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一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6)

1. 卷一

膈間腫,橫如臂,堅硬痛楚,體髀䯒股皆腫,經謂之伏梁,又曰風根。此下焦陽虛,氣不能運化也。此屬危症,勉擬一方,恐未能效。

淡川附,蓽澄茄,人參,鹿茸,茯苓

脈左數,上熱下冷,淋帶不止,此內熱濕鬱,久則元虛。

花波羅滑為末,漿丸。即珍珠粉丸三錢

孕婦忌服。

凡有痔疾,最多下血,今因嗔怒,先腹滿,隨瀉血,向來糞結,近日便溏,是風木鬱於土位。氣滯為膨,氣走則泄,議以理中湯,泄木佐之。

人參,附子,茅朮,醋炒柴胡,炮姜,地榆炭,厚朴,醋炒升麻

瘀積於肝,邪正錯亂,臟腑之氣交傷而成膨疾,腹脹氣壅。擬禹餘糧丸,破血泄肝,通利二便治之。

禹餘糧丸十粒。

中虛陽郁,胸膈不舒,飲食不快,擬逍遙散,疏肝和脾,使甲膽清陽上達,生化氣行,病可痊愈。

人參,柴胡,茯苓,歸身,炙黑甘草,焦術,廣皮,丹皮,炒白芍

偏枯症,「風論」云:邪中五臟六腑之俞穴,各入門戶為病,則四肢不舉,然陽主左,而陰主右也。又云:汗出偏沮,使人偏枯。此外感之邪,或營衛皆虛,邪乘虛入,或虛風內動,皆有之。醫者治之,當補正以逐邪,未可逐邪而不顧本元。然治之之法,以陽明為主。

生耆,白芍,當歸,防風,續斷,萆薢,蠶砂,橘紅,虎骨,秦艽

病熱,汗出復熱而不少為身涼,此非痎瘧,狂言失志。經所謂:陰陽交即是病也。交者,液交於外,陽陷於內耳,此屬棘手症。

人參,生地,天冬

關格者,經言脈數俱盛四倍,陰陽結邪相離,而不復相管,羸不及於天地之精氣則危矣,極言關格之不可治。前賢擬方,亦皆未盡善。愚意離愁鬱結,病屬七情,果難措手。今此症由甘肥積熱,酒性慓悍,致傷臟腑津液,治以清通清滋,或尚可希冀。

川連,生草,栝蔞皮,元參,枳殼,膽星,苦丁茶,柏子仁,元明粉

等分蜜丸。

自失血半年以來,心悸怔忡,脅左時動。絡脈空隙,營液暗傷,議甘緩平補。

酸棗仁,柏子仁,桂圓肉,生地,茯神,杞子,炙甘草

飢時服。

古人治脅痛法有五,或犯寒血滯,或血虛絡痛,或血著不通,或肝火抑鬱,或暴怒氣逆,皆可致痛。今是症脈細弦數不舒,此由肝火抑鬱。火鬱者絡自燥,治法必當清潤通絡。

潮栝蔞,炒香桃仁,歸身,新絳,炒白芍,炙甘草

脈轉勁,舌乾赤,噯氣不展,狀如呃忒。緣頻吐胃傷,諸經之氣上逆,填胸聚脘,出入機逆。周行脈痹,肌肉著席而痛,轉加平昔辛香燥藥不受,先議治肺經,以肺主一身之氣化耳。

炒香枇杷葉,苦杏仁(去皮,炒)

二味水煎一杯許,衝入桔梗、枳殼汁。

天氣下降則清明,地氣上蒸則晦塞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周身氣機皆阻,肺藥頗投者,肺主一身之氣化也。氣舒則胃醒食進,不必見病治病,印定醫人眼目。

白話文:

[卷一]

膈膜腫脹,橫向像手臂一樣寬,堅硬疼痛,大腿和小腿都腫脹,經書上稱之為伏梁,也稱為風根。這是下焦陽氣虛弱,氣血運行不暢造成的。這屬於危重症,勉強擬定一個方劑,恐怕效果不好。

藥方:淡竹葉、蓽澄茄、人參、鹿茸、茯苓

脈象左邊脈搏跳動頻數,上焦熱下焦冷,尿頻尿急帶下不止,這是內熱濕邪鬱結,時間長了就會導致元氣虛損。

藥方:珍珠粉研磨成末,製成藥丸,每次服三錢。

孕婦禁用。

凡是有痔瘡,多半會出血,現在是因為生氣,先腹部脹滿,接著出血,以前大便乾燥,最近卻便溏,這是風木之邪鬱結於脾土。氣滯則脹滿,氣血運行則瀉下,建議使用理中湯,再加瀉木之藥。

藥方:人參、附子、白朮、醋炒柴胡、炮薑、地榆炭、厚朴、醋炒升麻

瘀血積聚在肝臟,邪正之氣錯亂,臟腑之氣相互損傷而導致腹部腫脹。擬用禹餘糧丸,破血泄肝,通利大小便治療。

藥方:禹餘糧丸十粒。

中氣虛弱,陽氣鬱結,胸膈不舒暢,飲食不佳,擬用逍遙散,疏肝健脾,使肝膽清陽之氣上升,生化之氣運行,疾病即可痊癒。

藥方:人參、柴胡、茯苓、當歸、炙甘草、焦朮、川木香、丹皮、炒白芍

偏枯症,《風論》說:邪氣侵犯五臟六腑的俞穴,各個經絡受阻而致病,就會導致四肢不能活動。又說:汗出不勻,會導致偏枯。此外,感受外邪,或者營衛二氣皆虛,邪氣乘虛而入,或者虛風內動,都會導致偏枯。醫生治療時,應該補益正氣以驅除邪氣,不能只驅邪而不顧及根本。治療方法,以陽明經為主。

藥方:生薑、白芍、當歸、防風、續斷、萆薢、蠶砂、橘紅、虎骨、秦艽

發熱,出汗後仍然發熱,身體並不感到涼爽,這不是瘧疾,而是神志錯亂。經書上說:陰陽交感就是疾病。交感,是指陰液外泄,陽氣內陷,這屬於棘手的疾病。

藥方:人參、生地黃、天冬

關格病,經書上說脈象頻數都比正常增強四倍,陰陽氣血錯亂,不相協調,不能吸收天地之精氣,那就危險了,極言關格病難以治療。前賢也擬定了方劑,但都不盡完善。我認為是憂愁鬱結,屬於七情所傷,確實很難處理。現在這種疾病是由於過食肥甘厚膩,酒性辛辣,損傷臟腑津液造成的,治療應該以清熱通利、滋陰潤燥為主,或許還有希望。

藥方:川連、生石膏、栝樓皮、玄參、枳殼、膽星、苦丁茶、柏子仁、滑石粉,等分製成蜜丸。

自從失血半年以來,心悸怔忡,左側脅肋時常疼痛。絡脈空虛,營氣受損,應當用甘溫平和的藥物補益。

藥方:酸棗仁、柏子仁、桂圓肉、生地黃、茯神、枸杞子、炙甘草

空腹服用。

古人治療脅痛的方法有五種,或者感受寒邪血瘀,或者血虛絡脈疼痛,或者瘀血阻滯不通,或者肝火鬱結,或者暴怒氣逆,都會導致疼痛。現在這個症狀脈象細弱弦數,不柔和,這是由於肝火鬱結造成的。火鬱則絡脈乾燥,治療方法必須清熱潤燥,通利絡脈。

藥方:栝樓、炒香桃仁、當歸、丹參、炒白芍、炙甘草

脈象有力,舌頭乾燥發紅,噯氣不舒暢,症狀像呃逆。因為經常嘔吐損傷了胃氣,諸經之氣逆上,堵塞胸脘,出入呼吸都逆亂。周身脈絡痺阻,肌肉貼著床鋪都疼痛,而且以前常用的辛香燥熱的藥物都不能服用,先治療肺經,因為肺主一身之氣的運化。

藥方:炒香枇杷葉、苦杏仁(去皮,炒)

二味藥水煎一碗,加入桔梗、枳殼的汁液。

天氣下降則清朗,地氣上升則阻塞,上焦不通,下脘不通,周身氣機都阻滯,肺經藥物很對症,因為肺主一身之氣的運化。氣機舒暢則胃氣恢復,飲食正常,不必見到病症才治療,這也是醫生的眼力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