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天士曹仁伯何元長醫案》~ 葉天士醫案 (2)
葉天士醫案 (2)
1. 二、夏暑門
(附濕溫時疫,五十七方)
(案1)本系勞倦氣虛之體,當此暴熱,熱從口鼻而受,竟走中道。《經》云:「氣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」暑熱蒸迫,胃津日槁,陽升不寐,喘促口乾,前板齒燥,刻欲昏冒矣。甘寒生津益氣,一定之理。
人參,知母,甘草,麥冬,石膏,粳米,竹葉
(案2)古人以痙、暑、濕列於一門,皆暑月病,不與感冒同法。謂熱爍在裡,筋急牽強,藥取酸苦、清降、和陽,兼柔其筋。奈非世俗所議。
白話文:
這類體質的人平時就容易疲勞,氣虛體弱,現在遇到酷暑,熱氣從口鼻進入,直達身體的中部。古書中說:「氣虛的人容易因為暑氣而發熱。」暑熱蒸烤著身體,胃液越來越乾涸,陽氣上升導致難以入睡,呼吸急促口乾舌燥,前牙齒感覺乾燥,快要昏迷了。因此,要用甘寒的藥物滋陰生津,益氣固本,這是治療的根本之道。
黃連,木瓜,白芍,烏梅,黃芩
(案3)長夏脾胃主乎氣候,暑濕氣自口入膜原,以入中宮,脾胃受困,正氣已餒,勉進飲食,氣機呆鈍,清濁失職,郁遏於中,少火皆為壯火。欲噯不得,心中熱,思冷飲,坐起即頭焮旋欲暈,形骸疲倦無力,皆壯火熱氣、內風旋之象。藥餌效與不效在易,而平居調護工夫須自為琢磨,冀免小愈病加之累,屢經反復,再無復元之日。古人因病損真,生氣不來,深慮及此。
白話文:
夏天時節,脾胃最容易受到影響,暑熱濕氣會從嘴巴進入體內,進而影響到脾胃。脾胃受困,正氣衰弱,勉強吃飯也難消化,體內氣機呆滯,清濁不分,鬱結在體內,即使一點點火氣也感覺很大。想打嗝卻打不出來,心裡發熱,很想喝冰涼的飲料,坐起來就頭昏腦脹,身體疲倦無力,這些都是熱氣內風造成的。用藥治病很容易,但平時要注意養護,才能避免病情反复,拖垮身體。古人知道疾病會損傷元氣,造成生氣不足,所以特別重視日常調養。
人參,生白芍,烏梅,醋炒半夏,黃連,鬱金汁,枳實汁
(案4)暑熱由中而受,不可表散。
藿梗,橘紅,木瓜,絲瓜葉,黃芩,杏仁,蔻仁
(案5)暑熱消爍胃汁,口渴,不飢。議以制木和胃。
麥冬,白芍,半曲,橘紅,烏梅,省頭草
(案6)暑風,頭脹,口渴,身熱,嘔痰,脈弦。防瘧。
香薷,橘紅,花粉,蘇梗,杏仁,川貝
白話文:
人参、生白芍、乌梅、醋炒半夏、黄连、郁金汁、枳实汁。暑热由内而生,不可表散。藿梗、橘红、木瓜、丝瓜叶、黄芩、杏仁、蔻仁。暑热伤耗胃液,口渴,不饿,宜用制木和胃。麦冬、白芍、半曲、橘红、乌梅、省头草。暑风引起头胀、口渴、身热、呕吐痰液,脉象弦紧,预防疟疾。香薷、橘红、花粉、苏梗、杏仁、川贝。
(案7)暑風未變成瘧,欲嘔,脘痹,氣喘。乃上焦受病,正氣久虛。無發散消導、更通大便之理,此乃口鼻受氣,與風寒停食不相侔者。
蘇梗,黃芩,厚朴,花粉,蔻仁,杏仁
(案8)暑邪在上,清空諸竅熱,嗆咳痰,氣促。當清肺熱。
淡芩,鬱金,竹葉,杏仁,川貝,連翹
(案9)潮熱,煩渴,欲得冷飲。暑爍津液,故發疹、唇瘡不足盡其邪,理進清氣熱、通營衛。
桂枝,知母,甘草,石膏,麥冬,粳米
(案10)熱傷肺氣,煩渴,便閉。但暑病忌下,尚宜甘寒生津。候王先生裁教。
白話文:
暑熱侵入體內,尚未發展成瘧疾,病人感到想吐、胸悶、喘不過氣。這是上焦受病,正氣長期虛弱所致。不應使用發散消導、通便的藥物,因為這是口鼻吸入暑氣,與風寒停食的病症不同。
可用蘇梗、黃芩、厚朴、花粉、蔻仁、杏仁治療。
暑邪在上焦,使五官孔竅發熱,出現咳嗽、痰多、呼吸急促。應當清熱解毒。
可用淡芩、鬱金、竹葉、杏仁、川貝、連翹治療。
病人出現潮熱、口渴,想喝冷飲。暑氣傷耗津液,所以即使出現疹子、唇瘡,也無法完全去除暑邪,應當清熱解暑,通暢營衛。
可用桂枝、知母、甘草、石膏、麥冬、粳米治療。
暑熱傷損肺氣,導致口渴、便秘。但暑病忌諱瀉下,應該用甘寒生津的藥物治療。待王先生指點。
竹葉,人參,麥冬,粳米,石膏,甘草,玉竹
(案11)氣熱劫津,煩渴,安寐則減,此虛象也。況咳嗽百日,肺氣大虧,此益氣生津諒不可少,勿以拘宿垢未下致因循也。
人參,木瓜,捲心竹葉,麥冬,麥芽
(案12)暑熱傷氣,形神日減,汗泄則煩倦,氣浮面腫。夏月正在氣泄,當治後天。
人參,神麯,煨葛根,黃柏,澤瀉,小川連,麥冬,麥芽,瘛瘲
(案13)暑風不解,身痛,熱渴而嘔,水結之象。
白話文:
竹葉、人參、麥冬、粳米、石膏、甘草、玉竹,用來治療氣熱傷津,導致口渴、睡著後症狀減輕的虛象。病人咳嗽百日,肺氣虛弱,這時益氣生津不可或缺,不要因為拘泥於宿疾未下而遲疑不決。
人參、木瓜、捲心竹葉、麥冬、麥芽,用來治療暑熱傷氣,導致精神萎靡、出汗後疲倦、氣虛面腫的症狀。夏季正是氣泄之時,應當滋養後天之氣。
人參、神麴、煨葛根、黃柏、澤瀉、小川連、麥冬、麥芽,用來治療暑風不退,伴隨身體疼痛、口渴嘔吐、水腫的症狀。
藿香,橘紅,木瓜,半夏,厚朴,杏仁,蔻仁,花粉
(案14)暑風,發熱,氣促。
淡芩,橘紅,絲瓜葉,通草,杏仁,益元散
(案15)潮熱,耳聾,汗出,神識昏冒,脈細數,下垂入尺。壯年熱病,脈神若是之衰,怕其昏厥在邇,以上實下虛故也。擬復脈法。
人參,麥冬,麻仁,蔗汁,阿膠,甘草,大棗
(案16)脈右弦,中痞。暑邪入里,三焦俱病,況發汗後熱不解,其病不在表可知矣。進苦勝於辛方法。
白話文:
藿香、橘紅、木瓜、半夏、厚朴、杏仁、蔻仁、花粉,用於治療暑熱引起的發燒、呼吸急促。
淡芩、橘紅、絲瓜葉、通草、杏仁、益元散,用於治療暑熱引起的潮熱、耳聾、出汗、神志不清、脈搏細數且下垂。壯年人患熱病,脈象衰弱,容易昏厥,這是實上虛下之症,可以用復脈法治療。
人參、麥冬、麻仁、蔗汁、阿膠、甘草、大棗,用於復脈。
脈搏右邊弦緊,腹部脹滿,是暑邪入侵內臟,三焦都病變了,而且發汗後熱度不退,說明病症不在體表。要用苦寒勝過辛溫的方法治療。
黃芩,金斛,杏仁,廣皮白,草果,花粉,桔梗
(案17)痧不外透,火鬱於肺,肺脹則喘,口渴,頻煩。熱邪在上,況發厥如驚,尤屬熱象。辛寒解利鬱熱,從《內經》「夏至後為病暑」治。
紫菀,黑梔,木通,石膏,牛蒡,蘆根,黃芩,杏仁,連翹
(案18)頭脹,脘悶微痛,渴喜飲水,下咽則嘔,煩熱無寐,大便微溏不爽。此暑熱從口鼻而入,竟走三焦,清濁為阻,營衛不行。是以發散消導毫無取效,徒令克爍胃汁,所嘔煩不已。法宜苦降和陽。
白話文:
黃芩、金斛、杏仁、廣皮白、草果、花粉、桔梗。
痧氣無法透出體外,熱氣鬱結在肺部,肺部脹滿就會喘不過氣,口渴,頻頻感到煩躁。熱邪在上,更出現像驚厥一樣的症狀,這都是熱症的表現。用辛寒解利的方法來疏解鬱熱,這是根據《內經》中「夏至後為病暑」的治療原則。
紫菀、黑梔、木通、石膏、牛蒡、蘆根、黃芩、杏仁、連翹。
頭部脹痛,胸口悶悶的微痛,口渴想喝水,但一喝水就嘔吐,煩躁難安,睡不着覺,大便稀軟不成形。這是暑熱從口鼻進入,一直蔓延到三焦,導致清濁之氣阻塞,營衛之氣不能流通。因此,用發散和消導的方法都無效,反而會損傷胃液,導致嘔吐和煩躁加重。應該用苦寒降火,和解陽氣的方法來治療。
黃芩,橘紅,蔻仁,花粉,杏仁,鬱金汁,半曲,竹茹,枳實汁
(案19)暑熱多日,深入血中,所以衄血,熱泄身涼,頃診脈弦左搏。連日嘔逆,胃氣受戕,而發散、消食多是劫耗胃汁之物,幾日傷觸為霍然之理,意者變瘧,或旬日不曉飢餓,竟有諸也。
竹茹,花粉,犀角,橘紅,杏仁,鬱金汁,丹皮,半曲
(案20)熱深日多,至於動血。血屬陰象,主乎養胎,邪熱杜仲,胎元難固,此變病有諸,況嘔家最多傷胎,今脘痞、潮熱為病證,若從攻病,置胎氣而不理,非也!
白話文:
天氣炎熱多日,暑氣深入血液,導致鼻出血。熱氣消散,身體涼爽,最近把脈發現脈象弦緊,左邊跳動。連日嘔吐,胃氣受損,而發散、消食的藥物大多會損耗胃液,連續幾日傷及胃氣,就會出現突然發病的情況。有可能會轉變成瘧疾,或者十天內不感到飢餓,這些都有可能發生。
天氣炎熱持續多日,導致出血。血液屬於陰性,主導孕育胎兒,邪熱侵襲,胎元難以穩固,這就可能導致疾病變化,何況嘔吐的人最容易傷及胎氣,現在病人有脘腹痞悶、潮熱的病症,如果只從攻治疾病的角度出發,而置胎氣於不顧,那就不對了。
黃芩,黃連,知母,白芍,烏梅,枳實汁
(案21)脈左數,下重,熱入血中,恐胎元難保。暮夜熱煩無寐,亦是陰傷。太僕經云:寒之不寒,是無水也,當益其陰。今衄血又來,應減氣辛耗散之劑,仿苦寒佐以鹹寒為法。
黃芩,黃連,元參,白芍,知母,人中白
(案22)脈形細小搏數,舌刺,肌燥,津液告涸,嘔逆煩冤,食粥乃定。胃氣已虛,慮有變症。清熱安胎為主,而養胃兼之。
黃連,竹茹,麥冬,條芩,知母,元參
(案23)心中熱,口生刺,暮夜煩躁覺熱,嘔逆,觸動少腹一團。熱熾陰傷,胎元未能穩保,頻頻叮嚀主家,視參如毒,奈何?與王先生再議他法。
白話文:
病人脈象左邊跳動頻數,下焦沉重,熱邪已經侵入血液,恐怕胎兒難以保住。晚上熱得煩躁,睡不著覺,也是陰虛所致。太僕經說:“寒而不寒,是因為無水。”應該滋養陰液。現在又流鼻血,應該減少辛溫耗散的藥物,採用苦寒佐以鹹寒的治療方法。
方劑:黃芩、黃連、元參、白芍、知母、人中白。
病人脈象細小而跳動頻數,舌頭乾澀,身體乾燥,津液枯竭,嘔吐,煩躁,喝粥才緩解。胃氣虛弱,擔心會有變化。治療以清熱安胎為主,同時還要養胃。
方劑:黃連、竹茹、麥冬、黃芩、知母、元參。
病人心中發熱,口舌乾燥,晚上煩躁,感覺發熱,嘔吐,觸摸下腹部有一團硬塊。熱邪熾盛,陰液受損,胎兒尚未穩固,不斷叮囑病人家人,把參當成毒藥,卻無可奈何。與王先生再次商議其他治療方法。
生地炭,知母,茯苓,天冬,阿膠,川斛
(案24)陰虛之體,遇夏氣泄越,元氣受傷,神倦,不耐煩勞。復因暑邪竊踞中宮,遂致胃不知飢,口不知味,或噁心,或噯氣,腹鳴微痛,豈非病在中焦?延久三焦俱困,恐有瘧疾之虞。宜安閒調攝,旬日可安。進溫膽法治之。
竹茹,半曲,金斛,鬱金,烏梅,廣皮,木瓜
(案25)煩渴,耳聾,但熱無寒,微嘔,胸腹痞脹。此暑熱由口鼻入,三焦受濁,營衛不通,寤不成寐。為期半月,熱深入陰,防其瘛瘲發厥。
桂枝,知母,粳米,石膏,甘草
白話文:
生地炭、知母、茯苓、天冬、阿膠、川斛。陰虛體質的人,遇到夏季炎熱容易耗損元氣,導致精神倦怠,容易疲勞。再加上暑邪侵犯中焦,會出現胃口不好,吃東西沒味道,噁心、噯氣、肚子咕嚕咕嚕響、輕微疼痛等症狀。這說明病症主要在中焦。如果拖延時間久了,三焦都會受累,甚至可能出現瘧疾。建議患者放鬆心情,注意調養,十天左右就能恢復。可以用溫膽湯來治療。
竹茹、半夏、金斛、鬱金、烏梅、廣皮、木瓜。患者感到口渴、耳聾、只覺得熱不覺得冷,稍微想吐,胸腹脹滿。這是暑熱從口鼻進入,導致三焦受到濁氣侵襲,營衛氣血不通暢,無法安然入睡。如果持續半個月,熱氣會深入陰分,要預防發作瘛瘲和厥逆。
桂枝、知母、粳米、石膏、甘草。
(案26)冒暑伏熱,引飲過多,脾胃既受寒濕,陽氣抑鬱,不主旋轉,遂痞悶欲嘔。古人以大順散溫中下氣為治。
杏仁,半夏,桂心,茯苓,炙草,乾薑
(案27)脈形略起,按之短澀。進溫中下氣,似乎閃爍欲動,知陽微氣結有形,非真食滯重著之物。愚見不用寒涼犯胃,以肥人之病,慮虛其陽,矧夏月陰氣在裡,里之有形,便是濁陰。《內經》云:諸痛為寒內客。今暑熱交迫,理無外寒,然口食涼茶瓜果,此水寒人脘,未能即為熱。
素因脾胃陽弱,以致津液不運,自有煩渴。再驗舌色,未必定以實熱。但以辛香開氣分之屬,可以醒陽,可以宣濁,上下分布,病機自減。高明採取如何?
白話文:
夏天酷热,大量喝冷饮,脾胃受寒湿侵袭,阳气郁结,不能正常运转,导致胸闷欲呕。古人用大顺散温中下气来治疗。大顺散由杏仁、半夏、桂心、茯苓、炙草、干姜组成。
病人脉象微弱,按之短涩。服用温中下气药后,脉象似乎跳动了一下,说明阳气微弱,气结成形,并非真食物积滞。我认为不宜使用寒凉药物损伤脾胃,因为病人本身阳气虚弱,夏天阴气内盛,里边有形的东西就是浊阴。《内经》说:“诸痛为寒内客。”现在暑热交迫,不可能是外寒,但病人食用了凉茶瓜果,这些寒凉之物损伤脾胃,不能立即转为热。
病人本来脾胃阳气不足,导致津液不运,才会口渴。再观察舌苔,不一定就是实热。但辛香开气类药物可以醒阳,可以宣散浊气,上下调理,病症自然减轻。高明医师,您看如何?
川樸,杏仁,茯苓,半夏,蔻仁,鬱金汁
病勢稍減矣。
金鈴子,茯苓,桂枝,吳萸,半夏
病減六七,胃中清氣未旋,津液未肯分布,故口渴喜飲,豈是實火?當以梅餅蘇胃生津,午後進四磨飲一次。
人參汁,鬱金汁,桔梗汁,烏藥汁
(案28)陽虛體豐,夏熱耗氣,胃弱不納、不飢。此九竅不和,都胃病矣。法當鎮逆理中,略佐苦降。以胃為陽土,氣下降為順耳。
人參汁,乾薑,黃連,代赭石,茯苓,白芍
(案29)脈微,陰濁上潛。與真武湯治之。
白話文:
川樸、杏仁、茯苓、半夏、蔻仁、鬱金汁,病情稍微減輕了。金鈴子、茯苓、桂枝、吳萸、半夏,病減六七成,但胃中清氣尚未恢復,津液也不願分布,所以口渴喜飲,這並非實火。應該以梅餅蘇胃生津,下午喝一次四磨飲。人參汁、鬱金汁、桔梗汁、烏藥汁。
(案28)陽虛體豐,夏季炎熱耗氣,胃弱不納,不飢。這是九竅不和,都是胃病。治療方法應該鎮逆理中,略微佐以苦降。以胃為陽土,氣下降為順。
人參汁、乾薑、黃連、代赭石、茯苓、白芍。
(案29)脈微,陰濁上潛。用真武湯治療。
人參,附子,生薑,茯苓,白芍
真武法二日,脘中似有飢意,其為陽微結痞無疑。陰濁得瀉,即當溫養太陰,使脾陽鼓動健運,冀其納穀安然。用治中法。
人參,乾薑,木瓜,茯苓,廣皮白,益智仁
(案30)痧為熱穢之氣,必由口鼻流著中焦,濁氣阻撓升降,所以痛躁,得砭刺泄之,營衛流行而痛減。究竟裡熱尚未全清,六腑由少腹以通為用之旨,煩躁哭泣都令身氣有升無降,復有腹痛、身熱,均屬陽逆。法當酸苦之屬以泄其熱。苟調理不固,長夏久痛,或為積利,或胃衰為蛔厥,此不專科者未易曉也。
白話文:
人參、附子、生薑、茯苓、白芍。
真武湯服用兩天後,患者感覺胃中似有飢餓感,這顯然是陽氣微弱導致痞塊形成的症狀。陰濁之氣已得宣洩,接下來應當溫養脾胃,使脾陽鼓動,運化功能恢復,以期患者能正常進食。因此,應使用治中之法。
人參、乾薑、木瓜、茯苓、廣皮白、益智仁。
痧症是由熱邪之氣所致,必然經由口鼻進入中焦,濁氣阻礙氣機升降,導致疼痛和煩躁。通過砭石刺血瀉熱,營衛氣血流通,疼痛減輕。然而,體內熱邪尚未完全清除,六腑的氣機由少腹通往全身,煩躁哭泣導致氣機上浮不降,又伴隨腹痛和發熱,這些都是陽氣逆亂的表現。應當使用酸苦之味來瀉熱。若調理不當,夏季久病,可能導致積食、腹瀉,或因脾胃虛弱而出現蛔厥,這就不是一般醫者所能輕易理解的了。
川楝,黃芩,楂炭,黃連,白芍,烏梅
邪熱未清,病勢依然。
竹葉,黃芩,六一散,生白芍,先用椒梅湯涼服。
(案31)癉瘧,陽氣獨發,陰傷不得汗也。
青蒿,知母,丹皮,黃芩,白芍,楂肉
(案32)表熱勢和,腹痛,瀉下白積。明是濕熱內侵腸胃,真氣不主宣暢。診得脈堅搏,睡臥露睛,神已先怯。稚年久延,慮有風搐之變。既微微嘔惡,胃氣亦弱。議酸苦泄熱之中佐以輔正為治。候高明體認裁之。
烏梅,黃連,藿香,白芍,炒楂,人參
白話文:
川楝、黃芩、楂炭、黃連、白芍、烏梅,邪熱尚未消除,病情依然持續。使用竹葉、黃芩、六一散、生白芍,先用椒梅湯涼服。
(案例31)癉瘧,陽氣獨發,陰傷不得汗出。
青蒿、知母、丹皮、黃芩、白芍、楂肉。
(案例32)表熱勢和,腹痛,瀉下白積。顯然是濕熱內侵腸胃,真氣無法正常運作。診脈堅搏,睡覺時露睛,精神已經先怯。年幼久病,擔心會有風搐的變化。又微微嘔惡,胃氣也弱。考慮用酸苦泄熱,同時輔助正氣來治療。待高明醫師辨證裁決。
烏梅、黃連、藿香、白芍、炒楂、人參。
(案33)暮夜神躁,邪在陰中血分。腸中滯痛,有氣滯、血滯之意,未必即指為食滯。拙擬酸苦者,無非清血中之熱,約之使里。參以輔正,楂以宣血,暑熱正用之法。前代張鳳逵彙集暑門,申明熱由中道而傷氣,胃受辛散苦藥,必濟以酸味,生津醒胃旨哉!當仿其法,勿惑。
人參,黃連,桂枝,烏梅,白芍,牡蠣
(案34)久虛之體,客氣易於乘襲。近因暑熱,穢氣所觸,中宮不和,升降失節。宜先進六和湯。
上耆,川斷,建蓮,懷藥,杜仲,芡實
白話文:
晚上睡不好,精神煩躁,病邪在陰血中。腸道疼痛,可能是氣滯血瘀,不一定是食物積滯。我認為用酸苦的藥,可以清熱解毒,使裡氣通暢。再加上補氣的藥物,以及活血化瘀的藥物,就能消除暑熱。前代的張鳳逵總結暑病的治療,指出熱邪從中焦侵入,傷了氣機。胃受辛散苦藥的刺激,一定要用酸味藥物來滋潤生津,醒脾開胃,真是精妙啊!我們應該仿效他的方法,不要疑惑。
人參、黃連、桂枝、烏梅、白芍、牡蠣
長期虛弱的人,容易被外邪入侵。最近因為暑熱,感染了穢氣,導致中焦不和,升降失調。應該先服用六和湯。
上耆、川斷、建蓮、懷藥、杜仲、芡實
(案35)潮熱,耳聾,有似陽邪。診得脈空大,自利不渴,舌上粉苔,形枯色槁,豈是實症?議勞倦挾濕,從脾胃病治。
人參,益智仁,炮姜,茯苓,廣皮白,澤瀉
(案36)脈左搏大,右緩。夏秋熱氣從口鼻入,由膜原以分布脈絡。是時水穀腥膩助熱聚濕,《經》謂:濕勝則腫,熱爍為痛。所患著右脈反左盛,病久其邪深入於血分矣。《經》云:陽明之脈束筋骨以利機關。今躁痛夜劇,便秘未爽,且有渴飲,古稱九竅不和,多屬胃病,水穀氣內蒸,暑濕外侮,內外相搏,痹而不通。當思苦辛寒以宣之,宗河間法以俟備考。
滑石,寒水石,防己,萆薢,石膏,杏仁,用晚蠶沙一兩煎湯代水。
白話文:
案35
病人出現潮熱、耳聾,看起來像是陽邪作祟。診脈發現脈象空虛且大,病人腹瀉但沒有口渴,舌苔上覆蓋白色粉末,身形枯槁。這顯然不是實證,應該是勞累過度導致濕邪入侵,從脾胃方面治療。
**藥方:**人參、益智仁、炮姜、茯苓、廣皮白、澤瀉
案36
病人左脈搏動有力,右脈卻緩慢。夏秋季節,熱氣從口鼻進入,經由膜原分布到全身脈絡。此時,水穀腥膩容易助長熱氣,積聚濕邪。《經》上說:濕邪過盛則身體腫脹,熱邪灼傷則疼痛。病人右脈虛弱,左脈卻強盛,說明疾病已經持續很久,邪氣深入血分。《經》上說:陽明經脈連接筋骨,控制關節運動。病人現在躁動不安,夜間疼痛加劇,便秘尚未改善,還有口渴的症狀,古人稱之為九竅不和,多屬於胃病。水穀之氣內蒸,暑濕外邪入侵,內外相互搏鬥,導致氣血不通。應該考慮用辛寒苦味藥物宣通氣血,遵循河間派的方法治療,待觀察其效果。
**藥方:**滑石、寒水石、防己、萆薢、石膏、杏仁,晚上用蠶沙一兩煎湯代替水服用。
(案37)脈沉,目黃,氣喘,嗆嘔,脘悶,肢冷,潮熱,汗出略緩,少頃復熱,病九日不解,口乾,自利。此濕邪內勝為熱,三焦不通,夏伏至霜降而發,其病為重。
茵陳,茯苓,杏仁,草果,川樸,半夏,通草,鮮菖蒲
(案38)夏令伏邪至秋深而發,發汗不解,繼又泄瀉。此伏里之證,與暴感不同,所以表散、和解不能見效。病有四旬,脈細,搏如刃,面色削奪,裡熱口渴,舌白,病中遺泄。此久熱迫蒸,陰傷失守,苦藥燥損,津液日枯。因熱致病,醫不以河間三時法則,分三焦以逐邪,昧於從事陶節庵陋習,宜乎淹淹不已。
若不急為調治,久延虛損一途,古人所謂「因病致損」也,慎之!
白話文:
脈象沉伏,眼睛泛黃,氣喘吁吁,經常乾嘔,胸口悶脹,四肢冰冷,時而發熱,出汗緩慢,不久又發熱,病症持續九天未愈,口乾舌燥,經常腹瀉。這是濕邪內盛化熱,導致三焦不通暢,夏季伏藏的邪氣在霜降時節發作,病情嚴重。
治療用茵陳、茯苓、杏仁、草果、川樸、半夏、通草、鮮菖蒲等藥材。
夏季伏藏的邪氣在秋季深處發作,發汗後症狀未解,接著又腹瀉。這是伏藏在體內的病邪作祟,與一般的風寒感冒不同,所以表散和解的藥物無效。患者已經病了四十天,脈象細弱,像刀刃般跳動,面色憔悴,內熱口渴,舌苔白,病中還遺精。這是長期熱邪蒸灼,導致陰虛津液虧損,苦寒藥物過於燥烈,損傷津液,日益枯竭。因為熱邪導致的疾病,醫生不遵循河間三時法則,分清三焦辨證逐邪,反而執迷不悟,沿用陶節庵的錯誤方法,所以病情反覆難愈。
如果不及時治療,長期拖延就會導致虛損,古人所說的「因病致損」就是這個道理,不可不慎!
米炒麥冬,烏梅,生地,捲心竹葉,白芍,炒丹皮
(案39)陰陽兩為病傷,熱邪深入厥(至)陰,陰液涸盡,遂躁亂不已,已屬至危。思從前諸醫,發散、消導、苦寒、辛燥,都令劫爍陰陽。仲景云:凡元氣有傷而病不減,可與甘藥。仿此治之。
炙甘草湯
(案40)少陰中暑,陰液已涸,舌痿,形縮,齒板燥,煩躁多日,食瓜,腸滯大下。此陰不主收攝矣。證屬大危,難以圖治,勉擬竹葉地黃湯。
生地炭,麥冬,山藥,澤瀉,丹皮,茯苓,白芍,竹葉
白話文:
將米、麥冬炒過,再加入烏梅、生地、捲心竹葉、白芍、炒丹皮。
(案39)陰陽都受了傷害,熱邪深入到最陰處,陰液耗盡,因此躁亂不停,已經非常危險。想起以前一些醫生,用發散、消導、苦寒、辛燥的方法,都導致陰陽被消耗。仲景說:凡是元氣受損,病情沒有減輕,可以用甘味藥物治療。效仿這個思路來治療。
炙甘草湯
(案40)少陰中暑,陰液已經耗盡,舌頭萎縮,身體縮小,牙齒乾燥,煩躁很多天,吃了瓜,腸胃滯塞,大便瀉下。這是陰氣不足,無法收攝。情況非常危險,很難治療,勉勉強強用竹葉地黃湯來試試。
將生地炭、麥冬、山藥、澤瀉、丹皮、茯苓、白芍、竹葉一起使用。
(案41)夏令伏熱,至秋而發,即仲景「陰氣先傷,陽氣獨發」之謂也。脈右搏數,胃汁受戕。暫忌厚味,進甘藥養胃,內熱自罷。
卷竹葉,烏梅,大麥,生白芍,知母,麥冬
(案42)此濕溫也,濕著關節為痛,濕阻氣隧為痞悶,濕留腸胃為下利,濕蒸則裡熱如火,是以畏見日光。積勞陽氣大傷,腸風營陰耗損,體虛而兼六淫之邪,頗為重證。大旨以陽明厥陰為主治。
蒸烏梅,塊苓,廣皮白,枯芩,川楝皮,半夏,白芍,黃柏
(案43)疫邪三焦兼受,營衛失度,體防厥。
犀角,連翹,川貝,元參,銀花,鮮菖蒲
白話文:
夏季暑熱,到秋季才發作,就是仲景所說的「陰氣先傷,陽氣獨發」。脈象右邊跳動頻繁,胃液受損。暫時忌口濃郁的食物,服用甘味藥物養胃,內熱自然消失。
用竹葉、烏梅、大麥、生白芍、知母、麥冬。
這是濕溫病,濕氣侵襲關節導致疼痛,濕氣阻礙氣道導致胸悶,濕氣停留在腸胃導致腹瀉,濕氣蒸騰則內熱如火,因此怕見陽光。積勞傷陽氣,腸風耗損營陰,體虛又兼受六淫之邪,症狀比較嚴重。主要以治療陽明經和厥陰經為主。
用蒸烏梅、茯苓、廣皮白、黃芩、川楝皮、半夏、白芍、黃柏。
疫病邪氣侵犯三焦,營衛失調,身體容易昏厥。
用犀角、連翹、川貝、元參、銀花、鮮菖蒲。
(案44)熱邪深入為厥,陽氣上冒,神昏。病經多日,已入血分,況臍堅滿乎?仲景云:厥應下。下之利不止者,死。凡鹹苦通陰,均謂之下,不必硝黃然後為下也。
(方未錄)
(案45)熱入厥陰,暮夜更劇,舌本強,有聲無音。為難治之痙病。
羚羊角,鉤鉤,生地,金銀花,丹皮,連翹
(案46)脈短無神,並不口渴思飲,得食欲嘔、欲噦,下利黃水八日,身熱,汗出不解,時時譫語。防其昏厥瘛瘲,以濕熱深陷入里也。議用桂苓甘露飲。
白話文:
熱邪深入導致昏厥,陽氣上衝,神志昏迷。病情持續多日,已侵入血液,更何況臍部堅硬飽滿?張仲景說:昏厥應該要瀉下。瀉下而止不住,就會死亡。凡是鹹苦味能通陰的藥物,都屬於瀉下藥,不一定要用硝石、黃連才能瀉下。
熱邪侵入厥陰經,夜晚病情加重,舌根僵硬,有聲音卻不能發聲。這是難以治療的痙攣病。
羚羊角、鉤藤、生地、金銀花、丹皮、連翹。
脈象短促無力,患者並不口渴,卻想吃東西卻又嘔吐、想嘔吐,腹瀉黃水八天,身體發熱,出汗不止,時常說胡話。要預防昏厥、瘛瘲,因為濕熱深入臟腑。考慮使用桂苓甘露飲。
茯苓,澤瀉,杏仁,木瓜,豬苓,滑石,川樸,益智
(案47)熱渴既減,小溲不利,多因熱久陰傷,津液暗虧。況苦寒化燥,其理甚明。夏至已交,陰不肯復,老年恐有變病。
生地,山藥,澤瀉,車前,丹皮,茯苓,白芍,牛膝
(案48)熱邪雖去,胃汁不復,故不知飢,三時病最多熱痰。議用導赤散以清腑中餘熱,再進二賢散以消脘中熱痰。
生地,滑石,竹葉,生草,辰砂
白話文:
茯苓、澤瀉、杏仁、木瓜、豬苓、滑石、川樸、益智這些藥材,能治療熱渴減輕但小便不利的情況。這種情況多半是因為長時間的熱邪導致陰氣受損,津液暗藏虧損。況且苦寒的藥物能化解燥熱,道理非常明顯。夏至已經過去,陰氣卻遲遲不肯恢復,老年人更要小心病情變化。
生地、山藥、澤瀉、車前、丹皮、茯苓、白芍、牛膝這些藥材,可以治療熱邪雖已退去,但胃液尚未恢復,導致病人不知飢餓的情況。這種病人在三伏天最容易出現熱痰。建議使用導赤散清熱解毒,再服用二賢散消除胃中熱痰。
生地、滑石、竹葉、生草、辰砂這些藥材,可以幫助治療上述病情。
(案49)火灼治以鹹苦而效。今餘熱劫津,口舌疳蝕,乃熱淫於內。當治以甘寒,佐以解毒。
蘆根,知母,麥冬,綠豆殼,元參,銀花,甘草
(案50)熱病屢經反復,交大寒不愈,不知飢,不欲食,腸枯便澀,不寐,寢食交廢。胃傷使然,兼因苦辛劫津也。
生白芍,麥冬,烏梅,冰糖
(案51)陰虛熱伏,半月不解,舌絳唇紫,呼吸不利,溺短赤,便秘澀。此皆辛散苦藥劫盡津液,況清濁下淋,熱氣已深入至陰之界,豈區區清解為治哉?
生地,麥冬,炙草,雞子黃,阿膠,麻仁蔗漿
白話文:
火燒傷要以鹹苦藥物治療才有效。現在餘熱耗損津液,口舌潰爛,是熱邪內侵所致。應該用甘寒藥物治療,並輔以解毒藥物。
蘆根、知母、麥冬、綠豆殼、元參、銀花、甘草
熱病反覆發作,用寒涼藥物治療卻不見好轉,患者沒有食慾,不想吃東西,腸道乾燥便秘,失眠,飲食起居都受到影響。這是胃氣受損,加上苦辛藥物耗損津液所致。
生白芍、麥冬、烏梅、冰糖
陰虛內熱,半個月未癒,舌頭紅,嘴唇紫,呼吸不暢,小便短少顏色赤紅,便秘。這是因為辛散苦寒藥物耗盡了津液,而且清濁下泄,熱氣已經深入陰分,怎麼能僅僅用清熱解毒藥物來治療呢?
生地、麥冬、炙草、雞子黃、阿膠、麻仁蔗漿
(案52)夏秋內伏暑濕皆是陰邪。久瘡,漸至痞滿,形寒,脈小。當溫中醒陽,莫以清涼治瘡。
薏苡仁,茯苓,豬苓,薄肉桂,五加皮,生白朮
(案53)暑熱氣蒸,身熱,泄瀉不已,皆時邪也。治宜清散分利。
竹葉,淡芩,楂炭,連翹,木通,牛蒡
(案54)舌白灰刺,肢痙攣厥,神識少慧,如寐,默默譫語。穢邪欲閉,宜開,但久延胃氣已衰,闢穢輔以養胃。
人參,半夏,麥冬,粳米,鮮石菖蒲汁
白話文:
夏秋季節,內伏暑濕都是陰邪。久病瘡瘍,逐渐导致痞满、形寒、脉小。应该溫中醒陽,不可用清凉的方法治疗瘡瘍。
薏苡仁、茯苓、猪苓、肉桂、五加皮、生白朮。
暑热氣蒸,身体发热,腹泻不止,都是时邪。治疗应该清散分利。
竹葉、淡芩、楂炭、連翹、木通、牛蒡。
舌苔白厚带灰刺,肢体痉挛抽搐,神志不清,昏昏欲睡,喃喃自语。秽邪欲闭,应该开泄,但久病胃气已衰,驱除秽邪的同时也要滋养胃气。
人參、半夏、麥冬、粳米、鲜石菖蒲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