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臨症經應錄》~ 卷一 六氣雜感門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六氣雜感門 (6)

1. 十七、痎瘧

(案1)寶應五之堂劉(左),夏秋暑濕,宿滯深藏,發痎日遠,正虛邪強,陽維為病,寒熱難當,來時形狀寒熱攸長,或歌或唱,或劇或康,食不甘味,二便失常,脾陰欠運,肺腎俱傷,服我煎劑,幸我功良,漸來漸淡,大小毋惶,此名子母,書解昭彰,欣轉當午,從陰反陽,再加調養,四肢寢昌,荷君惠賜,勝飲霞觴,後寄書札,囑敘丸方。

東洋參(粳米拌炒),雲茯苓(現切曬乾),野於術(去皮切,土炒),白扁豆(炒香),懷山藥(咀炒),何首烏(用小黑穭豆拌勻,九蒸),全當歸(酒浸,米炒),鹿角霜(隔紙烘),南青蒿(鱉血炒),福橘紅(文火炒烘),青皮絡(淡鹽水炒),薏苡仁(去心炒黃),冬瓜仁(炒黃),建澤瀉(青鹽拌炒)

上品依方虔修精製,共取極細淨末,用煨姜(去皮)、紅棗(去核)、荷葉(水洗)、陳倉米(淘淨),四味同煎濃汁為丸,如梧子大,每早服三錢,開水送咽。

考三陰之痎瘧朝夕難痊,欲二氣之平均,飲食宜節,再加丸劑工夫,謹慎調攝,無有不告安之理。茲選君主參苓為扶正之綱領,臣輔術豆乃補土之權衡,佐以山藥培胃弱虛元,協以首烏療陰陽久瘧,當歸和血中之伏邪,鹿角霜通督脈之精室,清營分退燒熱應藉青蒿,入下焦理腎經必需澤瀉,橘絡、青皮絡宣絡化痰,苡仁、冬瓜仁益脾運濕,薑棗屬營衛報使,荷米資戊己功勳,類皆扶正化邪益胃升陽法。愚今所擬悉宗於書中,有云「治病必求其本」,本之為言根也、源也。

世未有無源之流、無根之木,澄其源而流自清,灌其根而枝乃茂,此自然之精意也。

白話文:

【十七、瘧疾】

(案例一)在寶應五之堂的劉先生,在夏季與秋季因爲暑溼侵襲,體內累積的滯留物深藏不散,瘧疾發作的週期越來越長,體質虛弱,邪氣卻強盛。陽維脈出現病症,寒熱交替讓人難以承受。發病時,不僅寒熱症狀持續,甚至有時會唱歌,有時會喊叫,病情時好時壞,食慾不振,排泄功能失常。脾臟陰氣運轉不暢,肺部和腎臟都受到了傷害。服用我開的藥劑後,效果顯著,病情逐漸減輕,無需過度擔心。這稱爲子母瘧,書中的解釋非常清晰。病情好轉到中午時分,從陰轉爲陽,再加上調養,四肢逐漸恢復健康。感謝您的慷慨,比飲霞漿還要令人欣慰。後來您寄信來,囑咐我詳細寫下藥丸的配方。

藥材包括東洋參(與粳米一起炒制),雲茯苓(切片曬乾),野生白朮(去皮切片,土炒),白扁豆(炒香),淮山藥(咀嚼炒制),何首烏(與小黑豆拌勻,九次蒸制),全當歸(酒浸,米炒),鹿角霜(隔紙烘烤),南青蒿(鱉血炒制),福橘紅(文火炒烘),青皮絡(淡鹽水炒制),薏苡仁(去心炒黃),冬瓜仁(炒黃),建澤瀉(青鹽拌炒)。

將上述藥材按照配方精心製作,研磨成極細的粉末。使用煨姜(去皮)、紅棗(去核)、荷葉(水洗)、陳倉米(淘淨),四種材料一同煎煮成濃汁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,每日清晨服用三錢,用開水吞服。

考察三陰瘧疾早晚難愈的原因,爲了達到陰陽平衡,飲食應當節制,加上丸劑的功效,謹慎調養,沒有不能恢復健康的道理。這裏選擇人參和茯苓作爲扶正的主藥,輔以白朮和扁豆來補土,山藥用於培胃弱虛元,何首烏治療陰陽久瘧,當歸能和血中伏邪,鹿角霜可通督脈精室,青蒿用於清營分退燒熱,澤瀉則用於調理腎經,橘絡和青皮絡有助於化痰,薏苡仁和冬瓜仁增強脾運溼,姜棗屬於營衛報使,荷米則是戊己功勳。這些藥物都是扶正化邪、益胃昇陽的良方。我所提出的治療方法,完全遵循書中“治病必求其本”的原則,這裏的“本”指的是根源和源頭。

世間沒有無源之流,也沒有無根之木,澄清了源頭,水流自然清澈;灌溉了根部,枝葉才能茂盛,這是自然界的基本規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