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集驗方》~ 卷第五 (2)
卷第五 (2)
1. 治消渴方
治腎消渴,小便數,宣補丸方。
白話文:
治療腎虛引起的消渴症,小便頻繁,可以使用宣補丸這個方劑。
黃耆(三兩),栝蔞(三兩),麥門冬(三兩去心),茯神(三兩),人參(三兩),甘草(三兩炙),黃連(三兩),知母(三兩),乾地黃(六兩),石膏(六兩研),菟絲(三兩),肉蓯蓉(四兩)
白話文:
黃耆(120公克),栝蔞(120公克),麥門冬(120公克,去掉中心),茯神(120公克),人參(120公克),甘草(120公克,炙烤過),黃連(120公克),知母(120公克),乾地黃(240公克),石膏(240公克,研磨成粉),菟絲(120公克),肉蓯蓉(160公克)
上十二味,末之,以牛膽汁三合,共蜜和丸梧子大,以茅根汁服三十丸,日漸加至五十丸,一名茯神丸。(《外臺》卷十一)
治腎氣不足,虛損消渴,小便數,腰痛,宜服腎瀝湯方。
白話文:
將上列十二種藥材研磨成細末,加入三合的牛膽汁,以及適量蜂蜜,將其混合後捏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再用茅根汁送服三十丸,逐漸增加至五十丸,此藥又名茯神丸。(《外臺祕要》卷十一)
羊腎一具(去脂膜切),遠志(二兩去心),人參(二兩),澤瀉(二兩),乾地黃(二兩),桂心(二兩),當歸(二兩),龍骨(二兩),甘草(二兩炙),麥門冬(一升去心),五味子(五合),茯苓(一兩),芎藭(二兩),黃芩(一兩),生薑(六兩),大棗(二十枚)
白話文:
-
羊腎一具(去除脂肪膜並切片)
-
遠志(二兩,去除中心)
-
人參(二兩)
-
澤瀉(二兩)
-
乾地黃(二兩)
-
桂心(二兩)
-
當歸(二兩)
-
龍骨(二兩)
-
甘草(二兩,烤過的)
-
麥門冬(一升,去除中心)
-
五味子(五合)
-
茯苓(一兩)
-
芎藭(二兩)
-
黃芩(一兩)
-
生薑(六兩)
-
大棗(二十枚)
上十六味,切,以水一斗五升,煮羊腎取一斗二升,內藥取三升,分三服。忌海藻、菘菜、生蔥、酢物,蕪荑。(《外臺》卷十一)
黃連(一斤去毛),生地黃(十斤)
白話文:
將上述16種藥材切碎,用15升水,將羊腎煮至12升,再加入藥材煮至3升,藥湯分成3份服用。服用期間避免食用海藻、大白菜、生蔥、醋漬食物和五倍子。
上二味,搗絞地黃取汁漬黃連,出曝之燥,復內之,令汁盡,干搗之下篩,蜜和丸如梧子,服二十丸,日三服。亦可散,以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,盡更令作,即瘥止。忌豬肉蕪荑。(《外臺》卷十一)
治渴日飲一斛者方。
白話文:
將生地黃和黃連搗碎絞汁,再將汁液反覆塗在黃連上,晾乾,再將黃連內服,讓汁液完全吸收,晾乾後研成粉末,用蜜糖和丸,每個丸的大小和梧桐子一樣,每天服用 20 丸,分 3 次服用。也可以散服,每次服用 1 湯匙,用酒送服,每天服用 3 次。服完藥後,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繼續服用藥物,直到痊癒為止。忌食豬肉和蕪荑。(《外臺》卷十一)
入地三尺取桑根白皮,炙令黃黑,細切,以水令相淹煮之,以味濃為度,熱飲之,勿與鹽,與米非嫌,大驗。(《醫心方》卷十二)
治消渴引飲方。
白話文:
挖到地下三尺的地方,取出桑樹根部的白色樹皮,將它烤焦至微黃偏黑,然後將其切碎,加水淹沒桑樹皮,煮至湯的味道濃鬱,趁熱喝下,不要加入鹽巴,不要和米一起煮,此方驗方效果很好。(《醫心方》卷十二)
用人參、栝蔞根等分,生研為末,煉蜜丸梧子大。每服百丸,食前麥門冬湯下,日二服,以愈為度,名玉壺丸。忌酒面炙爆。(《本草綱目》卷十二)
白話文:
人參、栝蔞根等分,研磨成細粉,調入蜂蜜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一百丸,在吃飯前用麥門冬湯送服,每天服用兩次,直到痊癒為止,丸劑名稱為「玉壺丸」。忌諱食用酒、麵食、炙肉和爆炒的食物。(《本草綱目》第十二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