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二 (3)
卷二 (3)
1. 春溫症(附暑濕熱)
酒家濕勝於內,暑邪穢氣亦由口鼻而入,內外相因,延蔓三焦,汗多寒熱不解,非風寒從表而散,頭脹脘悶,嘔惡而渴不多飲,兩足反冷,是熱在濕中而來。古稱濕上甚為熱,不與傷寒同論。
杏仁,半夏,茵陳,白蔻,厚朴,廣皮,茯苓皮,六一散,鮮菖蒲
三益號,勞倦吸入冷氣,營衛不行,則形寒戰慄。今中焦未醒,宜和脾胃。
當歸,白芍,桂枝,炙草,大棗,煨姜
章,暴冷外加熱氣內郁,肺窒不降,脘悶如飢,水飲欲嘔,頭痛寒熱,當治上焦。
桔梗,象貝,橘紅,兜鈴,北沙參,杏仁
熱緩神昏,咳痰嘔逆,舌不能言。餘邪漸入心包絡,恐著瘛瘲,進芳香入絡法。
萬氏牛黃丸。
穢濁不正之氣擾中,痞悶,噁心,頭疼,煩渴,形寒內熱,邪不在表,未可發散。
杏仁,蔞皮,滑石,通草,白蔻,鬱金,花粉,連翹
脈細數舌絳,煩渴時熱,病九日,邪氣稍衰,正氣已虧,不宜再作有餘治。
鮮生地,阿膠,元參,麥冬,知母,麻仁
時疫發熱,脘悶噁心,斑發不爽,神煩無寐,舌色轉紅。邪熱將入營分。雖胃滯未清,亦宜先清營熱,勿得滋膩為穩。
鮮竹心,元參,連翹心,鮮菖蒲,銀花,川貝
陰液損傷,陽氣上冒,衄血咳痰。理宜和陽存陰,冀津液稍復,望其轉機。至於疏滯解表,和表諸法,自然另有高見,非敢參末議也。
秋石拌人參,阿膠,鮮生地,麥冬
脈軟咳痰欲嘔,飢時甚。雖是時邪未清,高年正虛,理宜養胃陰,金匱麥冬湯。
麥冬,人參,半夏,甘草,粳米,大棗
胃津既傷,肝風上擾,神迷肢震,面浮欲喘,病勢危險,勉擬救胃陰方。
人參,麥冬,生甘草,白粳米,炒半夏,南棗
時疫六日不解,頭疼發熱,舌絳煩渴,少腹痛劇,已經心包,慮其厥痙。
犀角,連翹心,銀花,元參,通草,鮮生地
又方:
犀角,鮮生地,元參,麥冬,川貝
先厥後熱,邪氣蘊伏亦久,從傳染而得。今脈數舌紅,頭疼乾嘔,脘悶多痰,皆是熱蒸營衛,慮其再厥。
羚角,犀角,連翹心,川貝,元參,銀花,通草,鬱金
又方:
犀角,連翹心,川貝,元參,銀花,通草,鬱金
又方:
犀角,連翹心,川貝,通草,銀花,石菖蒲,金汁
又,前方去通草加麥冬
又方:
捲心竹葉,知母,生甘草,麥冬,花粉,川貝
又方:
鮮佩蘭汁,麥冬,南花粉,棗仁,米仁,川貝
溫熱後肝陽乘胃,涎沫自出,胸滿如悶咽中間,或氣促,潮熱時作,四肢微冷。慮其厥逆,進熄風和陽法。
淮小麥,炒半夏,甜杏仁,炒麥冬,南棗
又方:
人參,麥冬,淮小麥,茯苓,南棗,炙甘草
時熱食復,胸痞,噁心欲嘔,進半夏瀉心法。
炒半夏,川連,枳實,杏仁,薑汁,厚朴,草蔻
白話文:
春溫症(附暑濕熱)
初期,體內濕氣較重,暑邪和污濁之氣也從口鼻侵入,內外邪氣互相影響,蔓延至三焦,患者出汗多,寒熱反覆,但不是風寒感冒引起的表證。症狀包括頭脹、脘腹脹悶、嘔吐、口渴卻喝水不多,雙腳冰冷,這是濕邪中夾雜熱邪所致。古人認為濕邪在上,熱邪在下,與傷寒不同。藥方:杏仁、半夏、茵陳、白蔻、厚朴、廣皮、茯苓皮、六一散、鮮菖蒲。
另一種情況,因勞累後吸入冷氣,導致營衛不調,出現畏寒發抖。此時中焦(脾胃)功能未恢復,應當調理脾胃。藥方:當歸、白芍、桂枝、炙甘草、大棗、煨姜。
又一種情況,外感寒邪,內有熱邪鬱結,肺氣不通,出現脘腹脹悶似飢餓感,想喝水卻想嘔吐,頭痛,寒熱交替,應治療上焦。藥方:桔梗、象貝、橘紅、兜鈴、北沙參、杏仁。
若病情發展,出現熱邪緩慢加重,神志昏迷,咳嗽痰多,嘔吐,舌頭髮僵,說不出話,邪氣漸漸侵犯心包絡,恐發生抽搐,此時應使用芳香化濕通絡的藥物。藥方:萬氏牛黃丸。
邪氣停滯於中焦,出現胸悶、噁心、頭痛、煩渴、畏寒、內熱等症狀,邪氣不在肌表,不宜發散。藥方:杏仁、蔞皮、滑石、通草、白蔻、鬱金、花粉、連翹。
脈象細數,舌頭紅絳,煩渴,時有發熱,病情持續九天,邪氣略減,但正氣已虛,不宜再用攻邪的藥物。藥方:鮮生地、阿膠、元參、麥冬、知母、麻仁。
時疫引起的發熱,脘腹脹悶、噁心,出現斑疹,神志煩躁,睡不安穩,舌頭顏色轉紅,邪熱將要侵犯營血。雖然胃氣未清,但也應優先清泄營血之熱,避免滋補藥物。藥方:鮮竹心、元參、連翹心、鮮菖蒲、銀花、川貝。
陰液受損,陽氣上逆,出現鼻出血、咳嗽痰多。治療應當溫陽益陰,使津液略有恢復,等待病情轉機。至於疏通經絡、解表等方法,自有高明的見解,不敢妄加評論。藥方:秋石拌人參、阿膠、鮮生地、麥冬。
脈象軟弱,咳嗽痰多,想嘔吐,飢餓時症狀加重。雖然時疫邪氣未清,但老年人正氣虛弱,應當滋養胃陰。藥方:金匱麥冬湯(麥冬、人參、半夏、甘草、粳米、大棗)。
胃液受損,肝風上擾,神志不清,肢體震顫,面部浮腫,呼吸急促,病情危急,需盡力搶救胃陰。藥方:人參、麥冬、生甘草、白粳米、炒半夏、南棗。
時疫持續六天未愈,頭痛發熱,舌頭紅絳,煩渴,下腹部劇痛,邪氣已入心包,擔心發生厥逆抽搐。藥方:犀角、連翹心、銀花、元參、通草、鮮生地。
另一方:犀角、鮮生地、元參、麥冬、川貝。
病情是先厥後熱,邪氣鬱積已久,由傳染而得。現在脈象數,舌頭紅,頭痛,乾嘔,脘腹脹悶,痰多,都是熱邪蒸騰營衛的表現,擔心再次發生厥逆。藥方:羚角、犀角、連翹心、川貝、元參、銀花、通草、鬱金。
另一方:犀角、連翹心、川貝、元參、銀花、通草、鬱金。
另一方:犀角、連翹心、川貝、通草、銀花、石菖蒲、金汁。
上方去通草加麥冬。
另一方:捲心竹葉、知母、生甘草、麥冬、花粉、川貝。
另一方:鮮佩蘭汁、麥冬、南花粉、棗仁、米仁、川貝。
溫熱病後,肝陽亢盛,犯胃,唾液自然流出,胸部滿悶,似有物梗阻咽喉,或氣促,潮熱時發,四肢微冷。擔心發生厥逆,採用熄風和陽的方法。藥方:淮小麥、炒半夏、甜杏仁、炒麥冬、南棗。
另一方:人參、麥冬、淮小麥、茯苓、南棗、炙甘草。
溫熱病後飲食不當,胸部痞悶,噁心欲嘔,使用半夏瀉心湯法。藥方:炒半夏、川連、枳實、杏仁、薑汁、厚朴、草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