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二 (7)
卷二 (7)
1. 春溫症(附暑濕熱)
飛滑石,杏仁,茯苓皮,厚朴,豬苓,通草,白蔻仁
積勞伏熱,值初冬溫暖,天地氣不收降,伏邪因之而發,是為冬溫。實非暴感,表散無謂。其痰喘氣促,左脅刺痛,系身中左升不已,右降失職。高年五液已衰,炎上之威莫制,脈現左細右搏,尤屬陰氣先傷。煩勞兼以嗔怒,亦主七情動陽。從來內傷兼症,不與外感同法。苦辛劫爍胃津,陰液日就枯槁。
故仲景凡於老人虛體,必以甘藥調之。夫喘咳之來,固是肺熱,以診脈、面色論之,為下虛正氣不主攝納,腎病何疑?即初起熱利,亦是陰不固。擬用復脈湯。
炙甘草,炙生地,炒麥冬,生白芍,麻仁,蔗漿
溫邪兼勞倦,從內傷治,已獲小效。獨左脅痛難轉側,咳嗽氣觸必加閃痛。想因平素操持,肝陽易熾,營陰暗耗。《內經》以肝為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。故身中左升之氣屬肝主之,右降之氣屬肺主之。今面微赤而咳頻,前此上焦畏熱煩躁,其左升之令不已,右降之氣失司,已經洞悉。
經以左右為陰陽之道路,升降周行,一日夜行五十度,平旦交會於氣口。既為拂逆情志,而裡氣郁遏,冷熱外加,營衛因之窒阻。此陰陽道路流行或遲或速,無平旦清明之氣,是以發散消導、清火利痰之品,昧於身中,轉旋有若天地也。再論平昔精力頗健,今已大年,下焦先虛。
夫下虛者上必實,眩暈,神昏,自利可見矣。以冬令藏聚,返根之候,見症若是為忽然中厥,亦屬常有。此授藥之難,自宜瞻前顧後,議用錢氏地黃湯意,栽培三陰臟陰,疏其三陽腑陽,俾臟主藏,腑主通,佐以咸降理逆,穀味有加,再為進商可也。
熟地,白芍,山藥,澤瀉,丹皮,茯苓,牡蠣,阿膠
暑邪成瘧,熱結三焦,脘痞有形,煩渴喜冷飲,從河間法主治。
暑熱未盡,清竅不利,自言神識如迷,夜不成寐。
竹葉,元參,連翹心,菖蒲,鬱金,川貝
高年正氣已衰,熱邪陷伏,故間瘧延為三日,此屬厥象。舌涸脘痹,噫氣欲嘔,胃虛客逆,恐有嘔吐呃忒之變。議用旋覆代赭,鎮其逆亂之氣,合瀉心法以開熱邪壅結為主。
人參,川連,乾薑,白芍,旋覆花,代赭石,烏梅,牡蠣,半夏
服一劑,減去半夏、乾薑服。
經云:夏傷於暑,秋為痎瘧。今時已孟冬,瘧始發動。蓋以邪氣內藏於臟,為厥、少兩陰經瘧也,擬以溫臟法。
厚朴,製附子,生牡蠣,炙甘草,大棗
食菜下痢腹痛,是初因寒濕傷脾,久變濕熱,蒸於腸胃,況利後痛不減,腹中硬起不和,不得流通明甚。當以苦泄小腸,兼分利而治。
川連,黃柏,苦楝皮,澤瀉,木通,楂肉
口中乾燥,小水全無,泉源已竭,陰液無以上承,利症噤口,都是濕熱壅於胃口。下元衰憊,衝脈氣震高突,此攻病保真,理難捉摸。
白話文:
春溫症(附暑濕熱)
患者因長期勞累,在初冬溫暖的時節,天地之氣未能收斂下降,導致伏藏的邪氣發作,形成冬溫病症。這並非突然感染外邪,故表散無效。患者出現痰多喘息、氣促、左脅部刺痛等症狀,這是由於體內左升之氣過盛,右降之氣不足所致。老年人臟腑功能衰弱,體內陽氣亢盛難以控制,脈象表現為左脈細弱,右脈有力,說明陰氣先受損傷。煩勞加上惱怒等七情,更會導致陽氣亢盛。內傷兼雜症的治療方法,與外感疾病不同。辛味苦味藥物會耗傷胃液,陰液日漸枯竭。
因此,張仲景在治療老年體虛患者時,常用甘味藥物調和陰陽。雖然喘咳是由於肺熱引起,但從脈象和面色判斷,患者下焦虛弱,正氣不足以攝納水液,腎臟病變是顯而易見的。即使初期出現發熱和腹瀉,也是由於陰虛不固所致。因此,擬用復脈湯治療。
患者因溫邪加上勞倦,從內傷方面治療後已有好轉,但左脅痛劇烈,咳嗽或氣息觸及時疼痛加劇。這可能是由於平素操勞,肝陽容易亢盛,營陰暗耗所致。《內經》認為肝臟主管氣血,思慮過度會傷肝。因此,體內左升之氣歸屬肝臟所主,右降之氣歸屬肺臟所主。患者面色微紅,咳嗽頻繁,之前上焦畏熱煩躁,左升之氣過盛,右降之氣失調,這些都已明確診斷。
經絡如同陰陽的通道,氣血升降運行,一日一夜運行五十次,平旦時交會於氣口。由於情志拂逆,導致體內氣機鬱結,加上外感寒熱,營衛之氣阻滯不通。陰陽之氣的運行或快或慢,缺乏平旦時清明的氣機,因此,發散、消導、清熱利痰的藥物,對此病症療效不佳。病情變化如同天地運行一般。再考慮到患者平素精力充沛,如今年事已高,下焦先虛。
下焦虛弱,則上焦必然實熱,因此出現頭暈眼花、神志昏迷、腹瀉等症狀。在冬季應該養藏精氣,恢復元氣,但出現這樣的症狀,如同突然中風一樣,也是常見的。用藥治療很困難,需要周全考慮,考慮用錢氏地黃湯的思路,滋補三陰臟腑之陰,疏通三陽腑臟之陽,使臟腑功能恢復正常,再輔以咸味藥物瀉火,增加穀味藥物,再作調整。
患者因暑邪引起瘧疾,熱邪阻塞三焦,脘腹脹滿,煩渴欲飲冷水,根據河間派的治療方法來治療。
暑熱未盡,清竅不利,患者自述神志不清,夜不能寐。
患者年老正氣衰弱,熱邪潛伏,間歇性瘧疾延至三日,屬厥逆之象。舌乾、脘腹痞塞、呃逆欲嘔,胃氣虛弱,逆氣上衝,恐有嘔吐呃逆的變化。擬用旋覆花、代赭石來鎮逆氣,並結合瀉心湯法來疏通熱邪壅塞。
服用一劑後,減去半夏、乾薑再服。
古籍記載:夏季感受暑邪,秋季會發病瘧疾。現在已是孟冬,瘧疾才發作,這是因為邪氣藏於臟腑,屬於厥陰、少陰經的瘧疾,擬用溫補臟腑的方法治療。
患者因食生冷瓜果而導致下痢腹痛,一開始是寒濕傷脾,久而久之轉化為濕熱,蒸騰於腸胃,而且瀉痢後疼痛不減,腹部硬結不通暢,情況十分嚴重。應該用苦寒之藥瀉小腸,兼顧分利治療。
患者口中乾燥,小便不通,陰液枯竭,無水液上承,瀉痢並兼有噤口,都是濕熱壅塞於胃口。下元衰敗,衝脈氣機衝擊,治療此病既要攻邪,又要保護正氣,很難掌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