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三 (16)
卷三 (16)
1. 卷三
吳江(廿七),肌肉日削,竟夜內熱,是內損陰虛,漸延勞祛,安逸可久。天噯氣泄,病必漸加。
早服牛乳一杯,另服補陰丸。
寧波(四十八),七疝肝病為多,病發有聲響為氣疝。寒入募絡,積疝堅硬下墜,宜八味加大茴香、胡蘆巴。
楓橋(廿七),眩暈嘔水,心中熱,神迷若癇,皆操持運機,君相升舉,蒙冒清神。生薑辛可通神,但氣溫先升,佐入涼降劑中乃可。
溫膽湯。
南潯(廿三),凡外熱入肺而咳嗽者,可用表散藥。若內傷累及於肺而致咳者,必從內傷治。汗之則泄陽氣,肺痿音低,顯然藥誤。
黃耆,黃精,棗仁,白芨
運漕(四十四),冬藏失司,咳吐涎沫,是腎病也。醫見嗽,咸以肺藥治嗽,宜其年餘無效。
桂苓甘味湯。
黃家巷(廿七),色奪脈促,寒露霜降嗽甚,風冷形肌凜凜,衛陽疏,氣易泄也。
小建中湯。
徽州(四十三),操持太過,肝腎浮陽上升乘胃,寤不成寐。
金匱酸棗仁湯。
興化(廿四),肛瘍成漏年餘,真陰五液皆傷,納食在胃,傳入小腸而始變化。因咳痰不出,必嘔盡所食乃已。喉痛失音,涎沫吐出,喉中仍似存留。明明少陰脈中陰火內爍,上燔陰液,蒸變涎沫,內損精血,醫見咳嗽音低,咸進清金潤肺,不明此咳嗆之原,是速其篤已。
豬膚湯。
宣興(十九),瘧痢後脾胃兩傷,用繆氏法。
雙補丸方。
齊門外(三十眷),上年產蓐無乳,已見血虛之象。延半年後經水不來,少腹瘕氣有形。病人自述背脊常冷,心腹中熱。視面黃色奪,問食少不美。夫督脈為陽脈之海,由腰而起,劑頸而還。下元無力,陽虛背寒。任脈為陰海之沖,虛攻入絡為瘕。考《內經圖翼》,病機宛然在目。此產損蓐勞,非是小恙。無如醫不讀書,見寒熱經閉而妄治,淹纏日久,速其篤已。
人參,鹿角膠霜,粗桂枝,當歸(小茴香炒),枸杞子,沙蒺藜,白薇
金匱(十七),夏伏暑濕,秋季如瘧,邪不盡解。能食不化,腹中氣滯有形,脾胃不和,用東垣清暑益氣法。
人參,黃耆,白朮,青皮,陳皮,神麯,炙草,麥冬,五味,黃柏,澤瀉,當歸,升麻,葛根,蒼朮
薑棗煎。
太平(四十九),左脅有形,漸次腹大,每投攻下泄奪,大便得瀉,脹必少減,繼則仍然不通。頻頻攻下,希圖暫緩。病中脹浮,下部加針刺以決水之出,腫消,病仍不去。病患六年,久已斷想此病之愈。要知此病初由肝氣不和,氣聚成瘕,屢發攻瀉,脾胃反傷。古云:臍突傷脾。今之所苦,二便欲出,痛如刀刺。蓋氣脹久下,再奪其血,血液枯,氣愈結矣。宣通宜以利竅潤劑。
琥珀屑(一錢),麝香(一分),大黑豆皮(四錢),杜牛膝(一兩)
白話文:
[卷三]
吳江(27歲),肌肉一天天消瘦,整夜感到內熱,這是內部損傷陰虛,日漸勞累所致,休息安逸就能好轉。但若經常嘆氣洩氣,病情必定加重。早飯後服用一杯牛奶,另服補陰丸。
寧波(48歲),七疝(腹部脹痛)多為肝病引起,發病時有聲音響的是氣疝。寒邪侵入腹部經絡,導致疝氣腫塊堅硬下墜,宜服用八味丸加大茴香、胡蘆巴。
楓橋(27歲),頭暈嘔吐,心中煩熱,神志恍惚如癲癇發作,都是因為操勞過度,導致肝陽上亢,神明受損。生薑辛溫可以通達神志,但因體內陽氣先要升發,故需佐以涼性藥物才能降火。服用溫膽湯。
南潯(23歲),凡是外感熱邪入侵肺部而咳嗽者,可用發汗解表藥物。若是內傷累及肺部而致咳者,則必須從內傷方面治療。如果發汗則會耗損陽氣,導致肺氣虛弱,聲音低微,這是明顯的用藥錯誤。服用黃耆、黃精、棗仁、白芨。
運漕(44歲),冬季藏精功能失調,咳嗽並吐出涎沫,這是腎臟疾病。醫生見到咳嗽,都用肺藥治療,所以一年多都無效。服用桂苓甘味湯。
黃家巷(27歲),面色萎黃,脈搏急促,寒露霜降時咳嗽加重,體感風寒,肌肉冰冷,衛陽不足,容易氣虛洩泄。服用小建中湯。
徽州(43歲),操勞過度,導致肝腎之氣上浮,陽氣上升犯胃,因而失眠。服用金匱酸棗仁湯。
興化(24歲),肛門廔管多年未癒,真陰和五液(津液)都受損傷。食物在胃中消化後,進入小腸才開始變化。因為咳嗽痰液咳不出,必須嘔吐出所有食物後才能緩解。喉嚨痛失聲,吐出涎沫,喉嚨中仍感覺有東西殘留。這是少陰經陰火內爍,灼傷陰液,蒸騰涎沫,損傷精血。醫生見到咳嗽聲音低微,都用清金潤肺的藥物,不明白這種咳嗽嗆咳的根本原因,病情就會迅速加重。服用豬膚湯。
宣興(19歲),瘧疾痢疾後脾胃雙傷,採用繆氏療法。服用雙補丸。
齊門外(30歲),去年生產後沒有乳汁,已經出現血虛的症狀。半年後月經沒有來,小腹部有腫塊,氣滯血瘀。病人自述背脊經常寒冷,心腹卻感到熱。面色發黃,飲食減少且不香。督脈是陽脈之海,從腰部開始,上行到頸部再返回。下元虛弱,陽氣不足,所以背部寒冷。任脈是陰脈之海,虛弱攻邪入絡而形成腫塊。根據《內經圖翼》所述,病機清晰可見。這是產後勞損,並非小病。但是醫生不讀書,見到寒熱經閉就胡亂治療,拖延日久,病情迅速加重。服用人參、鹿角膠霜、粗桂枝、當歸(小茴香炒)、枸杞子、沙蒺藜、白薇。
金匱(17歲),夏天中暑受濕,秋天像瘧疾一樣發作,邪氣未能完全消除。能吃但食物消化不良,腹部脹滿氣滯,脾胃不和,採用東垣清暑益氣法。服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青皮、陳皮、神麴、炙甘草、麥冬、五味子、黃柏、澤瀉、當歸、升麻、葛根、蒼朮、薑棗煎。
太平(49歲),左脅部有腫塊,腹部逐漸膨大,每次用攻下瀉的方法治療,大便通暢後,腹脹會減少一些,但隨後又會不通。反覆攻下,只是暫時緩解。腹脹浮腫,在腹部下部針刺以排出積水,腫脹消退,但病症仍然存在。已經生病六年,幾乎已經放棄治癒的希望。要知道,這種病一開始是由於肝氣不和,氣機鬱結而形成腫塊,反覆攻瀉,反而傷了脾胃。古人說:“臍部突出傷脾。”現在所受的痛苦,就是大小便想解卻痛如刀割。因為長期腹脹攻下,又損傷了血液,血液枯竭,氣機更加鬱結了。應該用通利竅道,滋潤腸道的藥物治療。服用琥珀屑(一錢)、麝香(一分)、大黑豆皮(四錢)、杜牛膝(一兩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