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一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9)

1. 卷一

桑葉,蘆根,冬瓜子,米仁,桃仁(炒)

隨時服,臥服威喜丸三錢。

中年飽食,虛里穴痛脹,引之吐出,痛脹勢減,必起寒熱,旬日乃已。夫脾主營,胃主衛。因吐動中,營衛造偏周行,脈中脈外參差,遂致寒熱。且納物主胃,運化在脾,皆因陽健失司,法當暖中,用火生土意,再以脈沉弦細參論,都系陰象,有年反胃格脹,清陽漸弱,濁陰僭竊為多。症脈屬虛,溫補宜佐宣通,守中非法。

生淡乾薑,茯苓,人參,熟半夏,白粳米

勞怯形肌日瘁,食減自利,腹痛寒熱,由陰虛已及脾胃。無治嗽清滋之理,姑以戊己湯加五味,攝陰為議,是難愈之症。

炒白芍,炙甘草,北五味

久痢肛墜,診脈左堅沉,溫劑不受,陰傷不司收納,前用桃花湯少減,當與甘酸柔緩。

人參,炙甘草,熟地炭,柿餅炭,五味子

肩背肢末,皆陽氣遊行之所,牽制不和是絡脈中病。首用東垣舒經,接用參、耆、朮、附,兩法不應,必客氣襲入脈中。灸刺無功,議用酒醴通和血脈。

鑽地風(五兩),千年健(五兩),大黑豆(六兩)

三味投入無灰酒十斤,隔水煮。一日早晚暖服三四杯。

伏邪留於少陰、厥陰之間,為三日瘧,百日不愈,邪傷真陰,夢遺盜汗,津液日枯,腸燥便難。養陰雖似有理,但深沉瘧邪,何以追拔掃除?議以早服仲景鱉甲煎丸三十粒,開水送,午後服養陰通陽藥,用復脈湯加減。

生牡蠣,鹿角霜,酸棗仁,阿膠,麥冬,炙草,生地,桂枝,大棗

脈沉而遲,向有寒疝瘕泄,繼而腸血不已,漸漸跗臁麻木無力,此因膏粱酒醴,釀濕內著。中年腎陽日衰,肝風肆橫,陽明胃絡空乏,無以束筋,流利機關,日加委頓,乃陽虛也。仿古劫胃水法。

生茅朮,人參,厚朴,生炮附子,陳皮

狂癇陡發莫制,病去諸事皆清,發時面青食少,議泄肝膽。

龍薈丸(二錢半),十服

有夢遺精,治在心腎,乃二氣不交所致。冬令牙宣,亦主藏納淺鮮,用鎮固寧神方。

熟地,棗仁,茯神,金箔,人中白,女貞子,湘蓮子,旱蓮草,遠志,龍骨

蜜丸。

脈虛澀,咽中時痹,不妨食物,大便乾燥,此肺中氣不下降,不主運行。消渴心熱,皆氣鬱為熱,非實火也。

枇杷葉,蘇子,蜜炙橘紅,馬兜鈴,茯苓,川貝母

病因食物不節,其受病在脾胃,既成形象,在左脅之旁,是五積六聚。喜暖惡寒,陽氣久傷,溫劑必佐宣通,食物宜慎。

草果,蓽撥,雞內金,砂仁殼,厚朴,廣皮

阿魏搗丸。

瘧發六七十候,寒熱邪聚,必交會於中宮。脾胃陽氣消乏,致痞脹不能納食運化,三年不愈,正氣未復。診脈沉微,陽傷必濁陰盤踞,但以泄氣寬脹,中州愈困愈劇。必溫通,濁走陽回,是久病治法。

生淡乾薑,生益智,厚朴,茯苓,人參,泡淡附子

白話文:

[卷一]

桑葉、蘆根、冬瓜子、米仁、炒桃仁,隨時服用,臥時服用威喜丸三錢。

中年人飽食後,心窩處疼痛脹滿,嘔吐後疼痛脹滿減輕,但隨後必發寒熱,十天左右才能痊癒。這是因為脾主運化水谷精微(營),胃主調節體溫(衛),嘔吐使營衛運行失調,脈象外強內弱,導致寒熱交替。 胃負責受納食物,脾負責運化,都是因為陽氣不足,治療應當溫暖中焦,以火生土的原則。脈象沉弦細弱,都是陰虛的表現,多年反胃脹滿,陽氣漸弱,陰邪盛行。症狀脈象皆屬虛證,溫補藥物宜佐以宣通之品,單純守中則效果不佳。

生薑、茯苓、人參、熟半夏、白米。

病人形體消瘦疲憊,食慾減退,大便溏瀉,腹痛寒熱,這是陰虛已經影響到脾胃。沒有治療咳嗽和滋陰的辦法,暫時用戊己湯加五味子,以收斂陰氣為治療方案,此症難以痊癒。

炒白芍、炙甘草、北五味子。

久痢伴有肛門下墜感,脈象左脈沉實,溫熱的藥物無效,陰氣受損,無法收攝津液,之前服用桃花湯效果不佳,應當使用甘酸平和的藥物緩解症狀。

人參、炙甘草、熟地黃炭、柿餅炭、五味子。

肩背四肢末端都是陽氣運行的地方,症狀是經絡不通。初用東垣舒經方,繼用人參、黃耆、蒼朮、附子的方劑,兩種方法都不見效,可能是外邪入侵經絡。灸法和針刺無效,考慮用酒來溫通血脈。

鑽地風五兩、千年健五兩、大黑豆六兩。

三味藥材放入十斤無灰酒中,隔水煮。每日早晚溫服三四杯。

邪氣滯留在少陰、厥陰經之間,導致三日瘧疾,持續百日不愈,邪氣傷及真陰,出現遺精盜汗,津液枯竭,大便乾燥。雖然滋陰似乎有道理,但深在的瘧邪如何清除?建議早起服用仲景鱉甲煎丸三十粒,開水送服,下午服用滋陰通陽的藥物,如加減復脈湯。

生牡蠣、鹿角霜、酸棗仁、阿膠、麥冬、炙甘草、生地黃、桂枝、大棗。

脈象沉而遲,曾患有寒疝、瘕聚、瀉痢,之後便血不止,漸漸出現足踝麻木無力,這是由於過食肥甘厚味和飲酒,導致濕邪內侵。中年人腎陽漸衰,肝風盛行,陽明胃經氣血虛弱,無法束縛筋脈,導致臟腑功能失調,日漸衰弱,這是陽虛。仿效古代的治療胃寒的方法。

生白朮、人參、厚朴、生炮附子、陳皮。

癲癇突然發作,難以控制,病發時面色青白,食慾減少,考慮瀉肝膽之法。

龍薈丸二錢半,十劑。

夢遺精,病在心腎,是心腎不交所致。冬季要注意保暖,飲食清淡,使用鎮靜安神的中藥方劑。

熟地黃、棗仁、茯神、金箔、人中白、女貞子、芡實、旱蓮草、遠志、龍骨。

蜜丸。

脈象虛弱而澀,咽喉時有阻塞感,飲食不受影響,大便乾燥,這是肺氣下降不足,氣機運行不暢。消渴心煩熱,都是氣鬱化熱,並非實火。

枇杷葉、蘇子、蜜炙橘紅、馬兜鈴、茯苓、川貝母。

病因是飲食不節,損傷脾胃,形成腫塊,位於左脅旁,是五積六聚證。喜溫惡寒,陽氣受損日久,溫熱藥物應佐以宣通之品,飲食宜慎。

草果、蓽撥、雞內金、砂仁殼、厚朴、廣皮。

阿魏搗成丸劑。

瘧疾發作六七十次,寒熱邪氣聚集,必交會於中焦。脾胃陽氣衰竭,導致痞脹,不能正常飲食和運化,持續三年未愈,正氣未復。脈象沉細微弱,陽氣受損,必然陰邪盤踞,但單純泄氣寬中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必須溫通,使濁邪外出,陽氣回歸,這是久病的治療方法。

生薑、生益智仁、厚朴、茯苓、人參、炮附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