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二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7)

1. 春溫症(附暑濕熱)

用鮑魚汁為丸。

咳嗆頻多,必嘔吐涎沫。明理者,當知咳嗆自衝脈氣衝,不司收攝,為肝腎陰氣不足。咽喉久痛者,緣少陰、厥陰脈循喉,陽氣刻刻擾動無制,多屬陰虧。脈形細動,不受溫補肺藥,久進必傷胃口。

熟地炭,女貞子,湘蓮肉,茯苓,芡實,川石斛,炒山藥

肺家留熱,頻年嗆發,據說痘後有此。長夏諸陽升騰,而黴天反燥。當清肺之急迫,潤肺之燥烈。

清阿膠,枯黃芩,南花粉,地骨皮,綠豆皮

久熱五液全耗,陰傷非謬,頻渴安受梨蔗。晡起寒熱,倏然而至,驗及舌色絳赤,顯然由臟絡之空隙,致陰反交戀其陽。按經義從下交合,難易速功,肝腎病必累及蹻、維所致。

人參,知母,麋角膠,元武板

問生產頻多,經水失期,此衝脈厥氣直攻心下,引脅環及少腹,嘔吐黑水。黑為胃底之水,便出稀黑,乃腸中之水。經年累月,病傷胃憊,何暇見病治病,務在安眠進食為議,仿仲景胃虛上逆例。

人參,炒半夏,代赭石,茯苓塊,降香,蘇木

據述布痘,調理少和,四五年來,不分冬夏,兩膝骨痛,暮夜甚,必越日乃解,更述暖熨少安。知寒濕陰,氣從下而受。但痘後幾更寒暑不愈,經脈必有留邪之氣,因新邪舉發,論病名曰痹。痹者氣血凝滯之義。

古方活絡逐邪,每施於新感則效,久則邪興氣血混處,取效頗遲,當此長夏,發泄司令,按圖針刺,每五日、七日一舉,經絡氣血流行,邪氣難以容留,徒藥無益,遵古方服活絡丹,即再造丸,國朝喻氏謂:酒熱先入肝膽,謹慎者飲之,可以壯膽。好飲多以致發瘡。其酒毒頗得外泄,以分其勢。

瘡愈,癇搐厥逆,全歸肝膽矣。用藥以大苦大寒,直清其下。

蘆薈,青黛,龍膽草,郁李仁,胡黃連,黑山梔

調入豬膽汁。

瘰癧從情志易怒而來,久鬱氣火燔灼,值產育頻經,奇經八脈不固,陽乘脈動,經來如崩,《內經》謂:陰絡傷則內溢。脈來虛數,肌肉易熱,陰乏不主內守,浮陽擾越外翔,形症及脈,難用溫暖之藥,平昔飲酒,不喜甘味滋膩,徒然參、苓,僅到中宮。凡經水於由血海而下,血海即衝脈。

自述腰髀痠楚,其損已入奇經。考宋元明諸賢人,凡不受熱藥體質,必用震靈丹以固下,更佐能入諸經之品,通攝兼進。

人參,茯神,女貞子,天冬肉,炙草,旱蓮草,炒枸杞,炒當歸

送眼震靈丹六十粒。

上年起病,食物不甘美,頭暈耳鳴,足力痿軟,年周甲子,向老日衰,下元二氣漸漓,水乏生木之司,液少則肝木內風鼓動,木乘胃土,必食無味。風陽上巔攻竅,上實下虛,醫為腎虛,萸地填陰,原不為過,但腎水內寓真火,宜溫肝木。相火宜涼,凡益腎取乎溫養,必佐諒肝以監製,方無偏黨。

白話文:

春溫症(附暑濕熱)

此症以鮑魚汁製成藥丸服用。

患者咳嗽、嗆咳頻繁,常伴隨嘔吐涎沫。這是因為衝脈之氣衝擊所致,臟腑失於收攝,根本原因是肝腎陰氣不足。咽喉長期疼痛,則是少陰、厥陰經脈循行於喉嚨,陽氣擾動不受抑制,多屬陰虛。脈象細弱,不宜服用溫補肺藥,長期服用反而傷胃。

治療此症可用熟地黃炭、女貞子、芡實、茯苓、蓮子肉、川石斛、炒山藥等藥材。

肺部留有熱邪,多年來反覆發作嗆咳,據說與出痘後有關。長夏時節,陽氣上升,但天氣卻乾燥。治療需急則清肺,燥則潤肺。

可用清阿膠、黃芩、南花粉、地骨皮、綠豆皮等藥物清熱潤肺。

久病耗傷五液,陰虛之症明顯,患者常感口渴,但能接受梨、蔗等甘寒之物。午後出現寒熱往來,突然發作,舌苔絳紅,這是臟腑經絡空虛,陰液反過來依附陽氣所致。根據經絡理論,應從下焦入手治療,這樣才能快速見效。肝腎疾病必然累及蹻脈、維脈。

可用人參、知母、麋角膠、元武板等藥材調補肝腎。

患者生產次數頻繁,月經失調,這是衝脈、厥陰之氣直衝心下,牽連脅肋及少腹,導致嘔吐黑水(黑水為胃中之水),大便稀黑(黑便為腸中之水)。經年累月,病情損傷脾胃,已無力治療疾病,當務之急是讓患者安心睡眠、進食,參考仲景《傷寒論》中治療胃虛上逆的經驗。

可用人參、炒半夏、代赭石、茯苓塊、降香、蘇木等藥材調理脾胃。

患者曾患痘瘡,調理不當,四五年來,冬夏皆發,兩膝關節疼痛,夜間加重,需到第二天才能緩解,溫熱敷貼略有緩解。這說明患者寒濕陰邪從下焦入侵。痘後寒暑反覆發作未愈,經脈必然留有邪氣,新的邪氣又加重病情,故名為痹證。痹證是指氣血凝滯不通。

活絡逐邪的古方,對於新發的痹證有效,但久病則邪氣與氣血交雜,療效較慢。長夏時節,應當宣泄邪氣,可參考經絡圖針灸治療,每五到七天施針一次,使經絡氣血暢通,邪氣則無處藏身,單純服用藥物效果不佳。可服用古方活絡丹(即再造丸),國朝喻氏認為:酒性溫熱,先入肝膽,謹慎飲用,可以壯膽,但飲酒過多容易生瘡。酒毒容易從瘡瘍處排出,以此緩解病情。

瘡瘍痊癒後,出現抽搐、厥逆等症狀,皆因肝膽之邪所致。此時應服用大苦大寒的藥物,直達下焦清熱瀉火。

可用蘆薈、青黛、龍膽草、郁李仁、胡黃連、黑山梔等藥物,並加入豬膽汁服用。

瘰癧常因情志鬱怒所致,久鬱則氣火燔灼,加上生產多次、經血過多,奇經八脈不固,陽氣乘虛而動,月經如崩瀉一般,《內經》說:「陰絡受損則內溢。」脈象虛數,肌肉容易發熱,陰氣不足,不能固守內部,陽氣浮越於外,從症狀和脈象來看,不宜使用溫熱藥物。患者平時飲酒,不喜甘甜滋膩的食物,單純服用人參、茯苓等藥物,只能到達中焦,療效有限。經血由血海而出,血海即衝脈。

患者自述腰部和腿部痠痛,損傷已及於奇經。宋元明時期的醫家認為,對於不能服用溫熱藥物的體質,應服用震靈丹以固攝下焦,再輔以能夠通達諸經的藥物,使氣血通暢。

可用人參、茯神、女貞子、天冬、炙甘草、旱蓮草、炒枸杞、炒當歸等藥材,並送服震靈丹六十粒。

患者去年開始發病,飲食不香,頭暈耳鳴,腿腳乏力。患者年歲已高,身體日漸衰弱,下元二氣虧損,腎水不足以滋生肝木,津液不足,則肝木內風鼓動,木氣克伐脾胃,導致飲食無味。風陽上擾,頭部症狀明顯,上實下虛。醫生認為是腎虛,用熟地黃、山茱萸等藥物滋補腎陰,並無不妥,但腎水中蘊藏真火,宜溫養肝木,相火宜涼,滋補腎水應溫養為主,但需佐以疏肝的藥物,避免偏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