇顧訪傾,蓋清談厚過於昔,且念余在林下,頻以言慰之。

疏曰:所吐酸味,氣口脈大,自然食鬱無疑。然必脈見沉滑有力者為然也。不然烏知其不犯脾胃虛症乎?至於不需用藥者,亦必因其形氣不憊耳。觀翌日平復,勿藥自安之句,豈非形氣不憊者乎?或曰若然,何不止其吐而消其食也。曰:觀尺脈漸復之句,則知前已尺部無脈矣。

古云:上部有脈,下部無脈,其人當吐,不吐者死,即不吐亦當使之得吐,是因宜吐,故亦不可止吐也。或曰若然,何不湧其吐而出其食也?曰:觀患吐不止之句,則知已自得吐矣。若不吐自當湧之使吐。今吐不止,故不可湧其吐也。既不可止,又不可湧,而消其食,出其食更無益幹事。

且形氣不憊,所以不需用藥之為得也。

一儒者,面色萎黃,胸膈不利,吞酸噯腐,恪服理氣化痰之藥,大便不實,食少倦怠,此脾胃虛寒。用六君加炮姜,木香漸愈,更兼用四神丸而元氣復。此症若中氣虛弱者,用人參理中湯,或補中益氣加木香、乾薑;不應,送左金丸或越鞠丸。若中氣虛寒,必加附子或附子理中湯,無有不應。

疏曰:面色萎黃,虛者有之,未必至於寒也。至於大便不實,食少體倦,而虛寒始確矣。然而虛熱者亦若是。要當於脈氣形色參之也。《內經》曰:諸嘔吐酸皆屬於火,況酸為木火之味,故余每於吐酸吞酸,食後口酸諸症,皆作肝脾鬱火治之,而以加味逍遙散或合左金丸,以治肝經血虛火鬱之酸,又以補中益氣加丹皮、山梔或合左金丸以治脾經氣虛火鬱酸,若氣血不虛,只是火鬱而作酸症,但用越鞠丸或合左金丸治之。所謂脾胃虛寒而患此症者,十中之一也。

故先生亦有補中益氣加木香、炮姜,不應,送左金丸或越鞠丸之說。此是虛熱之法,而非定主虛寒也。至於前云脾胃虛寒,用六君加炮姜木香後,雲中氣虛寒,用補中益氣必加附子者,前因大便不實而言,後不過疏論而已。蓋大便不實者,不利於黃耆、當歸之滑潤也。

前雲中氣虛弱,用人參理中湯或補中益氣湯加乾薑、木香;後雲中氣虛寒,必加附子或附子理中湯者,前是不過虛弱而論,後則虛弱而兼寒也,蓋虛弱者,原不必附子之大溫大熱也。又前云脾胃虛寒,用六君加炮薑、木香,後雲中氣虛弱,補中益氣加木香、乾薑者,要知炮姜能溫脾胃之寒,乾薑不過止嘔行滯而已,其功用甚殊也。

一上舍飲食失宜,胸腹膨脹,噯氣吞酸,以自知醫,用二陳、枳實、黃連、蒼朮、黃柏之類,前症益甚。更加足指腫痛,指縫出水。余用補中益氣加茯苓、半夏治之而愈。若腿足浮腫,或焮腫寒熱嘔吐,亦用前藥。

白話文:

脾胃虧損吞酸噯腐等症

一位趙姓官員,患有持續嘔吐的毛病,嘔吐物皆呈酸味,寸口脈跳動比人迎脈快兩三倍,他急忙找我求治。我說:這是食物積滯於上焦導致的,應該讓其自然嘔吐,不必用藥。於是觀察他嘔吐清水,酸味消失,寸口脈漸弱,尺脈漸強,第二天早晨嘔吐停止,中午脈象完全恢復正常,不用藥物就痊癒了。後來他在陝西、關中地區巡視,經過蘇州拜訪我時,暢談甚歡,比以前更勝一籌,並常常安慰我在林下生活清苦。

分析:嘔吐酸味,寸口脈有力,顯然是食物積滯無疑。但必須脈象呈現沉滑有力才如此判斷,否則怎麼知道不是脾胃虛症呢?至於不用藥的原因,是因為他的形氣(精氣神)未受損耗。觀察到第二天痊癒,不用藥就安好的情況,豈不是形氣未損耗的證明嗎?有人問:既然如此,為什麼不停止嘔吐,消化食物呢?回答:觀察到尺脈漸強這句話,就知道之前尺脈沒有跳動。

古書記載:上部有脈,下部無脈,病人應該嘔吐,不吐則死,即使不吐也應該讓其嘔吐,這是因為應該嘔吐,所以也不可阻止嘔吐。有人問:既然如此,為什麼不催吐,排出食物呢?回答:觀察到持續嘔吐的敘述,就知道已經在自然嘔吐了。如果沒有嘔吐,就應該催吐。現在已經持續嘔吐了,所以不應該再催吐。既不能阻止嘔吐,也不能催吐,而消食、排出食物也無濟於事。

因為形氣未受損耗,所以不需要用藥,這是治療成功的關鍵。

一位儒生,面色萎黃,胸膈不舒服,吞酸噯腐,堅持服用理氣化痰的藥物,大便不實,食慾不振,倦怠乏力,這是脾胃虛寒。我用六君子湯加炮薑、木香治療,病情漸漸好轉,再服用四神丸後,元氣恢復。這種症狀如果因中氣虛弱引起,就用人參養榮湯,或補中益氣湯加木香、乾薑;若無效,則服用左金丸或越鞠丸。如果中氣虛寒,必須加入附子或服用附子理中湯,一定有效。

分析:面色萎黃,虛證會有這種表現,不一定就是寒證。大便不實,食慾不振,倦怠乏力,虛寒就比較確定了。但虛熱也會有這些症狀。必須從脈象、氣息、形體、面色綜合判斷。《內經》說:所有嘔吐酸味的都屬於火證,何況酸味是木火之味,所以我經常對嘔吐酸水、吞酸、飯後口酸等症狀,都用肝脾鬱火的方法治療,使用加味逍遙散或配合左金丸,治療肝經血虛火鬱引起的酸味,也用補中益氣湯加丹皮、山梔或配合左金丸治療脾經氣虛火鬱引起的酸味,如果氣血不虛,只是火鬱導致酸味,就用越鞠丸或配合左金丸治療。所謂脾胃虛寒而患此症的,只佔十分之一。

因此,先生也有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、炮薑,如果無效,再用左金丸或越鞠丸的說法。這是虛熱的治療方法,並不是一定針對虛寒。前面說脾胃虛寒,用六君子湯加炮薑、木香,後面說中氣虛寒,用補中益氣湯必須加附子的原因是:前面是根據大便不實說的,後面只是泛泛而論。因為大便不實,不利於黃耆、當歸的潤滑作用。

前面說中氣虛弱,用人參養榮湯或補中益氣湯加乾薑、木香;後面說中氣虛寒,必須加附子或用附子理中湯,前面只是針對虛弱而言,後面是虛弱兼寒證,因為虛弱者,不一定需要附子這種溫熱的藥物。前面說脾胃虛寒,用六君子湯加炮薑、木香,後面說中氣虛弱,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、乾薑,要知道炮薑能溫暖脾胃的寒邪,乾薑只是止嘔化滯而已,它們的功效大相徑庭。

一位上舍生飲食不當,胸腹脹滿,噯氣吞酸,自以為醫術高明,服用二陳湯、枳實、黃連、蒼朮、黃柏等藥物,結果症狀加重。而且腳趾腫痛,指縫間滲出液體。我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、半夏治療,就痊癒了。如果腿腳浮腫,或紅腫伴隨寒熱、嘔吐,也用此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