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二 (18)
卷二 (18)
1. 春溫症(附暑濕熱)
是症倘加暴怒煩勞,必有卒中之累,戒酒肉濁味上氣,肅清填下,無痰火阻礙,清閒怡悅,五志氣火不燃。內起之病,關係臟真,不徒求治於藥也。
熟地,石斛,天,冬,菊炭,巴戟肉,肉蓯蓉,沙蒺藜,沙白芍,懷牛膝,線魚膠
蜜丸打入青鹽四兩。
積勞陽動,氣蒸上咳,已三四年,仍然經營辦事。夏四月,地中陽升,途失血,咽痛,音低。男子五旬以外,下元先虧,此顯然五液不充,為久延不愈之沉疴,見血見嗽,與寒降清肺,是夯極者。
生地黃,清阿膠,雞子黃,雲茯苓,麥冬桔梗
問病,起於功名未遂,情志郁悖,人身之氣左升右降,怒必木火暴升,肝膽橫逆,肺反為木火乘侮,金無制木之權。呼吸病加,絡血被氣火擾動,亦令溢出上竅。更加勤讀苦工,身靜心動,君相何由以寧?春夏頻發,地中氣升,陽氣應之。內起之病,關係臟真,情志安和,庶病可卻。
丹皮,鉤藤,金斛,白芍,米仁,蘇子,藕汁,真降香
渴熱向愈,自更衣用力,陰囊忽大,此宿疝舉發。明明陰虛氣墜,非子和七疝同法。身前陷墜,任脈失其擔任。小便通調,酸甘定議。
人參,天冬,熟地,萸肉,川石斛,炙草
酒毒內燔,吐血甚多,六七日後,瘀血又從大便出。酒性先入肝膽,次及胃絡,照一臟一腑對治,勿驟用膩滯陰藥。
金石斛,丹參,穭豆皮,銀花,地骨皮,丹皮,黑山梔,雲茯苓
向來下部赤疥,濕熱下注,本乎質薄腎虛,秋冬微感外邪,肺氣失降,氣隧為壅。水穀氣蒸,變濕氣阻,橫漬經脈,膀胱氣痹,小溲不爽,不司分別清濁,濕墜大腸便稀,痹塞自下,壅逆及上,喘息氣衝,坐不得臥,俯不喜仰,甚於夜者。濕與水皆陰邪,暮夜陰用事也。夫膀胱為腎腑宜開,則水通濁泄。
初因外感,太陽先受。治不得其要領。孟子謂:水搏激過顙,在人身逆而犯上射肺,則肺痹喘息矣。仲聖凡治外邪致動水寒上逆,必用小青龍湯為主。方與《內經》腫脹開鬼門取汗,潔淨腑利水相符。宗是議治。
麻黃(八分),桂枝(一錢,去皮),白芍(一錢),杏仁(十五粒,去皮),茯苓(三錢),甘草(三分,炙),淡乾薑(一錢,同五味子一錢,搗,罨一夜)
上午服。
白話文:
春溫症(附暑濕熱)
此症若再加暴怒勞累,必定會導致中風,需戒酒肉及辛辣刺激的食物,保持身心清淨,避免痰火阻滯,心情舒暢,五臟之氣才能平和。內在疾病與臟腑真氣相關,治療不能單純依靠藥物。
處方一:熟地、石斛、天冬、麥冬、菊花炭、巴戟天、肉蓯蓉、沙苑蒺藜、白芍、懷牛膝、線魚膠,蜜丸加入青鹽四兩。
患者因長期勞累,陽氣上浮,咳嗽已三年多,仍持續工作。四月,天氣炎熱,體內陽氣上升,途中吐血,咽喉疼痛,聲音低沉。五十歲以上男性,下元先虧,顯然是五液不足,導致久治不愈,咳血症狀,應當寒涼清肺。
處方二:生地黃、阿膠、雞蛋黃、茯苓、麥冬、桔梗
患者病情起因於功名未遂,情緒鬱悶,導致氣機紊亂,肝火上炎,肝膽氣逆,肺臟受損,金不克木。呼吸道疾病加重,血液受氣火擾動而溢出。加上勤奮讀書勞作,靜臥心煩,身體如何能安寧?春夏季節易發病,因地中之氣上升,陽氣應之。內在疾病與臟腑真氣相關,保持心情平和,疾病才能痊癒。
處方三:丹皮、鉤藤、石斛、白芍、薏苡仁、蘇子、藕汁、降香
患者渴熱症狀好轉,自行更衣用力後,陰囊突然腫大,是宿疾疝氣發作。明顯是陰虛氣墜,與一般疝氣治療方法不同。腹部下墜,任脈失調。小便通暢,酸甜適度。
處方四:人參、天冬、熟地、吳茱萸肉、川石斛、炙甘草
患者因飲酒過多,吐血很多,六七天後,瘀血又從大便排出。酒性先傷肝膽,次及胃絡,應針對受損臟腑進行治療,不可急用滋膩的陰寒藥物。
處方五:石斛、丹參、扁豆皮、金銀花、地骨皮、丹皮、梔子、茯苓
患者長期下部患有濕疹,濕熱下注,本質是腎虛,秋冬季節輕微感受外邪,肺氣不降,氣道阻塞。水谷之氣蒸騰,化為濕氣阻滯經脈,膀胱氣閉,小便不利,不能區分清濁,濕邪下注大腸,大便稀溏,阻塞從下向上,導致喘息氣促,坐臥不安,俯卧不如仰臥,夜間更甚。濕與水都是陰邪,夜晚陰氣旺盛。膀胱是腎之腑,宜開通,則水液通暢,濁氣排出。
患者最初是外感,太陽經先受邪。治療未得其法。孟子說:水衝擊過頭,逆犯向上衝擊肺臟,則肺痹喘息。仲景治療外邪引起水寒上逆,必用小青龍湯為主方,此方與《內經》中腫脹開鬼門取汗,清潔腑臟利水的治療方法相符。依此治療。
處方六:麻黃(八分)、桂枝(一錢,去皮)、白芍(一錢)、杏仁(十五粒,去皮)、茯苓(三錢)、炙甘草(三分)、淡乾薑(一錢,與五味子一錢共搗,罨一夜)
上午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