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)

1. 春溫症(附暑濕熱)

又方:

人參,山楂,枳實,乾薑,薑汁,炒半夏

脈緩舌色灰黃,頭疼,周身掣痛,發熱不止,乃時疫濕溫之症。最忌辛溫重藥,擬進滲濕之法。

竹心,連翹心,厚朴,木通,杏仁,飛滑石,茵陳,豬苓

脈左數右緩,舌白髮熱,自汗,小溲溺痛,身半以上皮膚骨節掣痛。皆是濕邪有痹,慮其清竅矇蔽,有神昏厥逆變幻,擬用輕清滲濕方。

連翹,豆卷,米仁,絲瓜葉,花粉,茵陳,通草,杏仁,飛滑石

脈細舌灰白,渴不能多飲,膨悶不知飢。濕溫半月有餘,病邪雖解,余濕未盡,良由中宮陽氣鬱遏,失宣暢機關,故舌喜得香味。理宜護持胃陽,佐以宣濁驅濕,未可再作有餘攻伐,雖取快一時,貽禍非輕小也。

半夏,人參,厚朴,橘紅,枳實,茯苓

脈促神倦,目上視,咳痰欲喘,唇燥舌紅,溫邪發熱,半月外不解,所擬發散消導之藥,病不少減,正氣反傷。內風乘虛上擾,慮有痙厥變幻,非輕小之恙,姑與甘緩法。

炒麥冬,北沙參,淮小麥,生甘草,南棗肉

脈虛細無力,熱止後汗多,心悸頭暈,寐多驚恐,舌紅營陰受傷,理宜和陽存陰。

生地,麥冬,淮小麥,阿膠,人參,炒麻仁

,診脈左帶微數,右關微弦,胸脘痞悶,右眼角赤,皆是肝木乘坤土。經旨有腎藏志,脾藏意。今夢寐驚惕,是見不藏之象。倘調養失宜,內有七情之擾,外有六淫之侮,再經反復藥餌,無過樹根草皮,焉能有濟。故重言以申其說。

人參,半夏,枳實,茯苓,乾薑,小川連

第二案,六脈略和,舌胎已退,胸脘稍寬,渴飲至胃,微覺呆滯,大便乾燥。勢見陰枯陽結,通陽之中,佐以潤燥,亦屬至理。至於調養靜攝工夫,不必再贅。

柏子仁,蓯蓉,歸鬚,炒桃仁,塊苓,桂心

第三案,立夏日診脈,氣和病情減。清晨微覺氣悶,陽氣尚未全振。再論人身中,陰陽二氣每相眷顧,陽病久必傷陰,陰病久必傷陽,故病久之體,調養失慎,必至反復。諄諄至囑,進苓桂朮甘湯以宣上鬲之陽。

第四案,年過五旬,腎氣本弱,病纏日久,脾土亦餒。腎惡燥,脾惡濕,經旨昭昭。若欲平穩,宜乎分治為妥,是將來調補丸藥章旨。今上鬲已寬,且進下焦調補為法。

蓯蓉,歸身,杞子,茯神,小茴,柏子仁,天冬,巴戟,牛膝

第五案,病減六七,惟納食不易運化,飲湯不易下趨,口中味淡,時或作酸,大便燥艱,乃脾陽不振,腎陰未復,故潤劑之中,佐以辛香,有合經旨辛甘化風之意。

柏仁,小茴,蓯蓉,車前,茯苓,牛膝,歸身,桂心

第六案,脈神俱安,大便艱澀不爽,臍間隱隱作痛。高年腎陰暗虧,血液不能灌溉四旁,腸中枯燥,更衣頗覺費力。擬進通幽湯方法以潤之。

歸鬚,紅花,郁李仁,柏仁,麻仁,生地,升麻

白話文:

春溫症(附暑濕熱)

方一:

患者脈象緩慢,舌苔灰黃,伴隨頭痛、全身肌肉疼痛、持續發熱,屬於時疫濕溫證。最忌使用辛溫峻猛的藥物,應以滲濕法治療。

方二:

患者脈象左側數,右側緩,舌苔白膩,發熱,自汗,小便疼痛,上半身皮膚和關節疼痛。這是濕邪導致的痹證,擔心清竅被蒙蔽,出現神昏、厥逆等變化,因此採用輕清滲濕的方劑。

方三:

患者脈象細弱,舌苔灰白,口渴但喝不多,腹部膨脹,沒有飢餓感。濕溫病症持續半月有餘,雖然邪氣已解,但餘濕未盡,由於中焦陽氣鬱結不通,導致舌苔喜香。治療應以保護胃陽,輔以宣通濁氣、驅除濕邪為主,不可再過度攻伐,以免造成更大的傷害。

方四:

患者脈象促數,精神倦怠,眼睛向上看,咳嗽痰多欲喘,嘴唇乾燥,舌頭紅,溫邪發熱半月未愈,之前使用的發散消導藥物效果不佳,反而損傷了正氣,內風乘虛而上擾,擔心出現痙攣抽搐等變化,病情較為嚴重,因此採用甘緩的治療方法。

方五:

患者脈象虛弱細小,發熱停止後多汗,心悸頭暈,睡眠多夢易驚恐,舌頭紅,營陰受損,治療應以溫陽補陰為主。

第六案:

患者脈象左側略帶微數,右側關脈微弦,胸脘痞悶,右眼角紅,這是肝木克脾土的表現。經絡理論認為腎主志,脾主意,患者夢寐驚恐,是臟腑精氣不能收藏的表現。如果調養不當,內受七情(喜怒憂思悲恐驚)之擾,外受六淫(風寒暑濕燥火)之侵襲,反复用藥,療效甚微。

第七案:

患者六脈大致平和,舌苔已退,胸脘稍寬,口渴但喝水只能到達胃部,略感滯塞,大便乾燥。病情顯示陰虛陽結,治療應在通陽的基礎上,佐以潤燥。至於調養和靜坐的功夫,不再贅述。

第八案:

立夏時節診脈,病情好轉。清晨略感氣悶,陽氣尚未完全恢復。人體陰陽二氣相互依存,陽虛久則傷陰,陰虛久則傷陽,久病不愈的患者,調養稍有不慎,容易復發。因此,應服用苓桂朮甘湯來宣通上焦的陽氣。

第九案:

患者年過五十,腎氣本就虛弱,久病纏綿,脾土也虛弱。腎怕燥,脾怕濕,這在經絡理論中是明確的。若要病情穩定,宜分治,後續再考慮調補的藥物。目前上焦症狀已緩解,應著重調理下焦。

第十案:

病情好轉六七成,但進食和消化不易,喝湯也不易下行,口中無味或略帶酸味,大便乾燥難解,這是脾陽不足,腎陰未復的表現,因此在滋潤的藥物中加入辛香之品,符合辛甘化風的治療原則。

第十一案:

脈象及精神狀態都已恢復,但大便乾燥不通暢,臍周隱隱作痛。老年人腎陰虧損,血液運行不暢,腸道乾燥,連更衣都費力。擬用通幽湯及其類似方劑來潤腸通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