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)

1. 卷三

夏至陰氣不生,乃損不能復矣。今當大熱,氣泄愈甚,百脈諸氣皆空,脂液盡耗,難望再醒,為寒為熱,無非身中陰陽互乘,陽由陰上越,則頂巔痛。風木之火入中。則嘔逆嗆咳,總之液涸神竭。進兩儀煎、瓊玉膏,扶至稍涼,再為斟酌。

麥冬,竹葉,人參,烏梅肉,大麥,鮮荷葉汁

水煎,澄冷服。

初春脈動而不鼓,亦收藏之司淺矣。壯年未育,晨吐黑痰,皆水虧火炎,精氣不充之象,胃旺能納穀,當專理下焦,不必以痰為慮。

牛骨髓,羊骨髓,海參膠,線魚膠,龜鹿膠,芡實,菟絲粉,金櫻子粉,五味子,家韭子,大熟地,遠志肉,建蓮肉,淡菜膠,熟首烏,覆盆子

下寒便難不寐,液涸陽不潛伏,用辛甘化風。

熟地,歸身,肉桂,枸杞,懷牛膝,白芍,茯苓,甘菊,蓯蓉,柏子仁

程舜文令郎,男子思念未遂,陰火內燔,五液日奪,但孤陽升騰,熏蒸上竅,已失交泰之義,此非外來之症。凡陰精殘備,務在胃旺,納穀生陰。今咽喉耳鼻諸竅,久遭陰火之逼,寒涼清解,僅調六氣中之火,而臟真陰火,乃閃電迅速莫遏,清涼必不卻病。良由精血內空,草木藥餌,不能生精充液耳。

豬脊髓,阿膠,川斛,天冬,生地

胡樸庵,脈動於右,氣熱易升,陰不上承,能食不能充津液,入春嗽血不止,養少陰之陰,勿苦降礙胃。

雞子黃,阿膠,生地(炒),柏葉(炒黑),麥冬,茜草

轉方加天冬、抱木茯神。

上假熱,下真寒,肝腎大虛,用加減八味丸。

熟地,茯苓,丹皮,山藥,五味,當歸

脈澀無神,便溏食少,肛有瘡瘍,兩月未合,已成漏症,延綿竟有痼疾之虞。近日嗔怒氣擾,中焦隱痛。至於耗氣劫奪,萬難再餌,議進東垣益氣湯減黃耆,加木瓜、白芍,用薑、南棗以制肝木。

脈數多遺,脊痠腰墜,此督任失固,非通不能入脈,非澀無以填精,色蒼形瘦,不宜溫補。

熟地,牡蠣,遠志,五花龍骨,五味,茯苓,芡實,山藥,羊腎,脊髓

肝腎兩虧,虛火爍金,用納氣法。

熟地,牛膝,白芍,青鉛,童便,山藥

脈數小,不飢,痰多,陰虛伏熱。

滑石,麥冬,竹葉,連翹,杏仁,鮮生地

陰液枯槁,陽氣獨升,心熱驚惕,倏熱汗泄,議用復脈湯,甘以緩熱,充養五液。

人參,阿膠,炙草,麥冬,牡蠣,麻仁,細生地

脈大不斂,神迷囈語,陰陽不相交合,為欲脫之象。救陰無速功,急宜鎮固陰陽,冀其蘇息。

生龍骨,生牡蠣,人參,阿膠,茯神,淮小麥

留熱未清,營液已耗,但論清邪,恐神索氣奪,膩滯陰藥,防餘熱癰瘍,議理心之用,亦清補之意。

人參,麥冬,竹心,淮小麥

心中空洞,下焦寒冷,兼有遺精,便溏,議用三陰補方。

人參,山藥(炒),茯神,五味,杞子(炒),建蓮,線魚膠,熟地(炒)

白話文:

[卷三]

夏至時節陰氣未能滋生,損傷已無法恢復。如今正值酷暑,氣血耗散更甚,全身經脈氣血都虛空,津液耗竭,很難再醒過來。無論是寒症還是熱症,都是體內陰陽失衡所致。陽氣從陰氣之上越過,則會頭頂疼痛;風木之火侵入體內,則會嘔吐、呃逆、咳嗽。總之,就是津液枯竭,精神衰敗。先服用兩儀煎、瓊玉膏,待症狀稍有好轉,再作調整。

方劑一:麥冬、竹葉、人參、烏梅肉、大麥、鮮荷葉汁,水煎,澄清後冷服。

初春時節脈搏雖有跳動卻不充盈有力,說明臟腑收藏功能衰弱。壯年男子未生育,早晨嘔吐黑色痰液,都是陰液虧損,陽熱亢盛,精氣不足的表現。胃納功能良好,應專注調理下焦,不必過於擔心痰液。

方劑二:牛骨髓、羊骨髓、海參膠、線魚膠、龜鹿膠、芡實、菟絲粉、金櫻子粉、五味子、家韭子、熟地黃、遠志肉、建蓮肉、淡菜膠、熟首烏、覆盆子。

下焦寒冷,難以入睡,津液枯竭,陽氣不能潛伏,應使用辛甘溫潤的藥物化解風邪。

方劑三:熟地黃、當歸、肉桂、枸杞、懷牛膝、白芍藥、茯苓、甘菊、肉蓯蓉、柏子仁。

程舜文令郎:因思慮過度未能如願,導致陰火內熾,五臟津液日漸虧損,僅有孤陽上浮,熏蒸於上部,已失去陰陽平衡。這並非外感疾病。凡是陰精虧損者,務必調理好胃氣,以利於飲食化生陰液。如今咽喉、耳鼻等竅穴長期受陰火煎熬,單純使用寒涼清解之品,只能調治六氣中的火邪,而臟腑本身的陰虛火旺,則如同閃電般迅速,難以遏制。寒涼之法必然不能治愈疾病,原因是精血內虛,草藥等難以生精充液。

方劑四:豬脊髓、阿膠、川貝母、天冬、生地黃。

胡樸庵:脈搏跳動於右側,氣熱易於上升,陰氣不能上升承接陽氣,雖然能吃東西,卻不能滋養津液,入春以來咳嗽吐血不止,應養護少陰之陰,避免苦寒之藥損傷脾胃。

方劑五:雞蛋黃、阿膠、炒生地黃、炒黑柏葉、麥冬、茜草。另加天冬、茯神。

上焦虛熱,下焦真寒,肝腎兩虛,應用加減八味丸加減治療。

方劑六:熟地黃、茯苓、丹皮、山藥、五味子、當歸。

脈象澀滯而無神,大便溏稀,食慾不振,肛門有瘡瘍,兩個月未癒合,已成漏症,日久將成痼疾。近日因惱怒傷肝,中焦隱痛。由於耗傷氣血,難以再進補,建議服用東垣益氣湯去黃耆,加木瓜、白芍藥,用生薑、南棗以制約肝木。

脈搏數而虛弱,腰脊酸痛墜脹,這是督脈、任脈失於固攝,非通利之藥不能入經脈,非收斂之藥不能滋補精氣,面色蒼白,形體消瘦,不宜溫熱補益。

方劑七:熟地黃、牡蠣、遠志、龍骨、五味子、茯苓、芡實、山藥、羊腎、脊髓。

肝腎兩虛,虛火灼傷腎精,應用滋陰補腎的方劑。

方劑八:熟地黃、懷牛膝、白芍藥、青鉛、童便、山藥。

脈搏細數,不飢餓,痰多,是陰虛伏火的表現。

方劑九:滑石、麥冬、竹葉、連翹、杏仁、鮮生地黃。

陰液枯竭,陽氣獨盛,心煩心悸,突然發熱出汗,建議服用復脈湯,用甘潤之品緩解熱象,滋養五臟津液。

方劑十:人參、阿膠、炙甘草、麥冬、牡蠣、麻仁、細生地黃。

脈搏洪大而不能收斂,精神恍惚,語無倫次,陰陽不相交合,是將要死亡的徵兆。救治陰虛沒有速效方法,應當緊急固攝陰陽,希望能使其恢復。

方劑十一:生龍骨、生牡蠣、人參、阿膠、茯神、淮小麥。

熱邪未清,津液已耗,單純清熱解毒,恐怕會耗傷元氣,過於滋膩的陰寒藥物,又會妨礙餘熱的排出和癰瘍的癒合,建議調理心氣,兼顧清熱補益。

方劑十二:人參、麥冬、竹心、淮小麥。

心中空虛,下焦寒冷,伴有遺精、大便溏稀,建議服用三陰補方。

方劑十三:人參、炒山藥、茯神、五味子、炒枸杞、建蓮、線魚膠、炒熟地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