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二 (1)
卷二 (1)
1. 卷二
汪天植,脈數如浮,重按無力,發熱自利,神識煩倦,咳嗆痰聲如嘶,渴喜熱飲,此非足三陽實熱之症,乃體屬陰虛,冬月失藏,久伏寒邪,已經蘊遏化熱。春令陽升,伏邪隨氣發泄,而病未及一旬,即現虛靡不振之象,因津液先暗耗於未病時也。今宗春溫下利治。
淡黃芩,杏仁,枳殼,白芍,鬱金汁,橘紅
女科有胎氣,以立基為要。惡阻嘔吐酸味,宜安胃調氣。產後下虛,血病為多。今脘中痞脹,減食不適,全是氣分之病,但調氣寬中,勿動下焦為穩。
白話文:
汪天植,脈搏浮而無力,按壓時更覺虛弱,發熱且容易腹瀉,精神恍惚倦怠,咳嗽時痰液稀少且聲音嘶啞,口渴且喜愛喝熱水。這並不是足三陽實熱的症狀,而是屬於體質虛寒,冬季陽氣不足,久伏寒邪,導致寒邪蘊積化熱。春季陽氣升發,伏藏的邪氣隨之發泄,但病才不到十天,就出現虛弱無力的症狀,這是因為病未發作前,津液已經暗中消耗所致。現在應該依照春季溫和的特性,使用下瀉利水的治療方法。
**藥方:**淡黃芩、杏仁、枳殼、白芍、鬱金汁、橘紅
**婦科方面:**懷孕期間,以穩定胎氣為首要。孕婦若出現惡阻嘔吐酸味,應以安胃調氣為宜。產後身體虛弱,血虛的病症較多。如今患者脘腹痞脹,食慾不振,都是氣分虛弱的病症,應以調氣寬中為主,不可過度刺激下焦,以免加重病情。
生香附汁,蘇木,神麯,豆蔻,桔梗,茯苓
白話文:
生香附汁、蘇木、神曲、豆蔻和桔梗、茯苓。
2. 春溫症(附暑濕熱)
朱先生勞倦嗔怒,是七情內傷,而溫邪感觸,氣從口鼻直自膜原中道。蓋傷寒陽症,邪自太陽,次第傳及,至於春溫夏熱,則鼻受氣,肺受病,口入之氣,竟由脘中,所以原有手經見症,不比傷寒足六經之病也。其原不同,治法亦異。仲景論溫邪不可發汗,汗則劫津傷陽,身必灼熱,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
又云:鼻息鼾,語言難出,劇則驚癇瘛瘲,無非重劫津液所致。今病發熱,原不是太陽客邪見症,所投羌、防辛溫表汗,此誤即為逆矣。上竅不納,下竅不便,亦屬常事。必以攻下,希圖泄熱。殊不知強汗劫津而傷陽,妄下劫液更亡陰。頃診脈,兩手如搐而戰,舌乾燥而無苔,前板齒乾,目欲瞑,口欲開,周身燈照,而淡晦斑紋隱隱約約,幾日來時有呃逆。因胃乏穀氣而中空,肝陽衝突上冒肆虐耳。
白話文:
朱先生因為過度勞累和生氣,屬於七情內傷,再加上溫邪入侵,導致氣從口鼻直達膜原(肺部),這是因為傷寒陽證的病邪,從太陽經(足太陽膀胱經)開始,逐漸傳播到其他經絡。而春溫夏熱的病邪,則從鼻孔進入,影響肺部,口鼻吸入的氣體,最終會到達脘中(胃脘部),因此手太陽小腸經才會有病症,這與傷寒足六經的病症不同。病因不同,治療方法也應有所區別。
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提到,溫邪不可發汗,發汗會耗損津液,傷及陽氣,身體就會灼熱難耐,如果逆着治療,會延誤病情,再次逆着治療,就會危及生命。
他又說:鼻息鼾(呼吸急促有聲),說話困難,嚴重的話還會出現驚癇瘛瘲(癲癇、抽搐)等症狀,這些都是由於過度耗損津液所致。朱先生的發熱,並不是太陽經受外邪入侵的表現,所以投用羌活、防風等辛溫解表發汗藥,就是逆着治療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
上竅(頭部)不通,下竅(肛門)不暢,也是常見的現象。如果一味想要瀉熱,就必須攻下,殊不知強行發汗會耗損津液,傷及陽氣,妄下攻瀉則會更進一步耗損陰液。
我最近診脈,發現朱先生雙手像抽搐一樣顫抖,舌頭乾燥無苔,前牙齒乾燥,眼睛想要閉合,嘴巴想要張開,全身有如燈光照射,但皮膚卻隱隱約約出現淡晦的斑紋,這幾天還時常有呃逆。這都是因為胃中缺乏穀氣而空虛,肝陽氣上衝,衝擊脾胃所致。
為今返正,先與糜粥,使胃中得濡,厥陽不致上冒,而神昏之累可已。進藥之理,甘溫可以生津除熱,即斑疹亦不足慮。觀仲景論中,邪少虛多,陰液陽津並涸者,復脈湯主之,謹仿此義。
炙甘草,人參,生地,白芍,阿膠,麥冬
溫邪有升無降,經腑氣機交逆,營衛失其常度為寒熱。津液日耗,渴飲不飢。陽氣獨行,則頭痛面赤,是皆冬春驟暖,天地失藏,人身應之,患此者最多。考古人治溫病,忌表散,誤投即謂劫津。逆傳心包,最怕神昏,譫語,妄狂,治病以辛甘涼潤為主。蓋傷寒入足經,溫邪入手經也。上潤則肺降,不致膹郁。胃熱下移,知飢,渴解矣。
白話文:
現在要糾正病況,首先給予米粥,讓胃部得到滋潤,陽氣就不會向上冒,神昏的毛病也能消除。用藥的道理,甘溫可以生津除熱,即使出現斑疹也不用擔心。參考仲景的論述,邪氣少而虛弱多,陰液陽津都枯竭者,可以用復脈湯來治療,我謹慎地仿效這個意思。
用炙甘草、人參、生地、白芍、阿膠、麥冬。
溫邪有升無降,經絡腑臟氣機交錯逆亂,營氣衛氣失去正常狀態而出現寒熱交替。津液每天消耗,感到口渴卻不想吃東西。陽氣單獨運行,就會出現頭痛面紅,這都是冬春季節突然變暖,天地失衡,人體應對不及而導致的,患這種病的人最多。查閱古人治療溫病的經驗,忌諱表散,如果錯誤地使用表散藥物,就會損耗津液。溫邪逆傳心包,最怕出現神昏、譫語、妄狂,治療時以辛甘涼潤為主。因為傷寒從足經入侵,溫邪從手經入侵。上面潤澤肺部,就可以讓肺氣下降,不至於鬱結不通。胃熱下降,就會感到飢餓,口渴也會解除。
嫩竹葉,桑葉,杏仁,蔗汁,麥冬,生甘草,石膏(冰糖淨炒)
起自熱病,熱傷陰絡,血大瀉,自當宗血脫益氣之旨。今脈左大急疾,右小微弱,臍旁動氣,肌膚枯燥,陰分大耗。正當暑月,何以堪此?擬進九龍法,通補兼施。若得動氣稍減,病可平和矣。
熟地炭,山楂(糖油炒),琥珀屑,新絳
衝入藕汁
白話文:
藥方
- 嫩竹葉
- 桑葉
- 杏仁
- 蔗汁
- 麥冬
- 生甘草
- 石膏(冰糖淨炒)
病症分析
患者起因於熱病,熱氣傷損陰絡,導致血大量瀉出,應當遵循補血益氣的原則。目前脈象左邊大而急促,右邊細微而衰弱,臍旁有動氣,皮膚乾燥,陰氣大耗。正值夏季炎熱,患者如何承受得了如此病況?擬用九龍法,既能通氣又能補益,同時施治。若能使動氣稍減,病情便可趨於平和。
藥方補充
- 熟地炭
- 山楂(糖油炒)
- 琥珀屑
- 新絳
用法
將以上藥材衝入藕汁服用。
藥方
這個藥方包含嫩竹葉、桑葉、杏仁、蔗汁、麥冬、生甘草、石膏(用冰糖淨炒過)。
病症分析
患者的病症是因熱病引起,熱氣損傷了陰氣,導致大量出血,因此需要補血益氣。目前患者的脈象顯示,左邊脈搏強勁而快速,右邊脈搏微弱,腹部靠近肚臍的地方有氣血亂竄的現象,皮膚乾燥,陰氣嚴重不足。正值夏季,患者的情況十分危急。因此,醫生擬用九龍法治療,既能通氣,又能補益。如果能減輕氣血亂竄的症状,病情就能穩定下來。
藥方補充
除了上述藥材,還需要添加熟地炭、山楂(用糖油炒過)、琥珀屑、新絳。
用法
將所有藥材混合後,用藕汁沖服。
素有濁陰上干之症,近因濕氣淫蒸,新舊合而為一,壯熱吐苦水,噦,上逆,舌色微白,脈小弦。木氣欲升,而復為濕遏之象也。當用苦辛以劫濕邪為主,即仲景先治新,後治痼之意也。
川連,泡姜,炒厚朴,半夏,塊苓
即進一劑,噦少緩,可用黃連溫膽湯一二盞。
邪熱盤踞陽明,體虛不耐重劑,宜輕用苦辛通泄為主。
連翹,杏仁,生香附,橘紅,滑石,鮮荷葉,通草,銀花
白話文:
這位病人原本就患有濁陰上犯的疾病,最近又因為濕氣侵襲,舊病與新病交織在一起,導致他出現發熱、嘔吐苦水、呃逆、氣逆上衝等症狀,舌頭顏色略白,脈象細小而弦。這顯示身體的陽氣想要上升,但卻被濕邪阻礙的現象。因此,應該以苦辛藥物來驅除濕邪為主,這就如同張仲景所說,先治新病,後治舊病的原則。
方藥:川連、泡薑、炒厚朴、半夏、茯苓。
服用一劑後,呃逆症狀稍有緩解,可以服用黃連溫膽湯一、兩碗。
由於邪熱停留在陽明經,病人體質虛弱,不能承受重劑,所以應該以輕用苦辛藥物來疏通泄熱為主。
方藥:連翹、杏仁、生香附、橘紅、滑石、鮮荷葉、通草、銀花。
又方,:米仁,連翹,銀花,橘紅,通草,青荷梗
中氣素虛,形寒飲冷,遏伏暑濕之火,蘊於膻中,劫津耗液,盡從燥化,肺氣不能下輸,腸胃燥滿不行。下之遂逼血下行,血既下奪,亦云竭矣。陰不配陽,汗從外泄,即為上厥。上厥下竭,肺經獨受燥累,急進清燥救肺湯以回陰液。
枇杷葉,人參,麥冬,桑葉,阿膠,杏仁,生石膏,竹葉
繼進方:羚羊角,棗仁,茯神,山梔皮,黑豆皮,枇杷葉,麥冬,蔗汁,鮮菖蒲
白話文:
另一個方法是:用米仁、連翹、銀花、橘紅、通草、青荷梗。患者中氣虛弱,體寒怕冷,暑濕之火被阻遏在胸中,耗損津液,導致肺氣不能下降輸送,腸胃乾燥飽脹難以消化。下瀉會迫使血向下行,血下泄过多,就會耗竭。陰陽失衡,汗液從體表排出,就會出現上厥。上厥下竭,肺經獨自承受燥熱之害,急需用清燥救肺湯來回補陰液。
再用枇杷葉、人參、麥冬、桑葉、阿膠、杏仁、生石膏、竹葉。
接著再用羚羊角、棗仁、茯神、山梔皮、黑豆皮、枇杷葉、麥冬、蔗汁、鮮菖蒲。
再進方:小生地,人參,阿膠,茯苓,黑豆皮,枇杷葉,青蒿,麻仁,麥冬
脈來和靜,舌苔已退,但時或煩熱,胸中未適,此皆燥邪未盡之徵,是以神識尚未全復,究竟必以滋燥為先。
阿膠,枇杷葉,麥冬,川斛,山梔,北沙參,茯神,菖蒲
邪脈悉退,微遲和緩,用平調營衛,胃氣自復,復脈湯主之。
人參,麥冬,炙草,阿膠,茯神,白芍,麻仁,五味,炒生地
舌白肢厥,語錯,丹疹背多胸少,汗大出,此濕邪著於氣分。邪鬱氣痹,故現外寒,非虛脫也。生地、阿膠滋清涼血,則氣濕愈阻。此屬邪郁,不但分三焦,更須明在氣在血。
白話文:
接著,使用以下藥材:生地黃、人參、阿膠、茯苓、黑豆皮、枇杷葉、青蒿、麻仁、麥冬。
患者脈象平和穩定,舌苔已退去,但偶爾會感到煩熱,胸口不舒服,這些都是燥邪未完全消除的徵兆,所以精神還沒有完全恢復。因此,必須優先滋潤燥邪。
使用阿膠、枇杷葉、麥冬、川貝母、山梔子、北沙參、茯苓、菖蒲。
邪氣脈象已消失,脈搏微弱、平和,可以使用藥物調節營氣和衛氣,胃氣自然恢復,以復脈湯為主藥。
使用人參、麥冬、炙甘草、阿膠、茯苓、白芍、麻仁、五味子、炒生地黃。
患者舌苔白、肢體冰冷、說話含糊不清,身上出現紅色斑點,背部多於胸部,出汗量大,這是濕邪侵犯了氣分。邪氣鬱結、氣血痹阻,所以出現外寒的症狀,並非虛脫。生地黃、阿膠滋陰清熱涼血,則氣濕更加阻塞。這屬於邪氣鬱結,不只分三焦,更要明確地判斷是氣分還是血分受邪。
羚羊角,天竺黃,射干,川貝,米仁,茯苓,石菖蒲
目赤唇焦,齒燥舌黑,嬉笑錯語,發噦發斑,溫毒遏伏之象。
綠豆殼,銀花露,方諸水,犀角,川貝母,人中黃,蘆根汁
徐徐溫服。
又方,:金汁拌浸人參,銀花露,鮮菖蒲,元參,鮮生地,羚羊角,真金箔
五十七歲,豐腴體質,適值過勞,陽氣受傷,嘔吐食物,無頭痛身熱,已非外感風寒,而間日煩躁渴飲,唇焦舌黑,是內伏熱氣,由募原以流布三焦,亦如瘧邪分爭營衛者然。然有年積勞既久,伏邪客病本輕,脈小緩,按之不為鼓擊,可為徵驗,且二便頗通,略能納穀,焉有停滯積聚?仲景於癉熱無寒之條,不出藥方,但曰以飲食消息。後賢參聖意,甘寒以養胃陰,其熱自解。
白話文:
羚羊角、天竺黃、射干、川貝、米仁、茯苓、石菖蒲,這些藥材能治目赤唇焦、齒燥舌黑、嬉笑錯語、發噦發斑,是溫毒遏伏的表現。
綠豆殼、銀花露、方諸水、犀角、川貝母、人中黃、蘆根汁,這些藥物要徐徐溫服。
另一個方子是:金汁拌浸人參、銀花露、鮮菖蒲、元參、鮮生地、羚羊角、真金箔。
這位五十七歲的患者,體質豐腴,因過度勞累,陽氣受損,嘔吐食物,沒有頭痛身熱,不是外感風寒,而是間日煩躁渴飲,唇焦舌黑,這是內伏熱氣,從募原流布到三焦,就像瘧疾邪氣侵犯營衛一樣。雖然年久勞累,積累了一些邪氣,但這次的病症本質上並不嚴重,脈小緩,按之不為鼓擊,這是徵兆。而且二便通暢,略能進食,哪裡會有停滯積聚呢?仲景在治療癉熱無寒的條目中,並沒有藥方,只是說用飲食調理。後世醫家參透聖意,用甘寒之物養胃陰,熱氣自然就會消退。
要知表散之辛溫,消滯之苦溫,以及苦寒沉降,多犯聖訓戒律矣。
鮮生地,甜杏仁,麥冬,花粉,竹葉心,青蔗汁,連翹
舌心黃邊白,渴飲水漿,停胃脘欲吐,微微冷呃,自利稀水,小便不利,診脈堅勁不和。八旬又二,暑熱濕邪內著。必脾胃氣蘇,始可磨耐,以尊年不敢過用清消矣。議用清暑益氣方。
人參,茯苓,廣皮,豬苓,石蓮子,川連,黃芩,厚朴,澤瀉,煨葛根
白話文:
明白辛溫藥物散表,苦溫藥物消滯,但苦寒藥物容易下降,容易違反醫學準則。病人舌頭中間偏黃帶白,口渴喝水卻喝不下,胃脘停滯想吐,偶爾略微發冷打嗝,拉肚子稀水,小便不順暢,脈象沉緊不和。病人已經八十二歲,暑熱濕邪內侵。必須先調補脾胃氣,才能慢慢恢復,因為年紀大,不敢過度使用清熱消炎藥物。建議使用清暑益氣方。方劑包括人參、茯苓、廣皮、豬苓、石蓮子、川連、黃芩、厚朴、澤瀉、煨葛根。
脈弦嘔吐,心中懊憹,不納水穀,倏冷忽熱,雖因嗔怒七情,兼有客邪伏氣,汗多不宜表散,清暑和中為正治。
杏仁,半夏,鬱金,茯苓,廣皮,枳實,金斛
診脈左虛大,右澀小弱。症見:目瞑短氣,遺尿肢掉,神識漸迷,渴不欲飲,侵早稍安,晡時煩躁,此乃積勞元傷,熱氣內迫,劫爍臟液,致內風欲擾,有痙厥之慮。仲景謂:元氣受傷致病,當與甘藥。就暑熱傷氣,亦屬發泄所致,東垣發明內傷暑病益氣諸法,足為炳據。若動攻表裡,是速其散越耳。
麥冬,生甘草,鮮蓮子,知母,竹葉心
白話文:
脈搏緊而有力,伴隨嘔吐,胸口煩悶,吃不下東西,忽冷忽熱。這些症狀可能是因為生氣、情緒波動,加上外邪入侵和內在的氣滯所導致。由於患者出汗較多,不宜使用發汗的方法,應以清熱解暑、和胃健脾為主要治療方向。
杏仁、半夏、鬱金、茯苓、廣皮、枳實、金斛。
左邊脈搏虛弱而大,右邊脈搏澀滯微弱。患者出現眼皮沉重、呼吸短促、尿失禁、肢體無力、神志不清、口渴卻不想喝水,早上稍微好轉,下午卻更加煩躁。這些症狀是長期勞累導致元氣受損,熱氣鬱積在內,消耗了體內津液,進而導致內風擾動,有發生痙攣的可能。張仲景說:元氣受損引起的疾病,應該用甘味藥物治療。由於是暑熱傷氣,也屬於過度消耗所致,李東垣對內傷暑病的益氣療法有深入的研究,值得參考。如果使用攻表的方法,只會加速病情發展。
麥冬、生甘草、鮮蓮子、知母、竹葉心。
不飢不欲納食,仍能步趨,長夏濕蒸,著於氣分,陽逆則頭中脹悶,肌色萎黃。與宣氣方法。
西瓜翠衣,飛滑石,米仁,蘆根,通草,鬱金
脈轉數,舌紅。面腫消,膚痛,汗減,耳鳴,咽嗆,肛痔。濕中化熱乘竅,仍清氣邪,佐通營衛,桂枝白虎湯主之。
酒家濕勝於內,暑邪穢氣亦由口鼻而入,內外相因,延蔓三焦,汗多寒熱不解,非風寒從表而散,頭脹脘悶,嘔惡而渴不多飲,兩足反冷,是熱在濕中而來。古稱濕上甚為熱,不與傷寒同論。
杏仁,半夏,茵陳,白蔻,厚朴,廣皮,苓皮,六一散,鮮菖蒲
白話文:
患者不感到飢餓,也不想吃東西,但仍然可以走路,這是在長夏濕氣蒸騰,濕氣停留在氣分的情況下發生的。陽氣逆行就會導致頭部脹悶,皮膚顏色發黃。
可以用西瓜翠衣、滑石、米仁、蘆根、通草、鬱金來治療。
患者脈搏跳動較快,舌頭紅,面部腫脹消退,皮膚疼痛,出汗減少,耳鳴,咽喉乾燥,肛門腫痛。這是因為濕氣化熱,乘虛而入,侵犯了身體的竅道,所以需要清熱解毒,同時還要通暢營氣和衛氣。可以服用桂枝白虎湯來治療。
酒家濕氣較重,暑熱穢氣也會從口鼻進入,內外相互影響,蔓延到三焦,導致出汗多、寒熱反復,這不是風寒從體表入侵引起的,而是因為熱邪在濕氣中產生。患者頭脹、脘悶、嘔吐、口渴但不願多喝水,雙腳反而發冷,這就是濕熱引起的症狀。古人說濕氣重則表現為熱症,不屬於傷寒的範疇。
可以用杏仁、半夏、茵陳、白蔻、厚朴、廣皮、苓皮、六一散、鮮菖蒲來治療。
三益號,勞倦吸入冷氣,營衛不行,則形寒戰慄。今中焦未醒,宜和脾胃。
當歸,白芍,桂枝,炙草,大棗,煨姜
章,暴冷外加熱氣內郁,肺窒不降,脘悶如飢,水飲欲嘔,頭痛寒熱,當治上焦。
桔梗,象貝,橘紅,兜鈴,北沙參,杏仁
熱緩神昏,咳痰嘔逆,舌不能言。餘邪漸入心包絡,恐著瘛瘲,進芳香入絡法。
萬氏牛黃丸。
穢濁不正之氣擾中,痞悶,噁心,頭疼,煩渴,形寒內熱,邪不在表,未可發散。
白話文:
「三益號」這個病症是因勞累後吸入冷氣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身體發冷發抖。現在中焦(脾胃)功能還未恢復,需要調和脾胃。
藥方:當歸、白芍、桂枝、炙甘草、大棗、煨姜。
「章」這個病症是因外感寒邪,內有熱氣鬱結,肺氣不能下降,胸悶如飢,想喝水又想吐,頭痛、寒熱交替,需要治療上焦(肺)。
藥方:桔梗、象貝、橘紅、兜鈴、沙參、杏仁。
症狀加重,神志昏迷,咳嗽痰多,嘔吐不止,舌頭僵硬說不出話。餘邪逐漸侵入心包絡,恐發為瘛瘲(抽搐),需要使用芳香開竅的藥物。
藥方:萬氏牛黃丸。
穢濁不正之氣擾亂中焦,導致脘腹痞悶、噁心、頭疼、口渴、身體發冷,內有熱感,邪氣不在表層,不可發散。
杏仁,蔞皮,滑石,通草,白蔻,鬱金,花粉,連翹
脈細數舌絳,煩渴時熱,病九日,邪氣稍衰,正氣已虧,不宜再作有餘治。
鮮生地,阿膠,元參,麥冬,知母,麻仁
時疫發熱,脘悶噁心,斑發不爽,神煩無寐,舌色轉紅。邪熱將入營分。雖胃滯未清,亦宜先清營熱,勿得滋膩為穩。
鮮竹心,元參,連翹心,鮮菖蒲,銀花,川貝
陰液損傷,陽氣上冒,衄血咳痰。理宜和陽存陰,冀津液稍復,望其轉機。至於疏滯解表,和表諸法,自然另有高見,非敢參末議也。
秋石拌人參,阿膠,鮮生地,麥冬
脈軟咳痰欲嘔,飢時甚。雖是時邪未清,高年正虛,理宜養胃陰,金匱麥冬湯。
白話文:
杏仁、蔞皮、滑石、通草、白蔻、鬱金、花粉、連翹這些藥材,病人脈搏細數,舌頭發紅,口渴,發熱已經九天,病邪稍微減弱,但正氣已經虧虛,不宜再使用溫補的治療方法。
鮮生地、阿膠、元參、麥冬、知母、麻仁這些藥材,病人因時疫而發熱,胸口悶痛,噁心嘔吐,身上出現斑點,神志煩躁,睡不好覺,舌頭顏色變得更紅,邪熱即將侵入營分。雖然胃部積滯未消,但應該先清熱解毒,避免滋膩的藥物,這樣比較穩妥。
鮮竹心、元參、連翹心、鮮菖蒲、銀花、川貝這些藥材,病人陰液受損,陽氣上浮,流鼻血、咳嗽、咳痰。治療應該以滋陰和陽為主,希望能讓津液稍有恢復,期待病情轉機。至於疏散表邪、調和表裡的方法,自然有更精妙的見解,我不敢妄加議論。
秋石拌人參、阿膠、鮮生地、麥冬這些藥材,病人脈搏軟弱,咳嗽咳痰,想吐,飢餓時症狀更嚴重。雖然時邪尚未完全消除,但患者年紀大了,正氣虛弱,應該以養胃陰為主,可以使用金匱的麥冬湯。
麥冬,人參,半夏,甘草,粳米,大棗
胃津既傷,肝風上擾,神迷肢震,面浮欲喘,病勢危險,勉擬救胃陰方。
人參,麥冬,生甘草,白粳米,炒半夏,南棗
時疫六日不解,頭疼發熱,舌絳煩渴,少腹痛劇,已經心包,慮其厥痙。
犀角,連翹心,銀花,元參,通草,鮮生地
又方:
犀角,鮮生地,元參,麥冬,川貝
先厥後熱,邪氣蘊伏亦久,從傳染而得。今脈數舌紅,頭疼乾嘔,脘悶多痰,皆是熱蒸營衛,慮其再厥。
羚角,犀角,連翹心,川貝,元參,銀花,通草,鬱金
又方:
犀角,連翹心,川貝,元參,銀花,通草,鬱金
白話文:
麥冬、人參、半夏、甘草、粳米、大棗這些藥材,可以治療胃津受損、肝風上擾,導致神志不清、肢體震顫、面部浮腫、呼吸困難等危急情況。
如果病患感染時疫六日不癒,出現頭痛發熱、舌頭紅絳口渴、小腹疼痛劇烈,並且已經影響到心包,可能會有厥逆痙攣的風險。 犀角、連翹心、銀花、元參、通草、鮮生地可以治療這種情況。
另外,如果病患先出現厥逆,之後發熱,且邪氣積聚已久,可能是感染傳染病導致。 脈搏數快、舌頭發紅、頭痛、乾嘔、胸悶多痰,都是熱邪侵犯營衛的表現,有可能再次出現厥逆。 羚角、犀角、連翹心、川貝、元參、銀花、通草、鬱金可以治療此種情況。
犀角、連翹心、川貝、元參、銀花、通草、鬱金也可以用來治療類似的情況。
又方:
犀角,連翹心,川貝,通草,銀花,石菖蒲,金汁
又,前方去通草加麥冬
又方:
捲心竹葉,知母,生甘草,麥冬,花粉,川貝
又方:
鮮佩蘭汁,麥冬,南花粉,棗仁,米仁,川貝
溫熱後肝陽乘胃,涎沫自出,胸滿如悶咽中間,或氣促,潮熱時作,四肢微冷。慮其厥逆,進熄風和陽法。
淮小麥,炒半夏,甜杏仁,炒麥冬,南棗
又方:
人參,麥冬,淮小麥,茯苓,南棗,炙甘草
時熱食復,胸痞,噁心欲嘔,進半夏瀉心法。
白話文:
犀牛角、連翹心、川貝、通草、銀花、石菖蒲、金汁,可以用來治療某些疾病。另外,去掉通草,加入麥冬,也是一種治療方法。
捲心竹葉、知母、生甘草、麥冬、花粉、川貝,也可以用於治療。
鮮佩蘭汁、麥冬、南花粉、棗仁、米仁、川貝,也是一種治療方案。
當肝陽上亢,導致涎沫自出、胸悶、呼吸急促、潮熱、四肢微冷等症状时,需要使用熄風和陽的藥物來治療,例如炒半夏、甜杏仁、炒麥冬、南棗等。
人參、麥冬、淮小麥、茯苓、南棗、炙甘草,可用於治療熱食過度、胸悶、噁心欲嘔等症状。
炒半夏,川連,枳實,杏仁,薑汁,厚朴,草蔻
又方:
人參,山楂,枳實,乾薑,薑汁,炒半夏
脈緩舌色灰黃,頭疼,周身掣痛,發熱不止,乃時疫濕溫之症。最忌辛溫重藥,擬進滲濕之法。
竹心,連翹心,厚朴,木通,杏仁,飛滑石,茵陳,豬苓
脈左數右緩,舌白髮熱,自汗,小溲溺痛,身半以上皮膚骨節掣痛。皆是濕邪有痹,慮其清竅矇蔽,有神昏厥逆變幻,擬用輕清滲濕方。
連翹,豆卷,米仁,絲瓜葉,花粉,茵陳,通草,杏仁,飛滑石
白話文:
將半夏炒過,加入川連、枳實、杏仁、薑汁、厚朴、草蔻。
另一個方子:
用人參、山楂、枳實、乾薑、薑汁、炒半夏。
脈象緩慢,舌苔灰黃,頭疼、全身抽痛、發熱不止,這是時疫濕溫病症。最忌諱辛溫燥烈的藥物,應該採用滲濕的方法治療。
用竹心、連翹心、厚朴、木通、杏仁、飛滑石、茵陳、豬苓。
脈象左側數快右側緩慢,舌苔白,發熱、自汗、小便疼痛,身體上半部分皮膚骨骼抽痛。這是濕邪導致的痺證,擔心會影響到清竅,出現神志昏迷、厥逆、神經錯亂等變化,應該用輕清滲濕的方子。
用連翹、豆卷、米仁、絲瓜葉、花粉、茵陳、通草、杏仁、飛滑石。
脈細舌灰白,渴不能多飲,膨悶不知飢。濕溫半月有餘,病邪雖解,余濕未盡,良由中宮陽氣鬱遏,失宣暢機關,故舌喜得香味。理宜護持胃陽,佐以宣濁驅濕,未可再作有餘攻伐,雖取快一時,貽禍非輕小也。
半夏,人參,厚朴,橘紅,枳實,茯苓
脈促神倦,目上視,咳痰欲喘,唇燥舌紅,溫邪發熱,半月外不解,所擬發散消導之藥,病不少減,正氣反傷。內風乘虛上擾,慮有痙厥變幻,非輕小之恙,姑與甘緩法。
炒麥冬,北沙參,淮小麥,生甘草,南棗肉
脈虛細無力,熱止後汗多,心悸頭暈,寐多驚恐,舌紅營陰受傷,理宜和陽存陰。
白話文:
脈搏細弱,舌苔灰白色,口渴卻喝不了太多水,腹部脹滿,沒有飢餓感。濕溫病已經持續半個月以上,雖然病邪消退,但餘留的濕氣尚未完全消失,這是因為中焦陽氣鬱結,無法正常運作,所以舌頭喜歡聞香味。治療應以保護胃陽氣為主,並輔以宣散濁氣、驅除濕氣,不可再使用過於猛烈的藥物,雖然能暫時見效,但後患無窮。
半夏、人參、厚朴、橘紅、枳實、茯苓
脈搏急促,精神倦怠,眼往上看,咳嗽痰多,快要喘不過氣,嘴唇乾燥,舌頭紅,溫邪發熱已持續半個月,服用散寒消導的藥物後,病情沒有明顯改善,反而傷了正氣。內風乘虛而上,擾亂心神,恐有痙攣抽搐的變化,不是輕微的疾病,應該採用甘潤緩和的療法。
炒麥冬、北沙參、淮小麥、生甘草、南棗肉
脈搏虛弱細小,無力,退燒後出汗過多,心悸、頭暈,睡眠時容易驚恐,舌頭紅,營陰受損,治療應以溫補陽氣、滋養陰血為主。
生地,麥冬,淮小麥,阿膠,人參,炒麻仁
陳,診脈左帶微數,右關微弦,胸脘痞悶,右眼角赤,皆是肝木乘坤土。經旨有腎藏志,脾藏意。今夢寐驚惕,是見不藏之象。倘調養失宜,內有七情之擾,外有六淫之侮,再經反復藥餌,無過樹根草皮,焉能有濟。故重言以申其說。
人參,半夏,枳實,茯苓,乾薑,小川連
第二案,六脈略和,舌胎已退,胸脘稍寬,渴飲至胃,微覺呆滯,大便乾燥。勢見陰枯陽結,通陽之中,佐以潤燥,亦屬至理。至於調養靜攝工夫,不必再贅。
柏子仁,蓯蓉,歸鬚,炒桃仁,塊苓,桂心
白話文:
第一案
患者所用藥材為生地、麥冬、淮小麥、阿膠、人參、炒麻仁。
診脈結果,左手脈象略微數脈,右手脈象微弦,胸脘部感覺沉悶,右眼角發紅,這些都是肝木克制脾土的表現。經書上說,腎藏志,脾藏意。現在患者夢寐中驚惕不安,說明心神不藏,精神不守。如果調養不當,內心受到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的困擾,外受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的侵襲,再經反覆用藥,最終可能無濟於事,如同樹根草皮一樣無用。因此,我重申此事,以讓患者明白。
第二案
患者所用藥材為人參、半夏、枳實、茯苓、乾薑、小川連。
六脈略微平和,舌苔已退,胸脘部稍有寬鬆,口渴飲水後直達胃部,稍感遲鈍,大便乾燥。這是陰虛陽結的表現,需通陽化氣,並佐以潤燥,這也是至理。至於調養靜攝的工夫,就不必再贅述了。
第三案
患者所用藥材為柏子仁、蓯蓉、歸鬚、炒桃仁、塊苓、桂心。
第三案,立夏日診脈,氣和病情減。清晨微覺氣悶,陽氣尚未全振。再論人身中,陰陽二氣每相眷顧,陽病久必傷陰,陰病久必傷陽,故病久之體,調養失慎,必至反復。諄諄至囑,進苓桂朮甘湯以宣上鬲之陽。
第四案,年過五旬,腎氣本弱,病纏日久,脾土亦餒。腎惡燥,脾惡濕,經旨昭昭。若欲平穩,宜乎分治為妥,是將來調補丸藥章旨。今上鬲已寬,且進下焦調補為法。
蓯蓉,歸身,杞子,茯神,小茴,柏子仁,天冬,巴戟,牛膝
白話文:
第三案:
立夏這天診脈,發現病人氣息平和,病情有所減輕。清晨病人略感氣悶,陽氣尚未完全恢復。再者,人體中陰陽二氣互相依賴,陽病長期不治必然傷及陰氣,陰病長期不治必然傷及陽氣,所以久病之人,調養不慎,必然導致病情反覆。我鄭重叮囑,應服用苓桂朮甘湯來宣通上焦的陽氣。
第四案:
這位病人年過五旬,腎氣原本就虛弱,病症纏綿日久,脾土也受到損傷。腎臟忌燥,脾臟忌濕,這是醫學典籍中明確的論述。若想平穩康復,宜分開治療,這正是調補丸藥方所要遵循的原則。現在病人上焦已有所改善,應繼續服用下焦調補藥方。
藥方中的藥材包括:蓯蓉、歸身、杞子、茯神、小茴、柏子仁、天冬、巴戟、牛膝。
第五案,病減六七,惟納食不易運化,飲湯不易下趨,口中味淡,時或作酸,大便燥艱,乃脾陽不振,腎陰未復,故潤劑之中,佐以辛香,有合經旨辛甘化風之意。
柏仁,小茴,蓯蓉,車前,茯苓,牛膝,歸身,桂心
第六案,脈神俱安,大便艱澀不爽,臍間隱隱作痛。高年腎陰暗虧,血液不能灌溉四旁,腸中枯燥,更衣頗覺費力。擬進通幽湯方法以潤之。
歸鬚,紅花,郁李仁,柏仁,麻仁,生地,升麻
第七案,兩日連次更衣,臍間疼痛已止,胸鬲之間,略覺不和,則知病纏日久,不獨血液受虧,氣分亦為之不振。擬溫填藥餌,佐以通陽,庶幾中下兩顧。
白話文:
第五個案例,病症減輕了六七成,但患者仍然難以消化吸收食物,喝湯也難以下嚥,口中無味,偶爾會感到酸,大便乾硬難解,這是因為脾陽虛弱,腎陰尚未恢復的緣故,所以用滋潤的藥材,並佐以辛香之品,藉此合乎經絡的原理,用辛甘之味化解風寒。
柏仁、小茴、蓯蓉、車前子、茯苓、牛膝、當歸、桂心。
第六個案例,脈象神識都正常,但大便乾澀難解,臍周圍隱隱作痛。患者年紀大了,腎陰虧虛,血液無法滋潤周邊組織,腸道乾燥,連穿衣服都覺得吃力。擬用通幽湯方劑滋潤腸道。
當歸尾、紅花、郁李仁、柏仁、麻仁、生地黃、升麻。
第七個案例,連續兩天換了衣服,臍周圍疼痛已止,但胸膈之間仍略感不適,可見病症纏綿日久,不只血液虧損,氣機也受到了影響。擬用溫補的藥物,並佐以通陽之品,期望既能滋補中焦,又能通利下焦。
蓯蓉,茯苓,杞子,小茴,柏仁,牛膝,人參,巴戟
範升九,四肢乍冷,自利未已,目黃稍退,而神倦不語。濕邪內伏,足太陰之氣不運。經言:脾竅在舌。邪滯竅必少靈,以致語言欲謇。法當分利佐辛香,以默運坤陽,是太陰里症之法。
生於術,草果仁,厚朴,木瓜,茯苓,澤瀉
第二案,身體稍稍轉動,語謇神呆,猶氣機未為靈轉,色脈非是有餘,而濕為陰邪,不徒偏寒熱已也。
生於術,石菖蒲汁,鬱金,茯苓,遠志,米仁
白話文:
藥材
- 蓯蓉
- 茯苓
- 杞子
- 小茴
- 柏仁
- 牛膝
- 人參
- 巴戟
症狀
範升九,四肢突然變冷,腹瀉不止,黃疸稍退,但精神倦怠,不願說話。
病因
濕邪入侵內部,足太陰脾經之氣運行不暢。
診斷
古籍記載:「脾竅在舌」。邪氣阻滯脾經竅穴,必然導致舌頭靈活度下降,因此說話含糊不清。
治療方針
應當使用利水藥物,佐以辛香之品,以疏通脾經,運化濕邪,恢復脾陽。這是治療太陰脾經內虛的常用方法。
處方
生薑,草果仁,厚朴,木瓜,茯苓,澤瀉
症狀
身體稍微轉動,說話含糊不清,神志呆滯,氣機尚未完全恢復靈活,面色脈象非是氣血過盛,而是濕邪入侵,非單純的寒熱症狀。
處方
生薑,石菖蒲汁,鬱金,茯苓,遠志,米仁
藥材
这些都是常用的中药材,分别具有不同的功效。
案例一
患者范升九,出现四肢发冷、腹泻、黄疸减轻,但精神萎靡不语的症状。中医诊断为湿邪入侵,导致脾经气血运行不畅,从而出现舌头不灵活、说话不清的情况。医生根据脾经与舌头的关系,拟定以利水药为主,佐以辛香之品,来疏通脾经,化解湿邪,恢复脾阳的治疗方案。
案例二
患者病情有所好转,但仍存在说话含糊、神志不清等症状,表明气机尚未完全恢复。医生判断这是湿邪入侵所致,而非单纯的寒热症。因此,医生选择了不同的药物组合,以针对湿邪进行治疗。
第三案,濕滯於中,氣蒸於上,失降,不得寐,口起白疳,仍不渴飲。開上郁,佐中運,利腸間,亦是宣通三焦也。
生於術,寒水石,米仁,桔梗,廣皮,豬苓,澤瀉
第四案,濕勝中宮不運,易生痰飲,不欲食,須使神機靈泛,少佐疏滯。
外臺茯苓飲去廣皮,加天竺黃、石菖蒲。
第五案,人參,金斛,枳實,於朮,茯苓,廣皮
第六案,脾胃不醒,皆從前濕蒸之累。氣升痰咳,參藥緩進。
炒川貝,茯苓,地骨皮,米仁,鬱金,淡芩
吳子純,連朝驟熱,必有暑氣內侵,頭熱目瞑,吸短神迷。此正虛邪痹,清補兩難,先與益元散三四錢,用嫩竹葉心二錢煎湯,涼用二三小杯,常用綠豆清湯服。
白話文:
第三案
濕氣停滯在身體內部,氣往上蒸發,無法下降,導致失眠,口舌生白苔,但卻不想喝水。治療方法是疏解上焦鬱滯,輔助中焦運化,通利腸道,這也是宣通三焦的原則。
方劑
生薑,寒水石,米仁,桔梗,廣皮,豬苓,澤瀉。
第四案
濕氣過盛,導致中焦運化失常,容易產生痰飲,食慾不振。治療需使心神活躍,輔助疏通濕滯。
方劑
外台茯苓飲去廣皮,加入天竺黃、石菖蒲。
第五案
人參,金斛,枳實,於術,茯苓,廣皮。
第六案
脾胃功能失調,都是先前濕氣上蒸的後遺症。氣往上逆導致痰咳,用藥需緩慢漸進。
方劑
炒川貝,茯苓,地骨皮,米仁,鬱金,淡芩。
吳子純
連續幾天突然發燒,必定是暑氣侵入體內,出現頭熱目眩,呼吸急促,神志不清。這是正氣虛弱,邪氣阻滯,清補兩難的症狀。先服用益元散三到四錢,用嫩竹葉心二錢煎湯,放涼後分兩到三小杯服用。日常生活中多喝綠豆湯。
第二案,溫邪中傷之後,脾胃不醒,不飢,口渴,議清養胃津為穩。
鮮佩蘭葉,川斛,知母,大麥仁,炒麥冬
王廷佑,寒包鬱熱,亦屬溫邪。
桔梗,大力,連翹,蘇子,滑石,枳殼,赤芍,木通
寒熱漸除,間一日復來,即暑邪入里之徵,因正氣不振故也,但煩渴不減。舌苔黃厚,胃中滯濁猶然不清。河間方法,正直此症,非是抄竊舊方,乃去邪務盡之意。
暑風入肺,咳痰發熱,四肢無力,微冷,氣喘,神倦。恐邪犯心包,有慢脾驚搐之慮。擬進局方至寶丹,芳香逐暑,使喘緩神安,再商進和脾胃藥。
白話文:
第二個案例,患者在溫邪侵襲後,脾胃功能失調,沒有食慾,口渴,應該以清養胃津作為治療重點。
藥方使用鮮佩蘭葉、川黃連、知母、大麥仁、炒麥冬。
王廷佑先生認為,寒包鬱熱也是溫邪的一種表現。
藥方使用桔梗、大力子、連翹、蘇子、滑石、枳殼、赤芍、木通。
寒熱症狀雖然逐漸消退,但每隔一天又會復發,這是暑邪深入臟腑的徵兆,因為正氣不足所致,只是患者仍感到煩渴。舌苔黃厚,胃中積存的濁氣尚未清除。河間先生的治療方法恰好針對這種情況,並非抄襲舊方,而是要徹底清除邪氣。
暑熱之風侵入肺部,導致咳嗽痰多、發熱、四肢無力、微微發冷、氣喘、精神疲倦。擔心邪氣侵犯心包,有慢脾驚搐的風險。考慮使用至寶丹,芳香化暑,使呼吸平穩、精神安寧,之後再考慮服用和脾胃的藥物。
又案:有汗出熱緩,神識昏憒,邪熱內閉,未得外越,易變痙厥。進芳香開閉,以逐穢邪。牛黃丸。
又方:
生地,甘草,知母,竹葉,滑石,銀花
又方,:人參,生草,知母,南棗肉,麥冬,茯神,廣皮
徐方鶴,脈緩舌白帶灰黑色,心中煩熱,汗多渴飲,嘈雜如飢,肛中氣墜,如欲大便。平昔苦於脫肛,病雖夾濕熱,寒涼清濕熱之藥味難投,擬進和中法。
炒麥冬,粳米,川斛,半夏,南棗
徐,左脈數,舌白目黃,遍身發黃,左腰脅間痹痛。臥則氣逆,或噯氣,或咳嗆則痛不可忍。濕熱著於絡中,氣機阻遏不宣。況時邪一、九日,正邪勢方張之候,故攻病藥餌,往往難投,輕藥為穩。
白話文:
另外,根據文獻記載,如果病人出汗,但身體發熱緩慢,神志昏迷,體內的邪熱被困住,無法排出體外,很容易轉變成痙攣抽搐。此時應該使用芳香類藥物,打開閉塞的通道,驅逐邪氣。可以服用牛黃丸。
另一個方子是:生地、甘草、知母、竹葉、滑石、銀花。
再一個方子是:人參、生草、知母、南棗肉、麥冬、茯神、廣皮。
徐方鶴所述,病人脈象緩慢,舌苔白,帶灰色或黑色,心中煩熱,出汗多,口渴想喝水,胃裡空空的像是餓了,肛門處有氣向下墜的感覺,好像要大便。過去病人經常脫肛,雖然這次的病症夾雜著濕熱,但寒涼清濕熱的藥物難以服用,因此考慮採用和中法治療。
方子是:炒麥冬、粳米、川斛、半夏、南棗。
徐方鶴還記載,病人左脈搏跳動頻數,舌苔白,眼睛發黃,全身發黃,左腰肋骨部位疼痛麻木。平躺時感到氣逆,或者打嗝,或者咳嗽喘氣時就會痛得受不了。濕熱停滯在經絡中,氣機阻塞不通。而且現在正值時邪流行的時期,邪氣正盛,所以攻擊病邪的藥物難以服用,使用輕微的藥物比較穩妥。
豆卷,白蔻,通草,茵陳,米仁,杏仁,豬苓,澤瀉
雨濕地蒸,潮穢經旬,人在氣交之中,口鼻吸受,從上內侵,頭脹脘悶,肉刺骨痛。蓋肺位最高,其氣主周身貫穿,既被濕阻,氣不運通。濕甚生熱,汗出熱緩,少間再熱。凡風寒得汗解,濕邪不從汗解耳。仲景云:濕家不可發汗,汗之則痙。謂濕本陰晦之邪,其傷必先及陽,故汗、下、清熱、消導與濕邪不相干涉也。
濕也,熱也,皆氣也,能矇蔽周身之氣,原無有形質可攻,由上不為清理,漫延中下二焦,非比傷寒六經,自表傳裡相同。河間暢發此義,專以三焦宣通為法。明張司農亦以苦辛寒主治,總以氣分流利為主,氣通則濕解矣。今兩旬不愈,入暮昏厥。厥者,逆亂之稱。以邪深入至陰之中,熱蒸上冒,致神明為邪所矇蔽矣。
白話文:
藥材
- 豆卷、白蔻、通草、茵陳、米仁、杏仁、豬苓、澤瀉
病症
患者因連日雨濕地氣蒸騰,潮濕穢氣瀰漫經久不散,人處於氣交之中,口鼻吸入濕氣,從上而下侵入體內,導致頭脹、脘悶、肉刺骨痛。
病機分析
肺臟位於人體最高處,其氣主宰全身氣血流通,如今被濕氣阻滯,氣機不通暢。濕邪過盛,則生熱,患者表現為出汗、熱度緩解,過一會兒又發熱。風寒感冒出汗即可痊癒,而濕邪則不能通過出汗來消除。
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說:「濕家不可發汗,汗之則痙。」這是因為濕邪本屬陰寒之邪,侵犯人體首先會損傷陽氣,所以發汗、瀉下、清熱、消導等方法對濕邪毫無作用。
治療原則
濕邪和熱邪,皆屬氣邪,能夠矇蔽周身之氣,並無形質可供攻伐。濕邪從上而下沒有得到清理,便會漫延至中焦和下焦,與傷寒六經的由表入裡不同。
河間先生闡述了這個道理,專以宣通三焦為治療方法。明代張司農也以苦辛寒藥物為主治,總以氣分流利為主,氣機通暢則濕邪自然消解。
病情發展
患者病症持續兩周未愈,入夜昏厥。厥是指氣機逆亂,邪氣深入陰分,熱氣上蒸,導致神明被邪氣矇蔽。
初濕邪下注,而大便為溏,今則氣窒結閉,而大便不通,古稱熱深厥深。又云:厥少熱多則病退,厥多熱少則病進。凡厥多隸厥陰也。
掘地坎三五尺,全無瓦礫,方是真土,入新汲井水,用木棍淘二三百下,取泥漿水,澄清二盞,另以綠豆皮、野赤豆皮、馬料豆皮各五錢,入地漿水中,煎湯一茶杯許,候溫,入生珍珠細粉約七八分、冰片半釐,勻三次服。
再論暑濕客氣,由上受以行中道,未按經法,致三焦否塞。逆亂為厥,厥屬邪深在陰,故取地漿重陰之氣。珠潛水底鹹寒,少佐冰片辛熱,能開熱痹,直走至陰,以冀厥止。究竟暑濕熱氣,乃無質之邪,瀰漫胸臆,如煙霧繚繞,諸宗氣營氣,無以展舒,焉有知味知飢?彼攻消峻克,能滌有質之邪滯,非濕結氣分之治也。昔軒岐云:從上病者,治其上。
白話文:
一開始是濕邪入侵,導致大便稀軟,現在卻是氣機阻塞不通,大便也排不出來,古人稱之為「熱深厥深」。又說,厥氣多而熱氣少,病況就會加重;厥氣少而熱氣多,病況就會減輕。一般來說,厥氣多是屬於厥陰的範疇。
挖個坑,深三到五尺,沒有瓦礫才是真正的土。用新汲取的井水,用木棍淘洗兩三百下,取泥漿水澄清後留兩盞。再取綠豆皮、野赤豆皮、馬料豆皮各五錢,放入泥漿水中煎煮,約一茶杯的分量,放涼後加入生珍珠細粉約七八分、冰片半釐,分三次服用。
再說暑濕之邪,由上而下入侵,沒有依照正確的方法治療,導致三焦阻塞不通。逆亂成厥,厥氣屬於邪氣深入陰分,因此用地漿的重陰之氣來治療。珍珠沉於水底,性屬鹹寒,佐以冰片辛熱,可以開通熱痹,直達陰分,以期止住厥氣。其實暑濕熱氣,本身無形無質,瀰漫胸臆,如同煙霧繚繞,各個臟腑的氣機都無法舒展,怎麼可能會有味覺和飢餓感呢?那些攻消峻克的藥物,只能消除有形之邪的阻塞,並不能治療濕邪阻塞氣分。古時候軒轅黃帝和岐伯就說過:從上而來的病,就治療其上。
且上焦如霧,藉輕揚可以去實。半月不更衣,斷勿攻下,皆氣窒使然。
川貝,米仁,兜鈴,白蔻,連翹,射干,通草
舌紅微渴,齒痛味甘,中宮不運,氣鬱之熱,未得全去也。
連翹,米仁,茯苓皮,赤豆皮,川貝,白蔻
潘毓翁,中年沖氣痰升,喘急隨發隨止,從肝腎本病治,固是地黃飲子,用意在濁藥輕投,勿以味厚凝滯痰氣,但以質能引導至下,變飲為丸,純是濁藥柔溫。若歸脾湯甘溫守中,養脾之營,更與痰飲沖逆相背。自七月間,反復必有暑濕客氣,從呼吸而受。據述肌膚間發丹疹,浮腫甚速,腠膜映紅,若但內症,未必有此。思夏秋口鼻受氣,上焦先傷,與肝腎本病兩途。上焦失解,理必延漫中下,而三焦皆為病藪矣。此脹在乎脈絡,不在腑腸,水穀無礙者緣此。況久病大虛,溫補不受,必當推其至理。伏邪引動宿病,仲景論必先理其邪,且口渴便實,豈溫熱相宜?自言懷抱鬱結,相火內寄肝膽,如莖腫囊縱,濕壅水漬。勉以三焦氣分宣通方,仿古二虛一實,偏治其實,開其一面也。
白話文:
上焦就像迷霧,只要用輕輕的風就能散去實證。半個月不換衣服,絕對不要用攻下之法,都是因為氣機阻塞造成的。
川貝、米仁、兜鈴、白蔻、連翹、射干、通草
舌頭發紅,有點口渴,牙齒疼痛,而且有甜味,中焦運化不順暢,氣機鬱結的熱氣,還沒完全消除。
連翹、米仁、茯苓皮、赤豆皮、川貝、白蔻
潘毓翁,中年時沖氣痰升,喘息急促,發作即止,應該從肝腎根本疾病來治療。固然地黃飲子是好的選擇,但要着重於濁藥輕輕投放,不要用濃重的藥味凝滯痰氣,只需要用藥性引導痰濁下降,將飲濁轉化為丸狀,純粹用濁藥溫和地治療。如果用歸脾湯甘溫守中,滋養脾臟的營氣,反而會與痰飲上逆相背離。從七月開始,反覆發作,一定有暑濕之邪入侵,從呼吸道侵入。據說肌膚上出現了紅疹,浮腫迅速擴散,皮膚表面發紅,如果只是內在病症,就不會有這樣的現象。想到夏秋季節,口鼻吸入的氣息,上焦首先受損,與肝腎本病的病因截然不同。上焦失調,理所當然地會延續到中焦和下焦,三焦都會成為病邪的藏身之地。這次的脹滿在於脈絡,不在於腑腸,水谷消化無礙,就是這個原因。何況久病體虛,溫補之法難以接受,一定要推究其根本道理。潛伏的邪氣引發舊病,仲景論述一定要先理順邪氣,而且口渴小便不利,怎麼能用溫熱的藥物呢? 自稱心中鬱結,相火內寄於肝膽,就像莖腫囊腫,濕邪壅塞水氣積聚。勉勵使用三焦氣分宣通方,效仿古代二虛一實的原則,專治實證,開通一方面的通道。
飛滑石,杏仁,茯苓皮,厚朴,豬苓,通草,白蔻仁
積勞伏熱,值初冬溫暖,天地氣不收降,伏邪因之而發,是為冬溫。實非暴感,表散無謂。其痰喘氣促,左脅刺痛,系身中左升不已,右降失職。高年五液已衰,炎上之威莫制,脈現左細右搏,尤屬陰氣先傷。煩勞兼以嗔怒,亦主七情動陽。從來內傷兼症,不與外感同法。苦辛劫爍胃津,陰液日就枯槁。
故仲景凡於老人虛體,必以甘藥調之。夫喘咳之來,固是肺熱,以診脈、面色論之,為下虛正氣不主攝納,腎病何疑?即初起熱利,亦是陰不固。擬用復脈湯。
炙甘草,炙生地,炒麥冬,生白芍,麻仁,蔗漿
白話文:
這位老人長期勞累,積累了不少內熱,再加上初冬溫暖的氣候,導致伏藏的邪氣趁虛而入,引发了冬溫病。這種病症不是因為外感風寒,所以一般的散寒藥物效果不佳。患者出現痰喘、胸痛等症状,说明气机上冲不降,左升右降失调,而且他年老体虚,五液衰败,难以控制内热。平时又经常劳累,容易因生气而伤及阳气。这种内伤兼症不能用治疗外感病的药物。
张仲景在治疗老人虚弱时,通常用甘味药调理。患者的喘咳虽然是肺热,但根据脉象和面色分析,更像是下虚,肾脏虚弱,无法摄纳气血,导致了这些症状。即使患者初期出现了发热、出汗,也是因为阴气不足,无法抵抗外邪。因此,我决定使用复脉汤来治疗,它可以滋阴补气,益肾滋阴,帮助老人恢复健康。
溫邪兼勞倦,從內傷治,已獲小效。獨左脅痛難轉側,咳嗽氣觸必加閃痛。想因平素操持,肝陽易熾,營陰暗耗。《內經》以肝為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。故身中左升之氣屬肝主之,右降之氣屬肺主之。今面微赤而咳頻,前此上焦畏熱煩躁,其左升之令不已,右降之氣失司,已經洞悉。
經以左右為陰陽之道路,升降周行,一日夜行五十度,平旦交會於氣口。既為拂逆情志,而裡氣郁遏,冷熱外加,營衛因之窒阻。此陰陽道路流行或遲或速,無平旦清明之氣,是以發散消導、清火利痰之品,昧於身中,轉旋有若天地也。再論平昔精力頗健,今已大年,下焦先虛。
白話文:
患者因溫邪侵襲加上過度勞累,從內傷的角度治療,已有小幅改善。但左側肋骨疼痛難以翻身,咳嗽或氣息觸及時疼痛加劇。推測是平時操勞過度,導致肝陽易於亢盛,營陰暗耗。古籍中提到肝臟是將軍之官,負責謀慮,所以身體左側升發之氣歸肝臟主司,右側下降之氣歸肺臟主司。現在患者面色微紅,咳嗽頻繁,之前上焦畏熱煩躁,說明左側升發之氣未止,右側下降之氣失調,病情已明瞭。
經絡如同左右陰陽的道路,升降運行,一天一夜運行五十度,平旦時交匯於氣口。因拂逆情志,導致內氣鬱結,冷熱外邪加之,營衛因此受阻。陰陽道路運行或快或慢,沒有平旦時清明的氣機,所以發散、消導、清火、利痰之藥物對患者體內無效,病情就像天地運轉般難以控制。再者,患者平時精力充沛,如今年事已高,下焦先虛。
夫下虛者上必實,眩暈,神昏,自利可見矣。以冬令藏聚,返根之候,見症若是為忽然中厥,亦屬常有。此授藥之難,自宜瞻前顧後,議用錢氏地黃湯意,栽培三陰臟陰,疏其三陽腑陽,俾臟主藏,腑主通,佐以咸降理逆,穀味有加,再為進商可也。
熟地,白芍,山藥,澤瀉,丹皮,茯苓,牡蠣,阿膠
暑邪成瘧,熱結三焦,脘痞有形,煩渴喜冷飲,從河間法主治。
暑熱未盡,清竅不利,自言神識如迷,夜不成寐。
竹葉,元參,連翹心,菖蒲,鬱金,川貝
白話文:
如果下半身虛弱,上半身必然充實,頭昏眼花,神志不清,腹瀉等症狀就會出現。因為冬天是收藏精氣,回歸本源的季節,出現這些症狀,可能是突然昏厥,也屬於常見情况。
治療這種情況很困難,需要謹慎考慮,可以參考錢氏地黃湯的思路,滋養三陰臟的陰氣,疏通三陽腑的陽氣,讓臟器能夠收藏精氣,腑臟能夠通暢,再輔以咸味藥物下降、理氣藥物逆氣,並適當增加穀物類藥物的比例,然後再進行調整。
處方中包含熟地、白芍、山藥、澤瀉、丹皮、茯苓、牡蠣、阿膠等藥材。
如果暑邪侵入導致瘧疾,熱邪結聚在三焦,出現脘腹痞滿、口渴喜飲冷水等症狀,可以參考河間派的治療方法。
如果暑熱未消,清竅不通,自覺神志迷糊,夜裡睡不着,可以用竹葉、元參、連翹心、菖蒲、鬱金、川貝等藥材治療。
高年正氣已衰,熱邪陷伏,故間瘧延為三日,此屬厥象。舌涸脘痹,噫氣欲嘔,胃虛客逆,恐有嘔吐呃忒之變。議用旋覆代赭,鎮其逆亂之氣,合瀉心法以開熱邪壅結為主。
人參,川連,乾薑,白芍,旋覆花,代赭石,烏梅,牡蠣,半夏
服一劑,減去半夏、乾薑服。
經云:夏傷於暑,秋為痎瘧。今時已孟冬,瘧始發動。蓋以邪氣內藏於臟,為厥、少兩陰經瘧也,擬以溫臟法。
厚朴,製附子,生牡蠣,炙甘草,大棗
白話文:
這位年紀大的病人,正氣已經衰弱,熱邪潛伏在體內,所以間歇性的瘧疾延續了三天,這是屬於厥證。舌頭乾燥,胸脘堵塞,打嗝想吐,胃氣虛弱逆上,恐怕會有嘔吐、呃逆的變化。考慮用旋覆花和代赭石,鎮壓其逆亂之氣,配合瀉心法,以疏解熱邪壅塞為主要目標。
藥方:人參、川連、乾薑、白芍、旋覆花、代赭石、烏梅、牡蠣、半夏
服用一劑後,減去半夏、乾薑繼續服用。
古籍記載:夏天受暑氣侵襲,秋天容易得瘧疾。現在已經是孟冬時節,瘧疾才開始發作。這是因為邪氣藏匿在臟腑內,屬於厥陰、少陰經的瘧疾,擬採取溫補臟腑的方法。
藥方:厚朴、製附子、生牡蠣、炙甘草、大棗
解釋
這段文字描述了一位年老體弱的病人,患上了間歇性瘧疾。醫生分析病因,認為是熱邪潛伏,導致正氣衰弱,並引發了厥證。醫生開了兩個藥方,第一個方子以旋覆花、代赭石等藥物為主,用於鎮壓逆氣,疏解熱邪;第二個方子以厚朴、附子等藥物為主,用於溫補臟腑,增強正氣。
食菜下痢腹痛,是初因寒濕傷脾,久變濕熱,蒸於腸胃,況利後痛不減,腹中硬起不和,不得流通明甚。當以苦泄小腸,兼分利而治。
川連,黃柏,厥陰,澤瀉,木通,楂肉
口中乾燥,小水全無,泉源已竭,陰液無以上承,利症噤口,都是濕熱壅於胃口。下元衰憊,衝脈氣震高突,此攻病保真,理難捉摸。
川連,草決明,石蓮,黃芩,烏梅,白芍
少腹痛,下痢帶血。
黃芩,炙草,炒銀花,炒丹皮
痢止咳頻,脈虛形寒,多悸。進甘緩法,小建中去姜,加玉竹。
白話文:
吃菜拉肚子肚子痛,是因为一开始寒湿损伤脾胃,时间久了就变成了湿热,蒸郁在肠胃里,而且拉完肚子后疼痛不减,肚子硬硬的,不通畅很明显。应该用苦寒的药物泄泻小肠,同时兼顾利水来治疗。
川连、黄柏、知母、泽泻、木通、山楂肉
口干舌燥,小便完全没有,就像泉源枯竭,阴液无法上承,拉肚子后嘴巴紧闭,都是湿热壅塞在胃里造成的。下元虚弱,冲脉气逆上冲,这种病症既要攻邪又要保正,很难把握治疗方向。
川连、草决明、石莲子、黄芩、乌梅、白芍
小腹疼痛,拉肚子带血。
黄芩、甘草、炒金银花、炒丹皮
拉肚子止住了,却经常咳嗽,脉象虚弱,身体怕冷,经常心悸。可以用甘温缓和的办法,用小建中汤去生姜,加玉竹。
陰絡受傷,下午黃昏為甚。非自治痢通套可效,大旨以守陰為法。
熟地炭,建蓮,茯苓,瘛瘲,赤石脂,澤瀉,阿膠
稚年頻頻傷風咳嗽,汗出痰多,不嗜谷菜,乃衛外不固,肺易偏傷冷熱。當春升氣泄,忽然指握無力,走動足疲,語言或謇,常有嘔惡。蓋衛應乎胃,胃屬陽明,其脈主司束筋骨,以流利九竅,而四肢原屬脾胃,舌為心苗,脾竅通焉。此皆久傷氣分,乘氣泄而病,乃虛症也。治法以充脾胃脈絡,疏竅諸藥皆當屏絕,百日可期其效。
人參,蜜炙耆,歸身,炙草,廣皮,白芍,防風根,煨姜,棗子
白話文:
這個孩子從小就經常感冒咳嗽,出汗多、痰多,也不愛吃飯菜。這是因為身體的衛氣不足,導致肺部容易受到寒熱的侵襲。到了春天陽氣上升、氣血外泄的時候,孩子突然出現手指無力、走路腿軟、說話不利索、經常嘔吐的症狀。這是因為衛氣與胃氣相應,胃屬陽明,其經絡主管束縛筋骨,並讓九竅通暢,而四肢原本就屬於脾胃,舌頭是心臟的苗,脾胃的經絡與舌頭相通。這些症狀都是因為長期損傷了氣分,在陽氣外泄時發病,屬於虛症。治療方法應以補益脾胃、充實經絡為主,疏通竅道的藥物都應當禁用,百日之後可以預期看到療效。
第四段
人參,蜜炙耆,歸身,炙草,廣皮,白芍,防風根,煨姜,棗子
這段列出了藥材,分別是人參、蜜炙黃芪、當歸、炙甘草、廣皮、白芍、防風根、煨姜、大棗。
總結
這段中醫古文描述了一個孩子的病情,主要表現為體虛易感、脾胃虛弱,並伴隨著肢體無力、語言不利等症狀。文章分析了病因,指出是衛氣不足、氣分受損,並提出了以補脾胃、充經絡的治療方法。同時列舉了兩種藥方,分別用於守陰和補氣。
脈虛數,喉乾舌燥欲咳,乃陰虧於下,燥爍於上,非客病也。
生地,熟地,天冬,麥冬,扁豆
咳嗽肉消,老弱腎病,食入腹脹,大便稍利,勢減兼之,晝甚夜輕。據是氣分陽府失宣,徒執虛治不效。經云:二虛一實者,偏治其實。開一面文也,據經以疏方。
米仁,茯苓,澤瀉,杏仁,寒水石
脈細咳逆,不得側眠,肌消色奪,經水已閉,食減便溏。久病損及三陰,漸至胃氣欲敗,藥餌難挽。擬進建中法,冀得胃旺納穀,庶幾帶疾延年。
建中湯去姜。
王公美,脈沉而咳,不能著枕而臥,此老年下元虛,氣不攝納。濁氣痰飲,皆為陰象,乘暮夜陰時寐發。發散清潤皆非,當以小青龍法,開太陽經,撤飲下趨。
白話文:
脈象虛弱而數,喉嚨乾渴、舌頭乾燥想咳嗽,這是由於陰氣虧損於下,燥熱上升到上,不是外來的疾病。
可以用生地、熟地、天冬、麥冬、扁豆來治療。
咳嗽導致肉體消瘦,老年體弱腎臟有病,吃飯後肚子脹,大便稍稍偏軟,病勢減輕但同時白天嚴重晚上輕微。根據這些情況,應該是氣分陽府失於宣泄,單純以虛弱治療無效。經書上說:「二虛一實者,偏治其實。」這是一種偏治的原則,根據經書來調整藥方。
可以用米仁、茯苓、澤瀉、杏仁、寒水石來治療。
脈象細小咳嗽上逆,不能側身睡覺,肌肉消瘦面色蒼白,經期已經停止,食慾減退大便稀薄。久病損傷了三陰,逐漸導致胃氣衰敗,藥物難以挽回。打算用建中湯來治療,希望能夠增強胃氣、促進飲食消化,或許能夠帶病延年。
用建中湯去除生薑。
王公美,脈象沉細而咳嗽,不能枕著枕頭睡覺,這是老年人下元虛弱,氣機不能收攝。濁氣痰飲都是陰邪的象徵,趁著夜晚陰氣盛的時候發作。散寒清潤的方法都不適合,應該用小青龍湯的藥方,開通太陽經脈,化痰飲向下驅除。
小青龍去麻、辛、草。
徐(十四歲),幼沖多六氣之擾,少七情之傷,痛在下焦肢末,初痛必系寒濕痹阻於經絡之中,方書謂為寒為痛,為濕為腫。砭刺疏通,引動脈中之氣血,原得小效。寒濕邪氣屬陰,久蓄不得解散,蒸腐血液,變熱成膿,附骨癰瘍,久而精神日憊,理必延為漏卮矣。三年宿疴,寒暑迭更,邪必渙解,此為損症。凡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謂體陰用陽也。昔因客氣而致病,再因痛傷,已損及真氣,諸症所稱難狀痼疾矣。今倐熱蒸蒸,喉燥嗆咳,納食日減,乃損至精髓,草木攻邪,日加剝斫。參苓養氣,難充形質。投藥必不見長,無治病成法可遵。蓋以有情之虛,養非氣味之乘,強望胃納扶持,至春回寒谷,再議丸方。身體熱蒸多嗆火升,用糯稻根鬚,漂、洗潔,陰乾,兩許煎湯。服此能退陰分燔灼之熱。種植以來,不見天日,得水土之養,清而不克之藥。人參非助熱之藥,《本草》云:陰中之陽,其氣主升,故不宜單用。食少易熱,咳嗆,耆朮歸地,皆為壅滯。以人乳旋成粉,和參末捏作錢許小丸,俾濡養血中之氣。藉人身之生氣,胃氣略好,當與景岳一氣丹,制膏與服,中有紅鉛一味,世間無有真者,以真坎氣二十四枚代之,合乎二十四氣以默運耳。
白話文:
徐
(十四歲),從小就容易受到六淫之邪的侵擾,也常因七情所傷而生病。她疼痛的部位在下焦肢末,一開始的疼痛一定是寒濕阻滯在經絡之中造成的。古書說:“寒則痛,濕則腫”。針灸疏通經絡,引動脈中的氣血,原本有些效果。但是寒濕邪氣屬陰,長期積聚在體內無法消散,會蒸腐血液,變成熱毒化膿,形成附骨癰瘍,時間久了就會導致精神越來越差,最終可能會變成無藥可救的狀態。三年來的舊病,寒暑交替,邪氣不斷地侵蝕著她,這是損傷元氣的表現。一般來說,女子二十七歲天癸至,是身體陰氣用陽氣的時期。徐氏以前因為外邪入侵而生病,後來又因疼痛而損傷了元氣,現在呈現出一種難以形容的頑固疾病。如今她總是感到身體發熱,喉嚨乾燥咳嗽,食慾越來越差,這說明她的元氣已經損耗到精髓,如同草木被砍伐一樣,日漸衰弱。單靠參苓來滋養氣血,無法補充身體的元氣,因此服用藥物也無法見效,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可循。
這是因為她屬於有情之虛,需要滋養,但一般的藥物無法有效地幫助她,強行用藥只能加重胃的負擔。等到春天回暖,再考慮服用丸劑。由於她現在身體發熱,咳嗽頻繁,說明有火氣上升的現象,可以使用糯稻根鬚來治療。將糯稻根鬚漂洗乾淨,陰乾,取適量煎湯服用,可以退去體內陰分的熱毒。糯稻根鬚生長在地下,不見陽光,依靠水土的滋養而生長,清涼而不克伐,適合治療這種虛熱的病症。人參雖然可以補氣,但它不是助熱的藥物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“人參陰中之陽,其氣主升”,因此不適合單獨使用。
徐氏食慾差,容易發熱,咳嗽,而耆朮歸地會導致氣機壅滯,因此也不適合使用。可以用人乳研磨成粉末,與人參粉末混合捏成錢幣大小的小丸,服用可以濡養血中的氣血。藉助人乳中的生氣,如果胃氣略有好轉,就可以服用景岳一氣丹的膏方。一氣丹中含有紅鉛一味,世間沒有真正的紅鉛,可以用真坎氣二十四枚代替,合乎二十四氣的運行規律。
吳,風溫上受,飲邪上泛,臥枕則咳甚。飲,陰類也。先以輕揚肅上,再議理飲。
桔梗,兜鈴,米仁,茯苓,通草,象貝
急火煎服一次。
又案,輕可去實,恰當上受風溫,但左脅引動而咳甚。經言:左升太過,右降不及。然非肝木之有餘,雨水春木萌動,氣升上沖,皆血液之少,不主配偶之義。
甜杏仁,玉竹,甘草,桃仁,炒麻仁
汪裕當,喉癢嗆甚,形寒忽熱,今早便溏,臥醒咽乾,不為口渴。議養胃陰以供肺。
扁豆,北沙參,南棗
元米湯煎。
酒客伏濕,脈數,汗多,咳嗽,食不易運,病在手足太陰。
茅朮,扁豆,米仁,桑皮,杏仁,半夏,茯苓
白話文:
吳某,因受風寒侵襲,邪氣上犯,躺下枕頭就咳嗽加重。咳嗽屬陰性,故先用輕揚肅上的方法驅散邪氣,再考慮治療咳嗽。
使用桔梗、兜鈴、米仁、茯苓、通草、象貝,急火煎服一次。
另有案例,病人症狀輕微,適合去除實邪,恰好是因受風寒侵襲而咳嗽加重,但左脅疼痛導致咳嗽加劇。醫書上記載:左側上升過度,右側下降不足。然而,這不是肝木過盛,而是雨水滋潤春木萌芽,氣機上升衝擊,皆因血液不足,不能協調陰陽所致。
使用甜杏仁、玉竹、甘草、桃仁、炒麻仁。
汪裕當,喉嚨癢癢、咳嗽嚴重,形寒發熱,今早腹瀉,睡醒後咽喉乾燥,但並不口渴。應以養胃陰的方式滋養肺部。
使用扁豆、北沙參、南棗,用元米湯煎服。
酒客因濕邪入侵,脈象數而有力,出汗多,咳嗽,飲食難以消化,病症在手足太陰經。
使用茅朮、扁豆、米仁、桑皮、杏仁、半夏、茯苓。
老年冬季喘嗽,是元海不主收攝,衝陽升舉,飲邪上泛,阻遏流行,喘嗽愈甚。閱古,都主八味腎氣,溫養坎中之陽,收納散失之真,不主消痰清肺,意謂非因六氣所致。奈體質不受桂、附,年前議進柔陽通攝,若以建立上中之陽,乃心脾甘溫之劑,與下焦不納無謂。
紫衣胡桃肉,茯苓,補骨脂(另用胡銚肉拌蒸曬炒),鹿茸(切薄片,鹽水浸一日烘燥),肉蓯蓉,五味子,遠志肉,青鹽,柏子霜
蜜丸。
脈細軟澀,氣衝失血,寐欲遺精,今納穀不運,神思日倦,緣操持太過,上下失交,當治中焦,心脾之營自旺,諸症可冀漸復。偏熱偏寒,都是斫喪真元。
白話文:
老年人在冬天咳嗽喘息,是因为元气不足,无法收敛,阳气上升,外邪入侵,阻碍气血运行,导致咳嗽加重。古籍记载,这种情况多用八味肾气丸,温补肾阳,收纳散失的精气,并不主张清肺化痰,因为这并非六气所致。但患者体质无法服用桂枝、附子,去年曾建议用温补阳气、收敛气血的药方。如果要补益心脾之阳,就需要使用甘温的药材,而对下焦脾胃失调则无济于事。
药方如下:紫皮核桃肉、茯苓、补骨脂(用胡桃肉拌蒸晒炒)、鹿茸(切薄片,盐水浸泡一日烘干)、肉苁蓉、五味子、远志肉、青盐、柏子霜,制成蜜丸服用。
患者脉象细弱无力,气虚血亏,睡眠中容易遗精,现在饮食难消化,精神倦怠,这是因为过度劳累,导致阴阳失衡。应该治疗中焦,滋养心脾之气,这些症状就能逐渐改善。无论是偏热还是偏寒,都会损伤精元。
人參,歸身,於朮,廣皮,棗仁,茯神,白芍,炙草
當夏四月,陽氣大升,體中陰弱失守,每有吐衄神煩。已交夏至,陰欲來復,進甘藥緩補,所謂下損不得犯胃也。
熟地,蓮肉,炙草,山藥,茯神,芡實,阿膠,柏子仁
稚年吐衄,熱傷為多。今脈小肌松,食少胃虛,陽升已露一斑。進甘涼益胃方。
炒麥冬,生扁豆,北沙參,茯神,木瓜,炙草
秋暑失血,初春再發,脈右大,頗能納食。《金匱》云:男子脈大為勞,極虛亦為勞。要知脈大為勞,是煩勞傷氣。脈虛為勞,是情欲致損。大旨病根驅盡,安靜一年可愈。
白話文:
- 秋天暑熱導致失血,到初春又再次發作,脈象右邊大而有力,食慾尚可。 《金匱要略》說:男人脈象大而有力是因為勞損,極度虛弱也屬於勞損。要知道脈象大而有力是因煩勞傷了元氣,脈象虛弱則是因為情慾過度所致。總之,要將病根徹底驅除,安心靜養一年就能痊癒。
炙綿耆,北沙參,炙草,白芨,苡仁,南棗
據述病原朝寒暮熱已止,血逆已平,稍見喘咳,近日復有惡寒發熱,此因內虛成瘧,尚宜小心。
制首烏,川貝,茯苓,白芍,甘草,丹皮,柴胡,廣皮
右寸浮數,餘脈虛澀,失血,寒熱已止,但喉中作癢咳嗽,大便又不堅固。此脾肺俱虧,正在潤肺礙脾,補脾礙肺之時,清心靜氣,病可漸卻,至囑。
川貝,丹皮,玉竹,生地,茯苓,甘草,牛膝,橘紅,北沙參
李云生,咳甚嘔血,吐食。肝病犯胃,陽氣升逆所致。
代赭石,新絳,茯苓,丹皮,旋覆,黑山梔
白話文:
病人之前寒熱交替的症狀已經消失,血逆也平息了,但偶爾還有些咳嗽喘息。近來又出現惡寒發熱,這是由於身體虛弱導致的瘧疾,需要謹慎觀察。
病人脈象寸關尺浮數,其他脈虛澀,失血,寒熱已經停止,但是喉嚨癢癢地一直咳嗽,大便也稀軟不成形。這是脾肺兩虛,正處於滋潤肺臟卻傷害脾臟,補益脾臟卻損傷肺臟的階段。需要清心寧神,慢慢調理,病才能漸漸好轉,務必注意。
病人李云生,咳嗽得很厲害,還吐血、吐食物。這是肝病犯胃,陽氣上逆導致的。
血症發後,體虛氣弱。暑氣外侵,而寒熱腰痛,飢不欲食。雖咳嗽未減,當治其本,即急則治標之義也。
香薷,扁豆,木瓜,厚朴
痰飲咳嗽,終夕不寐,面浮如盤。昔徽宗寵妃病此,治用真蚌粉,新瓦上炒紅,入青黛少許,用淡齏水,滴麻油數滴,調服二錢。
肝主筋,腎主骨,陰器者,宗筋之所聚。男子天癸未至,強通其精,異時必有難名之病。今患腰膝痠疼,宗筋短縮,大便結澀,小便淋瀝,足腿消爍,筋肉拘攣,無非肝虧腎損所致。按脈沉細而兼微數,乃精不營筋,又有伏火。《內經》所謂:發為筋痿,及為白淫者是也。
白話文:
病情發作後,身體虛弱、氣力不足。暑熱侵犯人體,導致發熱和腰部疼痛,並且食慾不佳。雖然還有咳嗽症狀沒有減輕,但應該先治療根本問題,這就是緊急情況下要優先處理主要病症的意思。
香薷、扁豆、木瓜和厚朴可以用來緩解痰飲引起的咳嗽,整夜無法入睡,面部腫脹像盤子一樣。過去宋朝皇帝寵愛的一位嬪妃得了這種疾病,治療方法使用了真正的蚌粉,在新的陶土製成的瓦片上烤紅,加入少量的青黛,然後用水調和服用兩錢。
肝臟主管肌肉,腎臟主宰骨骼,陰莖是由許多肌腱聚集而成的地方。男性在月經尚未來潮時強行性交,將來可能會出現難以命名的疾病。現在患者感到腰痠背痛、膝蓋無力、尿液排泄困難、腳部瘦削以及肌肉僵硬等症狀,這些都是由於肝臟虧損和腎臟受損所造成的。脈象顯示爲深細並且帶有輕微數感,這是因爲缺乏營養而導致肌肉萎縮,同時也有潛藏的內火存在。這與中醫經典著作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“發爲筋痿”、“變爲白色分泌物”的情況相符。
治宜滋腎舒肝,使精血漸充,則筋骨亦漸和柔,但幻症日久,非一朝一夕之功,幸弗期速效。
熟地,歸身,牛膝,肉桂,黃柏,線魚膠,續斷,鉤鉤
水煎空心服。
交四之氣,熱勝元虛,乃氣泄之候,營衛本乎脾胃,不耐夜坐,舌心腐碎,吸吸短氣,似不接續,中焦喜按,始得暢達。目胞欲垂難舒,四肢微冷失和,從前調理見長,每以溫養足三陰臟,兼進血氣充形,病減七八。今當長夏,脾胃主氣,氣泄中虛,最防客氣之侵,是質重之補宜緩,而養胃,生津、寧神、斂液仍不可少。俟秋深天氣下降,仍用前法為穩,擬逐日調理方法。
白話文:
藥方
熟地、歸身、牛膝、肉桂、黃柏、線魚膠、續斷、鉤鉤。
水煎服,空腹服用。
病症分析
交四之氣(立秋後四十五天)時節,陽氣旺盛,身體虛弱,容易出現氣虛外泄的症狀。營衛之氣源於脾胃,病人不能久坐,舌頭中心潰爛,呼吸急促短淺,像是斷斷續續,中焦部位按壓時感到舒暢。眼皮下垂,四肢微冷,身體不協調。先前治療見效,主要依靠溫養足三陰(腎、脾、肝)臟腑,同時補充氣血,使身體充實,疾病減輕七八成。
治療方案
目前正值長夏,脾胃主氣,氣虛中虛,最怕外邪入侵。因此滋補應以緩慢為宜,同時也要注意養胃、生津、寧神、斂液。待到秋深天氣下降後,再繼續沿用之前的治療方法比較穩妥。接下來將逐日調整治療方案。
人參,茯神,天冬,棗仁,知母,建蓮肉,炙草,川石斛
熬膏。早上進丸藥一次。
遇天氣鬱悖泛潮,常以鮮佩蘭葉泡湯一二次,取芳香不燥,不為穢濁所犯,可免夏秋時令之病。鮮蓮子湯亦好,若汗出口渴,夜坐火升舌碎,必用酸甘化陰,以制浮陽上亢,宜著飯蒸熟。
烏梅肉,冰糖
略煎一沸,微溫和服一次。
飯後飲茶,只宜炒大麥湯,岕片,或香梗茶,其秋石、六安味苦氣降,中氣虛者不宜用。瓜果宜少,桃李宜忌。舌苔堅澀難化,中虛禁用。香薷飲泄越滲利,頗不相宜,或有人參者,可以涼服。暫用煎藥,當和中清暑,以雨濕已久,中焦易困耳。
白話文:
用人參、茯苓、天冬、棗仁、知母、蓮子、甘草、石斛熬成膏,早上服用一次。遇到天氣悶熱潮濕,可以用新鮮的佩蘭葉泡茶喝一兩次,清香而不燥熱,可以避免暑濕之氣侵犯,預防夏秋季節的疾病。新鮮蓮子湯也很適合,如果出汗口渴、晚上坐著火氣上涌、舌頭乾燥,就應該用酸甜的藥物來滋陰降火,可以用飯蒸熟蓮子服用。
烏梅肉和冰糖稍微煮一下,微溫服用一次。飯後喝茶,最好喝炒大麥湯、麥芽,或香梗茶。秋石、六安茶味苦性寒,脾胃虛弱的人不宜服用。瓜果要少吃,桃李要忌食。舌苔厚膩難化,脾胃虛弱的人也不宜服用。香薷飲有泄熱利水的作用,並不適合現在的情況,如果有添加人參的,可以冷服。暫時用清熱解暑的藥物,因為連續下雨,脾胃容易受濕氣影響。
人參,木瓜,扁豆,麥冬,茯苓,甘草,佩蘭葉
臨晚進膏滋藥:
人參,熟地,遠志,甘草,綿耆,茯苓,桂圓肉,歸身,五味,枸杞
照常法熬膏,不用蜜收,白水調服。
當夏季反復變幻,因天地氣機大泄,身氣久虛,無以主持,故見病治病無功,而安中納下,每每獲效,入秋常進附子七味丸頗合。今秋分節,天氣降,地氣收,緣久熱氣傷,虛體未能收肅,是以肢節時寒,頭巔欲冷。無非病久諸氣交餒,斯外衛之陽少護,液髓暗耗,則血脈不營,而陰乏內守。
凡此皆生氣之淺鮮也,急當溫養益氣,填補充形,使秋冬助其收藏,預為來春生髮之用。《內經》有四季調神之訓,今投藥亦當宗此旨。
白話文:
人參、木瓜、扁豆、麥冬、茯苓、甘草、佩蘭葉,這些藥材在傍晚時服用,可以滋補身體。
人參、熟地、遠志、甘草、綿耆、茯苓、桂圓肉、歸身、五味、枸杞,這些藥材按照常規方法熬成膏,不用蜂蜜收膏,可以用白水調服。
夏季天氣變化無常,天地之間的氣機大量散發,人體的氣虛弱已久,無法抵擋外邪,因此治療疾病效果不佳。此時服用滋補藥物,可以安定中焦,滋養脾胃,收穫良好效果。秋季經常服用附子七味丸也很合適。
現在已經進入秋分節氣,天氣轉涼,地氣收斂,由於夏季炎熱的傷害,虛弱的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,因此四肢關節時常感到寒冷,頭頂也感到發涼。這都是因為長期患病,導致體內各種氣虛弱,外表的陽氣不足以保護身體,精氣神暗中損耗,血液不能正常運行,陰氣也無法守住內部。
以上都是因為身體生機不足的表現,需要趕緊溫養益氣,補充形體,幫助身體在秋冬季節儲藏精氣,為來年春天生發做準備。《內經》中也有關於四季調養精神的指導,現在用藥也要遵循這個原則。
鹿胎(一具),羊內腎(生,十對),黃狗腎(二十副),肉蓯蓉(一兩五錢),大熟地(四兩,砂仁制),茯神(一兩五錢),五味(一兩五錢),湖蓮肉(二兩),人乳粉(一兩五錢),柏子霜(一兩五錢),紫河車(一具,漂),青鹽(八錢)
上用諸膏並搗地黃為丸,早服五錢,人參湯送。
有年勞傷神瘁,膚無膏澤,時欲腹鳴啾痛,營血不得流行之故。開懷安逸,僅可帶病延年。
白話文:
鹿胎一具,羊內腎十對,黃狗腎二十副,肉蓯蓉一兩五錢,大熟地四兩(砂仁制),茯神一兩五錢,五味子一兩五錢,湖蓮肉二兩,人乳粉一兩五錢,柏子霜一兩五錢,紫河車一具(漂洗),青鹽八錢。將所有藥材搗碎,並以地黃做成丸藥,早起服用五錢,人參湯送服。此方適用於因年老勞損、傷神過度而導致面色枯槁、腹鳴疼痛、氣血不暢的患者。服用此藥可舒緩症狀,保持心情舒暢,僅能延緩衰老,無法根治。
人參,當歸,肉桂,白芍,炙草,茯苓,遠志,熟地炭
產後腫脹不愈,顯然下焦先虛,肝腎氣散,不主收納,形寒痞悶,食少痰多,形消肉削,治從溫納,分利,攻消法。
濟生腎氣丸三錢,磨沉香汁三分,衝開水送。
身熱解墮,惡風汗出如雨,喘渴,不任勞事,《內經》謂漏風症。此飲酒汗出當風,邪留腠理也。
白朮,澤瀉,麋銜草,新會皮
音啞者,陽邪搏於三陰。少陰之脈循喉嚨,太陰之脈連舌本,厥陰之脈出咽喉故也。然陽邪搏陰之候,正未易治。
白話文:
人參、當歸、肉桂、白芍、炙草、茯苓、遠志、熟地炭,這些藥材用來治療產後腫脹不癒。因為產婦下焦虛寒,肝腎氣散,無法收納精氣,導致身體寒冷、腹脹、食慾不振、痰多、形體消瘦。治療方法應以溫暖補益、利水消腫為主。
服用濟生腎氣丸三錢,磨沉香汁三分送服,可以緩解產後虛寒症狀。
如果產婦出現發熱、汗出、惡風、喘渴、體力不支等症狀,根據《內經》的記載,這是漏風症。可能是產後飲酒、汗出後受風,導致邪氣停留在腠理之間。
白朮、澤瀉、麋銜草、新會皮等藥材,可以治療產婦漏風症。
如果產婦出現聲音嘶啞,這是陽邪侵犯三陰經脈所致。少陰經脈循行於喉嚨,太陰經脈連接舌根,厥陰經脈從咽喉出來。陽邪侵犯陰經,治療難度較大。
甘草,桔梗,蔞皮,麥冬,川連,杏仁,丹皮,生蒲黃,生地
上燥治氣,下燥治血,此為定論。今陽明胃汁之虛,因久痛嘔逆,投以香燥破氣,津液劫傷,胃氣不主下行,腸中傳送開合,皆失其職司。經云:六腑以通為補。豈徒理燥而已,仍議清補胃陰為法。
鮮生地,甜梨肉,天冬肉,人參,生白蜜
未交四九,天癸先絕,今年五十有二,初冬脊骨痛連腰胯,膝跗無力,動則氣喘,立則傴僂,耳鳴頭暈,上熱下冷,呼吸必經脈閃痛,時有寒熱,穀食日減少味,溺短便艱枯澀。此奇經脈病,漸成痿痹廢棄之疴。夫督脈行於身後;帶脈橫束於腰;維、蹻主一身之綱維。今氣血索然,八脈失養。
白話文:
甘草、桔梗、蔞皮、麥冬、川連、杏仁、丹皮、蒲黃、生地,這些藥材,上燥治氣,下燥治血,這是固定的道理。現在陽明胃汁虛弱,因為長期疼痛嘔吐,服用香燥破氣,導致津液受損,胃氣不能向下運行,腸中傳送開合的功能都失去作用。經書上說:「六腑以通為補。」難道只是單純地治療燥邪嗎?還是應該考慮清補胃陰呢?
鮮生地、甜梨肉、天冬肉、人參、生白蜜,這些藥材可以補益身體。
還沒到四十九歲,天癸就先絕經了,今年五十二歲,初冬時節脊骨疼痛,痛到腰部和胯部,膝蓋和腳踝無力,活動就氣喘,站立就駝背,耳鳴頭暈,上半身熱下半身冷,呼吸時脈絡閃痛,時常寒熱交替,飲食量減少,口味也變淡,小便量少,排便困難,乾燥澀滯。這是奇經脈病,逐漸發展成為痿痹廢棄的病症。督脈行於身體後背;帶脈橫向束縛在腰部;維脈、蹻脈主宰著一身的綱維。現在氣血衰弱,八脈失去滋養。
經謂:陽維為病,苦寒熱,而諸脈隸肝腎,陽明之間,故所患不專一所。交冬大地氣藏,天氣主降,為失藏失固,反現泄越之象。治病當法古人。如雲:痛則不通,痛無補法。此論邪壅氣血之謂,今以絡脈失養,是用補方中宣通八脈為正。冬至小寒,陽當生復,病勢反加,調之得宜,天暖溫煦,可冀痛止。
然陽藥若桂、附剛猛,風藥若靈仙、狗脊之走竄,總皆劫奪耗散,用柔陽辛潤通補方妥。
鹿茸,鹿角膠,淡蓯蓉,當歸,枸杞,生杜仲,牛膝,蒺藜,炒鹿角霜
白話文:
經書中說道:陽維脈若生病,會感到寒熱交加的痛苦,而所有經脈都依附於肝腎,以及陽明經之間,所以患病部位不只局限於某一處。到了冬天,大地之氣收藏起來,天上的氣則以下降為主,因此容易出現失藏失固,而反過來表現出泄越的現象。治療此病應當效法古人,就像他們所說:「痛則不通,痛無補法」。這句話指的是邪氣阻塞氣血,現在則要用補養絡脈的方法,透過宣通八脈來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向。冬至和小寒時,陽氣應該要開始生長復甦,但如果病勢反而加重,就需要適當調節,待天氣轉暖溫和,才能期待疼痛消退。
然而,像肉桂、附子這類陽性的藥物性情剛猛,而靈仙、狗脊這類風藥則性走竄,總的來說都會劫奪耗散人體的精氣,因此應當使用柔性的陽藥,並搭配辛潤通補的藥方才妥當。
鹿茸、鹿角膠、淡蓯蓉、當歸、枸杞、生杜仲、牛膝、蒺藜、炒鹿角霜,都是適合用於這個藥方的藥材。
腸澼下白沫者,肺氣下移。經言:氣並於陰,猶雲陽下陷也。又云:脈沉則生,浮則危者,恐虛陽欲撒之象,而真氣欲離耳。
人參,炮姜,桂枝木,黑於朮,炮附子,大棗,炙甘草
勉強搖精,致陽縮囊縱,不但形弱傴僂,肛門臍竅皆為收引,咽喉牽絆,自此食物漸漸減少,由精血之傷有形,最難自復。少厥兩陰脈,循喉嚨,開竅於二陰,既遭損傷,其氣不及充注於八脈,見症皆拘束之狀。上年進柔劑陽藥,服後頭巔經脈皆脹,耳竅愈鳴,想是藏陰宜靜,試以乘輿身怖,必加侷促不安,宜乎升陽之動,藥不靈矣。夫少陰內藏,原有溫蒸諸法,厥陰相火內寄,惡寒喜涼。
白話文:
如果排便時出現白色泡沫的情況,可能是肺部的氣向下移動所導致的。古籍上說:“氣聚集在陰的部分,就像是陽氣下沈一樣。”另外還提到:“脈搏深沈的人會生病,脈搏浮躁的人則很危險”,這可能表示身體裡的正氣正在離開,而且有可能是因為虛陽想要撤退所致。
治療方法包括使用人參、炮製過的薑和桂枝木等草本植物,以及黑於朮、炮附子、大棗和炙甘草等食材來調理身體。
若經常努力地運動或做愛,可能會造成男性生殖器萎縮,不僅使身形變得瘦弱,甚至連肛門和肚臍都會受到影響,喉嚨也會感到緊繃。從此開始,食慾逐漸減退,這是因為精血受到了損傷,恢復起來非常困難。此外,由於這種情況會對少厥兩陰脈(經過喉嚨並且通向兩個性器官)產生不良影響,因此這些部位的氣息無法充分流暢到其他地方,所以會出現一些僵硬的症狀。
過去曾經嘗試用柔和的方法和補腎壯陽的藥物進行治療,但是服用之後卻發現頭頂上的血管都鼓了起來,耳朵裡更是發出嗡嗡聲響。由此可見,對於這種病症來說,應該要避免刺激性的活動,否則只會讓病情更加嚴重。因為少陰這個穴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溫熱效果,而厥陰穴則容易被寒冷和冷風侵襲,所以在治療過程中應盡量保持身體暖和。
仿丹溪潛陽法,仍候高明定義。
元武版,知母,茯苓,秋石,生地,阿膠,遠志炭,柏子仁
又,交四之氣熱勝,元虛則氣候不耐久坐,舌心腐碎,吸短氣似不接續,中焦喜按,始得暢安,目胞欲垂難舒,四肢微冷失和。從前調理見長,每以溫養足三陰,兼進血氣充形之品,病減。今當長夏,脾胃主氣,氣泄中虛,最防客氣之侵,是質重之補宜緩,而養胃生津、寧神斂液,仍不可少。俟秋深天氣下降,仍用前法為穩,擬逐日調理方法。
人參,麥冬,知母,天冬,茯神,甘草,川斛,建蓮
遇天氣鬱悖泛潮,常以枇杷葉拭去毛,淨鍋炒香,泡湯飲之四次,取芳香不燥,不為穢濁所侵,可免夏秋時令之病,若汗出口渴,夜坐火升舌碎,必用酸甘化陰以制浮陽上亢。
白話文:
學習丹溪的潛陽法,但仍需等待高明的醫者解說。
元武版的藥方:知母、茯苓、秋石、生地、阿膠、遠志炭、柏子仁。
另外,如果四肢氣熱旺盛,元氣虛弱,就會導致身體耐不住久坐,舌頭腐爛,呼吸短促,中焦部位按壓時感到舒服,眼睛欲垂難以睜開,四肢微冷失衡。以往的治療方法偏向溫養足三陰,並補充氣血,效果顯著。現在正值長夏,脾胃主氣,氣虛泄露,最怕受到外邪侵襲,因此補益要緩慢,以養胃生津、寧神斂液為主,不可缺少。等到秋深天氣下降,再用之前的方法會比較穩妥,接下來擬定每日的調理方案。
藥方:人參、麥冬、知母、天冬、茯神、甘草、川斛、建蓮。
遇到天氣悶熱潮濕,可以用枇杷葉去除絨毛,用鍋炒香,泡水喝四次,以取得芳香不燥的效果,避免受到穢濁之氣的侵襲,可以預防夏秋季節的疾病。如果出汗口渴,夜間坐著時火氣上升,舌頭腐爛,就必須用酸甘的藥物來滋陰,以抑制浮陽上亢。
蒸熟烏梅肉一錢,冰糖三錢,煎湯飲。
瓜果桃李御麥,中虛禁食,香薷飲泄越滲泄,頗不相宜。暫用煎藥,當和中清暑。雨濕已久,中焦易困。
人參,茯苓,麥冬,木瓜,甘草,炒香,枇杷葉
臨晚服膏方:人參,麥冬,熟地,遠志炭,五味子,茯苓,枸杞
又,常夏季反復變幻,因天地氣機大泄,體氣久虛,無以主持,故見病治病,則無功,而安中納下每每獲效,人秋常服附子七味丸頗安。秋分節天氣降,地氣收,緣火熱氣傷,虛體未能收肅,是以肢節時寒,頭巔欲冷,無非病久諸氣皆餒,斯外衛之陽少護,液髓暗枯,則血脈不營,而陰乏內守,凡此皆生氣之漸鮮也。急當溫養益氣,填補充形,使秋令助其收藏,預為來春生髮之用。按《內經》有四氣調神法,即今投藥亦當宗此旨。
白話文:
將烏梅肉蒸熟,取一錢,加入冰糖三錢,煎成湯喝。瓜果桃李、麥類等食物,脾胃虛弱的人禁止食用。香薷飲容易造成腹瀉和體液流失,也不適合。暫時用藥物煎服,以調節脾胃,清熱解暑。最近雨水較多,容易使中焦(脾胃)虛弱。
藥方:人參、茯苓、麥冬、木瓜、甘草,炒香後加入枇杷葉。
晚上服用膏方:人參、麥冬、熟地、遠志炭、五味子、茯苓、枸杞。
夏季天氣變化頻繁,天地間的氣機大量散發,體內氣虛久久不能恢復,所以單純治療疾病效果不佳,而滋補脾胃、幫助排泄的藥物反而見效。秋季經常服用附子七味丸可以保持身體健康。秋季氣溫下降,地氣收斂,由於夏季炎熱損傷了身體,虛弱的體質還沒有恢復,因此容易出現肢體寒冷、頭頂發涼的症狀。這些都是由於長期患病導致身體虛弱,外在的陽氣不足以抵禦寒邪,體內的精氣枯竭,血液無法正常運行,陰氣不足以護衛內臟。所有這些都是生命力逐漸減弱的表現。急需溫養益氣,補充身體,幫助身體在秋季收斂,為來年春天的生長髮育儲備能量。根據《內經》中的四氣調神法,現在用藥也應該遵循這個原則。
鹿胎,熟地,五味子,麥冬,人乳粉,蓯蓉,黃狗腎,柏子仁,青鹽
參湯下。
濁膩膏淋日下,最易損人津液,絡脈遂槁。況八脈隧道紆遠,泛然補劑,藥力罔效。《難經》謂十二經屬通渠,旋轉循環無端,惟奇經如溝渠,滿溢流入深河,不與十二經並行者也,樹根草皮,此症亦難奏效,須用血肉填補固澀,庶可希其獲效。
麋茸,河車,人參,蒸黑於朮,茯苓,湘蓮,縮砂,雀卵,䕡茹,烏賊骨
雀卵、河車膏為丸。
瘧病,《內經》謂小邪之中,雖云十二經之瘧,總不離乎少陽。少陽肝臟相附,瘧久盤踞,未免凝痰積血,即成病根矣。虛者補正為先,補正不應,法當破血。
白話文:
鹿胎、熟地、五味子、麥冬、人乳粉、蓯蓉、黃狗腎、柏子仁、青鹽一起煮成湯服用。
服用過於油膩的膏方,容易損耗人體津液,導致經絡枯萎。而且八脈的通道曲折遙遠,一般的補藥難以達到效果。《難經》中提到,十二經脈就像一條條通暢的河流,互相連通、循環往復;而奇經就像溝渠,水滿溢出就會流入深河,與十二經脈不相通。就像用樹根、草皮來治療病症,效果微乎其微,必須用血肉來填補固澀,才能期望有所改善。
麋茸、河車、人參、蒸黑於朮、茯苓、湘蓮、縮砂、雀卵、䕡茹、烏賊骨一起煮成湯服用。
雀卵和河車膏製成丸劑服用。
瘧疾,《內經》中說,雖然是十二經脈的瘧疾,但都離不開少陽。少陽與肝臟相連,瘧疾久治不愈,就會凝痰積血,形成病根。虛寒體質要先補正氣,如果補正氣沒有效果,就應該破血化瘀。
柴胡,草果,炒桃仁,青蒿,半夏,歸尾,桂枝,炒黑蜀漆
瓜果水寒,暴涼迅風,內外兩因,舌白,渴不能飲,脘中脹滿,煩不肯寐,身無熱,頭不疼,微嘔,此足太陰中寒。已經冷汗肢厥,脈弱濡伏,醫猶以疲敝方藥,正如隔靴搔癢矣。
生草果,生於術,藿梗,淡乾薑,厚朴,丁香柄
長夏外受暑濕,與水穀之氣相併,氣阻蒸迫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不嗜飲食,目黃,舌白,邪結氣分。
杏仁,厚朴,茯苓,蔻仁,炒半夏,薑汁
脈緩,身痛汗出,熱解復熱。此水穀之氣,與濕並阻於氣分,鬱而成熱。治宜利濕宣通,氣分濕去,熱自解矣,徒進清熱不應。
白話文:
患者因食用寒涼瓜果,加上突然受涼,內外因素交織,導致足太陰經寒氣入侵。症狀表現為舌苔白、口渴卻不想喝水、脘腹脹滿、心煩失眠、無發熱、頭不痛、輕微嘔吐。患者已經出現冷汗、四肢厥冷、脈象微弱無力,但醫生卻仍然使用疲乏無力的藥方,如同隔靴搔癢,無濟於事。
藥方二
生草果、生於術、藿梗、淡乾薑、厚朴、丁香柄
病症描述
長夏外受暑濕,與水穀之氣相併,氣阻蒸迫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不嗜飲食,目黃,舌白,邪結氣分。
患者在長夏季節外感暑濕,加上飲食不節,脾胃受損,導致水穀之氣與暑濕之氣相合,氣機阻滯,上焦不通,下脘不暢,食慾不振,眼睛發黃,舌苔白,邪氣困阻氣分。
藥方三
杏仁、厚朴、茯苓、蔻仁、炒半夏、薑汁
病症描述
脈緩,身痛汗出,熱解復熱。此水穀之氣,與濕並阻於氣分,鬱而成熱。治宜利濕宣通,氣分濕去,熱自解矣,徒進清熱不應。
患者脈象緩慢,身體疼痛,出汗,熱退後又復熱。這是因為水穀之氣與濕氣共同阻滞在氣分,鬱積化熱所致。治療應以利濕宣通為主,將氣分中的濕氣去除,熱自然就會消退。單純使用清熱藥物是不能奏效的。
飛滑石,腹皮,茯苓皮,白蔻仁,豬苓,通草,淡黃芩
舌白,渴不欲飲,嘔有痰,口味皆變,頭中空痛,兩頰赤,此水穀濕熱,氣並鬱蒸腸胃,致清濁變混,忽然煩躁,難鳴苦況。法當苦寒泄熱,辛香流氣,滲泄利濕,無形之濕熱去,有形之積滯自通。
淡黃芩,野鬱金,川連,秦皮,白蔻,通草,豬苓,厚朴
脈右虛左弦,身麻肢冷,胎中脹悶,不飢吞酸,由中虛肝氣內動之因,五六月當脾胃司胎,又體質不受苦寒,非清火酸泄氣分之法所宜。
人參,炒半夏,枳殼,桔梗,薑汁
陽明脈衰,厥陰風動,經絡交虧,麻木痛痹,肢節重著,久而成痿,當以護陽之劑。
白話文:
藥材
滑石、腹皮、茯苓皮、白蔻仁、豬苓、通草、淡黃芩
症狀
舌苔白,口渴卻不想喝水,嘔吐帶痰,味覺異常,頭部空虛疼痛,兩頰發紅。
病因
水穀濕熱,氣機鬱結於腸胃,導致清濁混淆,突然感到煩躁,難以忍受痛苦。
治療原則
應以苦寒清熱,辛香理氣,滲濕利水的方法治療,將無形的濕熱排出體外,有形的積滯自然通暢。
藥材
淡黃芩、野鬱金、川連、秦皮、白蔻、通草、豬苓、厚朴
脈象
右脈虛弱,左脈弦緊。
症狀
全身麻木,四肢冰冷,胎中脹悶,不飢餓卻反胃吞酸。
病因
由於體虛,肝氣內動所致。五六月正是脾胃主宰胎兒的時節,又因體質不耐受苦寒,所以不適合用清火、酸泄氣分的治療方法。
藥材
人參、炒半夏、枳殼、桔梗、薑汁
脈象
陽明脈衰微,厥陰風邪侵襲,經絡交感不足。
症狀
麻木、疼痛、肢體沉重,久而久之就會發展成痿症。
治療原則
應以溫陽補氣的藥物治療。
黃耆,杞子,制川附,續斷,防風,白芍,遠志,首烏
稚年,秋月時病,愈後食蟹,自必辛酸內茹遂致傷營吐血,先理清營解毒。
蘇子,麥冬,生蒲黃,細生地,丹皮,雞距子
裡急後重,腹痛便膿,秘塞不爽,久延交冬,仍是腸滯不通,法當宣通氣血。
紫菀,厚朴,炒黑地榆,制軍,桔梗,木香,炒黑楂肉,炒青皮
喑啞而痿者,《內經》謂之喑痱,此陽盛已衰,入於陰也。由勞傷其腎,耗奪真陰,當以內養為主,非草木之藥所能挽回也。
白話文:
方一
黃耆、枸杞子、制川烏頭、續斷、防風、白芍、遠志、何首烏
病症
孩童時期,秋季時節患病,病癒後食用螃蟹,因其性寒涼,傷及脾胃,導致營氣受損,吐血。需先清熱解毒,調理營氣。
方二
蘇子、麥冬、生蒲黃、生地黃、丹皮、雞骨草
病症
裡急後重,腹痛伴有膿血,便秘,病情拖延至冬季,仍然腸胃不通暢,需宣通氣血。
方三
紫菀、厚朴、炒黑地榆、制半夏、桔梗、木香、炒黑山楂肉、炒青皮
病症
聲音嘶啞,四肢痿軟,古籍《內經》稱之為“喑痱”。此乃陽氣盛極而衰,轉入陰虛之症。因勞損腎氣,耗損精陰,應以內養為主,單靠草藥難以恢復。
方一
這是一個清熱解毒、補益氣血的方劑,適用於孩童因食用螃蟹而導致的營氣受損,吐血的症狀。方中黃耆、枸杞子、續斷等藥材具有補氣益血的作用;制川烏頭、防風、白芍則能清熱解毒,緩解脾胃不適;遠志、何首烏則能安神定志,幫助恢復身體元氣。
方二
這個方劑用於治療腸胃不適,腹痛便膿,便秘等症狀。方中蘇子、麥冬、生地黃等藥材具有清熱潤燥、滋陰養血的作用;生蒲黃、丹皮能活血化瘀,緩解疼痛;雞骨草能清熱解毒,利濕消腫。
方三
這是一個治療聲音嘶啞,四肢痿軟的方劑。方中紫菀、厚朴、桔梗等藥材具有宣肺化痰,止咳平喘的作用;炒黑地榆、制半夏能清熱解毒,止瀉止痛;木香、炒黑山楂肉、炒青皮能理氣消食,健脾開胃。但對於因勞損腎氣而導致的陰虛症狀,單靠草藥難以恢復,需要注重日常的調養。
注
- 方劑中部分藥材名以現代簡體字標注,括號內為傳統中藥名。
- 由于缺乏具体病人的病情信息,以上翻译仅供参考,实际用药需咨询专业医师。
河車大造丸。
狐疝者,厥陰之痹也。發則睪丸痛引少腹,得嘔氣泄則止。此屬寒濕之阻,議以利濕溫經祛風丸方,服久自愈。
川楝子,小茴香,淫羊藿,胡蘆巴,茯苓,半夏,杜仲,韭子,砂仁,防風,當歸,漂淡蓯蓉,泡淡吳茱萸
雙合水泛丸,日服二次,每服二錢五分。
產後兩三日,惡露即止,下白甚多,明系濕阻,體虛感邪,更瘧半月,食減氣壅,延久必致虛脫,且擬補虛鎮墜以治氣逆,氣降進食,庶有生機。
白話文:
河車大造丸方
狐疝者,厥陰之痹也。 患狐疝者,是厥陰經受寒濕所致的痺證。
發則睪丸痛引少腹,得嘔氣泄則止。 發病時睪丸疼痛,並牽連少腹,嘔吐或腹瀉之後疼痛會減輕或消失。
此屬寒濕之阻,議以利濕溫經祛風丸方,服久自愈。 這是因為寒濕阻滯經絡所致,建議服用利濕溫經的祛風丸方,長期服用便可痊癒。
川楝子,小茴香,淫羊藿,胡蘆巴,茯苓,半夏,杜仲,韭子,砂仁,防風,當歸,漂淡蓯蓉,泡淡吳茱萸
雙合水泛丸,日服二次,每服二錢五分。 以上藥材製成雙合水泛丸,每天服用兩次,每次服用二錢五分。
產後兩三日,惡露即止,下白甚多,明系濕阻,體虛感邪,更瘧半月,食減氣壅,延久必致虛脫,且擬補虛鎮墜以治氣逆,氣降進食,庶有生機。 产后两三天,恶露就停止,但白带量很多,这明显是湿邪阻滞,再加上产妇体虚,容易感受外邪,又患疟疾半个月,食欲减退,气机壅滞,时间长了必定虚脱。因此,应该以补虚镇坠的方法来治疗气逆,使气机下降,恢复食欲,才能有生机。
代赭石(煅),旋覆花,製半夏,人參,茯苓,新會皮,炒白芍
又,服煎湯逆氣已降,飲食漸進,有向愈之機,然產後肝腎自虛,若不填納,恐沖氣覆逆。
大熟地(砂仁炒鬆),人參,枸杞子(炒),炒白芍,茯苓,生杜仲
又,進填納,神氣雖振,寒熱未已,白帶仍下,濕鬱所致,宜用開濕破瘀引邪,以冀瘧止。
青蒿,生鱉甲,茯苓,當歸,炒桃仁,新會皮,生香附
舌微黃,口微酸苦,脘中微悶,議用溫膽法,合四逆散。
竹茹,生白芍,炒半夏,川連,淡芩,枳實汁,桔梗
白話文:
服用代赭石(煅)、旋覆花、製半夏、人參、茯苓、新會皮、炒白芍,可以幫助逆氣下降。飲食慢慢恢復,已有好轉跡象。但產後肝腎虛弱,如果不及时补养,可能导致沖氣覆逆。
服用大熟地(砂仁炒鬆)、人參、枸杞子(炒)、炒白芍、茯苓、生杜仲,可以填補虛損,使精神振作。但寒熱未除,白帶仍然存在,可能是濕邪鬱結所致,需要用藥開濕破瘀引邪,才能止住瘧疾。
服用青蒿、生鱉甲、茯苓、當歸、炒桃仁、新會皮、生香附,可以開濕破瘀引邪。
舌苔微黃,口微酸苦,脘中微悶,建議用溫膽法,配合四逆散。
服用竹茹、生白芍、炒半夏、川連、淡芩、枳實汁、桔梗,可以溫膽利濕。
目黃,舌刺,色赤,伏邪餘熱未盡。
鮮生地,麥冬,川斛,蔗汁,竹葉心,花粉,鮮地骨皮,梨汁
陽明濕熱,痞結心下,擬苦降辛泄,則邪自解耳。
泡乾薑,半夏,桔梗,杏仁,川連,厚朴,枳實,豆豉,至寶丹
風溫化熱,上郁肺氣,咽喉阻塞,胸脘不通,故呻吟呼吸不爽。上下交阻,逆而為厥,乃閉塞之甚,病在上焦。幼科消食,發散,表裡混治,久延必致慢驚莫救。
蘆根,飛滑石,川通草,甜水梨皮,桑葉
脈濡數,中暑。暑為陽邪,晝屬陽分,故張其勢而煩渴。夜靜屬陰,邪逼於內,則多言囈語,皆由體虛邪甚致此。經謂:暑傷氣。原屬虛症,未敢以凝寒苦清,侵伐元氣。
白話文:
目黃、舌頭有刺、顏色紅,這表示體內還有餘熱未除。
使用鮮生地、麥冬、川斛、蔗汁、竹葉心、花粉、鮮地骨皮、梨汁等藥物。
陽明經的濕熱積聚在心下,用苦降和辛洩的方法來治療,可以讓邪氣自行消散。
使用乾薑、半夏、桔梗、杏仁、川連、厚朴、枳實、豆豉、至寶丹等藥物。
風溫轉化成熱邪,向上堵塞肺部氣道,喉嚨受阻,胸部不暢,因此呼吸不順,痛苦呻吟。上下氣道同時受阻,逆轉成厥證,這是病情嚴重的表現,病在上焦。對於兒童的消化不良,應該發散,表裡同治,如果拖延不治,可能導致慢驚風,無法救治。
使用蘆根、飛滑石、川通草、甜水梨皮、桑葉等藥物。
脈象濡數,是中暑的徵兆。暑邪屬陽,白天屬陽分,所以會感到熱渴。夜晚屬陰,邪氣侵入體內,則會出現多言囈語的症狀,這是因為體力虛弱,邪氣過重所導致的。經書提到:暑邪傷害氣血,原本就是虛症,不敢用寒涼苦寒的藥物來傷害本元之氣。
絲瓜葉(三片),金石斛(三錢),白知母(四錢),飛滑石(一錢)
水煎濾清,候冷,衝入西瓜汁一大茶杯。
凡三陽症,邪未入里歸腑,尚在散漫之時,用承氣湯誤下之,則熱不解而下利,神虛妄言見矣。擬苦清以通腑氣,仍用葛根解肌開表,斯成表裡兩解之法耳。
葛根,黃芩,黃連,甘草
脈浮緩,身熱不止,汗出不為汗衰。此風濕鬱表,瘀熱為黃。擬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。
麻黃,杏仁,生梓白皮,生薑,連翹,細赤豆,甘草,大棗
白話文:
取絲瓜葉三片、金石斛三錢、白知母四錢、飛滑石一錢,水煎去渣,待涼後加入一大茶杯西瓜汁。
如果患者出現三陽症,邪氣尚未入侵臟腑,還處於散漫狀態,誤用承氣湯瀉下,則熱症未消反而腹瀉,神志虛弱、胡言亂語。應該用苦寒藥物清熱通腑,同時用葛根解表,這樣才能達到表裡雙解的效果。
葛根、黃芩、黃連、甘草一起服用。
如果患者脈象浮緩,身體持續發熱,出汗卻不屬於汗少,這是風濕鬱於肌表,瘀熱化為黃疸的表現,應該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。
麻黃、杏仁、生梓白皮、生薑、連翹、細赤豆、甘草、大棗一起服用。
天雨水煎。
熱邪入里,脘痞,按之痛,脈浮滑者,此邪結陽分,擬仲景小陷胸湯。
川黃連,栝蔞實,半夏,杏仁,枳實
脈濡澀數,至暮昏亂,身熱未盡,腹痛便黑。陽明蓄血,擬仲景桃仁承氣以逐其邪。
桂枝木,大黃,甘草,芒硝,丹皮,桃仁
身重,汗出,疼痛,脈浮緩。此風濕相搏於太陽之表,陽虛邪客。當通營衛以固表,擬桂枝附子湯。
制川附,桂枝,甘草,生薑,大棗
口苦,惡熱,腹滿,虛煩,汗出。此陽明症也。《內經》云:邪中於面則入於膺。而未全歸腑,故有是症。擬仲景梔子厚朴湯。
白話文:
天雨水煎。
意思是:下雨天要用水煎藥。
熱邪入里,脘痞,按之痛,脈浮滑者,此邪結陽分,擬仲景小陷胸湯。
意思是:如果出現熱邪侵入內裡,胸口脹滿,按壓疼痛,脈象浮滑,這說明邪氣停留於陽分,可以參考仲景的小陷胸湯 來治療。
川黃連,栝蔞實,半夏,杏仁,枳實
這是小陷胸湯 的藥方,包含川黃連、栝蔞實、半夏、杏仁、枳實。
脈濡澀數,至暮昏亂,身熱未盡,腹痛便黑。陽明蓄血,擬仲景桃仁承氣以逐其邪。
意思是:如果出現脈象濡澀而數,傍晚時頭昏腦脹,發燒未退,腹部疼痛,大便黑色。這說明陽明經蓄積了血瘀,可以參考仲景的桃仁承氣湯來驅逐邪氣。
桂枝木,大黃,甘草,芒硝,丹皮,桃仁
這是桃仁承氣湯的藥方,包含桂枝木、大黃、甘草、芒硝、丹皮、桃仁。
身重,汗出,疼痛,脈浮緩。此風濕相搏於太陽之表,陽虛邪客。當通營衛以固表,擬桂枝附子湯。
意思是:如果出現身體沉重,汗出,疼痛,脈象浮而緩,這是風濕之邪侵犯了太陽經的表面,陽氣虛弱,邪氣侵入。應該疏通營衛氣血以固護表皮,可以參考桂枝附子湯。
制川附,桂枝,甘草,生薑,大棗
這是桂枝附子湯 的藥方,包含制川附、桂枝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
口苦,惡熱,腹滿,虛煩,汗出。此陽明症也。《內經》云邪中於面則入於膺。而未全歸腑,故有是症。擬仲景梔子厚朴湯。
意思是:如果出現口苦、怕熱、腹部脹滿、心煩、出汗。這是陽明經的症狀。《內經》中說:邪氣從面部侵入,就會進入胸部。而邪氣尚未完全進入臟腑,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。可以參考仲景的梔子厚朴湯 來治療。
香豉,梔子,厚朴,連翹,枳殼
脈沉微,下利,嘔逆,身痛,四肢厥冷,少陰中寒。應四逆湯,急救其里。
生炮附子,乾薑,炙甘草
脈微,下利厥逆,煩躁,面赤戴陽,顯然少陰症,格陽於上也。用白通去豬膽汁,以膽汁亦損真陽也。
泡生附子,乾薑,蔥白
煎好衝入人尿一杯。
病體已虛,風溫再侵,喘嗽身熱,脘悶,小便不利,全是肺病,此症反復太多,深慮病傷成勞。凡藥之苦味辛泄者慎用。
青蔗汁,鮮枸杞根皮,玉竹,桑葉,北沙參,蜜炒知母,炒川貝
白話文:
香豉、梔子、厚朴、連翹、枳殼,脈沉微,下利,嘔逆,身痛,四肢厥冷,這是少陰中寒,應該服用四逆湯,緊急救治。
生炮附子、乾薑、炙甘草,脈微,下利厥逆,煩躁,面赤戴陽,明顯是少陰症,陽氣上浮。用白通去掉豬膽汁,因為膽汁也會損傷真陽。
泡生附子、乾薑、蔥白,煎好後衝入一杯人尿。
病體已經虛弱,風溫再次侵襲,喘嗽身熱,脘悶,小便不利,都是肺病,這種病反覆發作太多,要擔心病傷成勞。凡是藥物中苦味辛泄的都要謹慎使用。
青蔗汁、鮮枸杞根皮、玉竹、桑葉、北沙參、蜜炒知母、炒川貝。
夏月感冒,頭重,壯熱無汗,煩渴。伏暑新涼外束,治以辛香開表。
陳香薷,新會皮,厚朴,藿香,甘草,知母
舌縮,語音不出,呼吸似喘,二便不通,神迷如寐。此少陰腎液先虧,溫邪深陷陰中。瘛痙已見,厥陽內風上冒,本質素怯,邪伏殊甚,實為棘手。議護下焦之陰,清解溫熱之深藏,以冀萬一。
阿膠,鮮生地,元參,鮮石菖蒲,川黃連,童子小便
脈濡,懶倦,多汗,口渴,體氣素薄,炎暑爍金。當益氣,保水之源。
麥冬,人參,知母,五味子
經月瘧邪。仲景謂:結為癥瘕者,氣血交病。病已入絡,久必成滿脹,瘧母膠固黏著,又非峻攻可拔。當遵仲景鱉甲煎丸之例,日餌不費,以搜絡邪。
白話文:
夏季感冒,頭昏沉,發燒但不出汗,口渴。暑氣剛退,外寒內熱,要用辛香之物開解表症。
用陳皮、新會皮、厚朴、藿香、甘草、知母。
舌頭縮進去,說不出話,呼吸急促,大小便不通暢,昏昏欲睡。這是腎陰不足,溫熱邪氣深入陰分。抽搐已經出現,陽氣虛弱,內風上冒,原本體質就弱,邪氣深重,治療起來很棘手。要保護下焦的陰氣,清除溫熱邪氣,希望能挽回局面。
用阿膠、生地黃、元參、鮮石菖蒲、川黃連、童子小便。
脈象濡弱,懶散無力,多汗,口渴,體質虛弱,炎熱損傷津液。要補氣,保護津液。
用麥冬、人參、知母、五味子。
這是經月瘧疾。張仲景說:瘧疾纏綿不愈就會形成癥瘕,是氣血交感病變。病邪已經深入經絡,時間久了就會變成滿脹,瘧疾的根源如同膠水一樣粘附在體內,不能用猛烈的藥物攻伐。應該遵照張仲景鱉甲煎丸的方例,長期服用,慢慢地搜剔經絡中的邪氣。
鱉甲煎丸(三百粒),每服十粒,日服二,夜服一。
溫邪已入心營,神煩欲昏,質系陰虧,怕其液涸,不必以斑疹為慮,清神斯邪不結蔽矣。
連翹心,石菖蒲,鮮生地,元參心,金銀花,天竺黃,至寶丹(一粒)
病脅痛吐食,《內經》謂:肝痹。又云:少陽不足病肝痹,得之寒濕。
柴胡,防風,當歸,白芍,萆薢,米仁,甘草,茯苓
寒熱而嘔,罷則汗出,四日一發,牝瘧也。「瘧論」云:邪氣客於六腑而有時,與衛氣相失,不能相得,故休四、五日,或數日乃作也。今脈沉弦遲,發必大吐、大汗。陽氣與中氣乏竭,應扶陽補中,以固元氣。
白話文:
服用鱉甲煎丸,每次十粒,每天服用兩次,晚上服用一次。
溫邪已經入侵心營,病人神志煩躁,昏沉欲睡,體質屬於陰虛,擔心體液耗竭,不必過於擔心斑疹,只要清神邪氣就不會停留在體內。
藥方包含連翹心、石菖蒲、鮮生地、元參心、金銀花、天竺黃,以及至寶丹一粒。
病人患有脅痛、嘔吐,根據《內經》記載,這屬於肝痹。另外,少陽不足也會導致肝痹,是由於寒濕入侵所致。
藥方包含柴胡、防風、當歸、白芍、萆薢、米仁、甘草、茯苓。
病人出現寒熱交替、嘔吐,休息後則出汗,每四天發作一次,這是牝瘧。根據「瘧論」記載,邪氣侵入六腑,並且有時間規律,與衛氣失調,無法相互協調,所以會間隔四、五天,或者數天之後才發作。現在病人脈象沉弦遲緩,發作時必然會大吐、大汗,陽氣與中氣衰竭,應當扶助陽氣,補益中氣,以鞏固元氣。
制川附,人參,炮姜,炒白芍,草果仁,牡蠣,炙甘草
加大棗一枚。
善食而飢,經謂癉成消中,膏粱蘊熱過也。禁芳草藥石,藥石發癲,芳草發狂耳。自應清胃,淡薄蔬食,庶可獲愈。
蔞皮,枳殼,川連,鬱金,金石斛,連翹,焦神麯
悲驚不樂,神志傷也,心火之衰,陰氣乘之則多慘慼。擬大建中揚。
桂枝,人參,蜀椒,附子,飴糖
脈洪大,煩渴,汗出,陽明中暍,的系白虎湯候也。
石膏,甘草,麥冬,知母,粳米
脈沉微,腹痛,吐利,汗出,太陰寒傷,擬冷香飲子。
白話文:
川附、人參、炮姜、炒白芍、草果仁、牡蠣、炙甘草,再加上大棗一枚。
你吃得多卻依然感到飢餓,這是因為積食導致脾胃虛弱,油膩的食物積熱所致。要忌口芳香辛辣的藥物和食物,因為它們會導致神志不清,甚至發狂。應該清淡飲食,多吃清淡的蔬菜,這樣才能恢復健康。
蔞皮、枳殼、川連、鬱金、金石斛、連翹、焦神麯。
你經常感到悲傷、驚恐、不快樂,這是因為精神受到損傷,心火不足,陰氣過盛所致,容易出現憂鬱、煩躁等情緒。應該服用補益心脾、健脾益氣的藥物。
桂枝、人參、蜀椒、附子、飴糖。
你的脈象洪大,口渴,出汗,這是陽明經熱盛所致,屬於白虎湯的症候。
石膏、甘草、麥冬、知母、粳米。
你的脈象沉細,腹痛,嘔吐、腹瀉,出汗,這是太陰經寒傷所致,應該服用冷香飲子。
泡淡附子,草果仁,新會皮,甘草
煎好候冷服。
瘧母竊踞少陽,氣血凝阻。
蜣螂,金鈴子,桃仁,三稜,䗪蟲,歸身,元胡索,蓬朮
韭汁丸。
肝虛內熱。
制首烏,茯苓,女貞實,酒炙鱉甲,歸身,酒炒白芍,香附(酒炒)
青蒿子熬膏略加蜜搗丸。
述胸脘脹痞,不飢不食,大便溏滑,已有五年。夫胸中乃清氣轉旋。清陽失運,濁氣凝聚為患,水穀氣蒸之濕,濕勝遂成五泄,陽氣日微,宣脾陽,可使氣機之運,氣行濕自去耳。
生白朮,益智仁,真茅朮,厚朴,茯苓,蓽撥,廣木香,新會皮
白話文:
將附子、草果仁、新會皮、甘草泡水煎好,待涼後服用。
瘧疾作祟,導致少陽經氣血凝滯不通。
將蜣螂、金鈴子、桃仁、三稜、䗪蟲、歸身、元胡索、蓬朮等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韭菜汁製成丸劑服用。
肝臟虛弱,內有熱氣。
將制首烏、茯苓、女貞實、酒炙鱉甲、歸身、酒炒白芍、香附(酒炒)等藥材熬製成膏,加入蜂蜜製成丸劑服用。
患者訴說胸脘脹滿,不飢不食,大便溏瀉,已持續五年。胸部是清氣運行的部位,清陽之氣失調,濁氣聚集而致病。水谷之氣蒸發成濕氣,濕氣過盛導致五泄,陽氣越來越微弱。要宣通脾陽,讓氣機運行,濕氣自然就會消散。
將生白朮、益智仁、真茅朮、厚朴、茯苓、蓽撥、廣木香、新會皮等藥材一同服用。
寒熱咳嗽,初起必有外邪,邪陷入里,則陽氣傷,陰濁擾亂,延為腫脹。述腹脹大,上實下堅,濁自下起,逆氣挾痰上衝,暮則陰邪用事,著枕咳嗆更甚。本草云:諸藥皮皆涼,子皆降。降肺氣,疏胃滯,暫時通泄,昧於陰邪盛,為腫為脹,大旨形寒吐沫,陽氣已寂,湯藥以通太陽,續進攝納少陰,考諸前哲,不越此範。
早服濟生腎氣丸,晚進桂苓甘味姜附湯。
小產後,肌肉似乎豐溢,是陽氣發泄,即外有餘內不足。病樣甚多,何堪縷治?在女科莫重於調經,氣血逆亂,擾動肝脾,心胸痛發而嘔,述遇怒著冷痛甚,胃陽已衰,厥濁易逆,先理胃陽,用《金匱》法。
白話文:
咳嗽,一開始一定是外邪入侵,邪氣侵入體內,就會傷陽氣,陰濁之氣就會擾亂身體,久而久之就會引起腫脹。肚子脹大,上面實實的,下面硬硬的,濁氣從下面往上衝,逆氣帶著痰液往上衝,到了晚上陰邪作祟,枕頭一碰就咳嗽喘不過氣,更加嚴重。本草書上說:各種藥材的皮都偏涼,果實都偏降。降肺氣,疏通胃滯,暫時通泄,但忽略了陰邪盛行的根本問題,才會造成腫脹。總之,表現為怕冷、吐痰、陽氣衰弱,用藥就應該通太陽經,再進一步補益少陰經,參考前人的經驗,治療方法不會超出這個範圍。
早上服用濟生腎氣丸,晚上服用桂苓甘味姜附湯。
小產後,身體看起來好像很豐滿,那是因為陽氣外泄,表面上看來有餘,其實內在不足。病症太多,無法一一治療。婦科疾病最重要的是調經,氣血逆亂,就會擾亂肝脾,胸口疼痛,還會嘔吐,遇到生氣或是著涼,疼痛會更加劇烈,胃陽已經衰弱,陰濁之氣容易逆流,首先要調理胃陽,可以參考金匱要略的治療方法。
人參,吳茱萸,茯苓,半夏,良薑
從未生育,乃是氣血不和,形軀豐溢,是外盛內虧,肌肉疹癢,搔摸成塊,風在表,濕熱在裡,乃是氣分之病。病非大恙,而取效最難,明理之醫謂:肥人不可多投攻表泄陽。當於夏月,施砭刺法可效。
生茅朮須,生香附,白殭蠶,白蘚皮,白芥子,老蘇梗
男子七旬,下元脂液已少,陽氣升騰,陰少承供,目恙先從左起,肝主左升也。血無內藏,陽上蒸迫,為障失明,顯然水虧無以生木。不足之症,焉得用龍膽、黃柏瀉火之理,倘苦寒傷胃,噬臍莫及。
白話文:
人參、吳茱萸、茯苓、半夏、良薑,這些藥材。
無法生育,是因為氣血不調和,身體肥胖,是外強內虛,皮膚發疹發癢,抓撓後形成塊狀,這是風邪在表,濕熱在裡,屬於氣分病症。病症不算嚴重,但治癒卻很困難,懂醫理的醫生會說:肥胖的人不能大量使用攻表泄陽的藥物。應該在夏季的時候,使用針灸療法才有效。
生茅朮須、生香附、白殭蠶、白蘚皮、白芥子、老蘇梗,這些藥材。
男人到了七十歲,下半身的精液減少,陽氣上升,陰氣不足以供給,眼睛的毛病先從左眼開始,因為肝臟主管左邊向上升發。血液沒有內藏,陽氣向上蒸騰,導致視力障礙,明顯是水液虧損,無法滋養肝木。這是身體不足的症狀,怎麼可以用龍膽、黃柏來瀉火呢?如果寒涼傷胃,就後悔莫及了。
羯羊肝,穀精草,浙菊花,制首烏,夜明砂,濂珠粉,枸杞子
邪深入陰,三日乃發,間瘧至,必腰腹中痛,氣升即嘔,所伏之邪,必在肝絡,動則犯胃,故嘔逆煩渴。肝乃木火內寄之臟,胃屬陽土宜涼,久聚變熱,與初起溫散不同,邪久不祛,必結瘕形瘧母。
生鱉甲,生桃仁,知母,滑石,醋炒,半夏,草果仁
高年疝症,是下元虛,氣冷凝沍,結聚攻墜,乃沉痼之疾,藥難取效。暖氣助陽鼓動,俾陰邪濁氣稍解,不過暫時小安耳。病在肝腎,道路紆遠,藥必從咽入胃,由胃入腸,始達病所,而上中無病之處,必受疝藥攻克之累,倘胃減妨食,何以救療?夫陰濁盤踞成形,例取純陽氣雄之藥。
白話文:
羊肝、穀精草、浙菊花、制首烏、夜明砂、濂珠粉、枸杞子。
邪氣深入陰寒體內,三天後才會發病,間歇性瘧疾發作時,必然腰腹部疼痛,氣上衝就嘔吐,潛伏的邪氣一定是在肝臟的經絡中,活動就會侵犯胃部,所以會出現嘔吐、噁心、口渴。肝臟是木火之氣內藏的器官,胃屬於陽土,需要涼性,邪氣長期停留就會化熱,這和初期需要溫散寒邪的治療方法不同。邪氣長期不清除,就會形成積聚的病灶,成為瘧疾的根源。
生鱉甲、生桃仁、知母、滑石(用醋炒)、半夏、草果仁。
老年人患疝氣,是下元虛寒,氣機冷凝,導致陰邪凝聚下墜,形成頑固的疾病,藥物難以奏效。溫暖氣血,助陽氣鼓動,可以暫時緩解陰邪濁氣,但只是暫時的舒服而已。疾病在肝腎,治療道路遙遠,藥物必須從咽喉進入胃,再從胃進入腸道,才能到達病灶,而上中部位沒有病的地方,必然會受到疝氣藥物的攻擊,如果胃部減弱,影響飲食,如何救治呢?陰邪凝聚成形,應該選用純陽氣盛的藥物。
昔胡大封翁,高年宿疝,用十全大補不效,喻氏駁其半陰半陽非法,議以薑、附為丸、參、苓為衣,喉間知有參、苓,過胃始露猛烈之威靈。恪攻病所,此議甚正。
生炮附子,淡乾薑,大茴香(炒)
研為細末,真水安息香三錢,搗為小丸,以人參末不拘多少為衣,早服二錢,少少進湯送下。
年方二七,長者呵責受驚,即起癇厥,驚氣內應足厥陰肝。述前先見頭搖,病發仰極反弓,是厥逆內風,由前上胸,起必喟然嘆者,氣冒膻中,神識自矇蔽也。小溲通利得蘇者,小腸赤府泄濁,心包蒙神下降也。是症當理手足厥陰,諒施針刺,以宣其絡,服藥未易有功。
至寶丹半丸化服。
精氣不旺,邪留腎絡不解。大凡邪在陽可散,入陰之邪,必溫經可托出,留邪為解之、化之不同法也。
人參,鹿茸,鹿角霜,舶茴香,當歸,細辛
凡久病必入絡脈,醫但寫藥湊方,不明入絡之理,藥由咽入,過胃至腸而已。此症由肝絡而來,過膈入胃,胃翻嘔吐。致吐致脹之由,從肝而出也。偏勝病起,務以急攻。用藥如用兵,直搗中堅,使病潰散,然非入絡之方,弗能效矣。議於病發之時,疏理肝木。病緩再安胃土。
人參,厚朴,茯苓,熟半夏
磨入蓬莪朮五分。
白話文:
至寶丹半丸化服。
服用至寶丹半丸,並將其化開服用。
精氣不旺,邪留腎絡不解。大凡邪在陽可散,入陰之邪,必溫經可托出,留邪為解之、化之不同法也。
精氣不足,邪氣滯留在腎經脈中無法消除。一般來說,邪氣在陽氣部位可以散開,但如果進入陰氣部位,就必須用溫經的方法將其推出來。消除邪氣的方法,根據邪氣停留的位置,需要不同的方式來解決或化解。
人參,鹿茸,鹿角霜,舶茴香,當歸,細辛
這段文字列出了藥材:人參、鹿茸、鹿角霜、舶茴香、當歸、細辛。
凡久病必入絡脈,醫但寫藥湊方,不明入絡之理,藥由咽入,過胃至腸而已。此症由肝絡而來,過膈入胃,胃翻嘔吐。致吐致脹之由,從肝而出也。偏勝病起,務以急攻。用藥如用兵,直搗中堅,使病潰散,然非入絡之方,弗能效矣。議於病發之時,疏理肝木。病緩再安胃土。
凡是久病,邪氣必定會進入經絡。醫生只懂得開藥方,卻不了解藥物進入經絡的原理。藥物從嘴巴進入,經過胃和腸就結束了。這種病是由肝經絡引起的,通過膈肌進入胃部,導致胃部翻滾嘔吐。引起嘔吐和腹脹的原因,都源於肝經。由於肝氣偏盛引起疾病,必須用急攻之法治療。用藥就像打仗一樣,要直搗敵軍中心,使病邪潰散。然而,若不是針對經絡的藥方,就無法奏效。建議在病發時疏理肝氣,等病情緩解后,再安撫胃氣。
人參,厚朴,茯苓,熟半夏
這段文字列出了藥材:人參、厚朴、茯苓、熟半夏。
磨入蓬莪朮五分。
將蓬莪朮研磨成粉末,加入五分。
總結
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治療一種疾病的藥方和治療思路。它首先說明了病因,即精氣不足,邪氣滯留在腎經脈中。然後根據邪氣的位置和性質,提出了不同的治療方法,包括溫經散邪和化解邪氣。最後,列出了具體的藥材和用藥方法,並強調了針對經絡的治療方案的重要性。
正當生旺之年,須蒼色變,按:人身發屬心火而炎上,眉主肝木而曲直,側生須應腎水。內不足而色不向榮,且脈象弱芤,男子精氣衰薄,不為生育之徵。法當寧心神以處靜,寡欲養精,妙選無病瘦弱女質,經調怡悅,無拘慮愁煩,遵三十時辰兩日半之旨,庶幾望其毓麟耳。
肉蓯蓉,蛇床子,覆盆子,線魚膠,補骨脂,舶茴香,五味子,菟絲子,家韭子,沙蒺藜
滯痰阻經脈之氣,瘀濁阻絡脈之血,病甚難治。每每經水將至之候,必腹痛堅脹,上年用烏骨雞丸,堅脹勢緩痛減,不時舉發。今議治法:經水來時,用回生丹三四日。經過用後方,但主宣通絡血中氣,可免脹滿之累。
白話文:
正值生育旺盛的年齡,卻出現了鬚髮變白的現象,這是因為人體的頭髮屬於心火,心火旺盛則頭髮容易變黑,眉毛屬於肝木,肝木旺盛則眉毛會長得濃密且有光澤,而側生的鬍鬚則屬於腎水,腎水不足則鬍鬚容易變白。體內不足,氣色就不會紅潤,脈象也會虛弱無力,男子的精氣衰敗,就不利於生育。應該要靜心養神,減少慾望,養精蓄銳,選擇身體健康、瘦弱的女子,調整她的經期,讓她心情愉悅,不要憂慮煩惱,按照三十個時辰,也就是兩天半的時間進行房事,這樣才能期盼生育後代。
肉蓯蓉、蛇床子、覆盆子、線魚膠、補骨脂、舶茴香、五味子、菟絲子、家韭子、沙蒺藜這些藥材可以滋補腎氣,促進生育。
由於痰濕阻礙了經脈的氣血運行,瘀血阻礙了絡脈的血液流通,病情非常嚴重,難以治療。每次月經將要來臨的時候,都會出現腹痛、脹滿的症狀。去年服用烏骨雞丸,腹脹和疼痛的症狀有所緩解,但時常會復發。現在應該採用以下治療方法:月經來臨時,服用回生丹三到四天。經期過後,再服用其他藥方,主要作用是疏通經絡,活血化瘀,可以避免腹脹的症狀。
鹿角霜,敗龜板,生香附,熟地炭,南楂肉,小茴香,茅朮炭,茯苓塊
用鮑魚汁為丸。
咳嗆頻多,必嘔吐涎沫。明理者,當知咳嗆自衝脈氣衝,不司收攝,為肝腎陰氣不足。咽喉久痛者,緣少陰、厥陰脈循喉,陽氣刻刻擾動無制,多屬陰虧。脈形細動,不受溫補肺藥,久進必傷胃口。
熟地炭,女貞子,湘蓮肉,茯苓,芡實,川石斛,炒山藥
肺家留熱,頻年嗆發,據說痘後有此。長夏諸陽升騰,而黴天反燥。當清肺之急迫,潤肺之燥烈。
清阿膠,枯黃芩,南花粉,地骨皮,綠豆皮
白話文:
鹿角霜、龜板、香附、熟地炭、南楂肉、小茴香、茅朮炭、茯苓塊,用鮑魚汁製成丸藥。咳嗽頻繁,還伴隨嘔吐涎沫,這是因為衝脈氣衝失調,導致肝腎陰氣不足。咽喉長期疼痛,是因為少陰、厥陰脈循行於喉嚨,陽氣不受控制,多半是陰虛。脈象細微而動,不適合溫補肺藥,久服會傷胃口。
熟地炭、女貞子、湘蓮肉、茯苓、芡實、川石斛、炒山藥,這些藥材可以清肺熱,適合久咳、痘後咳嗽等情況。長夏時節,陽氣上升,容易出現燥熱,需要清熱潤肺。
清阿膠、枯黃芩、南花粉、地骨皮、綠豆皮,這些藥材可以清熱解毒,滋陰潤肺。
久熱五液全耗,陰傷非謬,頻渴安受梨蔗。晡起寒熱,倏然而至,驗及舌色絳赤,顯然由臟絡之空隙,致陰反交戀其陽。按經義從下交合,難易速功,肝腎病必累及蹻、維所致。
人參,知母,麋角膠,元武板
問生產頻多,經水失期,此衝脈厥氣直攻心下,引脅環及少腹,嘔吐黑水。黑為胃底之水,便出稀黑,乃腸中之水。經年累月,病傷胃憊,何暇見病治病,務在安眠進食為議,仿仲景胃虛上逆例。
人參,炒半夏,代赭石,茯苓塊,降香,蘇木
據述布痘,調理少和,四五年來,不分冬夏,兩膝骨痛,暮夜甚,必越日乃解,更述暖熨少安。知寒濕陰,氣從下而受。但痘後幾更寒暑不愈,經脈必有留邪之氣,因新邪舉發,論病名曰痹。痹者氣血凝滯之義。
白話文:
長時間的高熱使得體內的五種液體完全消耗,陰損的說法並非錯誤,經常口渴可以試試用梨或蔗糖。下午開始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,突然來臨,驗證舌頭顏色深紅,這是因為臟腑間的空隙被侵犯,導致陰氣反覆與陽氣相交。按照經典理論,從下部交合,難度和速度都較快,肝腎疾病必定會影響到蹻、維等部位。
人參、知母、麋角膠、元武板,
對於產後頻繁,經期失常,這是衝脈的厥氣直接攻擊心下,牽引脅部環繞至少腹,嘔吐黑色物質。黑色代表胃底的水,排出的是稀黑的便便,這是腸中的水。長期如此,病損胃部,哪有餘力見病治病,重要的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飲食,類似張仲景所說的胃虛上逆的例子。
人參、炒半夏、代赭石、茯苓塊、降香、蘇木,
根據描述,痘疹期間的調理應保持平和,四五年來,無論是冬天還是夏天,兩膝處疼痛,晚上尤其嚴重,必須等到第二天才緩解,更需要使用暖敷稍許安撫。知道這種情況是因寒濕陰氣,從下部入侵。但若痘疹後的寒熱症狀持續未愈,經脈必定有留下的邪氣,由於新邪的興起,病情被稱為「痹」。痹就是指氣血凝滯的意義。
古方活絡逐邪,每施於新感則效,久則邪興氣血混處,取效頗遲,當此長夏,發泄司令,按圖針刺,每五日、七日一舉,經絡氣血流行,邪氣難以容留,徒藥無益,遵古方服活絡丹,即再造丸,國朝喻氏謂:酒熱先入肝膽,謹慎者飲之,可以壯膽。好飲多以致發瘡。其酒毒頗得外泄,以分其勢。
瘡愈,癇搐厥逆,全歸肝膽矣。用藥以大苦大寒,直清其下。
蘆薈,青黛,龍膽草,郁李仁,胡黃連,黑山梔
白話文:
這古方原本用於治療新發生的風邪,效果很好。但如果病程拖延,邪氣已經深入氣血,藥效就比較緩慢。現在正值長夏,暑濕之氣盛行,應該要疏泄腠理,調和氣血。建議按照圖示,每五到七天針灸一次,藉此促進經絡氣血流通,讓邪氣無處藏身。單靠藥物治療效果不佳,應當遵循古方,服用活絡丹(即再造丸)。
明代喻氏說:酒性溫熱,容易侵入肝膽。適量飲酒可以壯膽,但過量飲酒則容易導致瘡瘍。酒毒容易從皮膚外泄,因此可以藉此減緩酒毒的侵害。
瘡瘍癒合後,如果出現驚癇、抽搐、厥逆等症狀,都與肝膽有關。治療時應該用苦寒藥物,直達病所,清熱解毒。
藥材包括:蘆薈、青黛、龍膽草、郁李仁、胡黃連、黑山梔。
調入豬膽汁。
瘰癧從情志易怒而來,久鬱氣火燔灼,值產育頻經,奇經八脈不固,陽乘脈動,經來如崩,《內經》謂:陰絡傷則內溢。脈來虛數,肌肉易熱,陰乏不主內守,浮陽擾越外翔,形症及脈,難用溫暖之藥,平昔飲酒,不喜甘味滋膩,徒然參、苓,僅到中宮。凡經水於由血海而下,血海即衝脈。
自述腰髀痠楚,其損已入奇經。考宋元明諸賢人,凡不受熱藥體質,必用震靈丹以固下,更佐能入諸經之品,通攝兼進。
人參,茯神,女貞子,天冬肉,炙草,旱蓮草,炒枸杞,炒當歸
白話文:
將豬膽汁加入藥方中。
瘰癧(頸部淋巴結腫大)是由於情緒容易生氣而導致的。長期鬱悶,氣火灼熱,再加上生產生育頻繁、經期不調,奇經八脈不固,陽氣乘虛而入脈絡,經期來潮時血量如崩潰一般。 《內經》說:“陰絡受傷就會內溢。” 脈象虛弱而數,肌肉容易發熱,陰虛不足不能固守內部,浮陽外溢而擾動,從症狀和脈象來看,不宜使用溫熱的藥物。平時喜愛飲酒,不喜歡甘甜肥膩的食物,單用人參、茯苓,藥力僅能到達中焦。婦女的經水是由血海而下,血海就是衝脈。
病人自述腰部和股骨部位痠痛,其病症已經侵入了奇經。參考宋元明時期的醫家經驗,凡是不能接受溫熱藥物的體質,都要使用震靈丹來固攝下元,再配合能夠入諸經的藥物,達到通利和攝固兼顧的效果。
藥方:人參、茯神、女貞子、天冬肉、炙草、旱蓮草、炒枸杞、炒當歸。
送眼震靈丹六十粒。
上年起病,食物不甘美,頭暈耳鳴,足力痿軟,年周甲子,向老日衰,下元二氣漸漓,水乏生木之司,液少則肝木內風鼓動,木乘胃土,必食無味。風陽上巔攻竅,上實下虛,醫為腎虛,萸地填陰,原不為過,但腎水內寓真火,宜溫肝木。相火宜涼,凡益腎取乎溫養,必佐諒肝以監製,方無偏黨。
是症倘加暴怒煩勞,必有卒中之累,戒酒肉濁味上氣,肅清填下,無痰火阻礙,清閒怡悅,五志氣火不燃。內起之病,關係臟真,不徒求治於藥也。
熟地,石斛,天,冬,菊炭,巴戟肉,肉蓯蓉,沙蒺藜,沙白芍,懷牛膝,線魚膠
白話文:
服用送眼震靈丹六十粒。你去年開始生病,吃東西覺得不香,頭暈耳鳴,腿腳無力。隨著年紀增長,身體逐漸衰弱,下元二氣逐漸流失,水不足以滋養木,體液減少,導致肝木內風鼓動,木氣剋制胃土,所以你才會覺得吃東西沒味道。風陽上衝頭頂,攻打經絡,上實下虛,醫生認為是腎虛,所以用萸地填補腎陰,這原本沒錯,但腎水裡蘊藏著真火,需要溫養肝木。相火需要涼降,凡是補腎都要溫養,必須同時佐以涼肝來制約,才能避免偏頗。
這種情況如果再加上暴怒勞累,很容易導致中風,要戒酒戒肉,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,保持心情舒暢,減少壓力,不要讓痰火阻礙經絡,清心寡慾,五志之火就不會燃起。內在的病症關係到臟腑的精氣,不能只依靠藥物治療。
藥方為熟地、石斛、天冬、麥冬、菊花炭、巴戟肉、肉蓯蓉、沙蒺藜、白芍、懷牛膝、魚膠。
蜜丸打入青鹽四兩。
積勞陽動,氣蒸上咳,已三四年,仍然經營辦事。夏四月,地中陽升,途失血,咽痛,音低。男子五旬以外,下元先虧,此顯然五液不充,為久延不愈之沉疴,見血見嗽,與寒降清肺,是夯極者。
生地黃,清阿膠,雞子黃,雲茯苓,麥冬桔梗
問病,起於功名未遂,情志郁悖,人身之氣左升右降,怒必木火暴升,肝膽橫逆,肺反為木火乘侮,金無制木之權。呼吸病加,絡血被氣火擾動,亦令溢出上竅。更加勤讀苦工,身靜心動,君相何由以寧?春夏頻發,地中氣升,陽氣應之。內起之病,關係臟真,情志安和,庶病可卻。
白話文:
將蜜丸加入四兩青鹽。
長期勞累,陽氣上浮,導致咳嗽,已經持續三四年,仍然要忙於經營事務。四月,地氣上升,導致吐血、喉嚨痛、聲音低沉。男子五十歲以後,腎氣開始虧損,這明顯是五液不足,是久病不愈的頑疾,吐血咳嗽,都屬於寒氣下降,清肺,是病情非常嚴重的表現。
生地黃、阿膠、雞蛋黃、茯苓、麥冬、桔梗。
詢問病人,得知他因為功名未遂,心情郁悶,導致氣機逆亂,生氣時肝火上升,肝膽氣逆,肺部被肝火侵犯,金氣無法克制木氣。呼吸道疾病加重,血液被氣火擾動,導致血液溢出上焦。再加上他勤奮讀書、勞作,身體靜止但心神不安,如何才能讓身體安寧呢?春夏之際,地氣上升,陽氣也隨之升發,內在的疾病,關係到臟腑的精氣,要保持心情平和,才能緩解病情。
丹皮,鉤藤,金斛,白芍,米仁,蘇子,藕汁,真降香
渴熱向愈,自更衣用力,陰囊忽大,此宿疝舉發。明明陰虛氣墜,非子和七疝同法。身前陷墜,任脈失其擔任。小便通調,酸甘定議。
人參,天冬,熟地,萸肉,川石斛,炙草
酒毒內燔,吐血甚多,六七日後,瘀血又從大便出。酒性先入肝膽,次及胃絡,照一臟一腑對治,勿驟用膩滯陰藥。
金石斛,丹參,穭豆皮,銀花,地骨皮,丹皮,黑山梔,雲茯苓
向來下部赤疥,濕熱下注,本乎質薄腎虛,秋冬微感外邪,肺氣失降,氣隧為壅。水穀氣蒸,變濕氣阻,橫漬經脈,膀胱氣痹,小溲不爽,不司分別清濁,濕墜大腸便稀,痹塞自下,壅逆及上,喘息氣衝,坐不得臥,俯不喜仰,甚於夜者。濕與水皆陰邪,暮夜陰用事也。夫膀胱為腎腑宜開,則水通濁泄。
白話文:
患者原本口渴發熱,症狀逐漸好轉,自己換衣服時用力過猛,陰囊突然腫大,這是舊有的疝氣發作。明顯是陰虛氣墜,不能用治療子宮下垂或其他疝氣的方法。患者腹部凹陷下垂,任脈功能失調。小便應該通暢,藥物應以酸甘滋陰為主。
患者飲酒後體內熱毒積聚,吐血不止,六七天後又從大便排出瘀血。酒性先入肝膽,再影響胃絡,要根據不同的臟腑進行治療,不要急於使用滋膩的陰性藥物。
患者下部出現紅色疥瘡,濕熱下注,這是由於體質虛弱,腎氣不足,秋冬季節稍微感受外邪,肺氣不能下降,導致氣道阻塞。飲食中的水谷精氣蒸騰,變成濕氣阻滯,橫行經脈,膀胱氣血流通不暢,小便不順暢,不能分辨清濁,濕氣下注大腸,大便稀溏,氣血阻塞從下而上,逆流向上,患者呼吸困難,氣喘吁吁,無法坐立,也不願躺臥,更不喜歡仰卧,尤其在晚上加重。濕氣和水都是陰邪,而陰邪在夜晚活動旺盛。膀胱是腎臟的腑臟,應該保持通暢,這樣水液才能正常排出,濁氣才能排除。
初因外感,太陽先受。治不得其要領。孟子謂:水搏激過顙,在人身逆而犯上射肺,則肺痹喘息矣。仲聖凡治外邪致動水寒上逆,必用小青龍湯為主。方與《內經》腫脹開鬼門取汗,潔淨腑利水相符。宗是議治。
麻黃(八分),桂枝(一錢,去皮),白芍(一錢),杏仁(十五粒,去皮),茯苓(三錢),甘草(三分,炙),淡乾薑(一錢,同五味子一錢,搗,罨一夜)
上午服。
白話文:
起初是因為外感風寒,太陽經首先受到影響。治療卻沒有抓住要領。孟子說:水如果猛烈衝擊額頭,在人體內逆流而上,衝擊肺部,就會導致肺氣閉塞,喘不過氣。仲聖(指張仲景)凡是治療外邪導致水寒上逆的疾病,一定以小青龍湯為主。這個方子與《內經》中提到腫脹時要開鬼門取汗,清潔腑臟,利水消腫的治療原則相符。因此,我們應當遵循這個原則來治療。
藥方
- 麻黃:八分
- 桂枝:一錢(去皮)
- 白芍:一錢
- 杏仁:十五粒(去皮)
- 茯苓:三錢
- 甘草:三分(炙)
- 淡乾薑:一錢(與五味子一錢一起搗碎,罨一夜)
服用方法
上午服用。
註解
- 太陽經: 中醫經絡學說中的一條經脈,與人體陽氣、體表防禦功能密切相關。
- 孟子: 古代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。
- 水搏激過顙: 水猛烈衝擊額頭。
- 肺痹喘息: 肺氣閉塞,導致呼吸困難。
- 仲聖: 指張仲景,東漢時期著名醫學家,著有《傷寒雜病論》。
- 小青龍湯: 一種中藥方劑,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,水寒上逆引起的咳嗽、喘息、胸悶等症狀。
- 腫脹開鬼門取汗: 中醫治療原則,用於治療某些疾病,通過發汗來排出體內毒素。
- 潔淨腑利水: 中醫治療原則,通過清熱利水的方法,來消除體內水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