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三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6)

1. 卷三

人參,於朮,麥冬,葦莖,牛涎,半夏,益智,茯苓

發熱痰喘,胸滿身痛,左邊睪丸不時逆上,痛不可忍。肝脈弦急,肺脈獨大。此肺肝受邪之故也。肝為木臟,其化風,其生火,風火合邪,旺於本位,則為熱為痛。乘於肺金,則為痰為喘。法宜滋達肺金,兼疏肝木。

蔞仁,紫菀,半曲,川貝,桔梗,枳殼,杏仁,蘇子,柴胡,秦艽

狐疝:

淡蓯蓉,枸杞,巴戟,茯苓,沙蒺藜,當歸,茴香,真肉桂

陰莖作痛,痛甚而憒。診兩脈,浮虛而澀,浮為氣虛,澀乃精傷。陰陽兩虛,得之憂思勞郁,而傷中也。經云:陽明為氣血之海,主潤宗筋。又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,今多悒鬱,則氣必傷。又任勞倦,則血必耗。氣血兩傷,宗筋失潤,故令作痛。治以當歸補血湯,加人參、甘草、秦艽、桂心、紅花,繼用歸脾湯調理。

患溺血症,已三月矣。前用升補法不應,右脈虛澀無神,左關獨弦,莖中作痛,下多血塊,形色憔悴,又多噯氣。據脈論症,乃肝脾積熱也。肝熱則陰火不寧,而陰血自動,以血為肝臟所藏,而三焦之火,又寄養於肝也,故溺血莖中作痛。脾熱則濕氣內壅,而生氣不伸,以脾為濕土之化,而三焦之氣又運行於脾也,故時時噯氣,形色憔悴。法當益肝之陰,則火自平,利脾之濕,則氣自和。

生地,白芍,萆薢,丹皮,甘草,車前

繼用逍遙散,加車前、萆薢。

下血不已,汗出躁煩,心悸恍惚,頭不安枕,轉側不能。兩脈虛澀,虛為氣虛,澀為陰傷。人身陽根於陰,陰附於陽,兩相維繫者也。今陰血暴亡,虛陽無偶,勢必外越矣。虛陽外越,而陰愈無主,其能內固乎?陰陽相離,氣血兩虧,法宜兼補。然血有形,難以驟致,氣無形,可以急固。

固其氣,則氣自充。氣充則不必治血,而血自守矣。先用歸脾湯,繼以大造丸。

人參,白朮,茯神,棗仁,黃耆,龍眼肉,當歸,遠志,木香,甘草,生薑,大棗

寒熱如瘧,便血不已,左脅有塊,攻逆不已而作痛。脈弦數兼澀,弦則為風,數則為熱,澀則氣結。此肝脾之氣,悒鬱不宣,胸中陽和,抑而成火,故神明不精。肝之應為風,肝氣動則風從之,故表見寒熱也。人身左半,肝腎主之。肝風自逆,故左脅攻楚有塊也。肝為藏血之地,肝傷則血不守。且以風淫熱勝,益為亡血之由也。

生首烏,黃連,柴胡,黃芩,知母,枳實,厚朴

下血既久,真陰大損,臨晚熾熱而咳,乃陽失潛伏,宜甘酸益陰為治。

熟地炭,甘草,萸肉,山藥,五味,茯苓,芡實,木瓜

屢進潤血燥、熄虛風藥,諸症向安。入夏四月,苦於便難,寒熱。此夏令陽氣大泄,陰液更耗,虛風動灼為秘。古人每以辛甘化風主治,因體瘦不受溫補,復以鹹苦味入陰之意。

白話文:

[卷三]

患者發熱、痰喘、胸悶、全身疼痛,左側睪丸時常向上逆衝,疼痛難忍。肝脈弦急,肺脈獨大。這是肺肝受邪所致。肝屬木,主風,能生火,風火邪氣聚集在肝,則表現為發熱疼痛。邪氣侵犯肺金,則出現痰喘。治療應滋養通達肺金,同時疏通肝木。

治療用藥:蔞仁、紫菀、半夏曲、川貝母、桔梗、枳殼、杏仁、蘇子、柴胡、秦艽。

狐疝:

治療用藥:淡蓯蓉、枸杞子、巴戟天、茯苓、沙苑蒺藜、當歸、茴香、肉桂。

陰莖疼痛劇烈,神志恍惚。脈象浮虛而澀,浮脈表示氣虛,澀脈表示精傷。陰陽兩虛,因憂思勞累鬱結而傷及脾胃。經書記載:陽明經是氣血之海,主司滋潤宗筋。陽氣充足則能養神,柔順則能養筋。如今鬱悶過度,則氣必然受損;又過度勞累,則血必然耗損。氣血雙傷,宗筋失於滋潤,所以疼痛。治療以當歸補血湯加減人參、甘草、秦艽、桂枝心、紅花,之後再用歸脾湯調理。

患溺血症三月。先前使用升補的方法無效,右脈虛弱而澀,無力;左關脈弦急。陰莖疼痛,小便帶血塊,形體消瘦憔悴,經常噯氣。根據脈象和症狀判斷,這是肝脾積熱。肝熱則陰火不安,陰血妄動,因為血液貯藏於肝,而三焦之火又依附於肝,所以出現溺血和陰莖疼痛。脾熱則濕氣內阻,氣機不暢,因為脾主運化濕土,而三焦之氣又運行於脾,所以經常噯氣,形體消瘦憔悴。治療應滋陰降肝火,同時利脾濕,使氣機和暢。

治療用藥:生地黃、白芍藥、萆薢、丹皮、甘草、車前子。之後再用逍遙散加減車前子、萆薢。

下血不止,汗出煩躁,心悸恍惚,頭不安枕,輾轉難眠。兩脈虛弱而澀,虛脈表示氣虛,澀脈表示陰傷。人體陽根藏於陰,陰依附於陽,陰陽互相依存。如今陰血大量流失,虛陽無陰以配,必然外越。虛陽外越,陰血更無所依託,怎能自固?陰陽離絕,氣血雙虧,治療應同時補益。但血液有形,難以快速補充,而氣體無形,可以迅速固攝。

先固攝元氣,則元氣充盈,氣充則不必專治血,血液自然會歸於正常。先用歸脾湯,繼而服用大造丸。

治療用藥:人參、白朮、茯神、酸棗仁、黃耆、龍眼肉、當歸、遠志、木香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

寒熱如瘧疾,便血不止,左側脅肋有腫塊,脹痛不止。脈象弦數而澀,弦脈表示風邪,數脈表示熱邪,澀脈表示氣滯。這是肝脾之氣鬱結不暢,胸中陽氣受阻,而化為熱邪,所以神志不清。肝主風,肝氣動則風隨之而動,所以表現為寒熱。人體左側,肝腎主管。肝風逆亂,所以左側脅肋脹痛並有腫塊。肝主藏血,肝臟受損則血液不能固守。加之風淫熱盛,更導致失血。

治療用藥:生地黃、黃連、柴胡、黃芩、知母、枳實、厚朴。

下血日久,真陰大傷,傍晚發熱咳嗽,這是陽氣不能潛藏,宜用甘酸之品滋陰治療。

治療用藥:熟地黃炭、甘草、萸肉、山藥、五味子、茯苓、芡實、木瓜。

多次服用滋陰潤燥、熄風的藥物後,諸症均已好轉。進入夏季四月後,大便祕結,寒熱交替。這是夏季陽氣外泄,陰液進一步耗損,虛風內動而導致便秘。古人常用辛甘之味化解風邪,但患者體質瘦弱,不能承受溫補,故採用鹹苦之味以滋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