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二 (10)
卷二 (10)
1. 春溫症(附暑濕熱)
痰飲咳嗽,終夕不寐,面浮如盤。昔徽宗寵妃病此,治用真蚌粉,新瓦上炒紅,入青黛少許,用淡齏水,滴麻油數滴,調服二錢。
肝主筋,腎主骨,陰器者,宗筋之所聚。男子天癸未至,強通其精,異時必有難名之病。今患腰膝痠疼,宗筋短縮,大便結澀,小便淋瀝,足腿消爍,筋肉拘攣,無非肝虧腎損所致。按脈沉細而兼微數,乃精不營筋,又有伏火。《內經》所謂:發為筋痿,及為白淫者是也。
治宜滋腎舒肝,使精血漸充,則筋骨亦漸和柔,但幻症日久,非一朝一夕之功,幸弗期速效。
熟地,歸身,牛膝,肉桂,黃柏,線魚膠,續斷,鉤鉤
水煎空心服。
交四之氣,熱勝元虛,乃氣泄之候,營衛本乎脾胃,不耐夜坐,舌心腐碎,吸吸短氣,似不接續,中焦喜按,始得暢達。目胞欲垂難舒,四肢微冷失和,從前調理見長,每以溫養足三陰臟,兼進血氣充形,病減七八。今當長夏,脾胃主氣,氣泄中虛,最防客氣之侵,是質重之補宜緩,而養胃,生津、寧神、斂液仍不可少。俟秋深天氣下降,仍用前法為穩,擬逐日調理方法。
人參,茯神,天冬,棗仁,知母,建蓮肉,炙草,川石斛
熬膏。早上進丸藥一次。
遇天氣鬱悖泛潮,常以鮮佩蘭葉泡湯一二次,取芳香不燥,不為穢濁所犯,可免夏秋時令之病。鮮蓮子湯亦好,若汗出口渴,夜坐火升舌碎,必用酸甘化陰,以制浮陽上亢,宜著飯蒸熟。
烏梅肉,冰糖
略煎一沸,微溫和服一次。
飯後飲茶,只宜炒大麥湯,岕片,或香梗茶,其松蘿、六安味苦氣降,中氣虛者不宜用。瓜果宜少,桃李宜忌。玉蜀黍堅澀難化,中虛禁用。香薷飲泄越滲利,頗不相宜,或有人參者,可以涼服。暫用煎藥,當和中清暑,以雨濕已久,中焦易困耳。
人參,木瓜,扁豆,麥冬,茯苓,甘草,佩蘭葉
臨晚進膏滋藥:
人參,熟地,遠志,甘草,綿耆,茯苓,桂圓肉,歸身,五味,枸杞
照常法熬膏,不用蜜收,白水調服。
當夏季反復變幻,因天地氣機大泄,身氣久虛,無以主持,故見病治病無功,而安中納下,每每獲效,入秋常進附子七味丸頗合。今秋分節,天氣降,地氣收,緣久熱氣傷,虛體未能收肅,是以肢節時寒,頭巔欲冷。無非病久諸氣交餒,斯外衛之陽少護,液髓暗耗,則血脈不營,而陰乏內守。
凡此皆生氣之淺鮮也,急當溫養益氣,填補充形,使秋冬助其收藏,預為來春生髮之用。《內經》有四季調神之訓,今投藥亦當宗此旨。
鹿胎(一具),羊內腎(生,十對),黃狗腎(二十副),肉蓯蓉(一兩五錢),大熟地(四兩,砂仁制),茯神(一兩五錢),五味(一兩五錢),湖蓮肉(二兩),人乳粉(一兩五錢),柏子霜(一兩五錢),紫河車(一具,漂),青鹽(八錢)
白話文:
春溫症(附暑濕熱)
病人痰多咳嗽,整夜睡不好,臉腫得像個盤子。以前徽宗的寵妃也患過這種病,治療是用真蚌粉(用新瓦片炒紅),加少量青黛,用淡鹽水調勻,再滴幾滴麻油,每次服用二錢(約一克)。
肝主筋,腎主骨,生殖器是筋絡聚集的地方。男子天癸(男子青春期發育)未到就過度性交,日後必定會有難以言喻的疾病。現在病人腰膝酸痛,生殖器部位筋絡收縮,大便秘結,小便淋漓不暢,腿腳消瘦,肌肉拘攣,都是肝腎虧損造成的。脈象沉細而略帶微數,這是精氣不能滋養筋絡,又夾雜著虛火。《內經》說:開始是筋脈萎縮,嚴重就會導致陽痿。
治療應該滋補腎陰,舒肝解鬱,使精血 gradually 充盈,則筋骨也會 gradually 柔軟,但是這種虛症久病,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治好的,不要期望太快見效。
藥方:熟地黃、續斷、牛膝、肉桂、黃柏、阿膠、續斷、鉤藤。水煎服,空腹服用。
此時正值夏季交替之時,陽氣過盛,元氣虛弱,這是氣虛泄漏的表現。營衛之氣來源於脾胃,病人不能久坐,舌頭潰爛,呼吸短促,好像氣接不上,中焦按壓後才覺得舒服。眼瞼下垂,四肢微冷,之前調理有所改善,經常溫補足三陰經,加上補血養氣,病情減輕了七八成。現在正值長夏,脾胃主氣,氣虛中虛,最怕外邪入侵,因此補益之法宜緩,而養胃、生津、寧神、斂液仍然不可少。等到秋天深了,天氣轉涼,再用之前的方子比較穩妥,擬定逐日調理的方法。
藥方:人參、茯苓、天冬、酸棗仁、知母、蓮子肉、炙甘草、石斛。熬膏,早晨服用一次。
如果遇到天氣悶熱潮濕,可以用鮮佩蘭葉泡水喝一兩次,芳香而不燥烈,可以避免夏秋季節的疾病。鮮蓮子湯也很好。如果出汗口渴,夜間久坐,火熱上升,舌頭潰爛,就要用酸甘之物滋陰降火,以制止浮陽上亢,宜將藥飯蒸熟。
藥方:烏梅肉、冰糖。略煎一沸,溫服一次。
飯後喝茶,只宜喝炒大麥湯、麥芽、或香梗茶,松蘿茶、六安茶味苦氣降,中氣虛弱者不宜服用。瓜果宜少吃,桃李應忌食。玉米堅硬不易消化,中虛者禁用。香薷飲具有發汗利尿的作用,與此方不相宜,如果裡面有人參,可以涼服。暫時服用此藥,應該和胃清暑,因為雨水濕氣較久,中焦容易受困。
藥方:人參、木瓜、扁豆、麥門冬、茯苓、甘草、佩蘭葉。晚上服用膏滋藥。
藥方:人參、熟地黃、遠志、甘草、當歸、茯苓、桂圓肉、續斷、五味子、枸杞子。照常法熬膏,不用蜂蜜收膏,用白水調服。
由於夏季天氣反復變化,天地之氣大泄,人體元氣久虛,無法主持,所以治療疾病常常無效,而安中納氣,往往能收到效果。入秋後服用附子七味丸很合適。現在是秋分,天氣下降,地氣收斂,由於長期的暑熱之氣損傷,虛弱的身體還未能收斂,所以肢體有時寒冷,頭頂感覺發冷。這都是因為久病導致諸氣衰弱,外邪入侵,津液暗耗,血脈不能濡養,陰氣不足以內守。
這些都是元氣不足的表現,應該立即溫養益氣,補充身體,使秋冬季節能夠收藏元氣,為來年春天生長做準備。《內經》有四季調神之論,現在用藥也應該遵從這個原則。
藥方:鹿胎(一個)、羊腎(生的,十對)、黃狗腎(二十副)、肉蓯蓉(一兩五錢)、熟地黃(四兩,砂仁制)、茯苓(一兩五錢)、五味子(一兩五錢)、蓮子肉(二兩)、人乳粉(一兩五錢)、柏子仁霜(一兩五錢)、紫河車(一個,漂洗乾淨)、青鹽(八錢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