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薛案辨疏》~ 卷上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1)

1. 飲食勞倦虧損元氣等症

進士王汝和,因勞役失於調養,忽然昏憒,此元氣虛,火妄動,挾痰而作,急令灌童便,神思漸爽,更用參、耆各五錢,芎、歸各三錢,玄參、柴胡、山梔、炙草各一錢,服之稍定。察其形倦甚,又以十全大補湯加五味、麥冬治之而安。

凡人元氣素弱,或因起居失宜或緣飲食勞倦,或因用心太過,致遺精、白濁、自汗、盜汗;或內熱、晡熱、潮熱、發熱;或口乾作渴,喉痛舌裂;或胸乳膨脹,脅肋作痛;或頭頸時痛,眩暈目花;或心神不寧,寤而不寐;或小便赤澀,莖中作痛;或便溺余滴,臍腹陰冷;或形體不充,肢體畏寒;或鼻氣急促;或更有一切熱症,皆是無根虛火,但服前湯,固其根本,諸症自息,若攻其風熱則誤矣。

疏曰:此因勞役失於調養,則脾胃之氣血皆虛。因而木邪挾火乘之。火性上冒,勢必挾痰。虛則無主,故一時昏憒,急令灌童便者,先清昏憒之火也。俟火稍下,即用參、耆以補氣,氣以肺為主,故用黃耆而不用白朮,芎、歸以補血,血以肝為主,故用芎、歸而不用地黃、白朮。地黃之性閉滯,非氣血錯亂之時,所宜用也。

氣血既補,而肝木之邪火上冒,正熾於肺金,不得不清,故柴、梔入肝清火,玄參、甘草入肺清火,及火既清,而形倦甚,則惟元氣氣血兩虛而已,故復用十全大補以溫氣血。氣血非溫不能鼓舞充升,此方之肉桂與前方之柴、梔、玄參不得不相反也。然慮餘火未盡斂,而肺金無護,故加麥冬、五味,此為治氣血兩虛而邪火上冒之程法也。

今之忽然昏憒,大都皆屬虛而火冒。世俗每稱中風中痰而用開關下痰之品誤矣。至於凡後諸症,皆因元氣虛而致者,方可但服前湯。不然用於他病者正多也,當細詳察之。

光祿高署丞,脾胃素虛,因飲食勞倦,腹痛胸痞,誤用大黃等藥下之,譫語煩躁,頭痛喘汗、吐瀉頻頻,時或昏憒,脈大而無倫次,用六君子加炮姜四劑而安,但倦怠少食口乾發熱,六脈浮數,欲用瀉火之藥。余曰:不時發熱是無火也,脈浮數,數是血虛也,此因胃虛,五臟虧損,虛症發,見服補胃劑,諸症悉退。

疏曰:此案與前案同是飲食勞倦,同是昏憒。然前以童便之涼及元參、山梔、柴胡之清而得愈。此以炮姜之溫而得痊。則前以氣血兩補治之得愈,此以獨補其氣得痊,何也?前不言大便瀉利,而此有吐瀉頻頻,則前之昏憒為虛而有火,此之昏憒為虛而無火,且脾胃之氣因吐瀉而獨且脫矣。何敢復用涼藥?並不敢同用血藥也。

獨是此譫語、煩躁、喘汗、昏憒、脈大無倫次之症,而敢用炮薑、半夏燥熱之品,此有定見在敢用大黃等藥下後,所致之故,不特吐瀉頻頻已也。至於不時發熱為無火,當分氣虛血虛,陰虛陽虛之別。氣虛者,當用六君加炮姜,虛在胃也。血虛者,當用四物加薑、桂,如產後之生化湯,虛在肝也。

白話文:

飲食勞倦虧損元氣等症

進士王汝和因勞累過度,缺乏調養,突然昏迷不醒。這是因為元氣虛弱,虛火妄動,夾雜痰液所致。立即灌服童尿,神志漸漸清醒。之後服用人參、黃耆各五錢,川芎、當歸各三錢,玄參、柴胡、山梔子、炙甘草各一錢,病情略有好轉。觀察到他身體極度疲倦,又用十全大補湯加五味子、麥冬治療,最終痊癒。

一般人元氣原本就虛弱,或者因為生活起居不規律,或者飲食勞累過度,或者用腦過度,都可能導致遺精、白濁、自汗、盜汗;或者內熱、午後發熱、潮熱、發燒;或者口乾舌燥,咽喉疼痛;或者胸部乳房脹痛,脅肋疼痛;或者頭頸部時常疼痛,頭暈目眩;或者心神不安,難以入睡;或者小便澀痛,生殖器疼痛;或者尿液滴瀝不盡,腹部陰冷;或者身體消瘦,四肢畏寒;或者呼吸急促;或者其他各種熱症,這些都是由於元氣不足導致的虛火,只需服用之前的藥方,鞏固根本,諸症自然會消退,如果盲目攻治風熱反而會弄巧成拙。

說明:這是因為勞累過度,缺乏調養,導致脾胃的氣血都虛弱,因此肝木之邪挾帶著虛火乘虛而入。虛火上炎,必然夾雜痰液。由於虛弱無以制約,所以一時昏迷不醒。立即灌服童尿,是先清除昏迷的虛火。待虛火稍退,就用人參、黃耆補氣,因為氣以肺為主,所以用黃耆不用白朮;用川芎、當歸補血,因為血以肝為主,所以用川芎、當歸不用地黃、白朮。地黃性味峻烈,不是氣血錯亂的時候應該使用的藥物。

氣血既已補充,但肝木之邪火上炎,正盛於肺金,必須要清熱,所以用柴胡、山梔子清肝火,玄參、甘草清肺火。等到虛火清除之後,身體極度疲倦,就只剩下元氣和氣血兩虛了,所以再次服用十全大補湯溫補氣血。氣血如果不溫煦,就不能鼓舞上升,所以這個方子的肉桂與之前的柴胡、山梔子、玄參正好相反。但是考慮到餘火尚未完全消除,而肺金又缺乏保護,所以加入麥冬、五味子,這就是治療氣血兩虛而邪火上炎的治療方法。

現在這種突然昏迷的症狀,大多數都屬於虛弱而虛火上炎。世俗常稱中風中痰,而使用開關瀉痰的藥物,這是錯誤的。至於後面的各種症狀,都是因為元氣虛弱所致,才可以服用之前的藥方。如果不是這種情況,用於其他疾病,反而有很多不妥之處,必須仔細辨別。

光祿寺高署丞,脾胃原本虛弱,因為飲食勞累過度,腹痛胸悶,誤服大黃等瀉下藥物,出現神志不清、煩躁不安、頭痛、出汗、嘔吐腹瀉等症狀,時常昏迷,脈象洪大而無規律,服用六君子湯加炮薑四劑後病情好轉,但仍然倦怠乏力、少食、口乾、發熱,脈象浮數,想要服用瀉火藥物。我說:不時發熱並不是有火,脈象浮數,數是血虛,這是因為胃虛,五臟虧損,虛證發作,服用補益胃氣的藥物後,所有症狀都消退了。

說明:這個病例與之前的病例相同,都是飲食勞累過度,都出現昏迷。但是之前的病例用童尿的寒涼和玄參、山梔子、柴胡的清熱而痊癒,這個病例卻用炮薑的溫熱而痊癒。那麼,之前的病例用氣血雙補的方法治療而痊癒,這個病例卻只補益氣而痊癒,這是為什麼呢?之前的病例沒有說大便瀉泄,而這個病例有頻繁嘔吐腹瀉,那麼之前的昏迷是虛而有火,這個病例的昏迷是虛而無火,而且脾胃之氣因為嘔吐腹瀉而特別虛弱。怎麼敢再用寒涼的藥物呢?也不敢同時使用補血的藥物。

唯獨是這個神志不清、煩躁不安、出汗、昏迷、脈象洪大無規律的症狀,卻敢用炮薑、半夏這些溫燥的藥物,這是因為考慮到服用大黃等瀉下藥後所造成的後果,不只是頻繁嘔吐腹瀉而已。至於不時發熱是沒有虛火,應該區分氣虛、血虛、陰虛、陽虛的不同。氣虛者,應該用六君子湯加炮薑,虛在胃也;血虛者,應該用四物湯加薑、桂,例如產後使用的生化湯,虛在肝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