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存心

《曹仁伯醫案》~ 咳嗽吐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咳嗽吐血 (3)

1. 咳嗽吐血

清燥救肺去石膏麻仁,加絲瓜絡,川貝,花粉

此元氣已虛,又經炎熱之蒸灼,復傷其氣,所以至秋而發咳也。

金(嘉興),脈數,右部中按弦大,左部沉按細急。細急者,陰傷也;弦大者,伏邪也。陰傷則熱,伏邪亦然。左右之至數,自然見數。據述去春咯出純血,或帶紫紅之液,喉間從此黏痰,面部從此火升,口乾津不到咽,亦從此而間作。肺胃兩經,毫不介意;孰知二經一病,內熱薰蒸於上,毛竅常開於外,或風或溫,容易乘虛而入,陽絡重疊受傷,秋間猶可,冬令加劇。然則伏邪之化熱傷陰見證,而非陰虛不足,自內以生之弱症也。

陰既傷矣,不能不養,邪熱之伏留陽明,不能化盡,究屬此病之根,不能不以清熱為主。

忍冬藤,麥冬,川貝,知母,阿膠,地骨皮,石斛,花粉,枇杷露

仲(上津橋),寅時氣血注肺,肺受氣血之注,相傳更屬有權,清肅行矣,而反咳嗽喉癢,嗌乾氣逆,溺微黃,胸微悶,何氣使然?曰:風溫失血,得清涼而止。而風溫之邪,尚戀肺經,一被氣血所注,壅塞不通,此咳嗽等症,獨甚於斯故也。白為肺色,瀉白即所以瀉肺,瀉肺者瀉肺經所戀之風溫也。

加味瀉白散去參,加川貝花粉,銀花露

陳(崇明),咳傷血絡,絡傷之後,咳久不除,咳之所以不除,都為絡傷也顯然。然積虛成損,積損成勞,無怪乎脈形細數,內熱蒸蒸,神昏言微,不耐炎蒸,已露一斑矣。速速退歸林下,扶過三伏再商。

玉竹飲子加麥冬,丹皮,青鉛,阿膠

沈(王江涇),咳嗽半載,寒熱經月,苔白口膩,幹不多飲,痰不暢出,小溲色黃,脈形弦細。此係陰虛受風,久而不化,又患以暑,病情加劇也。傷風成勞,傷暑成瘵。勞瘵之根,最難下手,而況陽絡新傷,更難取效。

清燥湯去蒼朮,加杏仁,旋覆花,紫菀,枇杷露

諸(無錫),脈數右部澀小,左太浮弦。咳嗽兩月有餘,不獨上傷陽絡,且兼結腫肛門,便難口燥,顯系陰虧之體,不耐燥氣加臨,肺氣自戕,傳及於腸,極易成損,速以食色之性慎之。

清燥救肺加大生地,羚羊角,花粉,川貝

陳(木瀆),陽絡重傷,咳無虛日,且咳嗆連聲,痰始一應,往往盛於五更,肝火刑金水虧所致。近來大便易溏,亦在五更之候,脾陽下陷,不問可知。陽陷者必須溫而升之,水虧者又須清而降之,病在用藥兩難之際,必須斟酌。

六味合參苓白朮散,百花膏

又:溫升與清降並行,上下之見症無一不和,各得其所也大妙,所嫌左關一部之脈,弦雖當令,過大過急,肝陽內旺,腎水暗虛,養肝之法,合入前方。

照前方去桔梗,加牡蠣

白話文:

咳嗽吐血

幾位醫生針對不同病人的咳嗽吐血症狀,開具了不同的處方和治療方案:

第一位醫生認為病人元氣虛弱,因炎熱而損傷肺氣,導致秋季咳嗽。病人此前咯血,伴有黏痰、面部潮紅、口乾等症狀。診斷為陰傷、伏邪,體內熱邪傷陰,需清熱為主。處方用忍冬藤、麥冬、川貝、知母、阿膠、地骨皮、石斛、花粉、枇杷露等藥材。

第二位醫生診斷病人為風溫失血,風溫邪氣滯留肺經,導致咳嗽、喉癢、口乾、尿黃等症狀。處方用加味瀉白散去參,加川貝、花粉、銀花露。

第三位醫生診斷病人因咳嗽傷及血絡,導致久咳不止,體虛內熱,神志不清。建議病人休息,待身體好轉後再治療。處方用玉竹飲子加麥冬、丹皮、青鉛、阿膠。

第四位醫生診斷病人因陰虛受風,加之暑熱,病情加重。病程較長,陰虛難治。處方用清燥湯去蒼朮,加杏仁、旋覆花、紫菀、枇杷露。

第五位醫生診斷病人陰虧體質,肺氣受損,影響腸胃,需謹慎飲食。處方用清燥救肺加大生地、羚羊角、花粉、川貝。

第六位醫生診斷病人陽絡重傷,咳嗽嚴重,痰多,伴有脾陽下陷,需溫補脾陽並清降肺熱。處方用六味地黃丸合參苓白朮散、百花膏,並根據脈象調整,去桔梗加牡蠣,以養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