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一 (15)
卷一 (15)
1. 卷一
初病伏暑,傷於氣分,潮熱渴飲,邪犯肺也。失治邪張,逆走膻中,遂至舌縮,小便忽閉,鼻煤裂血,耳聾,神呆昏亂。邪熱蔓延血分,已經入絡,津液被劫,必漸昏寐,所謂內閉外脫。
連翹,銀花,石菖蒲,犀角,鮮生地,元參
至寶丹一粒。
遺泄陰虧,瘧熱再傷陰分,聲嘶,火升易怒,神躁。水不潤木之徵,何人飲佐降陰火。
制首烏,知母,天冬,人參,茯苓,麥冬
勞復,虛寒泄下,加以絕谷胃損,絡血洞下,昏亂無神。脈診三五參差,陰陽已屬脫根,恐壞於子醜二時,真氣不相維續。勉用大封固一法。
人參,熟附子,生耆,五味子,於朮
此吸受穢濁,募原先病,嘔逆。邪氣分布營衛,熱蒸,頭脹身痛。經旬至神識昏迷,小溲不通,上中下三焦交病,舌白,渴不多飲。仍是氣分窒塞。當以芳香通神,淡滲宣竅。俾穢濁氣由此分消耳。
通草,豬苓,茯苓皮,米仁,淡竹葉,腹皮,至寶丹
熱久傷陰,津液不承。嗆咳,舌紅罩黑,不飢不食,肌膚甲錯,渴飲不休。法當滋救胃液以供肺,惟甘寒為宜。
麥冬,南花粉,白沙參,冬桑葉,蔗漿
望色萎瘁晦黯,聞聲呼吸不利,語音若在甕中,診脈右緩左急。問初病,忽熱忽溫,頭中如裹,腰痛欲拊捫,神識呆鈍,昏昏欲寐,肢節瘛痙,咳痰映紅,溺溲短縮,便溏帶血,不飢不渴,環口微腫。唇乾不紅,舌白糜腐。此水穀酒腥,濕熱相併鬱蒸,阻撓清氣之遊行,致周身氣機皆令痹塞。
夫熱邪、濕邪,皆氣也。由募原分布三焦,營衛不主循環,升降清濁失司。邪屬無形,先著氣分。時師橫議表邪宜汗,里滯宜消,見熱投涼,殊不知熱由濕鬱,氣行熱走。仲景痙暍從濕化,忌汗、忌下,明示後人,勿傷陰陽耳!但無形之邪,久延必致有形,由氣入血,一定理也。據色脈症參之,未見或可採用。
羚羊角,茵陳,銀花,連翹,通草,大腹皮,茯苓皮,豬苓,澤瀉,至寶丹
產後下虛,血病為多,今脘中痞脹,減食不適,全是氣分之病,但調氣寬中,勿犯下焦為穩。
生香附汁,蘇梗,神麯,豆蔻,桔梗,茯苓
濁氣上逆,噁心不食,冷汗煩躁,最防暴脫。不可但執惡露滯滿,而專泄氣攻血。
人參,淡乾薑,淡附子,澤瀉
衝入童便。
瘧有十二經,然不離少陽、厥陰。此論客邪之傷,若夾怫鬱嗔怒,致厥陰肝氣橫逆,其勢必銳。經言:肝脈貫膈入胃,上循喉嚨,而瘧邪亦由四末擾中,故不飢不食,胃受困也。夫治病先分氣血,久發頻發之恙,必傷及絡,絡乃聚血之所,久病血必瘀閉,香燥破血,凝滯滋血,皆是症之禁忌也,切宜凜之。
青蒿,生鱉甲,炒桃仁,當歸尾,鬱金,橘紅,茯苓
又方:
桃仁,柏子仁,新絳屑,青蔥管,歸鬚
白話文:
[卷一]
初次生病,暑邪侵襲,傷及氣分,出現潮熱口渴,是邪氣侵犯肺部。治療失當,邪氣蔓延,逆行至膻中,導致舌頭縮短,小便閉塞,鼻孔流血,耳朵發聾,神志呆滯昏亂。邪熱進一步蔓延至血分,已經侵入經絡,津液被消耗,病情將會逐漸加重,昏睡不醒,這叫做內閉外脫。
藥方:連翹、銀花、石菖蒲、犀角、鮮生地、元參、至寶丹一粒。
遺精導致陰精虧損,瘧疾再次侵犯陰分,聲音嘶啞,容易發怒,精神煩躁不安。這是水不滋潤木的表現,需要服用藥物來降低陰火。
藥方:制首烏、知母、天冬、人參、茯苓、麥冬。
勞累過度,虛寒泄瀉,再加上絶食導致胃部受損,經絡出血,神志昏亂。脈象三五次跳動不一,陰陽已經衰竭,恐怕在子時或丑時病情會加重,真氣無法維持。必須使用大封固的方法來治療。
藥方:人參、熟附子、生耆、五味子、於朮。
吸入污濁之氣,舊病復發,出現嘔吐。邪氣遍布營衛,身體發熱,頭脹痛。持續十多天,神志昏迷,小便不通,上中下三焦都生病了,舌苔白膩,口渴但不想喝水。還是氣分阻塞,應該使用芳香通竅,淡滲利水的藥物,使污濁之氣得以排出。
藥方:通草、豬苓、茯苓皮、米仁、淡竹葉、厚樸皮、至寶丹。
長期發熱傷及陰液,津液不足。出現咳嗽、聲音嘶啞,舌頭紅而帶黑,沒有食慾,皮膚粗糙,口渴不止。治療方法應滋養胃液以滋潤肺部,宜用甘寒之品。
藥方:麥冬、南花粉、白沙參、桑葉、蔗漿。
面色萎黃晦暗,呼吸困難,說話聲音低沉,脈象右側緩慢左側急促。詢問病情得知,患者時熱時涼,頭部感覺像裹著東西,腰痛,神志呆滯昏沉欲睡,肢體抽搐,咳嗽痰液帶血,小便短少,大便稀溏帶血,不飢不渴,嘴唇略微腫脹,嘴唇乾燥但無紅潤,舌苔白膩腐敗。這是因為飲食不節,加上濕熱鬱結,阻礙了清氣的運行,導致全身氣機阻塞。
熱邪、濕邪都是屬於氣邪。從募原部位佈滿三焦,營衛氣血運行失常,升降清濁功能失調。邪氣無形,先侵犯氣分。有些醫生認為表邪應發汗,裡實應瀉,見到熱就用寒涼之物治療,殊不知熱是濕邪鬱積造成的,氣機運行不暢而導致發熱。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提到痙攣和中暑是由濕邪化生而來,忌諱發汗和瀉下,告誡後人,不要損傷陰陽!但是無形的邪氣,久延不治必將化為有形,從氣分入血分,這是必然的規律。根據症狀、脈象進行判斷,還沒有確定的治療方法。
藥方:羚羊角、茵陳、銀花、連翹、通草、厚樸皮、茯苓皮、豬苓、澤瀉、至寶丹。
產後身體虛弱,多為血虛,現在脘中痞脹,食慾減退,都是氣分病證,只要調和氣機,寬中理氣,不要影響下焦就可以了。
藥方:生香附汁、蘇梗、神麴、豆蔻、桔梗、茯苓。
濁氣上逆,噁心不想吃東西,出冷汗,煩躁不安,最怕病情突然加重。不能只看到惡露停滯,而一味瀉氣攻血。
藥方:人參、淡乾薑、淡附子、澤瀉。
衝入童便。
瘧疾有十二經,但都離不開少陽、厥陰。這論述的是外邪的侵害,如果患者心情鬱悶,容易發怒,就會導致厥陰肝氣逆亂,病情加重。經書上說:肝經循行經過膈肌進入胃部,向上循行到咽喉,而瘧疾邪氣也從四肢末端擾亂到腹部,所以患者不飢不渴,胃部受困。治療疾病首先要區分氣血,久病或者經常發作的疾病,必然傷及經絡,經絡是聚集血液的地方,久病血必瘀滯,辛燥破血,滋膩凝滯的血,都是治療瘧疾的禁忌,一定要謹慎。
藥方:青蒿、生鱉甲、炒桃仁、當歸尾、鬱金、橘紅、茯苓。
另一個藥方:桃仁、柏子仁、新絳屑、蔥管、當歸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