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臨症經應錄》~ 卷一 六氣雜感門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六氣雜感門 (4)

1. 七、木虛生風

(案1)某,土虛生濕,木虛生風,肝既失於條達,清陽不能展舒,診脈右關濡細,左關滑數,一呼一吸之中俱帶動躍,宜乎濕乘風勢而腫脹愈見,風藉濕淫而搐搦更深。仍有連搐不已,痙厥之虞,理擬實脾鎮肝熄風勝濕為要。統望應手,方得圖功,否則根深蒂固,雖神丹亦莫極矣。

(方缺)

白話文:

(案例1)有個人,因為脾虛導致水濕內生,肝氣虛弱引起類似風動的症狀。肝臟的功能受阻,無法正常運作,清陽之氣也無法順利流通。從脈象來看,右手關脈細軟,左手關脈滑而快速,呼吸之間都能感受到脈搏的跳動,這顯示了濕氣藉助風勢,導致身體更加腫脹;風又因濕氣過盛,使抽搐的症狀更嚴重。如果持續不斷地抽搐,可能會有痙攣昏厥的風險。因此,理論上應當先強健脾胃,鎮定肝臟,抑制風動,去除濕氣,這是最主要的治療方向。希望治療能立即見效,纔能有望達到療效,否則若病根深植,即使有神奇的藥物,也未必能發揮作用。

(開頭提到的治療方法未在文中出現)

2. 八、血燥生風

(案1)本城蒲葭巷黃缽喬先生,素本脾腎均虛,土不勝濕,濕濁內蘊,血燥生風,風行水皺。察脈右細數,細為臟陰之虧,數為營液之耗。左弦大,弦屬肝陽熾盛,大屬風濕交加。在上焦則發紫白癜風,頭面間染眉發皆白。在中焦則腹中鼓動,痛脹異常,稍餓則四肢無力。

在下焦則溲溺濁,大便後兼有紫血。蓋以濕邪灌溉一身則行動飲食多汗,視此情形顯然虛象也。考張介賓先生曰:氣有生血之功,血無益氣之力。誠者,氣為血帥也。邇來治法倘泥於追風逐濕,必致反損營衛。刻惟舍末從本,謹擬益氣養營之品,俾血盈足而風自減,培土勝濕之味,令脾健旺而濕自除,再佐平肝,可冀根株漸拔矣。

(丸方缺)

白話文:

【八、血液乾燥引發風邪】

案例一:我們這座城市的蒲葭巷裡,有一位黃缽喬先生,他長期以來脾臟和腎臟功能都較弱,體內濕氣過重,導致血液乾燥,進而產生風邪,風邪使身體像水面起皺般不寧靜。診斷他的脈搏,右手脈搏細微且頻率快,脈細代表體內陰分不足,脈快表示營養液消耗過多。左手脈搏緊繃且強大,緊繃的脈象屬於肝臟陽氣過旺,強大的脈象顯示風濕交雜的情況。

這種情況反映在上半身就是出現紫色白癜風,頭部和臉部的眉毛髮絲都變白了。反映在中腹部就是腹部劇烈跳動,疼痛脹痛異常,稍微感到飢餓四肢就無力。反映在下半身就是尿液混濁,排便後會有紫色的血液。因為濕氣過重影響全身,使得他的活動飲食多汗,看這些症狀,明顯是虛弱的表現。

參考張介賓先生的說法:氣有生成血液的功效,但血液對增強氣的作用卻不大。這是因為氣是血液的主宰。近來的治療方法如果只是一味地驅風去濕,必定會損害營養和防禦系統。現在,我認為應該捨棄表面的症狀,從根本著手,謹慎地使用補氣養營的藥物,讓血液充足,風邪自然減輕,再配合健脾去濕的藥物,讓脾臟強壯,濕氣自然消除,再加上平肝的輔助,可以期待病根逐漸去除。

(丸藥的配方缺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