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曹仁伯醫案》~ 浮腫 (2)
浮腫 (2)
1. 浮腫
冬朮,厚朴,陳皮,炙草,大腹皮,蘇子,杏仁,當歸,白芍,肉桂,茯苓,另小溫中丸
徐(金山頭),惡寒發熱,隱癖脹逆,加之以浮腫,溺赤嗌乾。暑風外感,引動宿病。
敗毒去貝殼,加淡芩,荸薺
又:進敗毒散腫脹雖減,寒熱未除,尚須加減。
清脾飲去朮、草果,加黨參,防己
又:風邪脫入濕中,脈來沖急,大便溏泄,浮腫,寒熱頭痛,勢非輕者。
防風,冬朮,葛根黃芩黃連湯,茯苓,防己,五加皮
又:寒熱已除,頭痛已止,大便溏泄,皮膚浮腫,中宮脹滿,土變敦阜,削去乃妥。
胃苓去桂,加防己
又:太陰腹滿,不惟寒濕有餘,而且真陽不足,脈衝下體不溫,幹不能飲,妨食氣滿,其勢頗險,未便以寒熱餘邪為主治。
附子治中,平胃,半夏
石(王家溪),閡瘧之風留之於濕,曾經腫脹,今春又發,小有寒熱、自汗不渴。右脈濡,左部弦,既無便溺之陽格,又無飲食之速和,其治在表,防脫。
防己,茯苓,桂枝,冬朮,黃耆,桑皮,陳皮,腹皮,姜皮
汪(上海),面腫曰風,足脛腫曰水。風邪從陽而親上,面部先腫,引動濕邪而親下,足跗亦腫。如是者前後輕重不齊、現在偏之於上,白苔帶黃,脈弦帶浮、溺黃不多、氣短不長、風多於水是也,不喘乃吉。
防己,冬朮,五皮,旋覆花,骨皮
又:風水有鬱熱之形。
防己,石膏,旋覆花,杏仁,蘇子,滑石,五皮
楊(宜興),氣上衝胸之候,頸脈動,時咳,陰股間寒,足脛腫,目下腫,腹乃大,臥不能正偃,小便不利,苔白氣短,脈息沉微。脾肺腎三經陽氣內虛、不能運化濕邪,垂成水腫也。恐其喘甚。
桂苓五味甘草湯合小青龍湯加川附子(制)
又:昨進小青龍法,已隔三時之久,胸脘又見氣衝,大便先通,濁痰吐後則沖象甫平。顯系脾經水濕濁痰阻結於中,究恐喘甚而敗。
蘇子降氣湯
又:大便又通,痰濁又吐,阻結之邪,尋路而出,昨夜之氣衝所以免也。然腹滿等症尚在,小便不通,肺氣不利,脾經不運,故而無向愈之期,不得不慮其喘。
蘇子,萊菔子,杏仁,車前,牛膝,冬朮,橘紅,五加皮,桑皮,大腹皮,赤苓,澤瀉
錢(荊溪),濕邪從陰而侵下,下焦浮腫之時,失於調治,延及中焦,大腹脹滿,臍已突,筋漸露,飲食作脹,小水短赤,右脈弦澀,左關獨浮過於弦。濕鬱為熱,陰分已虛,近增咳嗽,防喘。
理苓,大腹皮,漢防己,陳皮,蘇子,杏仁,另水泛金匱腎氣丸,小溫中丸
周(嘉興),足脛腫曰水,水濕之氣聚於足,消之化之,猶易為也。腫勢蔓延於上,大股少腹皆形其狀,甚至咳嗽氣急,臥難著枕。中上二焦均被邪所侵及,清肅之氣已失其常。防喘。
防己,茯苓,冬朮,澤瀉,豬苓,五加皮,陳皮,杏仁,桑皮,蘇子,骨皮,大腹皮
白話文:
浮腫
徐(金山頭)患者,惡寒發熱,隱隱作痛且脹滿逆氣,伴隨浮腫、小便赤澀、口乾舌燥。這是暑熱風邪外感,引發了宿疾。治療用敗毒散,去除貝殼類藥物,再加入黃連、荸薺。
之後,雖然敗毒散使腫脹減輕,但寒熱未退,仍需加減藥物。清脾飲去除蒼朮、草果,加入黨參、防己。
另一患者,風邪侵入濕邪之中,脈象來勢急促,大便稀溏,浮腫,寒熱頭痛,病情較重。使用防風、蒼朮、葛根黃芩黃連湯、茯苓、防己、五加皮。
又一患者,寒熱已退,頭痛已止,但仍有大便稀溏、皮膚浮腫、腹部脹滿、腹部腫脹如土堆,需消腫才能痊癒。胃苓湯去桂枝,加防己。
又一患者,腹部脹滿,不僅寒濕過盛,而且陽氣不足,脈象沉弱,下肢不溫,口乾不能飲水,飲食不化且脹滿,病情危急,不能單純以寒熱餘邪論治。使用附子理中湯、平胃散、半夏瀉心湯。
石(王家溪)患者,瘧疾之風留滯於濕邪之中,曾出現腫脹,今春復發,略有寒熱、自汗但不口渴。右脈濡弱,左脈弦緊,既無小便排泄異常,也無飲食不適,病情在表層,需防止邪氣脫陷。使用防己、茯苓、桂枝、蒼朮、黃耆、桑白皮、陳皮、大腹皮、生姜皮。
汪(上海)患者,面部腫脹稱為風腫,足脛腫脹稱為水腫。風邪從陽經而上,先侵犯面部,引動濕邪而下,導致足部也腫脹。腫脹部位前後輕重不一,目前以面部腫脹為主,舌苔白膩夾黃,脈象弦而略浮,小便顏色黃但量不多,氣短,風邪較濕邪重,不喘則吉利。使用防己、蒼朮、五皮(指五種皮類藥材,具體藥物未明)、旋覆花、骨碎補。
之後,患者出現風水腫伴有鬱熱之象。使用防己、石膏、旋覆花、杏仁、蘇子、滑石、五皮。
楊(宜興)患者,氣逆衝擊胸部,頸部血管搏動明顯,時有咳嗽,陰部寒冷,足脛腫脹,眼瞼下腫脹,腹部膨大,臥床不能平躺,小便不利,舌苔白膩,氣短,脈象沉微。這是脾、肺、腎三經陽氣不足,不能運化濕邪,導致水腫,需預防喘息加重。使用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湯合小青龍湯,並加入制川附子。
之後,服用小青龍湯後三小時,胸脘再次出現氣衝,大便先通,排出濁痰後氣衝才緩解。這是脾經水濕濁痰阻塞於中,仍需預防喘息加重。使用蘇子降氣湯。
再次,大便通暢,濁痰排出,阻塞之邪已排出,故昨夜氣衝得以緩解。但腹部脹滿等症狀仍然存在,小便不利,肺氣不暢,脾經運化失常,病情難以好轉,需預防喘息。使用蘇子、萊菔子、杏仁、車前子、牛膝、蒼朮、橘紅、五加皮、桑白皮、大腹皮、赤茯苓、澤瀉。
錢(荊溪)患者,濕邪從陰經而下,下焦浮腫未能及時治療,延及中焦,大腹脹滿,肚臍突出,腹部肌肉漸漸顯露,飲食後脹滿,小便短赤,右脈弦澀,左關脈浮大於弦。濕邪鬱積化熱,陰虛,近來又咳嗽,需預防喘息。使用理中湯、大腹皮、防己、陳皮、蘇子、杏仁,另加水泛金匱腎氣丸、小溫中丸。
周(嘉興)患者,足脛腫脹,水濕之氣聚集於足部,消腫化濕比較容易。但腫脹向上蔓延,大腿、下腹部都出現腫脹,甚至咳嗽氣急,臥床難以枕頭。中上二焦都被邪氣侵犯,清肅之氣已失常,需預防喘息。使用防己、茯苓、蒼朮、澤瀉、豬苓、五加皮、陳皮、杏仁、桑白皮、蘇子、骨碎補、大腹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