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天士曹仁伯何元長醫案》~ 葉天士醫案 (3)

回本書目錄

葉天士醫案 (3)

1. 三、冬溫門(十五方)

(案1)先因冬溫,真氣發泄,繼而驟冷,氣弱不收。此溫邪入肺為咳,肺失降也,《經》謂:右降之氣肺主之。而冬令溫暖失藏,水源自乏,無以生木,肝為風藏,氣升則內風鼓動,乘胃入膈,沖咽上巔。陽明中虛,其脈不立束筋骨、利關節之用。暗風閃爍,右肢腫痛不舉,《經》言「風勝為腫」也。

經後沖氣愈加,血液大耗,所以空動之地,虛風由是而旋。風而曰虛,則非辛散寒燥偏劑矣,是身中左升之氣都屬肝也。夫人身左右,陰陽之道路,倏升倏降,左右傾欹,不以陰陽造偏為理,則茫無頭緒矣。

桑葉,白杏仁沙參,蔗汁,胡麻,羚羊角玉竹,梨汁

(案2)今年冬溫不藏,平昔有痰嗽久矣。當此失納,溫邪深入宿飲,氣火上逆,堵塞清道。不寐、喘急之來,肺不思降也。擬仲景越婢大意,恐時賢之見不合,存之參考可也。

桂枝,杏仁,塊苓,石膏,米仁,白芍

(案3)冬溫咳嗆,胃壓窒痛。

桑葉,象貝,石膏,連翹,杏仁,紫菀,蔞皮,沙參

(案4)冬溫侵上為咳。

薄荷,沙參,杏仁,桑葉,象貝,川斛,元米湯煮。

(案5)陰虛不藏,冬溫,咳嗽無痰。

桑葉,象貝,石膏,沙參,杏仁,甘草,元米湯煮。

(案6)冬溫水虧,上焦熱熾。

生地,山藥澤瀉小麥,丹皮,茯苓,白芍,雞子黃

(案7)溫邪暮熱,由於陰虛陽浮。熱解無汗,不欲飲水,豈是陽經為病?冬令失藏,法從肝腎論治。

阿膠,生地炭,炙黑甘草,小麥,生白芍,炒麥冬

(案8)容色稍奪,脈形漸細,不知飢,不欲食,捫之不為熱,而自云熱,並不渴飲,間有寒慄之狀。此營衛不振,當治中焦。

人參乾薑,益智,茯苓,木瓜,白芍

(案9)著右臥,稱甚氣悶。陽明氣未全降,宜補土降逆。

人參,旋覆花,生白芍,茯苓,代赭石,南棗肉

(案10)藏真下虛,陽遂上冒。胃不知飢,連翹突腫,巔頂麻痹。素多郁遏,驟難溫補,況冬令失藏,熱邪易入。姑擬輕劑鹹苦,軟結開降,俾厥陰、陽明稍和,另為損益調理。

黃芩,川斛,山楂牡蠣,蔞皮,木瓜

(案11)冬溫失藏,肝木反泄,陽明脈虛,血海不按期而經下,乃體不足、用太過之象。法當辛酸甘劑而和肝之陰陽,苦降走泄不但妨胃,更劫耗矣。

茯神,柏仁,枸杞,炙草,白芍,桂圓

(案12)腎虛,溫邪內侵,形神消爍,廢食忘寢,臨晚寒熱得汗而解。議用復脈法。

復脈湯去姜,加芍

(案13)脈左搏右細,顴赤,氣喘,昨夜大便後汗泄,竟夕不安。冬溫伏熱,陰衰陽冒之象,最為重症。

生地炭,炒麥冬,蔗汁,炙甘草,生白芍

(案14)冬溫失藏,少陰水虧熱伏,腎病傳肝,內風挾熱爍精,筋遂牽掣痿癖,陽上鬱冒,神昏,語言難出。病名溫邪,變成痙厥,在不治之條。素叨相好,勉擬鎮肝滋腎熄風。

生地,青鉛,黃柏烏梅,白芍,遠志

(案15)腎虛,熱迫陰傷,飢不欲食。宗仲景邪少虛多,治以甘藥法。

炙草,生地,麥冬,桂枝,人參,麻仁

2. 四、瘧疾門(五十七方)

(案1)冬月伏邪,至春發為溫瘧。汗出不解,非新感可知。脈虛,先有遺症,最忌耗散真氣,和正解邪為穩。

桂枝,枯芩,杏仁白芍草果桔梗

(案2)瘧邪由四末交會中焦,胃獨受其侮克,故煩渴,脘悶不飢,今日舌絳、便溏。陰氣先傷,陽邪未盡。宜芩芍和里,益以瀉木邪、救胃陰。

黃芩烏梅,丹皮,白芍,青蒿,蔻仁

(案3)陰瘧,脈沉,微背寒,肢冷,食入則脘中痞滿。此陽氣傷極,春深木旺,恐變腫脹。藥宜理中兼理下焦,毋得祛瘧治邪。

桂枝,人參生薑附子,塊苓,大棗

(案4)瘧發經月後,易生嗔怒,春令內應肝膽,其用太過,其體尤虛,所以自覺餒怯。考仲景:一月瘧未痊期,血氣凝結中必有瘕聚,名曰瘧母。母者,瘧邪病根也。鱉甲煎丸主之。使氣血流通,無容留蘊矣。

鱉甲煎

空心服七丸,日三服。

(案5)陰瘧三年不愈,下虛遺泄。

蜀漆牡蠣,炙草,龍骨,桂枝,炙黃耆

(案6)陰瘧久虛。

黃耆,生薑,甘草當歸,人參,廣皮,柴胡,附子,白朮升麻,大棗

(案7)溫邪陰傷,足熱,陽亢。病發日早。

生地,塊苓,人參,鱉甲,丹皮,澤瀉,白芍

(案8)熱邪入肺,為溫瘧。

桂枝,知母,粳米,石膏,甘草

(案9)溫瘧,舌絳而堅。

青蒿,鱉甲,黃芩,橘紅,知母,半夏,甘草,丹皮

(案10)體虛溫瘧,當從和解。發散、沉重、傷下之劑例在禁條。

桂枝,白芍,蔻仁,花粉,黃芩,半曲,橘紅,杏仁

(案11)寒熱由四末以迫劫胃汁,是以病餘不飢不食,叨叨汗泄。當養胃生津,以俟充復。

人參,茯神,白芍,麥冬,麻仁,卷竹葉

(案12)勞怯一年,近日頭脹、潮熱、口渴,乃暑熱深入,為癉瘧也。《金匱》云陰氣先傷,陽氣獨發為病。不必發散、消導,再傷正氣,但以生津和陽,使營衛和而熱自熄。

鱉甲,沙參,烏梅,知母,麥冬,白芍

(案13)陰虛之體,冷熱失調為瘧,寒熱重傷胃汁,嘔吐。但夏至後為病暑,惟宜生津和陽,以安胃口,勿徒消克。

知母,橘紅,卷竹葉,木瓜,半夏,金斛

(案14)津傷復瘧,寒熱煩渴。

桂枝,知母,甘草,石膏,花粉,粳米

(案15)脈弦如刃,煩渴,脘痞,嘔吐,蛔蟲上越。此胃氣已虛,暑熱復入三焦,濁氣乘逆,況病後調養失宜,本虛標實。姑進安胃降逆,冀得嘔逆緩而氣道稍順,再適。

安蛔丸加減:黃連,川椒,生薑,烏梅,白芍,枳實

(案16)暑熱未退,胃氣已虛,蛔逆中痞,嘔吐涎沫。是厥陰犯胃,胃氣有欲倒之象。進安胃治之。

烏梅,人參,黃柏細辛乾薑,當歸,川椒,附子,桂枝,黃連

(案17)進安胃法,嘔吐稍緩,夜寐神識不寧,辰前寒戰畏冷。如此寒熱交加,陰陽受戕,能無失散之形?姑擬救逆法,鎮攝陰陽,得安其位,然後病機可減。

龍骨,桂枝,人參,牡蠣,白芍,蜀漆

(案18)交寅卯而手臂皆冷,脾陽失運顯然。至午前復溫,以陽旺於日中也。故雖進稀粥,脘中亦為痞悶。議進治中陽,健運中焦,使肝邪不欺侮中宮,皆因瘧利之病多由脾弱也。

人參,木瓜,半曲,塊苓,烏梅,益智,廣皮,澤瀉

(案19)瘧後胃虛,客氣易逆,嘔吐涎沫。進以養胃泄肝。

人參,半曲,烏梅,龍骨,桂枝,橘白,白芍,牡蠣

(案20)脈弦遲,形寒,神倦。得之憂思驚恐,衛外陽氣暴折,陰寒不正之氣得以外襲,將有痎瘧病機。宜靜攝護陽,庶不致外邪深入為害。

桂枝,甘草,飴糖,牡蠣,白芍,大棗,當歸

(案21)形色脈診俱虛,寒熱劫耗胃汁,脘中不知飢餓,二便皆覺不爽。徒進清涼克消,中宮更加坐困。考古暑病,凡旬日不解,必當酸泄以蘇胃汁。元虛之體,恐滋變病。

牡蠣,烏梅,桂枝,白芍,蜀漆,大棗

病勢已衰,可無變病矣。

白芍,龍骨,烏梅,桂枝,牡蠣,蜀漆

(案22)脈弦,口渴。少陽寒熱乘胃,劫津。可與小柴胡湯和以解邪。

柴胡湯去半夏,加白芍、知母

(案23)脈左弦右軟,寒熱漸早,渴喜熱飲。此胃津日損,木火尚熾。生津養胃,和以達邪。

人參,柴胡,烏梅,橘紅,麥冬,黃芩,白芍,知母

寒熱依然,藥以和中清泄。

生鱉甲,丹皮,烏梅,草果,炒桃仁,知母,白芍

又方:人參,烏梅,塊苓,金斛,黃連,知母

(案24)飢飽不知,大便溏泄三次。寒熱犯中,脾胃不和。未宜純補,議用四獸飲意。

人參,炙草,木瓜,茯苓,廣皮,草果

(案25)脈虛,暴熱氣衰,元無歸依,為浮熱。知飢甘谷,里無留滯。病後調理,兩攝陰陽為主。

人參,茯神,生地,炙草,麥冬,棗仁,白芍

(案26)但熱無寒,咳嗽微嘔,周身疼痛。此為溫瘧,伏邪日久,由肺經而發。宗仲景桂枝白虎湯治之。

桂枝白虎湯

(案27)暑熱遠行,熱由口鼻而入,犯之上中,分布營衛,故為寒熱瘧疾。當淡薄食物,清肅胃氣。藥投涼解芳香,或甘寒生津,皆可療此。奈何發散以祛寒,不知口鼻受熱與皮膚受寒發汗迥別。治之不效,肆行滋補,參、朮、耆、地,黏膩中宮,肺氣壅閉,胃中滯凝,腫脹自上至下,一身氣機不通,張戴人所謂邪得補而熱盛,如養寇殃良之比。但病久形寒,而再為攻逐,又慮正氣之垂絕。

故改湯為丸,丸者緩也,使中焦得疏,漸漸轉運,升降得宣,六腑有再通之理,腑通則經脈之氣無有不通者矣。每日進丹溪保和丸

丸方:山楂,茯苓,陳皮萊菔子,神麯,半夏,連翹,面和丸。

(案28)初診:洗浴後寒熱,營衛損。用建中法。

人參,歸身,桂枝,蜜姜,黃耆,白芍,甘草,大棗

二診:陽氣發泄,寒熱,脈大。

人參,桂枝,龍骨,白芍,蜀漆,牡蠣

八診:從來通則不痛。通者,非流氣下奪之謂,作通陰、通陽訓則可。閱《內經》論痛,都因寒客。今脈左搏而大,氣墜便不爽,究是肝氣不疏泄。議用辛甘酸甘緩,兩和體用。

茴香炒當歸,生白芍,另用參湯送藥進。

(案29)面赤,口渴,脈大而空。勞倦挾痰,不可純作時感治。

桂枝,炙草,大棗,白芍,生薑,淡芩

(案30)脈空搏,面赤,舌白,消渴,汗出,晝夜不已,兩足畏冷,寒熱漸遲。此積勞陽虛,外邪易陷,本虛表熱,復加柴、葛,加消導,謂之劫津。仍宜和營主治。

當歸,白芍,生薑,桂枝,炙草,大棗

(案31)外寒勢緩,內熱勢甚,此少陽木火迫劫胃汁,脘中津衰,熱蒸痰飲。倘飲水過多,中焦不運,恐為水結。仿白虎之法,不泥其方,以示勿太過耳。

鮮竹葉,滑石,烏梅,麥冬,知母,白芍

(案32)胃為肝陽擾動,沖氣如呃熱,時煩躁不眠,純屬裡症。法當酸苦泄熱,俾陽明漸和。

卷竹葉,知母,烏梅,淡芩,生鱉甲,丹皮,白芍

(案33)胃虛,熱氣上行,故覺氣塞。當養陰生津,使陽和則邪清。積勞有年之體,甘寒為宜。

病機,七診:鱉甲煎丸七粒,日三服,白湯下。

(案34)夏暑久菀,為癉瘧。熱勝則五心煩熱,多咳。故薄味清養,自能向愈。甘寒除熱生津為法。

沙參,竹葉,甘草,杏仁,麥冬,花粉

(案35)脈虛,寒熱,食少,色奪。乃夏秋暑熱為瘧,久延陰傷,木火內灼,喉痛。

卷竹葉,麥仁,烏梅,炒麥冬,木瓜,白芍

(案36)牝瘧,寒多,內熱,心悸。

麻黃,杏仁,黃芩,雲母石,桂枝,甘草,牡蠣

(案37)厥陰陰瘧不止,能食。

熟地,龍骨,五味子,蓯蓉,牡蠣,鹿角霜

(案38)陰瘧四月,汗泄,下焦腫。

附子,白朮,細辛,澤瀉,朝服八味丸

(案39)伏暑至深秋,寒熱為瘧,犯胃,胃絡受傷,則嘔吐失血。

竹茹,橘紅,蔻仁,滑石,黃芩,杏仁

(案40)瘧發二旬不解,寒多熱少,是為牝瘧。進牡蠣散

龍骨,蜀漆,白芍,大棗,牡蠣,雲母,肉桂,炙草

(案41)陰瘧發於足太陰經。先進柴胡薑桂湯

柴胡,乾薑,花粉,甘草,桂枝,牡蠣,黃芩

(案42)產後下虛,痢止為瘧,是營衛交損,況色脈並非外感,補劑並進不應,由治錯亂。《經》云:「陽維為病苦寒熱。」

人參,當歸,炮姜,桂枝,炙草,鹿角

(案43)暑風入肺,為癉瘧。《金匱》謂「陽氣獨發」,嘉言云:「體陰素虛,而所伏熱氣日久入血室兮。」陰虛陽冒,上焦清竅皆蒙,胃陽失和不納,易痞,究竟伏邪未去。凡苦辛疏滯,皆屬禁例。夫上實下虛,有客邪留著,鎮降決不應手。仿徐之才「輕可去實」之條,分別氣血,以宣之、逐之。

犀角,連翹,鮮荷葉汁,元參,通草,鮮竹葉

(案44)脈如平人,但熱不寒,煩渴,身疼,時嘔。此溫瘧也。仲景有桂枝白虎一法,一劑知,二劑已也。

桂枝,知母,粳米,石膏,甘草

(案45)長齋有年,脾胃久虛,瘧由四末,必由中焦,血海隸於陽明,苦降辛散必傷胃系。雖天癸久絕,病邪、藥味擾動血絡,是為暴崩欲脫。閱醫:童便、阿膠,味鹹滑潤,大便溏泄,豈宜潤下?即熟地、五味,補斂陰液,咽湯停脘,少頃欲盡。滋膩酸濁之藥,下焦未得其益,中焦先已受戕。

議仲景理中湯,血脫有益氣之治,坤土和順旋轉,希圖中流砥柱。倘得知味納穀,是為轉機。重證之尤,勿得輕視。

人參,焦於術,炙草,茯苓,炮薑炭

(案46)痰哮觸外邪而發,坐不得臥,腎病為多,以風寒必客太陽,體弱內侵少陰矣。若夫暑濕熱氣觸自口鼻,背部瘍癤乃鼻竅應肺,是手太陰經受邪,辛涼氣清之藥可解。以肺欲辛,其象上懸,氣味沉重則藥力下走,而肺邪不解。然夏病入冬,氣候迭更,熱邪久而深入,氣血日被損傷。

滋清如膠、地,搜逐如鱉甲煎丸無如。不獨陰虧,八脈氣衰,為寒為熱,病形漸延損怯。火升喉痛,上熱緩必下熱熾,此剛藥難投,柔溫之養佐通奇脈定議。

生鹿角霜,炒焦枸杞,沙苑蒺藜,炒焦歸身,炒熟地炭,塊白茯苓

(案47)瘕泄,下冷,熱升。議通攝督任之散越。

鹿角霜,龜板,熟地,補骨脂石蓮,塊苓

(案48)久瘧,針挑汗出乃止。經脈邪去,絡脈邪留,脅下遂結瘧母,按之堅,形高突。四年帶病,仍然能食、便通,其結聚不在腸胃,藥下咽入腸、入胃不效,蓋絡脈附於腑之外廓耳。

生鱉甲(去衣,四兩),五靈脂(燒至煙盡為度,二兩),辰砂(水飛,忌見火,五錢),穿山甲(炙脆,二兩),麝香(另研,忌見火,五錢)

上藥各研淨末,加入阿魏一兩,同搗,和丸,飢時服二錢。

(案49)積勞傷陽,哀慼動藏,重重內損。其夏伏邪已深在重圍,此從陰經而來,朱漢老非治時邪,病人服藥雲安,溫藥助陽也。考三陰而投溫補扶正,所謂托邪。知母入咽既呃,陽明之陽幾微。不飢不寐,陽不流行,三焦困、脾胃憊矣!肛墜,屬陰傷氣陷,難任純剛之劑。

人參,當歸,草果,麋角,炮姜,厚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