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薛案辨疏》~ 卷下 (8)
卷下 (8)
1. 脾胃虧損暑濕所傷等症
大司徒李公患黃疸,當投滲淡之劑,公尚無嗣,猶豫不決。余曰:有是病而用是藥。以茵陳五苓散加芩、連、山梔,二劑而愈。至辛卯得子,公執予手而喜曰:醫方猶公案也。設君避譭譽殘喘,安得享餘年而遂!付託之望哉。
疏曰:此案又見別集,向時濕熱泄瀉,因未生子,惑於人言,淡滲之劑能瀉腎,因服參、耆之藥,後變為黃疸,小便不利,胸腹滿脹云云。此是濕熱為患,固非滲淡之藥不治。若以脾虛所致,則應補氣為先。而此案本無虛象,故服參、耆而變黃疸也。先生直以淡滲之品除之,所謂有是病即是用藥,孰謂先生好補者哉!
白話文:
疏曰
這個案例在其他醫書中也有記載。當時李公是因濕熱泄瀉,又因未生育,受到他人言論的影響,認為淡滲之劑會傷腎,於是服用人參、黃芪等補藥。結果反而導致黃疸加重,小便不利,胸腹滿脹等症狀。這說明濕熱為患,確實需要淡滲之藥來治療。如果因為脾虛導致黃疸,就應該先補氣。而這個案例中,李公原本沒有虛象,所以服用人參、黃芪才會導致黃疸加重。先生直接用淡滲之品來治療,這就是「有病即用藥」,哪裡能說先生喜歡補呢?
應有王治中,遍身發黃,妄言如狂,又患胸痛,手不可近,此中焦蓄血為患,用桃仁承氣湯一劑,下瘀血而愈。
疏曰:遍身發黃,不必屬瘀血也。因妄言如狂,胸痛手不可近,故知為蓄血也。妄言如狂,不必屬蓄血也。因遍身發黃,故知為蓄血也。蓄血不必屬中焦也,因胸痛,故知為中焦蓄血也。
文選姚海山,中暑頭痛,發熱氣高而喘,肢體倦怠,兩手麻木,余謂熱傷元氣,用人參益氣湯頓安,又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、五味而愈。
疏曰:世人見有頭痛發熱,不問冬夏,悉用表散,而不知中暑者多傷元氣,元氣既傷而復表散,能不亡陽乎?即知其為暑者,亦必用清暑之藥,如香薷飲之類。不知元氣既傷,只補其元氣而暑邪自退矣。人參益氣湯為熱傷元氣之的方,補中、生脈為夏月御暑之要藥也。
白話文:
有一位名叫王治中的病人,全身發黃,胡言亂語像發狂一樣,還感到胸痛,而且疼痛難忍,連手都碰不得。這是因為中焦積聚了瘀血導致的。我用了一劑桃仁承氣湯來瀉去瘀血,病人就痊癒了。
解釋:全身發黃不一定都是瘀血引起的。由於病人胡言亂語像發狂一樣,並且胸痛難忍,因此可知是蓄血導致的。胡言亂語像發狂一樣,也不一定都是蓄血引起的。由於病人全身發黃,因此可知是蓄血導致的。蓄血不一定都積聚在中焦,由於病人感到胸痛,因此可知是中焦積聚了瘀血。
文選姚海山患了中暑,頭痛、發熱、呼吸急促、四肢無力、雙手麻木。我認為是暑熱傷了元氣,便用人參益氣湯讓病人立刻舒服起來,又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麥門冬和五味子,最後病人痊癒了。
解釋:人們看到有人頭痛發熱,不論是冬天還是夏天,都用發散表邪的藥物,卻不知道中暑的人大多是元氣受損。元氣已經受損,再用發散表邪的藥物,難道不會損傷陽氣嗎?即使知道是中暑,也應該使用清暑的藥物,比如香薷飲之類。不知道元氣受損,只要補益元氣,暑邪自然就會消退。人參益氣湯是治療暑熱傷元氣的特效藥方,補中益氣湯、生脈散是夏日防暑的要藥。
或曰香薷飲是夏月暑症之表藥,而此案頭痛發熱,豈非得之避暑納涼於深室大廈為陰所遏,正當用香薷飲,以表之乎?曰:然不觀其肢體倦怠,兩手麻木,非熱傷元氣,而何故不用香薷飲之表藥,而必用清暑益氣之補劑也。
儀部李北川,仲夏患腹痛吐瀉,兩手拗之則熱,按之則冷,診其脈浮大,重按則微細。余曰:此陰寒之症也。急服附子理中湯不應,仍服至四劑而安。
疏曰:凡夏月患腹痛吐瀉,所謂霍亂也。未有不以平胃散清暑為至,當然每多內寒之症,而不能辨,得此辨法,真無遁情矣。至於服藥不應,即云應矣。故仍服至四劑而愈,不然服附子理中湯而不當,即變症迭出矣。何能不應,此陰重故也。
白話文:
有人說,香薷飲是夏季暑熱症的表藥,而這個案例頭痛發熱,難道不是因為躲避暑氣在深宅大院裡納涼,被陰氣所阻擋造成的嗎?應該使用香薷飲來治療表症吧?我說:你看他的四肢倦怠,兩手麻木,這不是暑熱傷了元氣嗎?為什麼不用香薷飲的表藥,而要使用清暑益氣的補藥呢?
儀部郎中李北川,仲夏時節患了腹痛吐瀉,兩手彎曲時感覺發熱,按壓時感覺冰冷,診脈發現脈象浮大,重按則微細。我說:這是陰寒之症。急用附子理中湯治療,卻沒有效果,仍然服用到第四劑才痊癒。
我解釋道:凡是夏季患腹痛吐瀉的,叫做霍亂。一般來說,用平胃散來清暑是最好的方法,當然很多是內寒之症,卻無法辨別。有了這個辨證方法,就沒有任何可以迴避的地方了。至於服藥沒有效果,就說有效果。所以他仍然服用到第四劑才痊癒。否則,服用附子理中湯不當,就會出現各種變症。怎麼可能沒有效果呢?這是因為陰寒過重的原因。
進士楊葉甫,夏月食生冷果品患腹痛,用附子理中湯一鍾頓安。
疏曰:此案必能灼知其食生所致,然後此湯可進。
大守朱陽山弟,下部蓄血發狂,投抵當湯而愈。
疏曰:發狂症屬陽明實熱為多,何以知其屬下部蓄血也?意必其小腹硬痛,大便黑亮,或溏膩如漆者為蓄血。若黑燥如煤者為燥結,非蓄血也。又蓄血症,舌苔有邊,白中黑而極薄潤,必無乾燥焦黃者,以血為陰,無大實熱故也。又云傷寒發黃熱勢已極,與蓄血相類,但小便自利而渴者,為蓄血。
小便不利,大便實而渴者,為發黃。故凡有蓄血者,必小便自利,大便黑亮,其人如狂,蓋血病而氣不病,故小便多自利也。心主血,邪熱上干心,心君不寧,故煩躁譫語而如狂也。尚有身黃唇焦,嗽水不欲咽,腹脹起有青紫筋,諸症可驗。但當分三焦上中下部份,如曾吐血衄血,而胸膈痛兼現有以上諸症者,上焦蓄血也。
白話文:
小便不暢,大便乾燥而且口渴,才是發黃。所以凡是積血的人,一定小便自利,大便黑亮,而且神志不清,因為是血病,而不是氣病,所以小便大多自利。心臟主血,邪熱上擾心臟,心神不安,所以煩躁胡言亂語像發狂一樣。還有身體發黃,嘴唇乾燥,咳嗽有痰不想咽下去,肚子脹鼓鼓,有青紫色的血管,這些症狀都能驗證。但是要區分三焦,上中下不同部位。如果曾經吐血、鼻出血,而且胸膈疼痛,同時出現上述症狀,就是上焦積血。
須用犀角地黃。渴如患傷寒,邪入陽明,或患下痢膿血,而胸中痛兼現有以上諸症者,中焦蓄血也。當用桃仁承氣湯,輕者犀角地黃湯,或加大黃。如患傷寒邪熱,自太陽經不解,傳入膀胱之裡,與血相搏,或下血痢,產後惡露不盡,結在小腹,經水阻滯,而小腹痛兼現以上諸症者,下焦蓄血也。當用抵當湯,輕者桃仁承氣湯。
要知血既瘀滯,脾胃雖虛不得不先下之也。
一儒者,每春夏口乾發熱,勞則頭痛,服清氣化痰藥,瀉喘煩躁;用香薷飲,神思昏憒,脈大而虛。此因閉藏之際,不遠房幃為患,名曰注夏。用補中益氣去升、柴,加五味、麥冬、炮姜一劑,脈益甚,仍服前藥加肉桂五分即蘇,更用六味丸而痊。
白話文:
需要使用犀角地黃。如果患者口渴,像是得了傷寒,邪氣侵入陽明經,或者患有下痢膿血,並且胸中疼痛,同時出現上述症狀,這是中焦積聚了血液。應該使用桃仁承氣湯,病情較輕者使用犀角地黃湯,或者加些大黃。如果患者得了傷寒,邪熱從太陽經開始,一直沒有解除,傳入膀胱經,與血液交搏,或者出現下血痢,產後惡露不盡,積聚在小腹,經水阻塞,並且小腹疼痛,同時出現上述症狀,這是下焦積聚了血液。應該使用抵當湯,病情較輕者使用桃仁承氣湯。
要知道,血液已經瘀滯了,雖然脾胃虛弱,但不得不先瀉下去。
有一位讀書人,每年春夏季節都會口乾發熱,勞累就頭疼,服用清氣化痰藥,反而腹瀉、喘不過氣、煩躁;服用香薷飲,神思昏沉,脈象大而虛弱。這是因為在閉藏的時節,沒有遠離房幃,導致了疾病,稱為「注夏」。使用補中益氣湯去除升麻和柴胡,加入五味子、麥冬、炮姜,服用一劑後,脈象明顯好轉,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,加肉桂五分,就恢復了,再用六味丸治療,就痊癒了。
疏曰:注夏一症,近來比比皆是,有因冬不藏精而然者,有因脾氣抑遏而然者,故凡脾氣抑遏之注夏,每飲食畢倦怠嗜臥,以飯後而脾氣更抑遏也。用補中合生脈,不必去升、柴,若冬不藏精者,發熱面紅,午後為甚,口乾舌燥,則當去升、柴。如此案治法,蓋冬不藏精者,其根本已損,不任升提,此肉桂之加,所以為妙也。
然注夏每多脾虛而兼濕熱,濕熱多痿軟屬陽明經。故注夏多是痿軟之症,以清燥湯治之,或即補中去升、柴,換乾葛加黃柏、麥冬亦妙。
一儒者,體肥善飲,仲秋痰喘,用二陳、芩、連益甚,加桑皮、杏仁,盜汗氣促,加貝母、枳殼,不時發熱,余以為脾肺虛寒,用八味以補土母,補中以接中氣愈。
白話文:
有一位儒者,體型肥胖,喜歡飲酒,仲秋時節患痰喘,用二陳湯、黃芩、黃連治療效果很好,後來又加了桑皮、杏仁,但出現盜汗、氣促,又加了貝母、枳殼,偶爾還會發熱。我認為他是脾肺虛寒,用八味丸補益脾土,用補中湯接續中氣,最終得以痊癒。
疏曰:此案不宜載暑門中,豈以體肥善飲之故,中多濕熱也。即此諸症而論,亦非必屬虛寒,但以屢服寒涼之品,而如發熱,故斷以虛寒耳。然既曰脾肺虛寒,則當先用補中,然後用八味以補其母,今因痰喘氣促,不宜先用升提,故先用八味以納氣生根,然後以補中接其中氣,此治法有序。
一男子夏月入房,食水果腹痛。用附子理中而愈,有同患此者不信,別用二陳、芩、連之類而歿。
疏曰:此案必能灼知其食冷,中氣虛寒作痛,然後此湯可用也。大凡冒暑伏熱,引飲過多及恣食瓜果生冷,致脾胃更寒,而腹痛嘔吐,濕瀉水穀不分,脈來沉緊者,為內傷寒,當服大順散。若陽氣虛者,膏粱與水果同進,並恣欲房幃,致周身陽氣不得伸越,而脈沉細或弦遲,面垢如塵,無汗惡寒,四肢厥冷,拘急或霍亂嘔吐者,當用冷香飲子。此等症雖涉暑月,非暑傷人,皆因暑而致虛寒之症,故宜溫散不宜寒涼,此案正是。
白話文:
這篇文章不應該放在夏季疾病的章節裡,因為患者體型肥胖、喜歡飲酒,體內多濕熱。雖然患者的症狀看來不一定是虛寒,但由於他之前服用過很多寒涼藥物,現在又出現發熱,因此斷定為虛寒。既然說脾肺虛寒,就應該先用補中藥,然後再用八味丸來補脾胃的本源。現在患者痰喘氣促,不宜先用升提之藥,所以先用八味丸來納氣生根,然後再用補中藥來接續中氣,這樣治療順序是有條理的。
有一名男子在夏季進入房間後,吃了水果肚子痛。他服用附子理中湯後痊癒。有同樣症狀的人不信,另用二陳湯、黃芩、黃連等寒涼藥物,結果反而去世。
這篇文章必然是認識到患者吃冷食導致中氣虛寒引起疼痛,才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。一般來說,在夏季酷熱的天氣,飲酒過多或過度食用瓜果生冷食物,就會導致脾胃更加寒涼,出現腹痛、嘔吐、濕瀉、水谷不分,脈象沉緊,這就是內傷寒,應該服用大順散。如果患者陽氣虛弱,同時食用肥膩食物和水果,又縱慾房事,導致周身陽氣無法流通,脈象沉細或弦遲,面色灰暗,無汗怕冷,四肢厥冷,手足拘急或霍亂嘔吐,則應該服用冷香飲子。這些症狀雖然發生在夏季,但並非暑傷,而是由於夏季因素導致虛寒的症狀,因此應該溫散寒涼,這篇文章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此法但前二方治寒而不虛者也。若寒而且虛,虛在脾胃者,當以此理中湯治之,兼腎經虛寒,故加附子。
一男子,盛暑發熱,胸背作痛,飲湯自汗,服發表之藥,昏憒譫語,大便不實,吐痰甚多。用十全大補,一劑頓退,又用補中加炮姜二劑,全愈。
疏曰:此案之用發表,為誤已可知矣。蓋盛暑不宜發表,飲湯自汗,亦不宜發表,今誤表而所變之症,皆脾肺大虛之候,雖無大汗而有亡陽之勢,故先用十全大補湯一劑頓退。此本非素脫,為表藥所傷,故一劑尚可追復其陽。即易補中者,以暑熱所傷,畢竟在脾肺元氣,而況變症又皆在脾肺元氣乎。
白話文:
這個方法只適用於前兩種藥方治療寒症但不虛弱的人。如果寒症且虛弱,虛弱在脾胃,就應該用理中湯治療,再加上腎經虛寒,所以要加入附子。
有個男子,在盛暑時發熱,胸背疼痛,喝湯就出汗,服用發表藥物後,昏昏沉沉、胡言亂語,大便不成形,吐痰很多。用了十全大補湯一劑,症狀就立刻減退,又用補中益氣湯加炮薑二劑,就完全治好了。
解釋:這個案例使用發表藥物,錯誤是顯而易見的。因為盛暑時不適合發表,喝湯就出汗,也不適合發表,現在誤用發表藥物,所出現的症狀變化,都是脾肺大虛的表現,雖然沒有大量出汗,但也存在陽氣耗損的趨勢,所以先用十全大補湯一劑,症狀就立刻減退。這不是先天不足,而是因為發表藥物所傷,所以一劑藥物就能恢復陽氣。接下來換用補中益氣湯,因為暑熱所傷,主要影響的是脾肺元氣,何況症狀變化也都在脾肺元氣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