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二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6)

1. 春溫症(附暑濕熱)

羯羊肝,穀精草,浙菊花,制首烏,夜明砂,濂珠粉,枸杞子

邪深入陰,三日乃發,間瘧至,必腰腹中痛,氣升即嘔,所伏之邪,必在肝絡,動則犯胃,故嘔逆煩渴。肝乃木火內寄之臟,胃屬陽土宜涼,久聚變熱,與初起溫散不同,邪久不祛,必結瘕形瘧母。

生鱉甲,生桃仁,知母,滑石,醋炒,半夏,草果仁

高年疝症,是下元虛,氣冷凝沍,結聚攻墜,乃沉痼之疾,藥難取效。暖氣助陽鼓動,俾陰邪濁氣稍解,不過暫時小安耳。病在肝腎,道路紆遠,藥必從咽入胃,由胃入腸,始達病所,而上中無病之處,必受疝藥攻克之累,倘胃減妨食,何以救療?夫陰濁盤踞成形,例取純陽氣雄之藥。

昔胡大封翁,高年宿疝,用十全大補不效,喻氏駁其半陰半陽非法,議以薑、附為丸、參、苓為衣,喉間知有參、苓,過胃始露猛烈之威靈。恪攻病所,此議甚正。

生炮附子,淡乾薑,大茴香(炒)

研為細末,真水安息香三錢,搗為小丸,以人參末不拘多少為衣,早服二錢,少少進湯送下。

年方二七,長者呵責受驚,即起癇厥,驚氣內應足厥陰肝。述前先見頭搖,病發仰極反弓,是厥逆內風,由前上胸,起必喟然嘆者,氣冒膻中,神識自矇蔽也。小溲通利得蘇者,小腸赤府泄濁,心包蒙神下降也。是症當理手足厥陰,諒施針刺,以宣其絡,服藥未易有功。

至寶丹半丸化服。

精氣不旺,邪留腎絡不解。大凡邪在陽可散,入陰之邪,必溫經可托出,留邪為解之、化之不同法也。

人參,鹿茸,鹿角霜,舶茴香,當歸,細辛

凡久病必入絡脈,醫但寫藥湊方,不明入絡之理,藥由咽入,過胃至腸而已。此症由肝絡而來,過膈入胃,胃翻嘔吐。致吐致脹之由,從肝而出也。偏勝病起,務以急攻。用藥如用兵,直搗中堅,使病潰散,然非入絡之方,弗能效矣。議於病發之時,疏理肝木。病緩再安胃土。

人參,厚朴,茯苓,熟半夏

磨入蓬莪朮五分。

正當生旺之年,須蒼色變,按:人身發屬心火而炎上,眉主肝木而曲直,側生須應腎水。內不足而色不向榮,且脈象弱芤,男子精氣衰薄,不為生育之徵。法當寧心神以處靜,寡欲養精,妙選無病瘦弱女質,經調怡悅,無拘慮愁煩,遵三十時辰兩日半之旨,庶幾望其毓麟耳。

肉蓯蓉,蛇床子,覆盆子,線魚膠,補骨脂,舶茴香,五味子,菟絲子,家韭子,沙蒺藜

滯痰阻經脈之氣,瘀濁阻絡脈之血,病甚難治。每每經水將至之候,必腹痛堅脹,上年用烏骨雞丸,堅脹勢緩痛減,不時舉發。今議治法:經水來時,用回生丹三四日。經過用後方,但主宣通絡血中氣,可免脹滿之累。

鹿角霜,敗龜板,生香附,熟地炭,南楂肉,小茴香,茅朮炭,茯苓塊

白話文:

春溫症(附暑濕熱)

文中所述症狀,涉及肝、胃、腎等臟腑,病情複雜,且病程發展階段不同,用藥也各有側重。

第一部分,描述一種肝絡受邪的病症,起病較急,伴隨發熱、間歇性瘧疾樣發作,腰腹疼痛,嘔吐,煩渴等症狀。此症因肝經濕熱鬱結,導致胃氣上逆,故用清熱利濕、疏肝理氣的藥物,如羯羊肝、穀精草、浙菊花、制首烏、夜明砂、濂珠粉、枸杞子等。 長期不治,會形成慢性病變。

第二部分,描述高年疝氣症,認為是下元虛寒,氣血凝滯所致。 治療上需溫陽散寒,但需考慮到年老體弱,脾胃虛弱,用藥需溫和,避免傷及脾胃。故用生鱉甲、生桃仁、知母、滑石、醋炒半夏、草果仁等溫和藥物。並引用胡大封翁的案例,說明用藥需考慮到藥物到達病灶的過程,避免傷及無病之處,建議使用薑、附子為丸藥,參、苓為藥衣,使其藥力直達病灶。

第三部分,描述一種因驚嚇導致的厥逆之症,症狀包括頭搖、反弓、嘆息、小便通利等。此症屬於肝腎虧虛,氣血失調,應當優先針灸理氣,輔以藥物治療。用至寶丹緩解。

第四部分,描述一種因精氣不足,邪氣留滯腎絡的病症,治療需溫經散寒,化解瘀滯。用人參、鹿茸、鹿角霜、舶茴香、當歸、細辛等藥物溫補腎陽。並強調用藥需考慮藥物到達病灶的途徑,直達病根。

第五部分,描述一種因腎精虧虛導致鬚髮蒼白、脈象虛弱的病症,建議患者寧心靜養,調養精氣。處方以補腎填精為主,用肉蓯蓉、蛇床子、覆盆子、線魚膠、補骨脂、舶茴香、五味子、菟絲子、家韭子、沙蒺藜等。

第六部分,描述一種經絡氣血瘀滯的病症,症狀為經期腹痛堅脹。 建議經期服用回生丹疏通經絡,平時服用其他藥物,以宣通絡脈,活血化瘀。用鹿角霜、敗龜板、生香附、熟地炭、南楂肉、小茴香、茅朮炭、茯苓塊等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