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二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5)

1. 春溫症(附暑濕熱)

連翹心,石菖蒲,鮮生地,元參心,金銀花,天竺黃,至寶丹(一粒)

病脅痛吐食,《內經》謂:肝痹。又云:少陽不足病肝痹,得之寒濕。

柴胡,防風,當歸,白芍,萆薢,米仁,甘草,茯苓

寒熱而嘔,罷則汗出,四日一發,牝瘧也。「瘧論」云:邪氣客於六腑而有時,與衛氣相失,不能相得,故休四、五日,或數日乃作也。今脈沉弦遲,發必大吐、大汗。陽氣與中氣乏竭,應扶陽補中,以固元氣。

制川附,人參,炮姜,炒白芍,草果仁,牡蠣,炙甘草

加大棗一枚。

善食而飢,經謂癉成消中,膏粱蘊熱過也。禁芳草藥石,藥石發癲,芳草發狂耳。自應清胃,淡薄蔬食,庶可獲愈。

蔞皮,枳殼,川連,鬱金,金石斛,連翹,焦神麯

悲驚不樂,神志傷也,心火之衰,陰氣乘之則多慘慼。擬大建中揚。

桂枝,人參,蜀椒,附子,飴糖

脈洪大,煩渴,汗出,陽明中暍,的系白虎湯候也。

石膏,甘草,麥冬,知母,粳米

脈沉微,腹痛,吐利,汗出,太陰寒傷,擬冷香飲子。

泡淡附子,草果仁,新會皮,甘草

煎好候冷服。

瘧母竊踞少陽,氣血凝阻。

蜣螂,金鈴子,桃仁,三稜,䗪蟲,歸身,元胡索,蓬朮

韭汁丸。

肝虛內熱。

制首烏,茯苓,女貞實,酒炙鱉甲,歸身,酒炒白芍,香附(酒炒)

青蒿子熬膏略加蜜搗丸。

述胸脘脹痞,不飢不食,大便溏滑,已有五年。夫胸中乃清氣轉旋。清陽失運,濁氣凝聚為患,水穀氣蒸之濕,濕勝遂成五泄,陽氣日微,宣脾陽,可使氣機之運,氣行濕自去耳。

生白朮,益智仁,真茅朮,厚朴,茯苓,蓽撥,廣木香,新會皮

寒熱咳嗽,初起必有外邪,邪陷入里,則陽氣傷,陰濁擾亂,延為腫脹。述腹脹大,上實下堅,濁自下起,逆氣挾痰上衝,暮則陰邪用事,著枕咳嗆更甚。本草云:諸藥皮皆涼,子皆降。降肺氣,疏胃滯,暫時通泄,昧於陰邪盛,為腫為脹,大旨形寒吐沫,陽氣已寂,湯藥以通太陽,續進攝納少陰,考諸前哲,不越此範。

早服濟生腎氣丸,晚進桂苓甘味姜附湯。

小產後,肌肉似乎豐溢,是陽氣發泄,即外有餘內不足。病樣甚多,何堪縷治?在女科莫重於調經,氣血逆亂,擾動肝脾,心胸痛發而嘔,述遇怒著冷痛甚,胃陽已衰,厥濁易逆,先理胃陽,用《金匱》法。

人參,吳茱萸,茯苓,半夏,良薑

從未生育,乃是氣血不和,形軀豐溢,是外盛內虧,肌肉疹癢,搔摸成塊,風在表,濕熱在裡,乃是氣分之病。病非大恙,而取效最難,明理之醫謂:肥人不可多投攻表泄陽。當於夏月,施砭刺法可效。

生茅朮須,生香附,白殭蠶,白蘚皮,白芥子,老蘇梗

男子七旬,下元脂液已少,陽氣升騰,陰少承供,目恙先從左起,肝主左升也。血無內藏,陽上蒸迫,為障失明,顯然水虧無以生木。不足之症,焉得用龍膽、黃柏瀉火之理,倘苦寒傷胃,噬臍莫及。

白話文:

春溫症(附暑濕熱)

此症方劑組合多樣,依據症狀變化而有所不同。

第一組方:連翹心、石菖蒲、鮮生地、元參心、金銀花、天竺黃、至寶丹(一粒)。適用於脅痛嘔吐的患者,此乃肝痹之症,與少陽不足、寒濕有關。

第二組方:柴胡、防風、當歸、白芍、萆薢、米仁、甘草、茯苓。適用於寒熱交作、嘔吐,休息後出汗,每隔四天發作一次的患者(類似瘧疾)。脈象沉弦遲,發作時必大吐大汗,說明陽氣和中氣不足,需扶陽補中,固護元氣。

第三組方:制川附、人參、炮姜、炒白芍、草果仁、牡蠣、炙甘草、大棗一枚。適用於善食而飢的患者,此為消渴症,因膏粱厚味、蘊積熱邪所致。應忌食辛辣芳香之物,以免加重病情。宜清淡飲食,有助康復。

第四組方:蔞皮、枳殼、川連、鬱金、金石斛、連翹、焦神麴。適用於悲傷驚恐、精神受損的患者,此乃心火衰弱,陰氣偏盛所致。此方旨在振奮心陽。

第五組方:桂枝、人參、蜀椒、附子、飴糖。適用於脈洪大、煩渴、汗出的患者,為陽明經熱證,類似白虎湯的主治範圍。

第六組方:石膏、甘草、麥冬、知母、粳米。適用於脈沉微、腹痛、嘔吐腹瀉、出汗的患者,為太陰經寒證,類似冷香飲子的方劑。泡淡附子、草果仁、新會皮、甘草,煎好後放涼服用。

第七組方:蜣螂、金鈴子、桃仁、三稜、䗪蟲、歸身、元胡索、蓬朮。 適用於瘧疾反复發作,氣血凝滯的患者,製成韭汁丸服用。

第八組方:制首烏、茯苓、女貞實、酒炙鱉甲、歸身、酒炒白芍、香附(酒炒)。適用於肝虛內熱的患者,製成青蒿子熬膏,略加蜂蜜,搗成丸劑服用。

第九組方:生白朮、益智仁、真茅朮、厚朴、茯苓、蓽撥、廣木香、新會皮。適用於胸脘脹滿、不飢不食、大便溏瀉五年之久的患者。此症為清陽不升,濁氣凝滯,脾陽虛弱所致,需溫補脾陽,以利氣機運轉,化濕止瀉。

第十組方:早服濟生腎氣丸,晚服桂苓甘味姜附湯。適用於寒熱咳嗽,邪氣入裡,陽氣受損,導致腫脹的患者。此法旨在溫補陽氣,兼顧通利,緩解腫脹。

第十一組方:人參、吳茱萸、茯苓、半夏、良薑。適用於小產後肌肉豐滿,但體虛的患者。此乃陽氣外泄,內虛不足,需溫補脾胃之陽。

第十二組方:生茅朮須、生香附、白殭蠶、白蘚皮、白芥子、老蘇梗。適用於未生育,體形豐滿,肌肉瘙癢的患者。此為表邪風濕熱邪兼夾,不宜大劑攻邪,夏季可考慮針灸療法。

第十三組方:無特定方劑。適用於七旬男子,因肝腎陰虛,陽氣亢盛導致目疾的患者。忌用苦寒瀉火之藥,以免傷及脾胃。

總而言之,文中所述的春溫症以及伴隨的暑濕熱症,治療方案因人而異,需根據患者具體症狀、脈象等進行辨證施治。 以上僅為古代醫籍記載的治療方案,現代醫學治療方法可能有所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