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二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3)

1. 春溫症(附暑濕熱)

脈緩,身痛汗出,熱解復熱。此水穀之氣,與濕並阻於氣分,鬱而成熱。治宜利濕宣通,氣分濕去,熱自解矣,徒進清熱不應。

飛滑石,腹皮,茯苓皮,白蔻仁,豬苓,通草,淡黃芩

舌白,渴不欲飲,嘔有痰,口味皆變,頭中空痛,兩頰赤,此水穀濕熱,氣並鬱蒸腸胃,致清濁變混,忽然煩躁,難鳴苦況。法當苦寒泄熱,辛香流氣,滲泄利濕,無形之濕熱去,有形之積滯自通。

淡黃芩,野鬱金,川連,秦皮,白蔻,通草,豬苓,厚朴

脈右虛左弦,身麻肢冷,胎中脹悶,不飢吞酸,由中虛肝氣內動之因,五六月當脾胃司胎,又體質不受苦寒,非清火酸泄氣分之法所宜。

人參,炒半夏,枳殼,桔梗,薑汁

陽明脈衰,厥陰風動,經絡交虧,麻木痛痹,肢節重著,久而成痿,當以護陽之劑。

黃耆,杞子,制川附,續斷,防風,白芍,遠志,首烏

稚年,秋月時病,愈後食蟹,自必辛酸內茹遂致傷營吐血,先理清營解毒。

蘇子,麥冬,生蒲黃,細生地,丹皮,雞距子

裡急後重,腹痛便膿,秘塞不爽,久延交冬,仍是腸滯不通,法當宣通氣血。

紫菀,厚朴,炒黑地榆,制軍,桔梗,木香,炒黑楂肉,炒青皮

喑啞而痿者,《內經》謂之喑痱,此陽盛已衰,入於陰也。由勞傷其腎,耗奪真陰,當以內養為主,非草木之藥所能挽回也。

河車大造丸。

狐疝者,厥陰之痹也。發則睪丸痛引少腹,得嘔氣泄則止。此屬寒濕之阻,議以利濕溫經祛風丸方,服久自愈。

川楝子,小茴香,淫羊藿,胡蘆巴,茯苓,半夏,杜仲,韭子,砂仁,防風,當歸,漂淡蓯蓉,泡淡吳茱萸

雙合水泛丸,日服二次,每服二錢五分。

產後兩三日,惡露即止,下白甚多,明系濕阻,體虛感邪,更瘧半月,食減氣壅,延久必致虛脫,且擬補虛鎮墜以治氣逆,氣降進食,庶有生機。

代赭石(煅),旋覆花,製半夏,人參,茯苓,新會皮,炒白芍

,服煎湯逆氣已降,飲食漸進,有向愈之機,然產後肝腎自虛,若不填納,恐沖氣覆逆。

大熟地(砂仁炒鬆),人參,枸杞子(炒),炒白芍,茯苓,生杜仲

,進填納,神氣雖振,寒熱未已,白帶仍下,濕鬱所致,宜用開濕破瘀引邪,以冀瘧止。

青蒿,生鱉甲,茯苓,當歸,炒桃仁,新會皮,生香附

舌微黃,口微酸苦,脘中微悶,議用溫膽法,合四逆散。

竹茹,生白芍,炒半夏,川連,淡芩,枳實汁,桔梗

目黃,舌刺,色赤,伏邪餘熱未盡。

鮮生地,麥冬,川斛,蔗汁,竹葉心,花粉,鮮地骨皮,梨汁

陽明濕熱,痞結心下,擬苦降辛泄,則邪自解耳。

泡乾薑,半夏,桔梗,杏仁,川連,厚朴,枳實,豆豉,至寶丹

風溫化熱,上郁肺氣,咽喉阻塞,胸脘不通,故呻吟呼吸不爽。上下交阻,逆而為厥,乃閉塞之甚,病在上焦。幼科消食,發散,表裡混治,久延必致慢驚莫救。

白話文:

春溫症(附暑濕熱)

脈象緩慢,身體疼痛伴隨出汗,熱退後又復發。這是水穀之氣與濕邪共同阻滯於氣分,鬱積而化為熱邪。治療應當利濕宣通,氣分濕邪去除,熱邪自然消退,單純服用清熱藥物無效。

藥方:滑石、厚朴皮、茯苓皮、白蔻仁、豬苓、通草、淡黃芩

舌苔白,口渴但不想喝水,嘔吐帶有痰液,味覺改變,頭部空虛疼痛,兩頰發紅。這是水穀濕熱之邪,氣機鬱結蒸騰於腸胃,導致清濁混淆,突然煩躁,難以言語。治療方法應當使用苦寒之藥瀉熱,辛香之藥行氣,滲濕利濕,使無形的濕熱之邪排出,有形的積滯自然通暢。

藥方:淡黃芩、野鬱金、川連、秦皮、白蔻、通草、豬苓、厚朴

脈象右側虛弱,左側弦數,身體麻木肢體冰冷,腹部脹滿悶痛,不飢餓但反胃吐酸水。這是由於體內虛弱,肝氣內動所致。五六月間,脾胃主司胎氣,且體質不宜服用苦寒之藥,因此不適合使用清熱瀉火的方法。

藥方:人參、炒半夏、枳殼、桔梗、薑汁

陽明經脈衰弱,厥陰經風邪擾動,經絡氣血虧虛,出現麻木疼痛、關節沉重,久而導致痿證,應當使用溫補陽氣的藥物。

藥方:黃耆、枸杞子、制川附子、續斷、防風、白芍、遠志、何首烏

小兒,秋季患病,痊癒後食用螃蟹,導致辛酸之物內積,損傷營血而吐血,應當先調理營氣解毒。

藥方:蘇子、麥冬、生蒲黃、生地黃、丹皮、雞血藤

裡急後重,腹痛並排出膿血,大便秘結不通暢,久病延至冬季,仍然是腸道阻塞不通,治療應當宣通氣血。

藥方:紫菀、厚朴、炒黑地榆、制軍藥、桔梗、木香、炒黑棗肉、炒青皮

聲音嘶啞伴隨肢體痿弱,《內經》稱為喑痱,這是陽氣盛極而衰,轉入陰邪的表現。由於勞累損傷腎氣,耗損真陰,應當以內養為主,單靠草藥難以恢復。

藥方:河車大造丸

狐疝,是厥陰經受寒濕痹阻所致。發作時睪丸疼痛牽引至小腹部,嘔吐或大便後疼痛減輕。這是寒濕阻滯所致,宜用利濕溫經祛風的藥物治療,長期服用即可痊癒。

藥方:川楝子、小茴香、淫羊藿、葫蘆巴、茯苓、半夏、杜仲、韭菜子、砂仁、防風、當歸、漂洗過的淡蓯蓉、泡過的淡吳茱萸

雙合水泛丸,每日服用兩次,每次二錢五分。

產後兩三天,惡露停止,白帶過多,說明是濕邪阻滯,體虛感受外邪,並且伴有瘧疾半個月,食慾減退,氣機壅滯,久延必致虛脫。應當補虛鎮墜,治療氣逆,使氣機下降,促進飲食,才能有生機。

藥方:煅代赭石、旋覆花、制半夏、人參、茯苓、新會陳皮、炒白芍

再次,服用煎劑後,逆氣已降,飲食逐漸恢復,病情好轉,但產後肝腎本就虛弱,如果不加以滋補,恐沖氣再次逆轉。

藥方:砂仁炒鬆的大熟地黃、人參、炒枸杞子、炒白芍、茯苓、生杜仲

再次,經過滋補後,精神氣色雖好轉,但寒熱未退,白帶仍然存在,這是濕邪鬱結所致,應當使用疏通濕邪、破除瘀血、引邪外出之法,以期瘧疾痊癒。

藥方:青蒿、生鱉甲、茯苓、當歸、炒桃仁、新會陳皮、生香附

舌苔微黃,口微酸苦,脘腹微悶,應當使用溫膽的方法,配合四逆散。

藥方:竹茹、生白芍、炒半夏、川連、淡黃芩、枳實汁、桔梗

眼睛發黃,舌頭尖銳,顏色鮮紅,伏邪餘熱未盡。

藥方:鮮生地黃、麥冬、川貝母、蔗汁、竹葉心、花粉、鮮地骨皮、梨汁

陽明經濕熱,痞塊結於心下,應當使用苦寒瀉下、辛溫解表之法,邪氣自然消退。

藥方:泡乾薑、半夏、桔梗、杏仁、川連、厚朴、枳實、豆豉、至寶丹

風溫化熱,上焦鬱阻肺氣,咽喉阻塞,胸脘不通暢,因此呻吟呼吸困難。上下交阻,逆而為厥,這是閉塞嚴重,病在上焦的表現。小兒消化不良,應當發散邪氣,表裡兼治,久延必致慢驚風而難以救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