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天士曹仁伯何元長醫案》~
1. 葉天士醫案
2. 一、春溫門(三十三方)
(案1)風溫不解,早涼晚熱,口渴,舌紅。熱邪未清,陰液已衰,胃汁耗則不知飢。宜生津和陽以蘇胃。
黃芩,青蒿,烏梅,白芍,鱉甲,橘紅
(案2)溫邪內伏,潮熱,自利。暮甚於晝者,稚年陰氣淺也。仲景於春三月瘟病內應肝膽,例以黃芩湯為主。
注:春溫正治,春屬風木,內應肝膽,故上升為嘔,下注為自利。
黃芩,淡竹葉,杏仁,白芍,木通,甘草
(案3)溫邪深入,咽阻,心中熱悶,自利。三焦皆病,恐熱深欲厥。
黃芩,黃連,淡竹葉,白芍,烏梅,杏仁
(案4)風溫不解,肺氣不利。寒熱,汗出,吐血。更有惱怒肝逆,內外兩因之病。為左右立法。
注:即升降法也。
鬱金,鉤藤,黑梔皮,生米仁,杏仁,丹皮,瓜蔞皮,蘆根汁
(案5)風溫入肺,肺氣失降,鬱蒸熱聚。咳痰,臥不安靜。高年積勞之體,最宜甘寒清燥,所謂風溫得潤而解。
南沙參,甜杏仁,桑葉,甘蔗汁,麥冬,玉竹,竹葉,梨汁
(案6)左脈空搏,陽不潛伏。咳吐涎沫。
注:滋上不應,即當固下。此陰薄之體,溫邪重耗其液也。
生地炭,阿膠,雞子黃,炒麥冬,炙草,生白芍
(案7)風溫陽逆。嘔噫。
金石斛,茯苓,桑葉,枇杷葉,沙參,杏仁
(案8)外寒內熱,溫邪氣逆為嘔。
蘇梗,桑葉,橘紅,淡芩,杏仁,厚朴
(案9)溫邪嘔逆。
注:風溫入肺為輕,乘胃嘔逆為重。
茯苓,竹茹,鉤鉤,廣皮白,淡芩,鬱金,川斛
(案10)風溫,身熱,陰弱則暮甚。忌葷,清理而安。
蘇梗,杏仁,白沙參,淡芩,象貝,淡竹葉
(案11)陰虛,風寒咳嗽。
沙參,茯苓,炒麥冬,玉竹,甘草,生扁豆
(案12)脈大,咽乾,痰多,咳甚,食下腹悶。此風溫日久,勞倦內熱,津傷液燥也。
玉竹,桑葉,白沙參,蔗汁,麥冬,生草,甜杏仁,梨汁
(案13)風溫入肺。咳嗽,脈堅搏,夜臥汗出。陰分先虧,兼多失血。大忌發散苦辛,從溫邪當甘潤而解治。
玉竹,桑葉,甘草,麥冬,沙參,杏仁,元米湯煎。
(案14)肺痹,脘中及腹痛,自利清穀。是風溫邪熱相搏,諸氣失於宣降。擬開手太陰法,以滋氣化,得小便利可安。
枯芩,鬱金,桑葉,杏仁,蔞皮,桔梗,橘紅,蘆根
(案15)風溫輕恙,誤汗表疏,形寒自汗。先進建中法,以和營衛,繼進參苓補劑,則表裡平和,自然安逸。
桂枝,甘草,生薑,白芍,飴糖,大棗
(案16)昨進建中法,因形寒汗泄,主乎和陽理營。今進《金匱》麥冬,以蘇津液,得胃陰稍振,然後緩商進補,庶幾妥洽,不致偏勝之弊。
北沙參,生白芍,梨汁,炒麥冬,生甘草,蔗汁
(案17)溫邪勞倦,經月不復,津虧,潮熱,無寐。
北沙參,知母,杏仁,炒麥冬,石斛,生草
(案18)風溫入肺,肺菀失降,氣攻上焦清空之地。發散則犯溫邪,劫津,故口渴,氣逆不已,腹痛而嘔,胃絡受傷矣。
桑葉,象貝,蔓荊子,杏仁,馬勃,牛蒡子
(案19)面浮,咽痛。溫邪未解,輕劑苦辛降泄。
桑葉,白沙參,通草,連翹,牛蒡子,滑石
(案20)背寒腹熱,發於晡時,夜寐則多驚惕,食入欲嘔。此肝陰久虛,陽獨上熾,風溫乃是客氣,多延漸為本虛矣。
桂枝,白芍,烏梅,黃芩,牡蠣,大棗
(案21)冬月熱伏於裡,春令風溫入肺,引動舊時伏熱,營衛流行,邪干怫鬱,遂致寒熱四十餘日,形神消瘦,入夜著枕便躁。《經》云:不得臥,臥則喘煩,乃肺氣之逆也。幼稚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,故晝輕夜重,病名風溫。手太陰屬上焦至高之所,若清痰、消食、苦寒、通便方藥,皆徒傷腸胃,未明恰當之理,倘氣閉竅塞,慢驚亦是。久延元傷,萬難調理,久而失治,肺液日枯,氣失清降,又慮肺脹喘促。
議葦莖湯,宣通氣血,以祛伏邪之意。
千金葦莖湯:蘆根,甜瓜子,米仁,單桃仁
(案22)心營肺衛為溫邪留伏,氣血流行,與邪相遇搏激,遂有寒熱如瘧之狀。今形神羸瘦,久延經月,速則恐其成驚,再延必致兒勞,多進苦藥消削胃口,又慮敗倒。急清氣熱,以通營衛,使邪無容留之地,寒熱可冀其止。至於痰嗽,必得胃口旺,肺金自全要,非藥餌強劫之謂也。
桂枝白虎湯
(案23)風溫不解,頓嗽,嘔吐。宜澹滲以利熱清胃。
米仁,桑葉,杏仁,蘆根,滑石,象貝,通草
(案24)溫邪上混,頭痛,氣喘。治在手太陰。酒客痰熱素盛,苦降為宜。
連翹,黃芩,橘紅,枳實汁,花粉,杏仁,白芍,鬱金汁
(案25)風溫,上熱化燥,治在氣分。
桑葉,沙參,玉竹,杏仁,甘蔗汁
(案26)風溫如瘧,煩倦,乃由內熱水虧。
犀角,白芍,知母,生地,丹皮,澤瀉
(案27)風溫入太陰,氣鬱熱聚。咳喘,口渴。營衛失和,周身掣痛。脈右搏,防失血。
蘇梗,桑葉,鬱金,杏仁,梔皮,米仁
(案28)溫邪陷入厥陰,陰津被劫,舌卷囊縮,神識昏冒,發為剛痙。擬救逆法。
桂枝,龍骨,白芍,蜀漆,牡蠣,炙草
(案29)溫邪久伏,腹痛,利積,口渴,亦下陰虧損,不司約束,以致熱入腸胃。議芩芍湯治之。
黃芩,厚朴,楂肉,白芍,藿香,木通
(案30)溫邪,利水,胃逆嘔吐。
竹茹,桑葉,淡芩,杏仁,木通,淡竹葉
(案31)積勞、飢飽、驚恐,全是內傷。當春仲大氣發泄,腰痛足冷,已現下虛本病。辛散苦降,陰陽再傷,致白利口渴,神呆不語,脈細促,容晦暗。少陰真氣重損,有昏譫厥脫之慮,非忽視之證也。
熟地炭,龍骨,炙草,當歸炭,牡蠣
(案32)左脈脈堅數甚,舌喑不語,得飲微嗆、微呃。此溫邪內伏,少陰水虧液燥,熱氣上冒,乃中厥之象。老年最怕面赤神昏,為衰脫耳。
生地,知母,菖蒲,梨汁,天冬,川斛,遠志,蔗汁
(案33)久虛勞損,幾年不復。當春深陽氣發泄,溫邪乘虛入陰。寒熱,汗出,不納穀,脘中痞悶不舒,胃乏氣運,側眠咳痰。病屬險篤,恐難萬全。
人參,旋覆花,木瓜,茯神,代赭石,粳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