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二 (2)
卷二 (2)
1. 春溫症(附暑濕熱)
繼進方:羚羊角,棗仁,茯神,山梔皮,黑豆皮,枇杷葉,麥冬,蔗汁,鮮菖蒲
再進方:小生地,人參,阿膠,茯苓,黑豆皮,枇杷葉,青蒿,麻仁,麥冬
脈來和靜,舌苔已退,但時或煩熱,胸中未適,此皆燥邪未盡之徵,是以神識尚未全復,究竟必以滋燥為先。
阿膠,枇杷葉,麥冬,川斛,山梔,北沙參,茯神,菖蒲
邪脈悉退,微遲和緩,用平調營衛,胃氣自復,復脈湯主之。
人參,麥冬,炙草,阿膠,茯神,白芍,麻仁,五味,炒生地
舌白肢厥,語錯,丹疹背多胸少,汗大出,此濕邪著於氣分。邪鬱氣痹,故現外寒,非虛脫也。生地、阿膠滋清涼血,則氣濕愈阻。此屬邪郁,不但分三焦,更須明在氣在血。
羚羊角,天竺黃,射干,川貝,米仁,茯苓,石菖蒲
目赤唇焦,齒燥舌黑,嬉笑錯語,發噦發斑,溫毒遏伏之象。
綠豆殼,銀花露,方諸水,犀角,川貝母,人中黃,蘆根汁
徐徐溫服。
又方,:金汁拌浸人參,銀花露,鮮菖蒲,元參,鮮生地,羚羊角,真金箔
五十七歲,豐腴體質,適值過勞,陽氣受傷,嘔吐食物,無頭痛身熱,已非外感風寒,而間日煩躁渴飲,唇焦舌黑,是內伏熱氣,由募原以流布三焦,亦如瘧邪分爭營衛者然。然有年積勞既久,伏邪客病本輕,脈小緩,按之不為鼓擊,可為徵驗,且二便頗通,略能納穀,焉有停滯積聚?仲景於癉熱無寒之條,不出藥方,但曰以飲食消息。後賢參聖意,甘寒以養胃陰,其熱自解。
要知表散之辛溫,消滯之苦溫,以及苦寒沉降,多犯聖訓戒律矣。
鮮生地,甜杏仁,麥冬,花粉,竹葉心,青蔗汁,連翹
舌心黃邊白,渴飲水漿,停胃脘欲吐,微微冷呃,自利稀水,小便不利,診脈堅勁不和。八旬又二,暑熱濕邪內著。必脾胃氣蘇,始可磨耐,以尊年不敢過用清消矣。議用清暑益氣方。
人參,茯苓,廣皮,豬苓,石蓮子,川連,黃芩,厚朴,澤瀉,煨葛根
脈弦嘔吐,心中懊憹,不納水穀,倏冷忽熱,雖因嗔怒七情,兼有客邪伏氣,汗多不宜表散,清暑和中為正治。
杏仁,半夏,鬱金,茯苓,廣皮,枳實,金斛
診脈左虛大,右澀小弱。症見:目瞑短氣,遺尿肢掉,神識漸迷,渴不欲飲,侵早稍安,晡時煩躁,此乃積勞元傷,熱氣內迫,劫爍臟液,致內風欲擾,有痙厥之慮。仲景謂:元氣受傷致病,當與甘藥。就暑熱傷氣,亦屬發泄所致,東垣發明內傷暑病益氣諸法,足為炳據。若動攻表裡,是速其散越耳。
麥冬,生甘草,鮮蓮子,知母,竹葉心
不飢不欲納食,仍能步趨,長夏濕蒸,著於氣分,陽逆則頭中脹悶,肌色萎黃。與宣氣方法。
西瓜翠衣,飛滑石,米仁,蘆根,通草,鬱金
脈轉數,舌紅。面腫消,膚痛,汗減,耳鳴,咽嗆,肛痔。濕中化熱乘竅,仍清氣邪,佐通營衛,桂枝白虎湯主之。
白話文:
春溫症(附暑濕熱)
**第一組處方(繼進方):**羚羊角、棗仁、茯神、山梔皮、黑豆皮、枇杷葉、麥冬、甘蔗汁、鮮菖蒲。
**第二組處方(再進方):**生地黃、人參、阿膠、茯苓、黑豆皮、枇杷葉、青蒿、麻仁、麥冬。
脈象平和,舌苔已退,但偶爾煩躁發熱,胸部不適,這些都是燥邪未盡的表現,因此神志還未完全恢復,必須先滋潤燥邪。
**第三組處方:**阿膠、枇杷葉、麥冬、川斛(黃精)、山梔子、北沙參、茯神、菖蒲。
邪氣脈象完全消失,脈象微弱平和,此時應調和營衛,胃氣自然恢復,可用復脈湯。
**復脈湯:**人參、麥冬、炙甘草、阿膠、茯苓、白芍、麻仁、五味子、炒生地黃。
舌苔白、四肢厥冷、言語錯亂、丹毒(疹子)多見於背部少見於胸部、大量出汗,這是濕邪侵犯氣分。邪氣鬱結阻塞氣機,所以表現為外寒,並不是虛脫。生地黃、阿膠滋陰清熱涼血,但氣濕會更加阻塞。這屬於邪氣鬱結,不僅要分清三焦,更要明確邪氣在氣分還是血分。
**第四組處方:**羚羊角、天竺黃、射干、川貝母、米仁、茯苓、石菖蒲。
眼睛紅赤、嘴唇乾裂、牙齒乾燥、舌苔黑、嬉笑言語錯亂、呃逆、發斑,這是溫毒內伏的表現。
**第五組處方:**綠豆殼、銀花露、方澤(甘草)、犀角、川貝母、人中黃、蘆根汁。
服用時應徐徐溫服。
**另一組處方:**金汁(人尿)浸泡人參、銀花露、鮮菖蒲、玄參、鮮生地黃、羚羊角、真金箔。
一位五十七歲,體型豐腴的病人,因過度勞累,陽氣受損,嘔吐食物,沒有頭痛發熱,這不是外感風寒,而是間歇性煩躁口渴,嘴唇乾裂、舌苔黑,這是內伏熱邪,從腹部蔓延到三焦,如同瘧疾邪氣侵犯營衛一樣。但由於長期勞累,伏邪導致的病情本就較輕,脈象微弱緩慢,按之不堅實有力,這可以作為診斷依據,而且大小便通暢,略能進食,哪有什麼停滯積聚?仲景在治療癉熱無寒的條文中,沒有列出藥方,只說用飲食來調理。後世醫家參照仲景的用意,用甘寒之品滋養胃陰,熱邪自然消退。
要知道,表散用的辛溫藥、消滯用的苦溫藥,以及苦寒瀉下的藥物,大多違反了聖賢的訓戒。
**第六組處方:**鮮生地黃、甜杏仁、麥冬、花粉、竹葉心、青蔗汁、連翹。
舌苔中間黃色邊緣白色,口渴飲水,停留在胃脘部想吐,輕微呃逆,大便稀溏,小便不利,脈象堅實有力不調和。八十二歲,暑熱濕邪內侵。必須先調理脾胃之氣,才能慢慢調理,因為病人年事已高,不敢過度使用清熱解毒藥物。建議使用清暑益氣的方劑。
**第七組處方(清暑益氣方):**人參、茯苓、廣皮(橘皮)、豬苓、石蓮子、川連(川連翹)、黃芩、厚朴、澤瀉、煨葛根。
脈象弦細,嘔吐,心中煩悶,不思飲食,忽冷忽熱,雖然是因七情(嗔怒)而發病,但也兼有外邪和伏氣,汗出較多不宜表散,清暑和中的方法才是正確治療。
**第八組處方:**杏仁、半夏、鬱金、茯苓、廣皮、枳實、金斛(黃精)。
脈象左邊虛大,右邊澀小而弱。症狀:眼睛昏暗、呼吸短促、遺尿、肢體顫抖、神志漸漸模糊、口渴但不願飲水、早晨略微好轉,傍晚煩躁,這是由於長期勞累損傷元氣,內熱迫害臟腑精液,導致內風欲擾,有痙攣的危險。仲景說:元氣受損而致病,應該服用甘味的藥物。由於暑熱傷氣,也屬於發泄過度所致,東垣(李東垣)闡明了內傷暑病益氣的方法,可以作為參考。如果使用攻表裡的方法,會加速邪氣的散佈。
**第九組處方:**麥冬、生甘草、鮮蓮子、知母、竹葉心。
不飢不渴,不思飲食,但還能行走,長夏濕熱蒸爍,侵犯氣分,陽氣逆盛則頭部脹悶,面色萎黃。應使用宣通氣機的藥物。
**第十組處方:**西瓜翠衣、滑石、米仁、蘆根、通草、鬱金。
脈象頻數,舌頭紅。面部腫脹消退,皮膚疼痛,汗出減少,耳鳴,咽喉哽塞,肛門痔瘡。濕邪化熱,侵犯竅位,仍需清除邪氣,輔助調和營衛,可用桂枝白虎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