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薛案辨疏》~ 卷上 (9)
卷上 (9)
1. 元氣虧損內傷外感籌症
若果系土虛衰,兩關脈必純弦,無胃氣或微弱無神者也。至於俱不從者,總前五案而言也。故皆云當用而未曾用者也。
知州韓廷議,先患風症,用疏風化痰養血之藥。其腿彎骨內發熱作痛,服十味固本丸、天麻丸益甚。兩尺脈數而無力。余以為腎水不能涵肝木,虛火內動而作,非風邪所致也。不信,服羌活愈風湯之類。四肢痿軟,遍身麻木,痰涎上湧,神思不清。余曰:皆脾氣虧損,不能榮養周身,脾弱不能攝涎歸源。
先以六君加芎、歸、木香數劑,壯其脾氣,以攝涎歸源。又用八珍湯類數劑,以助五臟生化之氣,而榮養周身,諸症漸愈。乃朝服補中益氣湯,培養脾肺,夕用六味地黃丸,滋補肝腎,如此三月而安。
疏曰:此案脈症顯然易知其為腎經虛火。蓋腿膝骨屬腎經。發熱作痛,屬虛火。兩尺屬腎經,數而無力屬虛火,奈何不治其本,更以羌活愈風湯復傷脾氣,以致變生諸症,皆脾經氣血兩虛。而獨言脾氣者,因氣虛甚於血虛也。先以六君壯其脾氣也。脾氣壯,則自能攝涎歸源矣。
初無攝涎之品也,加芎、歸者,不忘乎血虛也;加木香,鼓動其氣也;惟鼓動,故能攝也。繼之以八珍助五臟生化之氣也,助其生化,則自榮養周身矣。初無榮養之品也,八珍氣血兩補之方也,補氣血而云助五臟,五臟皆氣血所養故也。氣血得補,即為助生化之氣,而周身得以榮養也。
末又一升一降之法,調補之。斯又所謂滋其生化之源也。且補中所以治羌活愈風湯以後之症,六味所以治羌活愈風湯以前之症也。
太守錢東墟,先患肩疽。屬足三陰虛火不歸源,用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而愈。余曰:瘡疾雖愈,當屏去侍女,恐相火一動,其精暗流,金水復竭,必致變症。後果喘嗽痰出如湧,面目赤色,小便淋瀝。又誤認為外感風寒,用麻黃湯表散,汗出不止。迎余視之,其脈已脫,惟太衝未絕。
余謂脾虛不能攝涎,腎虛不能生水,肺虛不能攝氣,水泛為痰,虛寒之症也。辭以難治,勉以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而愈。繼後勞傷神思,外邪乘之,仍汗出亡陽以致不起。
疏曰:此案當患肩疽時業已,足三陰虛火不歸源之症,其命門真火已脫,根離窟矣。雖用壯水之主得愈。然其真火尚未生根入窟,危危欲發,一有所觸即風雷雨電,勃然而不可遏矣。其後之喘嗽痰湧,面目赤色,小便淋瀝,是其症也。而何以更用麻黃大發散之藥,致有汗出不止,脈已脫之。
危乎!然以汗出不止,其脈已脫之症,即為亡陽矣。法當用參附湯或耆附湯以回之。何以只用益火之源耶?豈以從前原屬足三陰虛火不歸源而然耶?愚以為當其患肩疽時,當用引火歸源法,則能杜其咳嗽痰湧,面目赤色,小便淋瀝之症矣。當其汗出不止,其脈已脫之時,原當用固氣回陽法,則能杜其後之仍汗出亡陽之症矣。
白話文:
元氣虧損內傷外感籌症
若身體虛弱,則兩關脈搏會呈現弦細的脈象,且沒有胃氣或胃氣很弱。至於其他情況,都可參考前面五個案例,這些案例都說明了應該用藥卻沒有使用藥物治療。
知州韓廷議,先前患有風症,服用疏風化痰養血的藥物。然而,他的腿彎處骨頭內發熱疼痛,服用十味固本丸、天麻丸後病情反而加重,兩尺脈搏頻數無力。我認為這是腎水不足以滋養肝木,虛火內生所致,並非風邪引起。他不相信,繼續服用羌活愈風湯等藥物,結果四肢無力痿軟,全身麻木,痰涎湧上,神志不清。我說:這是脾氣虧損,無法滋養全身,脾氣虛弱無法將痰涎運回原處。
於是先用六君子湯加川芎、當歸、木香幾劑,以增強脾氣,使痰涎歸位。又服用八珍湯類幾劑,以幫助五臟生化之氣,滋養全身,諸症逐漸痊癒。之後每天早上服用補中益氣湯,調養脾肺;晚上服用六味地黃丸,滋補肝腎,這樣持續三個月後病就好了。
說明:這個案例脈象症狀明顯,很容易看出是腎經虛火。因為腿膝骨屬於腎經,發熱疼痛是虛火表現;兩尺脈屬於腎經,脈搏頻數無力也是虛火表現。然而卻沒有治療根本病因,反而繼續服用羌活愈風湯,反而傷了脾氣,導致病情加重,出現各種症狀,都是脾經氣血兩虛所致。之所以特別強調脾氣,是因為氣虛比血虛更嚴重。因此先用六君子湯增強脾氣,脾氣強盛,就能夠將痰涎運回原處。
一開始沒有用收斂痰涎的藥物,加入川芎、當歸,是考慮到血虛;加入木香,是為了促進氣血運行。只有氣血運行,才能夠收斂痰涎。接著服用八珍湯,幫助五臟生化之氣,幫助生化,就能滋養全身。一開始沒有使用滋養的藥物,八珍湯是氣血雙補的方劑,補氣血就是幫助五臟,因為五臟都依靠氣血滋養。氣血得到補充,就能夠幫助生化之氣,全身就能得到滋養。
最後又採用升降並濟的方法,調補身體。這也是所謂滋養生化之源。補中益氣湯是治療服用羌活愈風湯後出現的症狀,六味地黃丸是治療服用羌活愈風湯前出現的症狀。
太守錢東墟,先前患有肩疽。屬於足三陰虛火不歸源,使用壯水之主的方法抑制陽火而痊癒。我說:雖然瘡疾好了,但是應該避免與侍女親近,擔心相火(腎中之火)再動,精氣外泄,金水(腎精)再次虧損,必然會導致病情變化。後來果然出現咳嗽痰多、面紅赤色、小便淋漓不暢。他又誤以為是外感風寒,服用麻黃湯發汗,結果汗出不止。請我診治時,他的脈象已經微弱,只有太衝脈尚存。
我說:這是脾虛不能收斂痰涎,腎虛不能生水,肺虛不能攝納氣息,水液泛濫成痰,是虛寒的症狀。雖然說很難治療,還是勉力使用益火之源的方法來消散陰邪,然後痊癒。後來因為勞累傷神,外邪乘虛而入,再次汗出亡陽而死。
說明:這個案例在患肩疽時,已經是足三陰虛火不歸源的症狀,命門真火已經衰弱,根基動搖。雖然用壯水之主的方法治好了,但是真火尚未恢復,隨時可能復發,一旦受到刺激就會像風雷雨電一樣,不可遏止。後來咳嗽痰多、面紅赤色、小便淋漓不暢,都是這些症狀。為何還要服用麻黃湯這種大發散的藥物,導致汗出不止,脈象衰竭呢?
太危險了!因為汗出不止,脈象衰竭,就是亡陽。應該服用參附湯或耆附湯來回陽救逆。為什麼只用益火之源的方法呢?難道是因為以前屬於足三陰虛火不歸源的緣故嗎?我認為,當他患肩疽時,應該用引火歸源的方法,就能夠防止咳嗽痰多、面紅赤色、小便淋漓不暢這些症狀。當他汗出不止,脈象衰竭時,應該用固氣回陽的方法,就能夠防止他後來再次汗出亡陽而死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