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臨症經應錄》~ 卷一 六氣雜感門 (5)
卷一 六氣雜感門 (5)
1. 九、風引肝陽
(案1)李,外風引動肝陽,頭痛不安,脈息浮數無力。虛中夾邪之象,法宜熄風定痛,平靜肝陽。(方本苦涼,苦以降之,涼以清之,加半夏之辛溫者,寒因熱用,無格拒之患。)
鉤藤鉤,霜桑葉,甘菊花,白蒺藜,消橘紅,製半夏,蘇薄荷,夏枯草,羚角片,苦丁茶葉,荷葉邊
白話文:
【九、風引肝陽】
(案例一)患者李先生,由於外在的風邪影響,導致肝臟的陽氣被激動,出現頭痛且感到不舒適的症狀,脈搏雖浮現但數而無力,顯示出虛弱中夾雜著邪氣的狀態。治療應以熄滅風邪、止痛,以及平撫肝臟的陽氣為主。
所開列的藥方主要屬性為苦涼,苦味可以降下過盛的氣,涼性可以清除熱邪,加入半夏這種辛溫的藥材,是利用「寒因熱用」的原理,避免藥物與體內環境產生抵觸,不會有排斥的情況發生。
藥方成分包括:鉤藤鉤、霜桑葉、甘菊花、白蒺藜、陳皮(消橘紅)、製半夏、蘇薄荷、夏枯草、羚羊角片、苦丁茶葉、荷葉邊。
2. 十、胃腑風火
(案1)某,陽明胃腑風火濕熱相搏,走絡而痛,痛在牙齦,內外皆腫,口不能張。因痛胸中氣聚,痰凝不降,宜開降氣機,化痰清熱。
(方缺)
白話文:
(案例1)有個人,他的胃部遭受風火濕熱的侵擾,這些邪氣相互交結,影響到神經導致疼痛,特別是牙齦部位,內外都出現腫脹,甚至嘴巴無法正常張開。由於疼痛,使得他胸中的氣血凝滯,痰液積聚無法順利排出,應該要打開並調節身體的氣機運行,化解痰液,清除體內的熱毒。
然而,這裡缺少了具體的治療處方。
3. 十一、發腫
(案1)王營壽天成錢店謝(左),風水發腫二十餘天,六脈沉緩,小溲微短,陰囊玉莖大而光亮,系濕邪遏重。昨進開發腠理之劑,頭面得汗,風邪漸解,今擬行水消腫一方,再商扶土法可也。
(方缺)
膚腫頗消,二便暢行,漸入佳境之象。惟囊莖仍然有光亮之形,系風水濕邪下注,當以實土製水,統望應手,無弊乃祥。
(方缺)
(案2)某,遍體膚腫,先因風濕所致,迄今四月有餘。脾腎均虧,濕熱尚存,過削則脾更虛,過補則壅塞胃家,惟嚴氏實脾飲法加減。再延亦非佳兆,服藥誠恐不效,奈何?
(方缺)
4. 十二、感寒
(案1)某,奔走太急,肺氣被傷,適值感寒直入太陰,是以右肋氣痛,痰唾粉紅之色,燒熱懶食,舌白,脈緊。氣息不平症,屬險要,防喘。
(方缺)
白話文:
(案例1)有個人,因為奔跑得太急促,導致肺部功能受損,偏偏這時又感受了寒氣,寒氣直接影響到他的肺部,因此他感到右側胸肋部位疼痛,吐出的痰呈現粉紅色,身體感覺發燒且沒有食慾,舌頭上覆蓋一層白色的苔,脈搏緊繃。這種呼吸困難的症狀,情況十分危險,要小心可能引發喘息的問題。
(治療方法未記載)
5. 十三、冒風
(案1)葉(左),路途冒風,頭昏,咳嗽,咽關不爽,此係肺竅不清致令身熱,惡寒。速宜解表利咽之劑。
苦杏仁,香豆豉,川芎,薄荷,蘇葉,牛蒡子,苦桔梗,川玉金,炒桑葉,生薑皮
白話文:
(案例1)一位姓葉的先生,在外出途中不慎吹了冷風,出現頭暈、咳嗽及咽喉不舒暢的症狀。這是由於肺部功能受影響導致身體發熱,並感到寒冷。應迅速使用能解表和舒緩咽喉的藥方。
藥方成分包括:苦杏仁、香豆豉、川芎、薄荷、蘇葉、牛蒡子、苦桔梗、川玉金、炒桑葉、生薑皮。
6. 十四、濕毒成瘡
(案1)汜水成(左),此類中後濕毒成瘡之症也。近時瘡痍雖減,腫未全消,乃濕毒尚存,瀰漫陽明,倉廩之官困鈍,莫能腐熟水穀變化精微。時臨盛暑,陰氣隱伏於內,陽氣浮越於外。
又兼食西瓜,瓜性甘涼,所謂甜能滿中,寒則凝滯,於是飲食懶餐,形色脈更見式微,可畏者年逾古稀以外,氣血弱甚,徒恃草根樹皮,豈善策乎?既承華翰諄托,勉擬一方,統冀得谷則昌。
(方缺)
白話文:
【十四、濕毒形成瘡病】
(案例一)汜水城的一位患者,這是一個在濕氣和毒素影響下形成瘡病的例子。雖然最近他的瘡痍有所減少,但腫脹仍未完全消退,顯示濕毒仍然存在,並且擴散到了身體的陽明部位。消化系統功能低下,無法正常消化食物,轉化為身體所需的精華。
正值酷熱的夏季,體內的陰氣被壓抑,而陽氣則過度浮動在外。
加上他吃了西瓜,西瓜性質甘涼,甜味會使中氣過於飽滿,寒性則導致血液凝滯,因此,他的食慾變差,身體狀況和脈象都顯現出衰弱的跡象,令人擔憂的是,他已年過七十,氣血非常虛弱,僅靠草根樹皮等自然資源來維持生命,這顯然不是個好方法。既然你寄信託付我,我便盡力開立一個處方,希望他能夠恢復健康,得到充分的營養。
(處方內容遺失)
7. 十五、濕參陽位
(案1)某,濕邪參於陽位,面部先腫,延及周身壅遏於中,射肺則喘,侵脾則脹,兩關脈象緩澀,飲食不思,口乾腹滿,勢有中滿之虞。《經》云:從上之下者治其上。又云:從上之下而甚於上者,必先治其上,而後治其下。謹防腫甚大喘猛變,妄擬河間中滿方上下分消。
茅山蒼朮,川黃柏,葶藶,桑皮,白蔻皮,川通草,大腹皮,真紫樸,赤苓皮,海金砂,萊菔子,雞內金,冬瓜皮,生薑皮
白話文:
(案例1)有個人,因為濕氣侵犯到身體的陽性部位,首先臉部開始浮腫,然後擴散到全身。這種濕氣在身體中間阻塞,影響到肺部導致呼吸困難,影響到脾臟則造成腹部脹大。他的兩手腕脈象顯示緩慢且滯澀,對食物沒有慾望,口渴且腹部滿脹,有中度腹水的風險。
根據醫經記載:如果病癥從上半身開始,治療也應從上半身開始。又說:如果病症從上半身開始,但上半身症狀更嚴重,必須先治療上半身,然後再治療下半身。我們要小心,以防萬一浮腫嚴重,呼吸急促突然惡化,我們準備使用河間中滿方,將藥物分為上、下半身來分別治療。
所用藥物包括:茅山產的白朮,四川產的黃柏,葶藶,桑樹皮,白豆蔻皮,四川產的通草,大腹皮,真正的紫樸,紅色茯苓皮,海金沙,萊菔子,雞內金,冬瓜皮,生薑皮。
8. 十六、暑感化瘧
(案1)某,素本氣血兩虛,肝鬱過重。刻加暑感夾濕,表雖汗解而邪滯未楚,化為連瘧已來九次寒少熱多,心煩不寐,舌赤無津兼以作強,口內生瘡,診脈息弦數而細,胸前按痛,二便不暢。此乃邪實陰虧之象,勢屬險要,防內陷膻中,昏痙喘呃生變。
(方缺)
白話文:
(案例1)某人,平時本就氣血雙弱,肝鬱過度嚴重。現在又加上夏季感受暑氣,夾雜濕氣,雖然表面看來已出汗解暑,但實際上邪氣仍滯留於體內,轉化為反覆發作的瘧疾,已經連續發作了九次,每次發作都是寒戰少而發熱多,心煩難眠,舌頭紅且乾燥無津液,伴有肌肉抽搐,口腔內還長了潰瘍,診脈顯示心跳快速且細微,胸口有壓痛感,大小便不通暢。這是邪氣實在,陰分虧損的症狀,情況相當危急,需防範邪氣內陷至胸中,可能導致昏迷、抽搐、呼吸困難及嘔吐等病變。
(治療方案遺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