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)

1. 卷一

人參,麥冬,知母,石膏,生地,阿膠,甘草

三日瘧,是邪干陰經,表散和解,不能去病,詢知不慎口腹。食物之氣,亦能助邪,宜先理脾胃而廓清之。

桂枝木,生鱉甲,烏梅肉,常山,廣皮,知母,草果,淡黃芩

心悸如飢,頭暈肢麻,此乃內起肝風。汗多淋漓,氣弱陽泄。近日肌浮腹大,木傳土也。仿丹溪養金制木,使脾少賊邪之害。

阿膠,天冬,生白芍,細生地,麥冬,明天麻,菊花炭

痘後四肢瘍毒,延綿日久,聚集環跳膝跗,以至不能行走,乃沉疴難愈之疾。據述筋粗強硬,不司舒展。《內經·病能篇》筋縱筋弛,分寒濕、濕熱之異。但痘漿未化之毒,混處血脈絡間兩年之久,攻之決不應病。夫四肢血少氣多,初患當取陽明,今已流入陰分,遇風冷輒痛,溫通逐邪,理亦可通。

然男子未通精之歲,必以生陰為要務。調理方法,宗錢仲陽麋茸六味,壯陰通陽,可以常進。

麋茸,大熟地,紅花,當歸,枸杞子,杜仲粉,虎脛骨,牛膝

二十日來,以甘溫、益氣、養陰,治脾營胃衛後天,漸得知飢納食。思瘧、痢致傷下焦,奇經八脈皆損,是以倏起寒熱,背部畏冷,遇風必嗽痰。陽維脈無以維持護衛,衛疏則汗泄矣。從虛損門治。

人參,鹿角霜,沙蒺藜,補骨脂,茯神,枸杞炭,鹿茸,當歸身

少腹瘕聚,從左上升,每月事將至,經絡腹脅先痛。自述嗔怒病加,病在肝俞血海。由氣逆血滯,故年逾三旬,未得孕育,下焦時冷。治當理氣血以調經,若縷治病樣,未免太拙。

當歸,川芎,木香,麝香,香附,桃仁,楂肉,蔥白,延胡索,吳茱萸,川楝子,小茴香,韭白

水泛為丸,益母草湯送。

悲憂哭泣致病,不飢欲嘔,病屬鬱症。治當條達肝胃,第胃為陽土,肝寄相火,雖結瘕氣,燥熱未宜。

製半夏,白茯苓,炒丹皮,炒神麯,吳茱萸,夏枯草,黑山梔,川連

因嗔怒心胸痞脹三年,左脅下堅凝有形,偶觸勞忿,則寒熱無汗。此屬郁痹氣血,延成肥氣。治當宣通營衛,流行脈絡,佐入攻堅,俾寒熱得止再議。

炒柴胡,生香附,半夏曲,丹皮,桃仁,青皮,薑汁炒梔仁,生牡蠣

臨服入鱉血五匙。

行走多動陽,酒濕多變熱,熱氣上升,犯冒清竅,頭蒙HF聤脹,衄血成流,上齶腐瘍,久必漏卮。世俗通套,每用犀角地黃,然酒性先入膽,次及胃。酒客性惡甜膩,從苦降定議,以苦能卻濕也。

桑葉,苦丁茶,連翹心,荷葉邊,丹皮,射干

瘧傷真陰,七八年來每交春季,即脊背肩胛脹痛,入夏更甚,冬寒乃瘥。凡春夏之時,天地大氣發泄,至秋冬方始斂藏。臟真既少,升泄病來。督脈行身之背,自陰而及於陽,但內傷不復,未易見功,惟養靜斷欲,用藥可希漸效。

白話文:

[卷一]

人參、麥冬、知母、石膏、生地、阿膠、甘草這幾味藥用於治療三日瘧疾。三日瘧疾是邪氣侵犯陰經,單純表散和解的方法無法根治,可能是因為飲食不慎。食物之氣也能助長邪氣,應當先調理脾胃,使邪氣排出。

桂枝、鱉甲、烏梅肉、常山、廣皮、知母、草果、淡黃芩用於治療心悸、飢餓感、頭暈、肢體麻木等症狀,這是肝風內動引起的。患者汗多、氣虛、陽氣洩漏,最近肌肉浮腫、腹部脹大,這是木氣犯土。治療方法仿效朱丹溪的養金制木法,減少脾臟受邪氣的侵害。

阿膠、天冬、生白芍、生地、麥冬、天麻、菊花炭用於治療痘疹痊癒後引起的四肢瘡毒,病程較長,聚集在環跳、膝蓋、足踝等處,導致行動不便,這是難以治愈的頑疾。患者筋脈粗硬,缺乏彈性。《內經·病能篇》中提到筋脈的舒展與寒濕、濕熱有關。但痘疹後殘留的毒邪在血脈中淤積兩年之久,急於攻治反而得不償失。患者四肢血虛氣盛,初期應該從陽明經入手治療,現在邪氣已侵入陰分,遇風寒則疼痛,因此應溫通經脈,驅除邪氣。

年輕男子尚未通經之年,治療應以滋陰為重。治療方法參考錢仲陽的麋茸六味藥方,益陰壯陽,可以長期服用。

麋茸、熟地黃、紅花、當歸、枸杞子、杜仲粉、虎脛骨、牛膝用於治療一種病症。患者二十天以來,服用甘溫益氣、養陰的藥物,治療脾胃和後天之氣,病情已有所好轉,能進食了。患者曾患瘧疾和痢疾,損傷了下焦和奇經八脈,因此時而寒熱,背部畏寒,遇風則咳嗽痰多。陽維脈的功能減弱,不能護衛肌表,所以容易出汗。治療應從虛損入手。

人參、鹿角霜、沙蒺藜、補骨脂、茯神、枸杞炭、鹿茸、當歸身用於治療少腹腫塊,從左側上升,月經將至時,經絡和腹部兩側先疼痛。患者自述因生氣而加重病情,病位在肝俞穴和血海穴。由於氣逆血瘀,患者三十多歲仍未懷孕,下焦經常寒冷。治療應理氣活血,調經,不要採取瑣碎的治療方法。

當歸、川芎、木香、麝香、香附、桃仁、山楂肉、蔥白、延胡索、吳茱萸、川楝子、小茴香、韭白,製成水丸,用益母草湯送服。

因悲傷哭泣而致病,不想吃東西,想吐,屬於鬱症。治療應疏通肝胃之氣,胃屬陽土,肝藏相火,雖然有氣血瘀滯,但燥熱不宜。

製半夏、白茯苓、炒丹皮、炒神麴、吳茱萸、夏枯草、黑山梔、川連用於治療因生氣導致胸部痞脹三年,左脅下有堅硬腫塊,偶爾勞累或生氣,則寒熱無汗。這是氣血鬱滯,導致肥胖。治療應宣通營衛,使氣血運行暢通,輔助攻堅,待寒熱停止後再作考慮。

炒柴胡、生香附、半夏曲、丹皮、桃仁、青皮、薑汁炒梔子仁、生牡蠣,服用時加入鱉血五匙。

因為經常活動,飲酒濕邪,導致熱氣上升,犯犯冒清竅,頭部昏蒙脹痛,鼻出血,上顎潰瘍,久之則會危及性命。民間常用犀角地黃湯治療,但酒性先入膽,次及胃。酒客不喜甜膩,應從苦味入手,苦能瀉濕。

桑葉、苦丁茶、連翹心、荷葉邊、丹皮、射干用於治療瘧疾傷及真陰,患者七八年來,每到春季,脊背肩胛疼痛,夏季加重,冬季減輕。春夏之時,天地之氣向上發泄,秋冬則收斂。臟腑真陰不足,導致升泄的病症。督脈循行於背部,由陰而陽,但內傷已久,藥物療效不易顯現,只能養靜節欲,藥物治療只能慢慢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