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藝

《慎五堂治驗錄》~ 卷八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)

1. 卷八

(案297)薛鑑泉令正,九月。子母瘧,熱時神昏糊語,今年寒熱更重,神昏作嘔,氣喘鼻扇,脈滑數,苔黃膩。濕痰內盛,邪伏肺肝,金木交戰不息,治以和化。

石菖蒲(七分),鮮竹茹(三錢),地慄(一兩),桑葉(三錢),陳膽星(七分),竹瀝半夏(三錢),海蜇(一兩),黃芩(一錢半),旋覆花(三錢),天竹黃(一錢半),蔞皮(四錢),碧玉散(三錢)

二服愈。

十一月。虐後痢,痢後虐,刻下但熱無汗,時時昏厥,腹痛便難,頻頻嘔惡,舌苔黃,脈沉弦。伏邪戀於太陽、陽明、少陽表裡之間,治以大柴胡法,解其表裡之邪。

青蒿(三錢),製半夏(三錢),黨參(一錢),當歸(二錢),姜衣(五分),枳實(七分),大黃(三錢),桑葉(三錢),黃芩(一錢半),西赤芍(二錢),甘草(五分)

下宿垢頗多,寒熱減其大半,病久正虛,用何人追虐以扶本制邪。

何首烏(四錢),姜衣(三分),牛膝炭(一分),青蒿(三錢),潞黨參(二錢),鱉甲(三錢),鮮佛手(一錢),稻葉(一兩),全當歸(二錢),茯神(三錢)

病後氣不攝血,易感時邪,漏下赤白,左寸微細,治以調補。

防風(四分),黨參(二錢半),白芍(一錢半),當歸(一錢半),石斛(三錢),黃耆(一錢半),茯神(二錢半),香附(一錢半),生地(三錢),貫眾(三錢,炒炭)

(案298)陳興宗,四月。壯熱有汗,頭重脘痞,咳嗽痰稠,溲熱莖痛,腹鳴,脈軟,舌紅光亮。溫邪郁久化熱,熱久動濕,治不中肯,胃陰反耗,且擬利濕養津,用仲景法。

滑石(四錢),鮮石斛(五錢),杏仁(四錢),枳枸子(四錢),阿膠(一錢半),冬瓜皮子(合六錢),佩蘭(一錢半),穀芽(七錢),連翹(三錢),枇杷葉(五錢),蘆根(七錢)

諸症皆愈,多食甜膩致脘腹痞滿不爽,宜苦辛開降。前方去阿膠,加川連、川樸、蔞皮、半夏。

(案299)管少泉(茂才)令郎訥之,年未冠。夏末秋初患瘧,自知暑濕,進清化之品,神昏不語,兩目直視,脈象芤大,舌無華色,苔黑且干。邀余同議沙參白虎合牛黃丸,按脈憑證,十分中肯,而服後病勢更危,到四鼓時,身僵如屍,肢末失溫,舉家惶惶。切脈尚芤,思《脈訣》云:芤主失血。

遂詢其曾見血否?答云:鼻血盈碗,前三天見過。余喜曰:無恐也!此是氣分之熱由血去舍空而逆傳營中耳。即以鮮生地五兩煎湯,調紫雪丹五分灌之,天明神清熱淡,劑以氣血兩清而愈。

(案300)白衣庵本師太,年三十許。同治甲戌十月中旬患牙宣出血如泉,不痛。醫投瀉火斂補。延至光緒丁丑三月,其血愈多,兼感時邪,凌秀甫用清肝化邪之品,諸恙漸平,勞神太過,背寒身熱,時盛時衰,心嘈不寐,咽癢咳嗆,足冷至膝,耳鳴頭眩,再投前方不效,而反嘔吐苦水,色如膽汁,脈形右關弦大,尺部如無,左尺細數,關脈細弦。

白話文:

[卷八]

(案297)薛鑑泉的兒子,九月得病。患有間歇性瘧疾,發熱時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今年寒熱症狀比以往更嚴重,神志不清、嘔吐、氣喘、鼻翼扇動,脈象滑數,舌苔黃膩。這是濕痰內盛,邪氣侵入肺肝,金木二經相互攻伐不止,治療應以調和為主。

處方:石菖蒲七分,鮮竹茹三錢,地栗一兩,桑葉三錢,陳膽星七分,竹瀝半夏三錢,海蜇一兩,黃芩一錢半,旋覆花三錢,天竹黃一錢半,蔞皮四錢,碧玉散三錢。

服用兩劑痊癒。

十一月,瘧疾之後又患痢疾,痢疾好了又復發瘧疾,當時只發熱不汗,時常昏厥,腹痛難以排便,頻頻嘔吐,舌苔黃厚,脈象沉弦。邪氣滯留於太陽、陽明、少陽經絡之間,治療應採用大柴胡湯的方法,疏通表裡之邪。

處方:青蒿三錢,製半夏三錢,黨參一錢,當歸二錢,姜皮五分,枳實七分,大黃三錢,桑葉三錢,黃芩一錢半,赤芍藥二錢,甘草五分。

服藥後排出宿垢很多,寒熱症狀減輕大半。但因病程較長,正氣虛弱,因此服用何人追瘧湯來扶正祛邪。

處方:何首烏四錢,姜皮三分,牛膝炭一分,青蒿三錢,潞黨參二錢,鱉甲三錢,鮮佛手一錢,稻葉一兩,全當歸二錢,茯神三錢。

病後氣血失調,容易感受外邪,出現赤白帶下,左寸脈微細,治療應以調補為主。

處方:防風四分,黨參二錢半,白芍藥一錢半,當歸一錢半,石斛三錢,黃耆一錢半,茯神二錢半,香附一錢半,生地三錢,貫眾三錢(炒炭)。

(案298)陳興宗,四月得病。壯熱伴有汗出,頭重、脘腹痞滿、咳嗽痰稠、小便短赤灼熱、陰莖疼痛、腹鳴,脈象軟弱,舌紅光亮。溫邪鬱久化熱,熱久傷陰,之前的治療方法不對症,胃陰反而耗損,應該考慮利濕養陰,採用仲景的治療方法。

處方:滑石四錢,鮮石斛五錢,杏仁四錢,枳實四錢,阿膠一錢半,冬瓜皮六錢,佩蘭一錢半,穀芽七錢,連翹三錢,枇杷葉五錢,蘆根七錢。

諸症皆愈,但因多食甜膩之物導致脘腹痞滿不適,宜用苦辛之品開降。將之前的處方去掉阿膠,加入川連、川樸、蔞皮、半夏。

(案299)管少泉(茂才)的兒子訥之,未成年。夏末秋初患瘧疾,自認為是暑濕之邪,服用清化之品,結果神志不清,兩眼直視,脈象芤大,舌色淡白無華,舌苔黑而乾燥。邀請我一起商議,打算用沙參麥冬湯合白虎湯加牛黃丸,根據脈象和症狀,覺得很對症,但服藥後病情反而加重,到四更時,身體僵硬如屍,四肢末端冰冷,全家人都非常害怕。再次切脈,仍然是芤脈,想起《脈訣》上說:芤脈主失血。

於是詢問他是否見過血,他回答說:鼻血流了一碗,三天前見過。我很高興地說:沒關係!這是氣分之熱因出血而失去依託,逆傳入營分造成的。於是用鮮生地五兩煎湯,調入紫雪丹五分灌服,天亮時神志清醒,發熱減退,因氣血雙清而痊癒。

(案300)白衣庵的本師太,約三十歲。同治甲戌十月中旬患牙齦出血,如泉水般湧出,不痛。醫生用瀉火斂補的方法治療。延至光緒丁丑三月,出血更多,又感受了外邪。凌秀甫用清肝化邪的藥物,諸恙漸平,但因勞神過度,出現背寒身熱,時輕時重,心煩失眠,咽癢咳嗽,足冷至膝,耳鳴頭暈,再次服用之前的藥方無效,反而嘔吐苦水,顏色像膽汁,脈象右側關脈弦大,尺脈如無,左側尺脈細數,關脈細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