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集驗方》~ 卷第七 (4)
卷第七 (4)
1. 治惡脈、惡核、惡肉諸病方
惡脈病,身中忽有赤絡脈起如蚓狀,此由春冬惡風入絡脈之中,其血瘀所作。
宜服五香連翹湯,鑱去血,敷丹參膏,積日乃瘥。余度山嶺即患,常服五香湯,敷小豆得消。(《肘後方》卷五)
惡核病者,肉中忽有核如梅李,小者如豆粒,皮中慘痛,左右走身中,壯熱𤻎惡寒是也。此病卒然而起,有毒入腹殺人。南方多有此患。
宜服五香連翹湯,以小豆敷之,立消。若余核,亦得服丹參膏。(《肘後方》卷五)
惡肉病者,身中忽有肉如赤小豆粒,突出便長,如牛馬乳,亦如雞冠狀。
宜服漏蘆湯,外可以燒鐵烙之,日三烙,令稍焦,以升麻膏敷之。(《肘後方》卷五)
五香連翹湯,治惡肉、惡脈、惡核、瘰癧、風結腫氣痛方。
木香,沉香,雞舌香(各二兩),麝香(半兩),薰陸香(一兩),夜干,紫葛,升麻,獨活,寄生,甘草(炙),連翹(各二兩),大黃(三兩),淡竹瀝(三升)
上十四物,以水九升,煮減半,內竹瀝,取三升,分三服,大良。(《肘後方》卷五)
漏蘆湯,治癰疽、丹疹、毒腫、惡肉方。
漏蘆,白蘞,黃芩,白薇,枳實(炙),升麻,甘草(炙),芍藥,麻黃(去節各二兩),大黃(三兩)
上十物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若無藥用大黃下之佳。其丹毒須針鑱去血。(《肘後方》卷五)
丹參膏,治惡肉、惡核、瘰癧、風結、諸脈腫方。
丹參,蒴藋(各二兩),秦艽,獨活,烏頭,白芨,牛膝,菊花,防風(各一兩),莽草葉,躑躅花,蜀椒(各半兩)
上十二物,切,以苦酒二升漬之一宿,豬膏四斤俱煎之,令酒竭,勿過焦,去滓,以塗諸疾上,日五度,塗故布上貼之,此膏亦可服,得大行即須少少服。(《肘後方》卷五)
白話文:
治惡脈、惡核、惡肉諸病方
惡脈病,是指身體突然出現像蚯蚓一樣的紅色血脈,這是因為春冬季節寒風侵襲經絡,導致血液瘀滯造成的。 應服用五香連翹湯以排出瘀血,並外敷丹參膏,經過一段時間才能痊癒。 我曾翻山越嶺時患上此病,經常服用五香湯並外敷小豆就能消腫。
惡核病,是指肉中突然長出像梅子、李子一樣的腫塊,小的像豆粒,皮膚腫痛,腫塊會在身體左右移動,伴隨發熱、惡寒。此病來勢洶洶,有毒素入侵腹部,危及生命,南方地區多發。應服用五香連翹湯,並外敷小豆,腫塊很快就能消退。如果腫塊殘留,也可服用丹參膏。
惡肉病,是指身體突然出現像紅色小豆粒一樣的腫塊,突出皮膚並不斷增大,形狀像牛馬的乳頭或雞冠。應服用漏蘆湯,並用燒紅的鐵器烙灼患處,每天三次,烙至略微焦黃,再敷上升麻膏。
五香連翹湯,用於治療惡肉、惡脈、惡核、瘰癧(頸部淋巴結腫大)、風寒引起的腫脹疼痛。藥方包括:木香、沉香、雞舌香(各二兩)、麝香(半兩)、薰陸香(一兩)、夜干、紫葛、升麻、獨活、寄生、炙甘草(各二兩)、大黃(三兩)、淡竹瀝(三升)。以上十四味藥材,加水九升,煎煮至剩下一半,加入淡竹瀝,取三升,分三次服用,療效顯著。
漏蘆湯,用於治療癰疽、丹毒、毒腫、惡肉。藥方包括:漏蘆、白蘞、黃芩、白薇、炙枳實、升麻、炙甘草、芍藥、去節麻黃(各二兩)、大黃(三兩)。以上十味藥材,加水一斗,煎煮至剩三升。若無其他藥材,單用大黃效果也很好。丹毒需要用針刺放血。
丹參膏,用於治療惡肉、惡核、瘰癧、風寒引起的腫脹、各種脈絡腫痛。藥方包括:丹參、蒴藋(各二兩)、秦艽、獨活、烏頭、白芨、牛膝、菊花、防風(各一兩)、莽草葉、躑躅花、蜀椒(各半兩)。以上十二味藥材切碎,用二升苦酒浸泡一夜,再加入四斤豬膏一起煎煮,至酒煮乾,不要煎焦,濾去藥渣。將膏藥塗抹在患處,每天五次,塗在舊布上敷貼。此膏藥也可內服,如果藥效顯著,應少量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