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)

1. 卷二

汪天植,脈數如浮,重按無力,發熱自利,神識煩倦,咳嗆痰聲如嘶,渴喜熱飲,此非足三陽實熱之症,乃體屬陰虛,冬月失藏,久伏寒邪,已經蘊遏化熱。春令陽升,伏邪隨氣發泄,而病未及一旬,即現虛靡不振之象,因津液先暗耗於未病時也。今宗春溫下利治。

淡黃芩,杏仁,枳殼,白芍,鬱金汁,橘紅

女科有胎氣,以立基為要。惡阻嘔吐酸味,宜安胃調氣。產後下虛,血病為多。今脘中痞脹,減食不適,全是氣分之病,但調氣寬中,勿動下焦為穩。

生香附汁,蘇木,神麯,豆蔻,桔梗,茯苓

白話文:

【卷二】

汪天植的情況是,脈搏雖快但浮淺,深按卻感到無力,有發燒並伴有腹瀉的症狀,精神狀態顯得疲倦不堪,咳嗽時痰音沙啞,口渴但偏好熱飲。這並非是足三陽實熱的病症,而是他的體質屬於陰虛,冬季未能妥善養藏,長時間潛伏的寒邪在體內已轉化為熱邪。到了春季,隨著陽氣上升,潛伏的寒邪隨氣血釋放而出,導致病情在不到十天內就呈現出虛弱無力的樣態,這是因為他在尚未生病前,體內的津液就已悄悄被消耗殆盡。現在應按照春溫下利的治療原則來處理。

藥方:淡黃芩、杏仁、枳殼、白芍、鬱金汁、橘紅。

婦科疾病中,懷孕的護理尤其重要,應以建立穩固的基礎為首要目標。如果出現噁心嘔吐且口中泛酸的情況,應當安撫胃部,調整氣機。產後若感到下體虛弱,大多是由於血液問題。目前她感覺腹部脹滿,進食後感到不適,這完全是氣機不暢所致,只需調節氣機,舒緩胸膈,不要過度幹擾下焦,就能穩定病情。

藥方:生香附汁、蘇木、神麯、豆蔻、桔梗、茯苓。

2. 春溫症(附暑濕熱)

朱先生勞倦嗔怒,是七情內傷,而溫邪感觸,氣從口鼻直自膜原中道。蓋傷寒陽症,邪自太陽,次第傳及,至於春溫夏熱,則鼻受氣,肺受病,口入之氣,竟由脘中,所以原有手經見症,不比傷寒足六經之病也。其原不同,治法亦異。仲景論溫邪不可發汗,汗則劫津傷陽,身必灼熱,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

又云:鼻息鼾,語言難出,劇則驚癇瘛瘲,無非重劫津液所致。今病發熱,原不是太陽客邪見症,所投羌、防辛溫表汗,此誤即為逆矣。上竅不納,下竅不便,亦屬常事。必以攻下,希圖泄熱。殊不知強汗劫津而傷陽,妄下劫液更亡陰。頃診脈,兩手如搐而戰,舌乾燥而無苔,前板齒乾,目欲瞑,口欲開,周身燈照,而淡晦斑紋隱隱約約,幾日來時有呃逆。因胃乏穀氣而中空,肝陽衝突上冒肆虐耳。

為今返正,先與糜粥,使胃中得濡,厥陽不致上冒,而神昏之累可已。進藥之理,甘溫可以生津除熱,即斑疹亦不足慮。觀仲景論中,邪少虛多,陰液陽津並涸者,復脈湯主之,謹仿此義。

炙甘草,人參,生地,白芍,阿膠,麥冬

溫邪有升無降,經腑氣機交逆,營衛失其常度為寒熱。津液日耗,渴飲不飢。陽氣獨行,則頭痛面赤,是皆冬春驟暖,天地失藏,人身應之,患此者最多。考古人治溫病,忌表散,誤投即謂劫津。逆傳心包,最怕神昏,譫語,妄狂,治病以辛甘涼潤為主。蓋傷寒入足經,溫邪入手經也。上潤則肺降,不致膹郁。胃熱下移,知飢,渴解矣。

嫩竹葉,桑葉,杏仁,蔗汁,麥冬,生甘草,石膏(冰糖淨炒)

起自熱病,熱傷陰絡,血大瀉,自當宗血脫益氣之旨。今脈左大急疾,右小微弱,臍旁動氣,肌膚枯燥,陰分大耗。正當暑月,何以堪此?擬進九龍法,通補兼施。若得動氣稍減,病可平和矣。

熟地炭,山楂(糖油炒),琥珀屑,新絳

衝入藕汁

素有濁陰上干之症,近因濕氣淫蒸,新舊合而為一,壯熱吐苦水,噦,上逆,舌色微白,脈小弦。木氣欲升,而復為濕遏之象也。當用苦辛以劫濕邪為主,即仲景先治新,後治痼之意也。

川連,泡姜,炒厚朴,半夏,塊苓

即進一劑,噦少緩,可用黃連溫膽湯一二盞。

邪熱盤踞陽明,體虛不耐重劑,宜輕用苦辛通泄為主。

連翹,杏仁,生香附,橘紅,滑石,鮮荷葉,通草,銀花

又方,:米仁,連翹,銀花,橘紅,通草,青荷梗

中氣素虛,形寒飲冷,遏伏暑濕之火,蘊於膻中,劫津耗液,盡從燥化,肺氣不能下輸,腸胃燥滿不行。下之遂逼血下行,血既下奪,亦云竭矣。陰不配陽,汗從外泄,即為上厥。上厥下竭,肺經獨受燥累,急進清燥救肺湯以回陰液。

枇杷葉,人參,麥冬,桑葉,阿膠,杏仁,生石膏,竹葉

白話文:

春溫症(附暑濕熱)

朱先生因勞累和憤怒,導致七情內傷,又感受溫邪,邪氣從口鼻直入肺腑。這與傷寒不同,傷寒是陽證,邪氣由太陽經循序傳播,而春溫夏熱則邪氣由鼻入肺,經口入胃,所以症狀表現與傷寒不同,傷寒多見足六經病症,而春溫則見手經症狀。因此病因不同,治療方法也應有所區別。張仲景認為溫邪不宜發汗,發汗會耗損津液,傷及陽氣,導致灼熱,一次逆治尚可挽回,二次逆治則危及生命。

他還說:鼻息粗重,說話困難,嚴重者會出現驚厥抽搐,都是由於嚴重耗損津液所致。現在這位病人發熱,並非太陽經受邪的症狀,如果使用羌活、防風等辛溫解表之藥發汗,就是逆治。上焦不通,下焦不利也是常見現象,如果強行攻下瀉熱,更是錯誤的。強行發汗會耗損津液,傷及陽氣;妄下則會更傷陰液。我診脈發現,病人兩手抽搐,舌頭乾燥無苔,牙齒乾燥,眼睛想閉,嘴巴想張開,全身皮膚出現淡晦斑紋,幾天來時有呃逆。這是因為胃氣不足,胃中空虛,肝陽上逆所致。

現在應當先給他吃些稀粥,滋潤胃腸,防止肝陽上逆,使神志昏迷的症狀得以緩解。用藥方面,應當使用甘溫藥以滋陰除熱,這樣斑疹也就不足為慮了。根據張仲景的論述,邪氣少而正氣虛弱,陰液陽津都已耗竭的病人,可以用復脈湯治療,我將仿效此法。

藥方:炙甘草、人參、生地、白芍、阿膠、麥冬

溫邪有上升趨勢而無下降趨勢,經絡腑臟氣機逆亂,營衛失調,導致寒熱交替。津液日漸耗損,口渴但不想吃東西。陽氣獨盛則頭痛面赤,這些都是由於冬春季節驟然轉暖,天地失其常度,人體也受到影響而引起的,患這種病的人很多。古人治療溫病,忌諱表散,誤用則會耗損津液。邪氣逆傳心包,最怕神志昏迷、譫語、狂妄,治療時應以辛甘涼潤為主。因為傷寒從足經入手,溫邪則從手經入手。上焦滋潤則肺氣下降,不致鬱結。胃熱下移,則能感到飢餓,口渴也能緩解。

藥方:嫩竹葉、桑葉、杏仁、蔗汁、麥冬、生甘草、石膏(冰糖淨炒)

此病起於熱病,熱邪傷及陰絡,導致出血,治療應以補血益氣為主。現在病人左脈洪大急促,右脈微弱,臍旁可觸及動氣,皮膚乾燥,陰液大傷。正值盛夏,病情如何能承受?擬用九龍法,既能補益又能通利。如果動氣略減,病情就能緩和。

藥方:熟地炭、山楂(糖油炒)、琥珀屑、新絳,衝入藕汁

素有陰虛上盛之症,近日又感受濕邪,新舊病症合而為一,出現壯熱、吐苦水、呃逆、嘔吐等症狀,舌苔微白,脈象弦細。這是木氣欲升,又被濕邪所遏的表現。應當用苦辛藥物以祛除濕邪為主,這是遵循了張仲景先治新病後治舊病的原則。

藥方:川連、泡姜、炒厚朴、半夏、白朮

服用一劑後,呃逆減輕,可服用黃連溫膽湯一兩盞。

邪熱停留在陽明經,病人體虛,不能承受重劑,宜用輕劑苦辛藥物以通利為主。

藥方:連翹、杏仁、生香附、橘紅、滑石、鮮荷葉、通草、銀花

又方:米仁、連翹、銀花、橘紅、通草、青荷梗

病人中氣素虛,畏寒怕冷,暑濕之邪鬱積於胸中,耗損津液,導致肺氣不能下降,腸胃燥熱不通。攻下則會逼迫血液下行,血液下行則會耗竭。陰陽失調,汗液外泄,則會導致上厥。上厥下竭,肺經獨受燥邪之苦,應當服用清燥救肺湯以滋陰。

藥方:枇杷葉、人參、麥冬、桑葉、阿膠、杏仁、生石膏、竹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