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三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8)

1. 卷三

甘草,熟地,茯神,芡實,山藥,建蓮,川斛

蓐勞,下虛溏泄,近有風溫,咳嗽發熱。暫用手太陰上焦藥四五日。

桑葉,沙參,麥冬,玉竹,甘草,扁豆

久瀉無不傷腎,況兼產後起因,補中必當理下,是為脾腎兩補。

五味子,生杜仲,雲茯苓,杜芡實,菟絲粉,臺人參,補骨脂,焦白朮

肝陽化風為厥,腎液下衰,水不生木,而藏納失職,此壯盛年歲,已有下虛上實之象。大意養腎主以溫潤,治肝須得清涼,乃仿複方之法。

大熟地,茯苓,遠志,蓯蓉,鹿茸,柏子仁,補骨脂,懷牛膝,黃柏,天冬

精羊肉煮爛搗為丸。

怒勞陽升暴厥。苦降和陽,使清神不為濁蒙,便可清爽。此論平時調理,養肝腎之陰,宜至靜之劑,從經旨下虛上盛主治。

生地,熟地,龜板,菖蒲,遠志,茯苓

脈右澀左微,色悴不華,食減不能健運,噯嘔溏泄,此中宮陽氣欲寂。法宜辛溫通補,失治釀成中滿難調。

人參,泡茱萸,茯苓,泡淡姜,胡蘆巴

驟然驚駭,經府氣亂,有失常度之流行,是以腫脹無定所,飲食如常,病不在裡,何得紛紛雜治?調其氣血,以俟營衛宣通。

桑枝,遠志,歸身,桂枝,鉤鉤,白蒺藜

病傷久不肯復,食入不運,脾胃之陽日困,與治中法。

煨益智,茯苓,於朮,廣皮,白芍,煨姜,南棗

脈沉右小,左虛大,臍上有動氣,䐜脹不嗜食,艱於大便。此中氣大虛,肝氣內變,忌用攻伐消導,宜泄肝和胃。

茯苓,益智仁,鬱金,穀芽,烏梅

寒濕損傷脾陽,遂成中滿之症,乃淡泊不堪所致。

附子,乾薑,茯苓,白芍,胡蘆巴

脈沉屬水,初因食物之滯,繼為下奪太速,脾陽頓傷,氣窒濕聚,為腫脹矣。

大腹皮,茯苓皮,厚朴,豬苓,澤瀉,老薑皮,新會皮,甜葶藶,杏仁

懷抱抑鬱,營血受傷,入暮脘痛喜按,乃傷陰絡,非實痛也。

柏仁,桂圓,茯神,遠志,廣皮

精氣不足體質,再加思慮鬱結心脾,營血受傷,口味甜,血隨溢,稍過飢,脘中痛。營主中焦,宜以歸脾養營之屬。

人參,大棗,遠志,茯神,甘草,歸身,白芍,桂圓

脈左大堅弦,肝風震動,脾胃絡脈不和,不知飢,不安寐,口流涎,右肢腫。當兼理中焦之絡,議用茯苓飲法。

茯苓,枳實,人參,炙草,半夏,廣皮,遠志炭

金式兼,按:太陽經之膀胱俞,在脊骨間十九椎之旁,小便後從茲出汗,是太陽之氣不固也。凡天將雨,則頭眩目花。經云:頭眩,其過在巨陽,是清氣之不升也。勞則夢寐不安而遺,飲食不適意即作瀉,是逆其志而運化失常。此瀉在下焦,統屬太陽病,諸陽不能保舉,而生種種之疾。議茸珠丸、大安腎丸理膀胱氣,自必獲效。

鹿茸,茯神,人參,蓯蓉,萆薢,菟絲餅,秋石,柏仁,川斛,補骨脂,白蒺藜,桑螵蛸

白話文:

[卷三]

甘草、熟地、茯神、芡實、山藥、蓮子、川貝母等藥材用於治療產後身體虛弱、腹瀉,並伴隨風寒感冒、咳嗽發熱的症狀。先用治療手太陰經上焦的藥方服用四五天。

桑葉、沙參、麥冬、玉竹、甘草、扁豆等藥材用於治療久瀉導致腎虛的症狀,尤其產後久瀉更需調理脾腎。

五味子、生杜仲、茯苓、芡實、菟絲子、人參、補骨脂、焦白朮等藥材用於治療肝陽化風導致的厥症,以及腎氣不足,水不生木的情況,此為壯年下虛上實的症狀。治療應以溫潤補腎,清涼瀉肝為主。

熟地黃、茯苓、遠志、肉蓯蓉、鹿茸、柏子仁、補骨脂、懷牛膝、黃柏、天冬等藥材,搭配羊肉丸服用。

治療因憤怒導致陽氣上升而出現的厥逆症狀,需使用苦寒藥物瀉火,使神清氣爽。此為平日調理,滋養肝腎陰液的藥方,適合下虛上盛的體質。

生地黃、熟地黃、龜板、菖蒲、遠志、茯苓等藥材用於治療:脈象右邊澀滯,左邊微弱,面色萎黃,食慾減退,消化不良,噯氣嘔吐,腹瀉等症狀,此為中焦陽氣衰弱。治療需用溫補辛散的藥物,避免病情加重。

人參、茱萸、茯苓、淡薑、胡蘆巴等藥材用於治療:因驚嚇導致氣血紊亂,身體腫脹,位置不定,飲食正常,病不在內臟的症狀。治療應調理氣血,使營衛之氣通暢。

桑枝、遠志、續斷、桂枝、鉤藤、白蒺藜等藥材用於治療:久病不癒,食慾不振,脾胃陽氣虛弱的症狀。

益智仁、茯苓、蒼朮、廣皮、白芍、薑、棗等藥材用於治療:脈象沉而右側弱,左側虛大,臍周有氣動,腹部脹滿,食慾不振,便秘的症狀。此為中氣虛弱,肝氣內擾,忌用攻伐消導藥物,宜疏肝和胃。

茯苓、益智仁、鬱金、穀芽、烏梅等藥材用於治療:寒濕損傷脾陽導致的腹部脹滿症狀。

附子、乾薑、茯苓、白芍、胡蘆巴等藥材用於治療:脈象沉而屬水,因飲食積滯,繼而下瀉過度,導致脾陽受損,氣滯濕聚,引起腫脹的症狀。

大腹皮、茯苓皮、厚朴、豬苓、澤瀉、薑皮、陳皮、葶藶子、杏仁等藥材用於治療:懷抱抑鬱,導致營血受損,傍晚胃脘疼痛,喜按壓,屬於陰絡受傷,而非實證疼痛。

柏子仁、桂圓、茯神、遠志、廣皮等藥材用於治療:精氣不足,加上思慮過度導致心脾鬱結,營血受損,口味偏甜,血虛,稍飢即胃脘疼痛的症狀。治療應以健脾養營為主。

人參、大棗、遠志、茯神、甘草、續斷、白芍、桂圓等藥材用於治療:脈象左邊大而堅實有力,肝風內動,脾胃絡脈失和,不飢不眠,流涎,右肢腫脹的症狀。需兼顧調理中焦的絡脈,擬用茯苓飲方。

茯苓、枳實、人參、炙甘草、半夏、廣皮、遠志炭等藥材用於治療:太陽經膀胱俞穴(位於脊椎第十九椎旁)部位小便後出汗,太陽經氣不足。凡遇將雨,則頭暈目眩。勞累則睡眠不安,遺精,飲食不適即腹瀉,此屬下焦太陽經病證。需使用茸珠丸、大安腎丸等方劑調理膀胱之氣。

鹿茸、茯神、人參、肉蓯蓉、萆薢、菟絲子、牡蠣、柏子仁、川貝母、補骨脂、白蒺藜、桑螵蛸等藥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