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5)

1. 卷三

長夏濕痹,經脈流行氣鈍,兼以下元脈絡已虛,痿弱不能步趨,脊膂常似痠楚,大便或結或溏,都屬肝腎、奇經為病。蓋必佐宣通脈絡為正治法,倘徒呆補,夏季後必滋濕擾,須為預理。

肉蓯蓉,小茴香,巴戟天,歸身,遠志,鹿角霜,桑椹子,生茅朮,茯苓,熟地(薑汁製)

另用金毛狗脊三斤,煎膏和丸。

俞天音,脈左大,舌乾白苔,腫痛流走四肢,此行痹。喘急不食二十日外矣。

羚羊角,木防己,白芍,桂枝,杏仁,薑黃

脈微而澀,微為陽氣虛,澀為陰血傷。去冬已下肢獨冷,步趨無力,高年內乏藏納之司,入夏身動加喘,肉腠麻痹若蟲行。此真陽失蟄,胃陽失護,生生意少,豈攻病藥石所宜?喻嘉言先生所謂大封大固,莫令真陽泄盡而暴脫,皆為此也,錄嚴氏《三因方》。

人參,白朮,附子

俞文調先生,《靈樞》云:神傷思慮則內脫,意傷憂愁則肢廢,皆痿症也。脈形大虛無力,常餌補陽,而今操持縈思,猶未能免,病必遷延。

枸杞,歸身,甘菊,桂枝,虎骨

交冬宜藏,老年下虛,二氣少續,忽然右瘓,舌喑,面亮戴陽,呵欠,吸氣短欲嗆。此非外來客邪,皆根本先怯。平昔眩暈,肝臟虛風,顯然水不生木。坎中真陽內寓,必溫理其下。凡陽主乎通,陰主乎攝。扶過七日,少陽生氣再振,望其偏廢延永。倘攻風劫痰之治,非本氣自病法則。

人參,熟附,遠志,茯神,鮮菖蒲(搗汁沖)

四十二歲,右脈澀,左脈微,飲食不能健運,噯嘔,間或溏泄,此中宮陽氣欲寂,當用辛溫以補之。

人參,乾薑,茯苓,淡吳萸,胡蘆巴

左脈弦大空虛,右脈虛軟澀滯,能食不能運,便溏跗腫,此係積勞傷陽。壯歲經年不復,當作虛症,宜補脾腎治。

人參,於朮,茯苓,煨益智,淡附子,白芍,甘草,乾薑,胡蘆巴

正氣已虛,熱邪陷伏,故間瘧延為三日,其象為厥,舌涸,胸痹,噦嘔,恐成翻胃呃逆之症,先以旋覆代赭,鎮其上逆之氣,以瀉心散其胸中之熱。

人參,川連,白芍,旋覆,代赭,牡蠣

陽氣結閉,已成關格,病屬不治,姑用進退黃連湯,上下合法。

黃連,白芍,桂枝,人參

頻頻勞怒,肝氣攻觸胃脘,胃陽日衰,納食欲吐,胃不主降,腸枯不便。仿仲景食谷則噦,用吳茱萸湯。

人參,黃連,茯苓,乾薑,吳茱萸

陽微,嘔吐,不飢。

人參,半夏,茯苓,白芍,淡附子

春夏陽升,肝木乘胃,嘔吐,吐不已,寢食減廢,氣失下降,腸中不通,病乃懷抱抑鬱。兩月之久,不敢再以疏泄為治。

人參,川連,烏梅,川楝肉,生白芍

十九歲,翻胃三月,粒米不存,左脈大空虛,右脈細小虛澀,納食少停,即湧出口,面白神瘁,大便燥結。此陰血枯槁,陽氣鬱結,已成膈症。勉擬補中納下法。

白話文:

[卷三]

長夏時節濕邪盛行,導致經脈氣血運行遲滯,下焦脈絡虛弱,腿腳無力,無法行走,腰背酸痛,大便時而便秘時而溏瀉,這些都屬於肝腎和奇經八脈的疾病。治療應以疏通經絡為主要方法,如果單純滋補,夏季過後反而會加重濕邪的困擾,所以必須預先調理。

方劑一:肉蓯蓉、小茴香、巴戟天、續斷、遠志、鹿角霜、桑椹子、生白朮、茯苓、熟地黃(薑汁製)。另用金毛狗脊三斤煎膏和丸服用。

病例一:俞天音,脈象左脈大,舌苔乾白,肢體腫痛遊走,這是行痹。喘息急促,不吃東西已經二十多天了。

方劑二:羚羊角、木防己、白芍、桂枝、杏仁、薑黃。

病例二:脈象微弱而澀滯,微弱表示陽氣虛弱,澀滯表示陰血受損。去年冬天開始下肢單獨寒冷,行走無力,老年人臟腑功能衰退,夏天活動則加重喘息,皮膚麻木像蟲子爬一樣。這是真陽之氣不能潛藏,胃陽之氣不能溫煦,生機不足,不宜使用攻伐的藥物。正如喻嘉言先生所說,應該封閉固護,不要讓真陽之氣泄漏殆盡而導致虛脫,此處記錄了嚴氏《三因方》的觀點。

方劑三:人參、白朮、附子。

病例三:俞文調先生,《靈樞》說:精神受損傷,思慮過度則內臟虛弱;意志受損傷,憂愁過度則肢體無力,這些都是痿證。脈象虛大無力,平時服用補陽藥,但現在操勞憂思,病情仍然沒有好轉,疾病必然遷延。

方劑四:枸杞、續斷、甘菊、桂枝、虎骨。

病例四:冬季宜藏精蓄銳,老年人下焦虛弱,陰陽之氣交替不足,突然右半身癱瘓,舌頭僵硬,面色紅潤,打呵欠,吸氣短促,感覺要嗆到。這不是外來的邪氣入侵,而是自身元氣不足。平時就頭暈眼花,肝臟虛弱,風邪易侵犯,明顯是腎水不能滋養肝木。下焦的真陽之氣內藏,必須溫補下焦。陽氣主導疏通,陰氣主導收斂。扶正七天后,少陽之氣恢復,觀察病情是否好轉。如果使用攻風祛痰的治療方法,則不是針對本病的治療方法。

方劑五:人參、熟附子、遠志、茯神、鮮菖蒲(搗汁沖服)。

病例五:四十二歲,右脈澀滯,左脈微弱,飲食不能正常運化,噯氣嘔吐,偶爾大便溏瀉,這是中焦陽氣將要衰竭,應該使用辛溫藥物來溫補。

方劑六:人參、乾薑、茯苓、淡吳茱萸、胡蘆巴。

病例六:左脈弦大而空虛,右脈虛弱而澀滯,能吃但不能消化,大便溏瀉,足部浮腫,這是由於勞累傷損陽氣。壯年時期多年未癒,應該當作虛證來治療,宜補益脾腎。

方劑七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煨益智仁、淡附子、白芍、甘草、乾薑、胡蘆巴。

病例七:正氣虛弱,熱邪內伏,所以間歇熱持續三天,症狀為厥冷、舌乾、胸痛、呃逆嘔吐,恐怕會發展成翻胃呃逆,先用旋覆花、代赭石來鎮壓上逆之氣,再用瀉心湯來消除胸中熱邪。

方劑八:人參、川連、白芍、旋覆花、代赭石、牡蠣。

病例八:陽氣閉塞,已經形成關格,屬於難治之症,暫時使用加減黃連湯,上下配合治療。

方劑九:黃連、白芍、桂枝、人參。

病例九:經常勞累動怒,肝氣犯胃,胃陽日衰,食欲不振,嘔吐,胃氣不降,腸道乾燥便秘。仿效仲景的食谷則嘔吐的治療方法,使用吳茱萸湯。

方劑十:人參、黃連、茯苓、乾薑、吳茱萸。

病例十:陽氣虛弱,嘔吐,不飢餓。

方劑十一:人參、半夏、茯苓、白芍、淡附子。

病例十一:春夏陽氣上升,肝氣犯胃,嘔吐不止,飲食減少,氣機不降,腸道不通暢,疾病是因長期抑鬱引起的。已經持續兩個月,不敢再用疏泄的方法治療。

方劑十二:人參、川連、烏梅、川楝子、生白芍。

病例十二:十九歲,翻胃三月,一點米粒都不能吃,左脈大而空虛,右脈細小而虛澀,吃一點東西就立即湧出來,面色蒼白,精神萎靡,大便乾燥。這是陰血枯竭,陽氣鬱結,已經形成膈症。勉力採用補益中焦,通利下焦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