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臨症經應錄》~ 卷二 七情內傷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七情內傷門 (2)

1. 五、肺痹

(案1)海州城南,武總戌大少君,字枚村。膏方:原枝大熟地,淨白歸身,東陽白芍,經霜桑葉,黑脂麻,女貞子,秋旱蓮草,甘枸杞,杭黃甘菊,白蒺藜,南燭葉,廣陳皮,黑穭豆,抱木茯神,肥玉竹

上藥共入大銅鍋內,長流水浸透,文武火熬一枝香時,澄清去渣,再熬一枝香時,澄清去渣,再熬一枝香時,用真阿膠開水燉化收膏,磁具盛貯,每早晚各服一調羹,均以百滾湯和勻,燉溫食之。謹按:

白話文:

海州城南,武總戌大少君,字枚村,他有一道膏方,是用原枝熟地、淨白歸身、東陽白芍、經霜桑葉、黑脂麻、女貞子、秋旱蓮草、甘枸杞、杭黃甘菊、白蒺藜、南燭葉、廣陳皮、黑穭豆、抱木茯神、肥玉竹等藥材,先將這些藥材全部放入大銅鍋內,用長流水浸透,再用文武火熬煎,每熬煎一枝香的時間就澄清去渣,如此反覆三次,最後用真阿膠開水燉化收膏,盛放在磁器容器中。每天早晚各服一調羹,用百滾湯和勻,燉溫後食用。

貴恙在書名曰肺痹,原委悉注煎方。(愚)今所擬膏方君臣配合佐使相投,藥餌滋潤,氣味純和,大有裨於此也。茲選君主地黃,益真陰而滋腎,臣輔歸芍,養血液以柔肝,佐用桑麻,清肅肺氣,應候播植生機,其功亦溥,又協以貞蓮,法陰陽之遞轉,更助以杞菊,為升降之春秋,蒺藜南燭,一填一養,不致肌虛之困,陳皮穭豆,一通一補,俾無壅滯之情;茯神玉竹,屬營衛報使,真貢阿膠,系清濁激揚,類皆滋營養液之品,堪舒經絡隧道,猶須滌慮澄心,反觀內守,久久服之則獲效庶捷如影響矣。

白話文:

你患的病,古書上稱為肺痹,書中已詳細記載了相關病因和治療方劑。我現在為你開的膏方,君臣佐使搭配得當,藥材滋潤,氣味平和,對你的病情有很大幫助。方中選用地黃為主藥,滋陰益腎;輔以歸芍,養血柔肝;再用桑麻,清肅肺氣,應合時令,滋生生機;貞蓮配合,順應陰陽轉換;杞菊相佐,配合升降之氣;蒺藜南燭,既能滋補又能填補,避免肌肉虛弱;陳皮穭豆,既能通暢又能補益,避免壅滯;茯神玉竹,調和營衛;真貢阿膠,激盪清濁。所有藥材都具有滋養和潤液的作用,可以舒展經絡,暢通血脈。不過,除了服藥之外,還要保持心情舒暢,反觀內心,守住本心,這樣長期服用下去,效果自然會更快顯現,如同影隨形跡般明顯。

2. 六、肝旺肺虛

(案1)梁藩憲七少君,字雨叔。丸方:生茶烏(竹刀去皮,切片曬乾),太子參(粳米拌炒),雲茯苓(現切,人乳拌蒸曬),甜冬朮(土炒褐色),嫩黃精(九制),福橘絡(微火烘),粉草節(水炙),苡米(去心炒),懷山藥,白扁豆,女貞子(淡鹽水炒),芡實米,白茯苓,肥玉竹(炒定),冬瓜仁

白話文:

案一:梁藩憲七少君丸方

梁藩憲七少君,字雨叔。此丸方藥材如下:

  • 生茶烏(將竹刀去皮,切片曬乾)
  • 太子參(用粳米拌炒)
  • 雲茯苓(現切,用人乳拌蒸曬)
  • 甜冬朮(土炒至褐色)
  • 嫩黃精(九制,即反覆蒸曬九次)
  • 福橘絡(微火烘乾)
  • 粉草節(水炙,即用水煮)
  • 苡米(去心炒)
  • 懷山藥
  • 白扁豆
  • 女貞子(淡鹽水炒)
  • 芡實米
  • 白茯苓
  • 肥玉竹(炒至定色)
  • 冬瓜仁

上藥依法制成,共取極細淨末,用金釵斛熬膏,量加煉蜂蜜為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早服三錢,滾水送下。

(金)按:此方為靜心調理之準繩,肝氣不和之上劑。君取茶烏,潤血悅顏色,臣輔參苓,扶正養精神,佐兼冬朮,啟脾經之健運,協以黃精,揚氣分之威儀,橘甘二味,頗盡和中之美,卻無峻烈之嫌,苡米一品,雖稟秋令之涼,可杜肺金之燥,山藥扁豆,培源益胃雙療,女貞芡實,濟水息肝相得,茯神玉竹,屬營衛報使,冬瓜仁子,資戊己真司,石斛味甘性平,激濁升清之藉,蜂蜜,百花釀就和風甘雨之仁,服此,不特調元益智,且以見天地之生生有如斯也。

白話文:

藥方

將藥材依法炮製,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金釵斛熬製成膏,加入煉製的蜂蜜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日早晨服用三錢,用滾水送服。

註解

此方為靜心調理的準則,適用於肝氣不和之症。

藥材分析

  • 君藥:茶烏,潤血悅顏色,主治肝氣不和、血虛所致的面色萎黃。
  • 臣藥:參苓,扶正養精神,主治脾氣虛弱、精神不振。
  • 佐藥:冬朮,啟脾經之健運,主治脾胃虛寒、運化失常。
  • 使藥:黃精,揚氣分之威儀,主治氣血不足、體虛乏力。
  • 和解藥:橘甘,頗盡和中之美,卻無峻烈之嫌,主治脾胃不和、氣滯食積。
  • 涼性藥:苡米,雖稟秋令之涼,可杜肺金之燥,主治肺燥咳嗽。
  • 補益藥:山藥扁豆,培源益胃雙療,主治脾胃虛弱、營養不良。
  • 滋陰藥:女貞芡實,濟水息肝相得,主治肝腎陰虛、腰膝酸軟。
  • 寧心安神藥:茯神玉竹,屬營衛報使,主治心神不寧、失眠多夢。
  • 利水藥:冬瓜仁子,資戊己真司,主治水腫、小便不利。
  • 補益藥:石斛,味甘性平,激濁升清之藉,主治脾胃虛弱、氣陰不足。
  • 蜂蜜,百花釀就和風甘雨之仁,主治潤燥止渴、養胃生津。

功效

服用此方,不僅能調和元氣、益智健腦,更能體會天地生生不息的奧妙。

3. 七、噎膈

(案1)青口余殿緯,據述每歲交秋,咳嗽吐痰即發,類乎痰飲之屬。糾纏數月之久,直未痊愈。繼加年已七旬,體質衰弱,平日不無謀慮病情,謀慮則動肝,肝鬱不舒以致期門穴微覺𩞄痛,乾物下咽似有阻礙,食後胸痞懣,痰唾如膠,二便不調。細推來派,陽結於上,陰涸於下之象,勢成神思間病。

法當養血柔肝,化痰舒郁,仍須怡悅開懷,一毫塵念莫起,庶幾與藥餌兼功。

前謂勢成神思間病者,即噎膈也。是症三陽結最難驟愈,所服藥品未嘗無效,奈壽經七旬又一,體質漸衰,真陰日虧,孤陽日熾,顯屬陽結於上,陰涸於下之象。擬方不越生化剋制之理,撫其受侮,平其沖擾,如此而已。至於拔根,當醫外求之。必須心靜情怡,怡則以開懷抱,靜則生陰以御陽亢,心得太和之氣,庶克有濟,茲勉撰一方,盡心力而為之。

白話文:

青口余殿緯,據說每年秋天都會咳嗽吐痰,像是痰飲的症狀,糾纏好幾個月都無法痊癒。後來他年紀大了,已經七十歲了,身體虛弱,平常就擔心自己的病情,擔心就會導致肝氣鬱結,肝氣鬱結不舒暢,所以期門穴附近會感到隱隱作痛,吞嚥乾的食物時感覺有阻礙,飯後胸口感覺脹滿不舒服,痰液像膠一樣,大小便也不順暢。仔細推敲病情,這是陽氣結聚在上,陰氣枯竭在下,也就是思慮過度導致的病症。

治療方法應該要滋養血液、舒緩肝氣、化解痰液、消除鬱結,並且保持心情愉快,不要有任何煩惱,這樣才能配合藥物發揮療效。

先前說這是思慮過度導致的病症,其實就是噎膈。這種病症是三陽氣結最難馬上治癒,服用過的藥物也都有效,只是他已經七十一歲了,身體越來越虛弱,真陰逐漸虧損,孤陽越來越盛,明顯是陽氣結聚在上,陰氣枯竭在下。開藥方要符合生化剋制原則,撫慰受損的臟腑,平息衝逆的氣血,這樣就夠了。至於要徹底根治,就要靠患者自己努力了。必須要保持心靜情怡,心情愉快才能敞開心胸,靜下來才能滋養陰氣,抵抗陽氣亢盛,讓心神達到平和的狀態,才能有希望治癒。現在我謹慎地開了一個藥方,盡心盡力為他治療。

案:具前方毋再煩贅,據所述一派情形,非病也,衰也。譬之三春宿草,得雨即榮,殘臘枯枝,雖灌弗潤。然既荷云箋賜顧,不得不罄囊以立法,盡心挽之,或可延年。

太子參,東陽白芍,雲苓塊,白茯神,水炙甘草,囫圇整扁豆,米炒冬瓜仁,須穀芽,南燭子,陳喬餅

昨復領略,函芬一切據云:六脈兩寸兩尺及右關均現細微無力,而左關獨大者,陽結於上,陰失潛藏之勢。況因解便努力過甚,元氣莫歸原海,津液悉化稠涎,咳嗽多痰,飲食作噎,寤寐不安,晝輕夜劇,形瘦面黃,手肢浮腫,由膝下至足皆然,大便溏泄,小溲短黃。統屬命火衰微,火不生土,土欠生金,金欠生水,水不涵木,四臟俱虧,濕濁蓄踞,運化遲延,故屢服補劑獲效維艱。前言非病也,乃系虛象,正此謂也。

白話文:

根據你提供的資訊,看起來狀況不是疾病,而是衰老。就像春天草木逢雨而茂盛,冬天枯枝澆水也無法滋潤一樣。雖然你寫信求助,我還是得盡力提供治療方案,希望能延長你的壽命。

太子參、東陽白芍、雲苓塊、白茯神、水炙甘草、囫圇整扁豆、米炒冬瓜仁、須穀芽、南燭子、陳喬餅。

昨天又仔細看了你的信,你說脈象兩寸、兩尺和右關脈都很細微無力,而左關脈卻很大,這是陽氣結於上,陰氣失去潛藏的力量。再加上你用力排便過度,導致元氣無法回到腎臟,津液都化成了濃痰,咳嗽痰多,飲食哽咽,難以入睡,白天輕微,晚上加重,形體消瘦,面色發黃,手腳浮腫,從膝蓋以下到腳都腫,大便稀溏,小便短黃。總體來說,這是命門火衰弱,火無法生土,土無法生金,金無法生水,水無法滋養木,導致四臟都虧損,濕濁堆積,運化遲緩,所以你之前服用補品效果都不明顯。之前說的不是疾病,而是虛弱的表現,這就是原因。

再加時臨夏令,心火司權,最防火灼金枯,木乘土位之虞。且閣下前次服藥雖勤,究竟症未見愈,茲即擬方亦不過滋營養液以柔肝,益氣培脾以祛濕。從此服後,如果氣血融和,精神漸壯,二便通調是所深幸,否則藥餌難療,只好抱病延年耳。

恙原細載於前,毋庸瑣述,由服藥以來大致尚屬平平。但舌上生瘡,此非實火可比,顯系年尊命火衰微,書所謂下虛必上熱者明矣。今宗六味加桂附,引火歸原之法。

六味地黃湯加桂附、南燭子,引陳倉米

白話文:

現在正是夏季,心火旺盛,最容易出現火灼金枯、木乘土位的病症。您之前服藥雖然勤快,但病情並沒有明顯好轉,這次開的方子也只是滋養肝臟,益氣健脾,祛除濕氣。服用後,如果氣血調和,精神漸漸好轉,大小便通暢,那便是最好的結果。如果藥物無法奏效,只能抱病延年了。

您的病症之前已經詳細記載,不必再細說。從服藥以來,病情大致還算平穩。但是舌頭上長瘡,這不能用實火來解釋,顯然是您身體的命火衰弱,古書中說「下虛必上熱」正是這個道理。現在我採用六味地黃湯加桂附引火歸原的方法。

方子是六味地黃湯加上桂附、南燭子,再加入陳倉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