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三 (9)
卷三 (9)
1. 卷三
吳文生,胃中不和,痛瀉。
茅朮,厚朴,廣皮,木香,炮姜,茯苓,豬苓,澤瀉,砂仁
汪介臣,鼻冷涕淚,腹脹仍空,形色衰奪,脈微而澀。陽氣已憊,濁陰日聚,為脹滿不食,危期至速,勉議通陽方法。
人參,茯苓,淡附子,淡乾薑
胃弱,肝氣不和,口中吞酸作苦,食物無味。擬進加味溫膽湯法。
溫膽湯加人參、川斛。
脾胃不和,腹膨痛,夜自汗,先疏利氣滯,保和丸、焦鍋巴、陳茶,薑湯下。
脈沉遲,腫脹腹滿,莖縮溺不利,起於上年冬底,痰飲咳嗽,氣逆不得臥,誤認腎虛水泛之恙療治,遂致增劇難調,勉擬進浚川丸以通水道,得小便頻利,冀其勢緩。久瀉傷腎,下午黃昏為甚,非通套藥所宜,擬溫腎法。
永隆號,屢通大便,脹勢不減,是陽氣愈傷,陰濁益壅矣,進通陽法,真武湯去白芍,加澤瀉、椒目。
腎陽虛則乏納氣之權,濁陰凝痞,少腹漸覺有形為脹。脾陽虛則健運失司,食少易滯。受病既屬內傷,固以理臟真為最要。益火暖土,使中下之陽得安,迄今圖治。至冬至一陽來復,必獲全效。
川椒,附子,白芍,茯苓,甘草
因時病而不慎口腹,以致咳痰嗆逆,肌肉消爍,食下䐜脹,甚則吐食,而成虛損矣。病在土不生金,金衰則不制木,互相戕克,有不能起之象,議以養金制木,使中焦無賊邪之患,壯火培土,使上焦得清化之權亦是一法,未知何如。
甜沙參,淮小麥,鮮蓮肉,南棗,懷山藥,雲茯苓,燕窩
繼進方:
人參,山藥,白芍,茯苓,炙草,南棗,鮮蓮肉
茹素胃弱,向系肝陽熱熾,今微眩,耳鳴,心怔。議甘以養胃緩熱,少佐酸味。
酸棗仁,柏子仁,炙甘草,鮮白藕汁,大生地,甜細真北沙參,大麥冬,雲茯苓,萸肉炭
肝風上巔,頭旋耳鳴,麻痹足寒,微嘔便澀,經阻三年,久病治從血絡中法。
茺蔚子,柏子仁,枸杞子,料豆皮,制首烏,甘菊
詢左脅下,每日必有小痛,逾時其痛勢布散胸臆背部,從來不延及於腹中下焦,是腑絡為病。凡久病從血治為多,今既偏患於上,仍氣分之阻,而致水飲瘀濁之凝,此非守中補劑明甚,但攻法必用丸以緩之,非比驟攻暴邪之治,當用穩法。議以陽明少陽方法,俾樞機開闔舒展,諒必有裨益矣。
生鉤藤(另研粉),生香附(水磨澄粉),風化硝,炒半夏,茯苓,生白蒺藜(去刺)
竹瀝、薑汁泛丸。
厥陰腹痛引胸脅,便難,睪丸腫。
當歸鬚,延胡索,小茴香,桃仁泥,川楝子,官桂
李隆吉,客寒入於腸絡,欲大便必先腹痛,便解痛已,旬日無溺氣下泄,此屬腸痹。
公丁香柄,柴胡,木香,白芍,烏藥,川楝子
化入更衣丸五粒。
朱客,肋稍隱隱痛,臥起咳甚,冷汗,背有微寒,兩足帶冷,身體仰臥稍安。左右不堪轉側,此皆脈絡中病。良由客寒閉其流行,兩脈逆亂,上犯過也。治在血分,通絡補虛。
白話文:
[卷三]
吳文生,胃部不適,腹痛腹瀉。
處方:茅術、厚朴、廣皮、木香、炮薑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砂仁
汪介臣,鼻子冰冷流涕,腹部脹滿卻感覺空虛,面色萎黃,脈搏微弱而澀滯。陽氣衰竭,濁陰日盛,導致脹滿不食,病情危急,需儘快採取溫通陽氣的方法。
處方:人參、茯苓、淡附子、淡乾薑
胃虛弱,肝氣不和,口中感覺酸苦,食物無味。擬用加味溫膽湯。
處方:溫膽湯加人參、川貝母。
脾胃不和,腹部膨脹疼痛,夜間自汗,先疏通氣滯,服用保和丸、焦鍋巴、陳茶,用薑湯送服。
脈象沉遲,身體腫脹腹滿,尿道狹窄排尿困難,始於去年冬天,伴有痰飲咳嗽,氣逆難以平臥,曾誤診為腎虛水腫治療,導致病情加重難以控制,擬用浚川丸通利水道,待小便通暢後,病情或可緩解。長期腹瀉傷及腎臟,下午黃昏症狀加重,非一般藥物所能治療,擬用溫腎的方法。
永隆號,多次腹瀉,脹滿未減,說明陽氣受損,陰濁更盛,需採用溫通陽氣的方法。
處方:真武湯去白芍,加澤瀉、椒目。
腎陽虛弱則缺乏吸收和運化氣血的功能,濁陰凝滯,下腹部漸漸感覺脹滿。脾陽虛弱則運化功能失常,食慾不振,容易消化不良。此病屬內傷,需調理臟腑為首要。補益腎陽溫煦脾土,使中下焦陽氣充足,目前以此為治療目標。等到冬至一陽來復之時,必能痊癒。
處方:川椒、附子、白芍、茯苓、甘草
因飲食不慎而患病,導致咳嗽痰多,嗆咳逆氣,肌肉消瘦,食後腹脹,嚴重時還會嘔吐,已經形成虛損。病在脾土不能生金,金衰則不能克制木,互相損害,病情難以好轉,考慮採用養金制木的方法,使中焦不受邪氣侵犯,壯火培土,使上焦恢復清化功能也是一種方法,尚不明確哪種方法更佳。
處方:甜沙參、淮小麥、鮮蓮肉、南棗、懷山藥、雲茯苓、燕窩
繼服方:人參、山藥、白芍、茯苓、炙甘草、南棗、鮮蓮肉
素食者胃弱,以往肝陽偏盛,現症狀為輕微眩暈,耳鳴,心悸。考慮用甘味養胃緩熱,少佐酸味。
處方:酸棗仁、柏子仁、炙甘草、鮮白藕汁、大生地、甜細真北沙參、大麥冬、雲茯苓、萸肉炭
肝風上擾,頭暈耳鳴,肢體麻木,足部冰冷,噁心嘔吐,大便祕結,經閉三年,久病當從活血化瘀法治療。
處方:茺蔚子、柏子仁、枸杞子、料豆皮、制首烏、甘菊
詢問左脅下每日必有輕微疼痛,時間久了疼痛會擴散到胸部、背部,從未波及腹部下焦,這是經絡病變。久病多從活血化瘀治療,現症狀偏上焦,又伴有氣分阻滯,導致水飲瘀濁凝滯,單純補益中氣效果不明顯,但攻邪之法應以丸劑緩治,不宜驟然攻伐,應採用穩妥的方法。考慮用陽明少陽經的治療方法,使臟腑氣機開闔舒暢,相信會有益處。
處方:生鉤藤(另研粉)、生香附(水磨澄粉)、風化硝、炒半夏、茯苓、生白蒺藜(去刺),竹瀝、薑汁泛丸。
厥陰經的腹部疼痛牽涉到胸脅,大便秘結,睾丸腫脹。
處方:當歸鬚、延胡索、小茴香、桃仁泥、川楝子、官桂
李隆吉,外寒入侵腸道經絡,想大便時先腹痛,大便後疼痛消失,十天沒有小便,屬於腸痹。
處方:公丁香柄、柴胡、木香、白芍、烏藥、川楝子,化入更衣丸五粒。
朱客,肋部隱隱作痛,臥起咳嗽加重,出冷汗,背部微寒,雙足冰冷,仰臥時稍好,左右翻身都很困難,這是經絡病變。由於外寒阻滯經絡運行,導致脈象紊亂,邪氣上犯。治療應從活血通絡,補益虛損入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