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二 (12)
卷二 (12)
1. 春溫症(附暑濕熱)
又,交四之氣熱勝,元虛則氣候不耐久坐,舌心腐碎,吸短氣似不接續,中焦喜按,始得暢安,目胞欲垂難舒,四肢微冷失和。從前調理見長,每以溫養足三陰,兼進血氣充形之品,病減。今當長夏,脾胃主氣,氣泄中虛,最防客氣之侵,是質重之補宜緩,而養胃生津、寧神斂液,仍不可少。俟秋深天氣下降,仍用前法為穩,擬逐日調理方法。
人參,麥冬,知母,天冬,茯神,甘草,川斛,建蓮
遇天氣鬱悖泛潮,常以枇杷葉拭去毛,淨鍋炒香,泡湯飲之四次,取芳香不燥,不為穢濁所侵,可免夏秋時令之病,若汗出口渴,夜坐火升舌碎,必用酸甘化陰以制浮陽上亢。
蒸熟烏梅肉一錢,冰糖三錢,煎湯飲。
瓜果桃李御麥,中虛禁食,香薷飲泄越滲泄,頗不相宜。暫用煎藥,當和中清暑。雨濕已久,中焦易困。
人參,茯苓,麥冬,木瓜,甘草,炒香,枇杷葉
臨晚服膏方:人參,麥冬,熟地,遠志炭,五味子,茯苓,枸杞
又,常夏季反復變幻,因天地氣機大泄,體氣久虛,無以主持,故見病治病,則無功,而安中納下每每獲效,人秋常服附子七味丸頗安。秋分節天氣降,地氣收,緣火熱氣傷,虛體未能收肅,是以肢節時寒,頭巔欲冷,無非病久諸氣皆餒,斯外衛之陽少護,液髓暗枯,則血脈不營,而陰乏內守,凡此皆生氣之漸鮮也。急當溫養益氣,填補充形,使秋令助其收藏,預為來春生髮之用。按《內經》有四氣調神法,即今投藥亦當宗此旨。
鹿胎,熟地,五味子,麥冬,人乳粉,蓯蓉,黃狗腎,柏子仁,青鹽
參湯下。
濁膩膏淋日下,最易損人津液,絡脈遂槁。況八脈隧道紆遠,泛然補劑,藥力罔效。《難經》謂十二經屬通渠,旋轉循環無端,惟奇經如溝渠,滿溢流入深河,不與十二經並行者也,樹根草皮,此症亦難奏效,須用血肉填補固澀,庶可希其獲效。
麋茸,河車,人參,蒸黑於朮,茯苓,湘蓮,縮砂,雀卵,䕡茹,烏賊骨
雀卵、河車膏為丸。
瘧病,《內經》謂小邪之中,雖云十二經之瘧,總不離乎少陽。少陽肝臟相附,瘧久盤踞,未免凝痰積血,即成病根矣。虛者補正為先,補正不應,法當破血。
柴胡,草果,炒桃仁,青蒿,半夏,歸尾,桂枝,炒黑蜀漆
瓜果水寒,暴涼迅風,內外兩因,舌白,渴不能飲,脘中脹滿,煩不肯寐,身無熱,頭不疼,微嘔,此足太陰中寒。已經冷汗肢厥,脈弱濡伏,醫猶以疲敝方藥,正如隔靴搔癢矣。
生草果,生於術,藿梗,淡乾薑,厚朴,丁香柄
長夏外受暑濕,與水穀之氣相併,氣阻蒸迫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不嗜飲食,目黃,舌白,邪結氣分。
杏仁,厚朴,茯苓,蔻仁,炒半夏,薑汁
白話文:
春溫症(附暑濕熱)
又,春天交接四氣時節,天氣燥熱,體質虛弱的人就容易感到氣候難耐,久坐不得,舌苔潰爛,呼吸短促,好像氣息不連貫,按壓中焦腹部則感到舒服,眼睛想閉合卻睜不開,四肢微冷不協調。以前調理見效,常用溫補足三陰經的藥物,並加入補血益氣的藥材,病情減輕。現在正值長夏,脾胃主氣,氣機外泄導致中焦虛弱,最怕外邪入侵,因此補益藥物宜溫和緩慢,而養胃生津、安神斂液的藥物仍然不可缺少。等到秋深天氣轉涼,再用之前的調理方法比較穩妥,擬定每日的調理方案。
處方:人參、麥冬、知母、天冬、茯神、甘草、川貝母、蓮子
遇到天氣悶熱潮濕時,可用枇杷葉去除絨毛,用乾淨的鍋炒香,泡水飲用四次,取其芳香而不燥熱,避免遭受穢濁之氣侵襲,可以預防夏秋季節的疾病。如果出汗口渴,夜晚坐著感覺燥熱,舌苔潰爛,就必須用酸甘之物滋陰降火,以制約浮陽上亢。
處方:蒸熟烏梅肉一錢,冰糖三錢,煎湯服用。
瓜果桃李以及麥類食物,中氣虛弱者忌食。香薷飲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,與此症並不相宜。暫時服用上述煎藥,以和中清暑為主。雨濕久停,中焦容易疲倦。
處方:人參、茯苓、麥冬、木瓜、甘草(炒香)、枇杷葉
睡前服用膏方:人參、麥冬、熟地黃、遠志炭、五味子、茯苓、枸杞子
又,夏季天氣變化頻繁,由於天地之氣大量洩泄,體內元氣長期虛弱,無法調控,所以治療疾病常常無效,而調理中焦、滋養陰液的方法卻常常有效。秋季常服附子七味丸效果不錯。秋分時節,天氣轉涼,地氣收斂,但由於之前火熱之氣的傷害,虛弱的體質未能及時收斂,所以肢體時冷時熱,頭頂感覺寒冷,這都是因為久病耗損元氣,體表陽氣不足以禦寒,精髓暗耗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陰液不足以固守內臟,這些都是生命元氣日漸衰微的表現。此時應當溫養益氣,填補精血,使秋令之氣助其收藏,為來年春季生髮做好準備。按照《內經》的四氣調神的方法,現在用藥也應該遵循這個原則。
處方:鹿胎、熟地黃、五味子、麥冬、人乳粉、肉蓯蓉、黃狗腎、柏子仁、青鹽
參湯送服。
濁膩膏淋日久,最容易損傷人體津液,導致經絡枯萎。況且八脈的經絡迂迴曲折,漫無目的地補益,藥效難以發揮。《難經》說十二經脈如同通暢的渠道,循環往復沒有終點,只有奇經八脈如同溝渠,水滿了就流入大河,與十二經脈並不相通,像樹根草皮一樣,用這些藥物治療此症很難奏效,必須用補益氣血、固澀止瀉的藥物,才能期望收到療效。
處方:鹿茸、河車、人參、蒸黑附子、茯苓、芡實、縮砂仁、雀卵、藠頭、烏賊骨
雀卵、河車膏製成丸劑服用。
瘧疾,《內經》說小邪的疾病,雖然說是十二經脈的瘧疾,總離不開少陽經。少陽經與肝臟相表裡,瘧疾久治不愈,難免會導致痰濁積血,形成病根。虛弱者應先補益正氣,如果補益正氣無效,就應該破血。
處方:柴胡、草果、炒桃仁、青蒿、半夏、當歸尾、桂枝、炒黑蜀漆
瓜果寒涼,暴風驟雨,內外兩方面的原因,舌苔白膩,口渴但不想喝水,胃脘脹滿,煩躁不安,睡不著覺,沒有發熱,頭痛不顯著,輕微嘔吐,這是足太陰脾經寒證。已經出現冷汗、四肢厥冷,脈象微弱,醫生還用疲勞之人的方劑,就好比隔靴搔癢一樣無效。
處方:生草果、生附子、藿香梗、淡乾薑、厚朴、丁香柄
長夏感受暑濕,與水穀之氣相合,氣機阻滯,上焦不通,下脘痞滿,不愛吃東西,眼睛發黃,舌苔白膩,邪氣阻滯於氣分。
處方:杏仁、厚朴、茯苓、肉豆蔻仁、炒半夏、薑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