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二 (9)
卷二 (9)
1. 春溫症(附暑濕熱)
吳,風溫上受,飲邪上泛,臥枕則咳甚。飲,陰類也。先以輕揚肅上,再議理飲。
桔梗,兜鈴,米仁,茯苓,通草,象貝
急火煎服一次。
又案,輕可去實,恰當上受風溫,但左脅引動而咳甚。經言:左升太過,右降不及。然非肝木之有餘,雨水春木萌動,氣升上沖,皆血液之少,不主配偶之義。
甜杏仁,玉竹,甘草,桃仁,炒麻仁
汪裕當,喉癢嗆甚,形寒忽熱,今早便溏,臥醒咽乾,不為口渴。議養胃陰以供肺。
扁豆,北沙參,南棗
元米湯煎。
酒客伏濕,脈數,汗多,咳嗽,食不易運,病在手足太陰。
茅朮,扁豆,米仁,桑皮,杏仁,半夏,茯苓
老年冬季喘嗽,是元海不主收攝,衝陽升舉,飲邪上泛,阻遏流行,喘嗽愈甚。閱古,都主八味腎氣,溫養坎中之陽,收納散失之真,不主消痰清肺,意謂非因六氣所致。奈體質不受桂、附,年前議進柔陽通攝,若以建立上中之陽,乃心脾甘溫之劑,與下焦不納無謂。
紫衣胡桃肉,茯苓,補骨脂(另用胡銚肉拌蒸曬炒),鹿茸(切薄片,鹽水浸一日烘燥),肉蓯蓉,五味子,遠志肉,青鹽,柏子霜
蜜丸。
脈細軟澀,氣衝失血,寐欲遺精,今納穀不運,神思日倦,緣操持太過,上下失交,當治中焦,心脾之營自旺,諸症可冀漸復。偏熱偏寒,都是斫喪真元。
人參,歸身,於朮,廣皮,棗仁,茯神,白芍,炙草
當夏四月,陽氣大升,體中陰弱失守,每有吐衄神煩。已交夏至,陰欲來復,進甘藥緩補,所謂下損不得犯胃也。
熟地,蓮肉,炙草,山藥,茯神,芡實,阿膠,柏子仁
稚年吐衄,熱傷為多。今脈小肌松,食少胃虛,陽升已露一斑。進甘涼益胃方。
炒麥冬,生扁豆,北沙參,茯神,木瓜,炙草
秋暑失血,初春再發,脈右大,頗能納食。《金匱》云:男子脈大為勞,極虛亦為勞。要知脈大為勞,是煩勞傷氣。脈虛為勞,是情欲致損。大旨病根驅盡,安靜一年可愈。
炙綿耆,北沙參,炙草,白芨,苡仁,南棗
據述病原朝寒暮熱已止,血逆已平,稍見喘咳,近日復有惡寒發熱,此因內虛成瘧,尚宜小心。
制首烏,川貝,茯苓,白芍,甘草,丹皮,柴胡,廣皮
右寸浮數,餘脈虛澀,失血,寒熱已止,但喉中作癢咳嗽,大便又不堅固。此脾肺俱虧,正在潤肺礙脾,補脾礙肺之時,清心靜氣,病可漸卻,至囑。
川貝,丹皮,玉竹,生地,茯苓,甘草,牛膝,橘紅,北沙參
李云生,咳甚嘔血,吐食。肝病犯胃,陽氣升逆所致。
代赭石,新絳,茯苓,丹皮,旋覆,黑山梔
血症發後,體虛氣弱。暑氣外侵,而寒熱腰痛,飢不欲食。雖咳嗽未減,當治其本,即急則治標之義也。
香薷,扁豆,木瓜,厚朴
白話文:
春溫症(附暑濕熱)
吳某,受風溫之邪,邪氣上泛,臥著枕頭咳嗽加重。飲邪屬陰邪。先用輕劑疏散上焦邪氣,再考慮調理陰液。
藥方:桔梗、半邊蓮、薏苡仁、茯苓、通草、牡蠣,急火煎服一次。
另案:症狀較輕可以去除實邪,恰好是感受了風溫之邪,但左側脅肋牽引疼痛,咳嗽加重。經書上說:「左升太過,右降不及。」但這並非肝木過盛,而是春季雨水滋潤,樹木萌發,陽氣上升衝擊,皆因血液不足,不符合陰陽調和的原則。
藥方:甜杏仁、玉竹、甘草、桃仁、炒麻仁
汪裕當,喉嚨癢痛劇烈,時而形寒時而發熱,今晨大便稀溏,睡醒後咽喉乾燥,但不覺得口渴。考慮滋養胃陰以濡潤肺燥。
藥方:扁豆、北沙參、紅棗,用米湯煎服。
酒客感受暑濕,脈搏數而有力,汗多,咳嗽,飲食不消化,病位在手足太陰經。
藥方:蒼朮、扁豆、薏苡仁、桑白皮、杏仁、半夏、茯苓
老年冬季咳嗽喘息,是腎陽不足,不能收攝元氣,陽氣上沖,邪氣上泛,阻礙氣機運行,導致喘嗽加重。查閱古籍,多用八味腎氣丸溫補腎陽,收斂真氣,不用消痰清肺的藥物,意思是認為並非六淫邪氣所致。但患者體質不能服用桂枝、附子,之前用溫和的藥物溫補陽氣,若以溫補心脾之陽,則下焦虛寒無益。
藥方:紫皮核桃仁、茯苓、補骨脂(另用核桃仁拌蒸曬炒)、鹿茸(切薄片,鹽水浸泡一日烘乾)、肉蓯蓉、五味子、遠志、青鹽、柏子霜,製成蜜丸。
脈象細弱而澀滯,氣血虧虛,睡眠時想遺精,現在飲食難以消化,精神倦怠,因操勞過度,導致陰陽失調,應治療中焦,心脾之氣血充盈,諸症狀可望逐漸恢復。偏熱偏寒,都會損傷元氣。
藥方:人參、熟地黃、蒼朮、廣皮、酸棗仁、茯神、白芍、炙甘草
夏季四月,陽氣上升旺盛,體內陰精虧損,經常出現吐血、衄血、神志煩躁。已過夏至,陰氣將要回升,服用甘寒藥物緩慢滋補,所謂下焦虧損不能傷及脾胃。
藥方:熟地黃、蓮子肉、炙甘草、山藥、茯神、芡實、阿膠、柏子仁
小兒吐血、衄血,多是熱邪所傷。現在脈象細弱,肌肉鬆弛,飲食減少,胃氣虛弱,陽氣上升已初露端倪。服用甘涼益胃的藥方。
藥方:炒麥門冬、生扁豆、北沙參、茯神、木瓜、炙甘草
秋季暑熱失血,初春再次發作,右脈洪大,能進食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男子脈洪大是勞累所致,極度虛弱也是勞累所致。要了解脈洪大是煩勞傷氣,脈虛是情欲損傷。治療的重點是去除病根,靜養一年可痊癒。
藥方:炙黃芪、北沙參、炙甘草、白芨、薏苡仁、紅棗
據述病情,早寒暮熱的症狀已停止,血逆已平,略見咳嗽喘息,近日又出現惡寒發熱,這是因內虛而導致瘧疾,還需小心調理。
藥方:制首烏、川貝母、茯苓、白芍、甘草、丹皮、柴胡、廣皮
右寸脈浮數,其他脈象虛弱而澀,失血,寒熱已止,但喉嚨癢痛咳嗽,大便也不成形。這是脾肺都虛弱,正處於潤肺礙脾,補脾礙肺的時候,應當養心靜氣,病情可以逐漸減輕,務必注意。
藥方:川貝母、丹皮、玉竹、生地黃、茯苓、甘草、牛膝、橘紅、北沙參
李云生,咳嗽劇烈,嘔血,吐食。肝病犯胃,陽氣上逆所致。
藥方:代赭石、赤石脂、茯苓、丹皮、旋覆花、黑山梔子
血症發作後,身體虛弱,氣血不足。暑邪外侵,出現寒熱、腰痛,飢餓而不思飲食。雖然咳嗽未減輕,應當治療根本,就是急則治標的意思。
藥方:香薷、扁豆、木瓜、厚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