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一 (6)
卷一 (6)
1. 卷一
治法:引之導之,攝以固之,現在便溏食少,勿投沉陰膩滯之藥。
砂仁炒熟地,炒黑遠志肉,炒蓮鬚,元武版,白龍骨,鎖陽,茯苓,杜芡實
以金櫻子熬膏為丸。
形勞悒鬱之傷,脈得左部弦勁,肝血膽汁已少,目翳紅赤。治以涼肝滋液。
穭豆皮,菊花炭,穀精草,淡天冬,枸杞子,生地
牙宣春發,繼以喘促,乃腎虛不能納氣歸元。戌亥陰火,寅卯陽動,其患更劇。閱古人書,急則用黑錫丹、養正丹之屬,平時以溫暖下元方法。
人參,熟地,五味子,胡桃肉,熟附子,舶茴香
獨糞後血未已,是為遠血,宗仲景《金匱》例,用黃土湯。
黃土,生地,奎白芍,人參,清阿膠,川黃柏,歸身,泡淡附子
病始足脛,乃自下焦肝腎起病,其形不腫,則非六氣濕邪,當從內損門痿躄推求。萸、地滋滯,久服胃傷,食減嘔逆,皆因濁味滯氣而然。經年不復,損者愈損,臟真不能充沛,奇經八脈不司其用。經云:衝脈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。夫衝脈即血海,男子藏精,女子系胞。
今精瀝內結有形,是精空氣結,亦猶女子之瘕聚也。凡七疝治法,後人每宗張子和,但彼悉用辛熱,與今之精空氣結迥殊。久病形消肉脫,議以精血有情,涵養生氣。
鮮河車一具,水煮搗爛,入山藥、建蓮末拌勻,丸如桐子大,清晨人參湯送下。
據述左脅痛引背部,虛里穴中按之有形。納食不得順下,頻怒勞煩,氣逆血鬱。五旬以外,精力向衰,延久最慮噎膈。議宣通氣血,藥取辛潤,勿投香燥,即有瘀濁凝留,亦可下趨。
當歸尾,京墨汁,桃仁泥,延胡索,五靈脂,老韭白
足跟筋骨痛,不能履地,漸至延及腰脊,向患遺精此肝腎精血內耗,將成痿躄也。
生精羊肉,炒當歸身,舶茴香,老生薑
《靈樞經》云:人身陽氣不納入陽蹻穴,則寤不得寐。飲以半夏湯,今宗之。
半夏,秫米
腸血腹脹便溏,當臍微痛,脾胃陽氣已弱。能食,氣不運,濕鬱腸胃,血注不已。考古人如羅謙甫、王損庵輩,用劫胃水法可效。
真茅朮,紫厚朴,升麻炭,炙甘草,附子炭,炮薑炭,炒當歸,炒白芍,煨葛根,新會皮
以黃土法丸。
口齒骨骱不開,咽喉痰壅,溺阻肌浮,是皆氣分閉塞。經言:諸氣膹郁,皆屬於肺。肺象空懸,凡重劑竟走腸胃,故久治不效。
麻黃,杏仁,滑石,牛蒡子,馬兜鈴,生甘草,射干,馬勃
瘀濁久留,脾胃絡中,黑糞自下,肌色變黃,納食漸減,脘中時痛,不易運化,中宮陽氣日傷,新血復為瘀阻。夫脾臟主統血,而喜溫暖,逐瘀鮮效。讀仲聖太陰九條,僅僅溫下一法,但溫後必以溫補醒陽,否則防變中滿。
潯桂心,煨木香,生桃仁,製大黃
初以心動精泄,久則關鍵滑溜,食減至半,業已損及中焦。萸、地滋膩滯胃,下焦之陰,未得其益,中宮之陽,先受其累。至於黃柏味苦,苦更傷陰。當以妙香散加金箔治之為穩。
白話文:
[卷一]
治療方法:疏導引導,收攝鞏固,現在患者腹瀉食慾不振,不要使用沉重、滋膩、阻滯的藥物。
藥方:炒熟砂仁、炒黑遠志、炒蓮鬚、元武版、白龍骨、鎖陽、茯苓、杜仲芡實,以金櫻子熬膏製成丸藥。
因勞累鬱悶導致的損傷,脈象在左部弦急有力,肝血膽汁不足,眼睛發紅有翳膜。治療方法:清肝滋陰。
藥方:穭豆皮、菊花炭、穀精草、淡天冬、枸杞子、生地黃
牙齒在春天萌發,接著出現呼吸急促,這是腎虛不能納氣歸元所致。戌亥時陰火旺盛,寅卯時陽氣亢奮,病情會加重。參考古籍記載,病情緊急時可以使用黑錫丹、養正丹等藥物,平時則採用溫暖下焦的方法。
藥方:人參、熟地黃、五味子、胡桃肉、熟附子、舶茴香
大便後出血不止,這是遠期出血,參考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的黃土湯方劑。
藥方:黃土、生地黃、白芍藥、人參、阿膠、川黃柏、當歸、炮附子
疾病從足脛開始,由下焦肝腎發病,身體不腫脹,則不是六淫濕邪所致,應從內損傷、痿躄症考慮。吳茱萸、地黃滋膩滯留,久服傷胃,食慾減退嘔逆,都是因為藥物濁味滯氣所致。多年不愈,損傷愈加嚴重,臟腑精氣不能充盈,奇經八脈不能正常運行。經書記載:衝脈病變,男子會出現七疝,女子會出現帶下、癥瘕。衝脈即為血海,男子藏精,女子系胞。
現在精氣內結有形,這是精氣凝聚,如同女子癥瘕一樣。治療七疝的方法,後世多遵循張子和的療法,但張氏療法多用辛熱之品,與現在的精氣凝聚迥然不同。久病形體消瘦,應注重滋養精血,涵養元氣。
藥方:鮮河車一具,水煮搗爛,加入山藥、建蓮末拌勻,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,清晨用人參湯送服。
患者訴說左側脅肋疼痛牽引到背部,在虛里穴按壓有形體感覺。飲食不能順利下咽,經常生氣勞累煩惱,氣逆血瘀。五十歲以上,精力衰退,久病最擔心噎膈。治療方法:宣通氣血,藥物選擇辛溫潤燥之品,不要使用香燥藥物,即使有瘀濁凝滯,也可以使其向下運行。
藥方:當歸尾、黑墨汁、桃仁泥、延胡索、五靈脂、老韭白
足跟筋骨疼痛,不能行走,逐漸蔓延到腰脊,伴隨遺精,這是肝腎精血內耗,將要發展成痿躄。
藥方:生羊肉、炒當歸、舶茴香、老生薑
《靈樞經》記載:人體陽氣不能進入陽蹻穴,就會睡不着覺。服用半夏湯,現在也遵循此法。
藥方:半夏、秫米
腸道出血、腹部脹滿、腹瀉,肚臍處輕微疼痛,脾胃陽氣已經虛弱。雖然能吃東西,但氣機不暢,濕邪鬱結腸胃,出血不止。參考古人羅謙甫、王損庵的劫胃水療法,可能有效。
藥方:真茅朮、紫厚朴、升麻炭、炙甘草、附子炭、炮薑炭、炒當歸、炒白芍、煨葛根、新會陳皮,用黃土法製成丸藥。
口齒不能張開,咽喉痰壅,小便不利,肌肉浮腫,這些都是氣機閉塞所致。經書記載:一切氣機鬱結,都屬於肺。肺氣虛弱,凡是重劑都會流竄到腸胃,所以久治不愈。
藥方:麻黃、杏仁、滑石、牛蒡子、馬兜鈴、生甘草、射干、馬勃
瘀濁久留,停滯在脾胃經絡,排出黑色大便,膚色發黃,食慾逐漸減退,脘腹時常疼痛,難以消化,中焦陽氣日漸受損,新生的血液又會被瘀阻。脾臟主管統攝血液,喜溫暖,攻逐瘀血效果不佳。參考仲景《傷寒論》太陰病九條,僅僅溫下法,但是溫下之後必須溫補益陽,否則防止轉變成中滿證。
藥方:肉桂、煨木香、生桃仁、製大黃
開始出現心悸遺精,久病則腰膝酸軟,食慾減退至一半,已經損傷到中焦。吳茱萸、地黃滋膩滯留胃腸,下焦陰寒未得到滋補,中焦陽氣先受其累。黃柏味苦,苦寒更傷陰。應該使用妙香散加金箔治療比較穩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