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三 (7)
卷三 (7)
1. 卷三
鮮生地,胡麻,制首烏,天冬,柏子仁,杞子,茯神,肥知母,川斛膏
面目悉黃,微見黑滯,煩渴腹滿,左脈弦數,右脈空大,此內傷發黃,為厥陰肝木,太陰脾土,二臟交傷之候也。夫肝為風臟,其性喜伸而惡屈,鬱則木不得伸而屈矣。鬱極則其氣盛,而風乃發,風發必挾其勢以賊脾。脾為濕土之司,土受克,而氣不行,則濕勝矣。風性雖善行,遇濕以留之,反壅滯經絡而不解,由是濕停熱瘀,而煩渴有加,其發黃也必矣。
雖曰風濕所致,實由木亢而不寧,土困而不舒,非外來風濕之比,況黑色見於面,則知並傷其腎,以脾病不行胃中谷氣,入腎反將脾中濁氣下流,故於黃中見黑滯耳,即其腹滿,亦是中氣不行,虛熱內壅,非結熱,當下之比,若誤下之,則臟氣空虛,風從內生矣。若誤汗之,則陽氣外解,濕愈不能行矣。
為商治法,平肝之亢,扶土之虛,兼解鬱熱,以清氣道,除濕蒸而和中氣。
人參,白朮,白芍,黃連,山梔,歸身,丹皮,茵陳,秦艽,柴胡,甘草,半曲
產後下損,八脈交虛,形寒內熱,骨痛耳鳴,血液日耗,生氣不充,冬季不得復元,春深發泄司令,延為勞瘵矣。
杞子,歸身,紫石英,沙蒺藜,茯神,蓮肉
產後陰傷,寒熱瘧,幾兩月病發,白帶淋漓,八脈空隙,大著腹有動瘕,下元虛憊已極,議固下真通脈方。
人參,鹿角霜,茯苓,歸身,蓯蓉,粗桂枝木
產後十二日,診脈數疾,上湧下垂,此血去陰傷,孤陽上冒,內風燔燎,肝魂不寧。面赤頭痛,晝輕夜重,陰弱陽亢,上實下虛。若不按法施治,必增瘛痙厥逆。議咸潤益下和陽方。
小生地,生牡蠣,淮小麥,阿膠,麥冬,元參
產後脈虛,舌白,背寒凜,身痛,乾咳,不飢,是血氣兩損,不肯復元,有蓐勞之慮。急當培養足三陰臟,莫以肺經咳嗽治,再伐胃氣,用貞元飲方。
熟地,歸身,炙草,茯神,杞子,桂圓肉
飢時服。
產後五十餘日,腹滿不減,膨脹愈甚,二便不爽,此因下焦空虛,腑陽失氣化之司,先宜通陽,得脹勢稍緩再議,方用五苓加椒目。
方,此血痹之症,產蓐百脈皆動,春寒凜冽,客氣乘隙襲入經絡,始而熱勝,繼則寒多。邪漸陷於陰絡,致夜分偏劇汗多,神昏譫語,由邪逼神明,豈是小病?正如仲景劫汗亡陽、驚譫同例。議救逆湯減芍藥方治。
產後絡脈傷,腹痛頻發,嗔怒,食物不宜則甚。當調和脈絡,庶不延成痼疾,宜蔥白丸。
胎殞陰損於下,厥陽上泛,久有夙病癇症,心營肺衛,最易矇蔽,是神志或昏或清,皆夾雜夙疾。惡露自行,豈是瘀痹?姑用輕法,以開上膈。
枇杷葉,薏苡仁,杏仁,通草,雲苓
下焦陰虧不攝,裡熱泄瀉,厥陽上泛頭痛,又產後兼病損。
白話文:
[卷三]
方一:生地、胡麻、制首烏、天冬、柏子仁、杞子、茯神、肥知母、川貝母膏。患者面色發黃,略帶黑色瘀滯,煩躁口渴,腹部脹滿,左脈弦數,右脈空大。這是內傷導致黃疸,肝脾兩臟受損的表現。肝主風,喜舒展,惡壓抑,肝氣鬱結則氣機受阻。鬱結加重,肝氣盛則風邪外發,風邪傷及脾臟。脾主運化水濕,脾受損傷,氣機不暢,則濕邪盛行。風性善行,遇濕則留,阻塞經絡,導致濕熱瘀滯,加重口渴、黃疸。雖然是風濕所致,但根本原因是肝氣亢盛,脾氣虛弱,與外邪入侵的風濕不同。面色發黑,說明腎臟也受損。脾病導致胃氣運化失常,脾的濁氣下注腎臟,故黃疸中夾雜黑色瘀滯。腹部脹滿也是因為中氣不足,虛熱內壅,而非實熱,不應瀉下。若誤用瀉下之法,則臟腑氣虛,內生風邪;若誤用發汗之法,則陽氣外泄,濕邪更難去除。治療應平肝瀉火,補益脾土,兼解鬱熱,疏通氣機,除濕化瘀,和調中氣。
方二:人參、白朮、白芍、黃連、山梔、當歸、丹皮、茵陳、秦艽、柴胡、甘草、炒麥芽。產後元氣虧損,八脈虛弱,形寒內熱,骨痛耳鳴,血液持續消耗,元氣不足,冬季不能恢復,春天病情加重,將發展為勞傷。
方三:杞子、當歸、紫石英、沙苑子、茯神、蓮子。產後陰虛,寒熱往來如瘧疾,已持續數月,白帶不斷,八脈空虛,腹部腫大有癥塊,下元虛弱已極,需使用溫補下焦,通利脈絡的方劑。
方四:人參、鹿角霜、茯苓、當歸、肉蓯蓉、桂枝。產後十二天,脈象數疾,氣上逆下陷,這是由於失血傷陰,陽氣虛浮,內有風火燔灼,肝魂不安。面色紅赤,頭痛,白天輕晚上重,陰虛陽亢,上實下虛。如果不按規範治療,病情會加重,出現抽搐、厥逆等症狀。需使用滋陰降火,溫補下焦的方劑。
方五:生地、牡蠣、小麥、阿膠、麥冬、玄參。產後脈虛,舌苔白,背部寒冷,全身疼痛,乾咳,不飢,這是血氣雙傷,難以恢復,有患上蓐勞的危險。應著重調理足三陰經,不可單純治療肺經咳嗽,以免進一步損傷胃氣,宜用貞元飲加減。
方六:熟地、當歸、炙甘草、茯神、杞子、桂圓肉。飢餓時服用。
方七:產後五十多天,腹部脹滿未減,反而加重,大小便不通暢,這是由於下焦虛弱,腑陽失其運化功能。應先溫通陽氣,待脹滿稍緩再作打算,用五苓散加椒目。
方八:此為血痹證,產後百脈皆動,春寒凜冽,外邪乘虛而入經絡,初期熱盛,繼則寒多。邪氣侵入陰經,導致夜間加重,汗多,神昏譫語,邪氣侵犯神明,並非小病。如同仲景所述的發汗傷陽,驚譫相同。宜用救逆湯去芍藥。
方九:產後經絡受損,腹痛反覆發作,易怒,飲食不節則加重。應調和經絡,避免轉為慢性病,宜用蔥白丸。
方十:胎兒夭亡,下焦陰虛,陽氣上浮,久患癲癇,心營肺衛容易受損,神志時而清醒時而昏迷,均與舊病有關。惡露自行,並非瘀血阻滯,暫用輕方,疏通上焦。
方十一:枇杷葉、薏苡仁、杏仁、通草、白茯苓。下焦陰虛不固,裡熱泄瀉,陽氣上逆頭痛,又兼產後病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