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藝

《慎五堂治驗錄》~ 卷十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 (1)

1. 卷十二

(案451)葉慰生母,丁亥十月初九,南碼頭。診脈百至,左關膚熱灼指,中候滑大,兩尺左部微弱,右部略強,神情煩燥,夜分少寐,亥刻背部凜寒,漸漸轉熱,熱已汗出,天已明曉,咳喘大作,氣短懶言。揆之以理,想亥為陰陽之交,位居極下,陽虛不振,背部凜寒;腎不主氣,衝脈直衝清道而喘急痰湧。況太陽行身之背位,在關元之下,子後陽生,陽生而轉熱。

太陽不固,汗出溲數;肝木內郁,胸悶神煩,膚熱灼指矣。述癸事到而其病作,其為下元虛卻可知。茲擬攝納和陽法,希有效也。

上肉桂(四分),大熟地(五錢,同打),枸杞子(五錢),川石斛(五錢),淡蓯蓉(二錢),川杜仲(四錢),高麗參(一錢),白歸身(一錢半),淮牛膝(七分),大地慄(三枚),漂海蜇(三錢)

初十日。此等虛證投補每每獲效。但補虛一道,沈明生原分因病致虛、因虛致病兩途。茲因喘久原虛,中必夾有伏痰,氣機亦不甚流暢也。原方再佐宣通扶過,冬至節後可商大劑滋填。然正虛,若此十分善調頤養,猶恐中多反復。

大熟地黃(五錢),胡桃肉(七枚),湘蓮子(七錢),高麗人參(一錢),淮膝炭(五分),白石英(三錢),甘枸杞子(三錢),活磁石(三錢),桑白皮(四錢),白當歸身(八分),絲瓜絡(一錢半),福橘絡(五分)白(五分)

丸方。先天不足,脾腎交虧,馴致風伏肺俞,哮喘屢發,八脈不固,白帶連綿。脾虛運化失司,腹時膨脝;命陽不能敷布,腰軟晨泄紛紜。諸證錯綜蝟集,均一虛耳。然必有風寒痰涎,凝結肺部曲折之地,回巢經絡交互之間,所以哮喘時發,背寒夜甚,證固是虛。而名醫如費、馬輩多投參、耆、六君、二陳、六安、三子、旋赭之培補化痰鎮降者,不奏膚功。諒由未能求其本而治之也。

本者何?腎藏之真水火也。真火以煦和,真水以潤濡。道家所謂丹田,乃納氣之原苗也。治法不固其下,無以清上,前哲良規。所以投腎氣丸必效焉。今商丸藥常服,緩緩圖痊可也。至於清肺化痰治上之方,另呈於下。

大原地(八兩),山藥(四兩),茯苓(三兩),上安桂(一兩),湖丹皮(三兩),萸肉(四兩),澤瀉(三兩),大附子(五錢),毛鹿角(一兩),杞子(三兩),賊骨(四兩),補骨脂(二兩)

為末,蜜丸如桐子大,每早空心服三錢。

治上方用白前、射干、冬瓜子、杏仁各一錢,煎湯,臨臥飽時服。

膏滋方。《經》以腎者,足少陰也,其脈直者從腎上貫肝膈,入肺中,循喉嚨,夾舌本;其支者從肺出絡心,注胸中,是動則並咳唾,喝喝而喘,坐而欲起,心如懸,若飢狀。蓋腎為根本之臟,封蟄之本,左右有二,一陰一陽,互相交紐,為生生化育。惟封蟄不露,斯嘏齡無病。

白話文:

[卷十二]

葉慰生母,十月初九在南碼頭診脈,脈搏一百次,左關脈搏處皮膚發熱灼手,中指脈滑而有力,兩尺脈搏左側微弱,右側略強。病人神情煩躁,夜裡少睡,亥時(晚上九點到十一點)背部先感到寒冷,漸漸轉為發熱,發熱後出汗,天亮後咳嗽氣喘加重,呼吸短促,懶得說話。

分析病情,亥時是陰陽交替的時候,處於陰氣最盛的時刻,陽氣虛弱衰敗,所以背部感到寒冷;腎臟主氣,衝脈直衝上達,導致氣喘和痰多。而且太陽經脈循行於背部,位於關元穴之下,子時後陽氣開始生長,陽氣生長則轉為發熱。

太陽經脈不足,導致出汗、小便次數增多;肝氣鬱結,則胸悶、煩躁,皮膚發熱灼手。病症在癸亥年(指患者的癸亥年)發作,可知是下元虛弱所致。因此,我制定了補益陽氣的治療方案,希望有效。

處方:肉桂(四分)、熟地黃(五錢,打碎)、枸杞子(五錢)、石斛(五錢)、淡蓯蓉(二錢)、杜仲(四錢)、人參(一錢)、白朮(一錢半)、牛膝(七分)、栗子(三枚)、海蜇(三錢)。

初十日:這種虛證用補益的方法常常有效。但補虛要區分因病致虛和因虛致病兩種情況。這次是因久病耗損元氣而導致虛弱,病情中一定夾雜著伏痰,氣機也不很通暢。原方再加一些宣通利氣的藥物,冬至後可以考慮加大劑量滋補。但是即使是虛證,如果調養得很好,也可能反覆發作。

處方:熟地黃(五錢)、胡桃肉(七枚)、蓮子(七錢)、人參(一錢)、炭炮牛膝(五分)、白石英(三錢)、枸杞子(三錢)、磁石(三錢)、桑白皮(四錢)、白朮(八分)、絲瓜絡(一錢半)、橘絡(五分)、白芍(五分)。

丸劑。先天不足,脾腎兩虛,導致風邪侵入肺俞穴,哮喘反覆發作,八脈虛弱,白帶不斷。脾虛運化失常,腹部時常脹滿;腎陽不足,腰痠乏力,早洩頻頻。這些症狀錯綜複雜,歸根結底都是虛證。但是肯定有風寒痰涎凝結在肺部的某些部位,阻塞經絡,所以哮喘時發,背部寒冷尤其在晚上加重,雖然是虛證,但名醫如費、馬輩等都用參、耆、六君、二陳、六安、三子、旋覆花等補益化痰鎮咳降逆的藥物,療效都不明顯。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到病根而治療。

病根是什麼呢?是腎臟所藏的真水真火。真火溫煦身體,真水滋潤身體。道家說的丹田,是元氣的根本。治療不能只固護下元,而疏忽上焦,這是前輩的經驗。所以服用腎氣丸一定有效。現在配製丸藥常服,慢慢調理就能痊癒。至於清肺化痰的藥方,另列在下。

處方:生地黃(八兩)、山藥(四兩)、茯苓(三兩)、肉桂(一兩)、丹皮(三兩)、山茱萸肉(四兩)、澤瀉(三兩)、附子(五錢)、鹿角膠(一兩)、枸杞子(三兩)、骨碎補(四兩)、補骨脂(二兩)。

研末,用蜜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天早上空腹服用三錢。

配合上方,用白前、射干、冬瓜子、杏仁各一錢,煎湯,睡前飽食後服用。

膏方:經書上說腎屬於足少陰經,其經脈直行支脈從腎上貫穿肝臟、膈肌,進入肺中,沿喉嚨,到達舌根;其支脈從肺出來絡於心,注入胸中,所以腎經動則咳嗽咳痰,氣喘吁吁,坐着想站起來,心慌意亂,像飢餓一樣。因為腎臟是人體的根本,是封藏精氣的根本,腎臟左右各一,一陰一陽,互相依存,才能生生不息。只有封藏不泄露,才能長壽無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