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臨症經應錄》~ 卷一 六氣雜感門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六氣雜感門 (7)

1. 十八、冬令伏邪

(案1)某,冬令伏邪,病經五六天,昨藥後因熱極嘔吐不出,微得涼汗,汗後頭痛稍輕。今診舌苔仍然滿白,胸痞腹痛,大便未解,小便黃色,此無形之邪夾有形之滯相搏,已屬可慮,更緊要者,手指時時蠕動,人暮熱甚,恐生風變痙,即宜和解宣通,仍望應手則吉。

(方缺)

白話文:

(案例1)有個人在冬天因為潛藏的病邪發病,已經病了五、六天。昨天服藥後,因為體內熱氣太盛導致嘔吐,但稍微出了些冷汗,汗後頭痛減輕了些。今天檢查發現舌苔依然厚重且全白,有胸悶和腹痛的症狀,尚未排便,小便顏色為黃色,這顯示體內的無形病邪與有形的阻滯相互作用,情況已經令人擔憂。更嚴重的是,他的手指時常不由自主地抽動,到了傍晚時分,體溫升高,恐怕會引發風濕或痙攣。應該立即進行調和及疏通治療,希望病情能迅速好轉,這樣纔是好的結果。

至於治療用的藥方,這裡沒有詳細記錄。

2. 十九、內傷冬溫

(案1)某,內傷冬溫十一天,太陰肺病,咳而無痰,金受火克,清肅不行,氣機有升無降,小便短赤,舌苔滿布黃色。此症兼有伏邪為患,治之不易,最怕見紅喘變。

(方缺)

白話文:

(案例1) 有個人,因為冬天時身體受到內傷導致溫病,已經持續了十一天。他得了太陰肺病,咳嗽但沒有痰,這表示他的肺金被心火剋制,肺部的清肅功能無法運行,身體的氣機只有上升而沒有下降,而且小便顏色深紅,舌頭上佈滿黃色的舌苔。這個病情同時有潛藏的邪氣作祟,治療起來相當困難,最令人擔心的是會出現血痰和呼吸困難的變化。

然而,這裡沒有提供具體的治療方法或藥方。

3. 二十、伏邪晚發

(案1)某,伏邪晚發最深,深而難化,今已十天,舌仍膩而微黃,脈息細數,昨服軟下之劑,大便未解。此腑陽熱結,濕濁瀰漫,是以不飢不食,精神少而倦怠,觀其面色㿠白。系本質氣弱,先當清熱和中潤腸為要。

(方缺)

(案2)某,病發於冬,源起夏秋。今已七日,舌苔尖赤,後根中心淡黃而膩,蒸熱不一,鼻燥咽痛,惡見燈火,全是陽明腑病,小便黃渾。擬清裡分之熱。

(方缺)

白話文:

【案例1】有個人,他體內潛藏的病邪在很長時間後才發作,這種情況非常嚴重且難以治療。到現在已經十天了,他的舌頭仍然有一層膩且微黃的舌苔,脈搏細弱且頻率快。昨天他服用了一種用來軟化排便的藥物,但大便仍未順利排出。這顯示他的消化系統有過多的熱毒和濕氣,因此他沒有胃口,吃不下飯,精神疲憊,常常感到倦怠。從他的臉色蒼白可以看出,他的身體本質上就氣虛。目前首要之務是清除熱毒,調理脾胃,滋潤腸道。

【案例2】另一個人,他的病症在冬天爆發,但根源可能出現在前一年的夏天或秋天。到現在已經七天了,他的舌頭前端呈現紅色,舌根中心部分則是淡黃且膩的舌苔,體溫時高時低,鼻子乾燥,咽喉疼痛,對燈光特別敏感。這些症狀全指向他有陽明腑病,小便也呈現黃濁的狀態。預計使用清熱解毒的療法來處理體內的熱毒。

4. 二十一、病瘧不分

(案1)某,泄瀉二十餘天,復加病瘧不分,舌苔燥黃而厚,根有灰黑,脈息細數,煩渴,身熱,舌強,耳聾,驚惕時動,胸前痞悶,系暑濕之邪過重,大便初醬形色,乃熱逼下迫,防昏痙之變。

金銀花,連翹,花粉,飛滑石,丹皮,霍石斛,豬苓,赤苓,澤瀉,川黃連,上西珀(研和)

白話文:

(案例1) 有個人,他已經腹瀉二十多天了,之後又得了瘧疾,症狀混雜不清。他的舌苔乾燥且黃,還特別厚,舌根部分甚至出現灰黑色,脈搏細弱且頻率快,他感到非常口渴,身體發熱,舌頭僵硬,聽力下降,時常會有驚恐不安的反應,胸口前感到壓抑悶痛。這都是因為暑濕之氣過重所導致,他的大便最初呈現醬色,這是因為熱氣太盛向下迫脅,需預防可能出現的昏迷或抽搐的情況。

治療上,要用到金銀花,連翹,花粉,飛滑石,丹皮,霍石斛,豬苓,赤苓,澤瀉,川黃連,以及上等的西珀(需要研磨後混合使用)。

5. 二十二、斑疹九天

(案1)某,斑疹九天,舌苔黃燥,熱重生火,火重生痰,以致發狂,神識如蒙,此係熱痰護於心包,唇紅亂語,脈無可憑。症屬險要之極,誠恐四肢厥冷,喘呃而亡。

元參,鮮生地汁,麥冬,黃芩,炒梔子,丹皮,花粉,連翹,制軍,瓜蔞仁,滑石,烏犀角,川黃連,膽星,竹葉心

白話文:

(案例1)有個人,他的斑疹已經持續九天了,舌頭上的苔垢呈現黃色且乾燥,這是身體產生過多熱氣所致,過多的熱氣又導致體內生火,這股火氣再進一步生成痰,導致他出現精神失常的情況,意識恍惚不清,這是因為熱痰阻塞在心包絡所造成的。他嘴脣呈現紅色,並且胡言亂語,這種情況下,脈象已經無法作為診斷依據。病情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地步,實在令人擔心他可能會四肢冰冷,呼吸困難,最終不幸去世。

治療上,將會使用元參,新鮮的生地黃汁,麥門冬,黃芩,炒梔子,牡丹皮,花粉,連翹,大黃,瓜蔞仁,滑石,犀牛角,黃連,膽南星,竹葉心等藥材。

6. 二十三、病後

(案1)某,病今一月有餘,胃陰受傷,縱有宿滯亦從緩治。《經》云:「氣壯而胃自開,氣和而食自化」。今診脈息左關弦數,右關濡弱,木盛土衰之象,若再推蕩,恐滋腫脹之憂,妄用定中湯加味,得谷可免無虞。

北沙參,雲茯苓,土炒於術,白扁豆,須穀芽,冬瓜仁,炒苡米,真橘紅,半夏曲,黃沙土(熬水),陳老米(熬水)

白話文:

(案例23-1)某位患者,生病至今已超過一個月,其胃部的陰氣受到損傷,即使有食物積滯的情況也應採用緩和的方式來治療。根據古籍記載:「只要體力充沛,胃口自然會好;氣血和順,食物就能自行消化」。現在診斷他的脈搏,左手關脈呈弦數狀,右手關脈則為濡弱,這顯示肝氣過旺而脾胃功能衰退。如果再強行催吐或瀉下,恐怕會引起水腫或脹氣的問題,因此謹慎地使用定中湯加減方,只要能進食就無需過度擔心。

藥方包含:北沙參、雲茯苓、土炒於術、白扁豆、須穀芽、冬瓜仁、炒薏米、真橘紅、半夏曲以及黃沙土和陳年老米熬煮的水。

7. 二十四、濕溫

(案1)西壩鹽棧梁(左),濕溫經十八天,蒸熱不退,舌苔膩白浮黃,脈息弦數且濡,兩尺無力,胸前按之不痛,小溲黃而不渾,脘悶懶食,咽關作窒。此乃正不敵邪,鬱熱失其下降之令,是以咳嗽痰稠,縱有宿食亦從緩治,但本質陰虛肝旺,濕邪過重,勢非輕淺,延防內陷之虞。刻下補瀉難施,惟宜淡滲和化,佐以省胃之藥,斯為穩當方法。

濕溫二十天,昨服淡滲和化,佐省胃之法,頗合機宜。今診脈象兩關稍平,尺部微覺有力,胃口漸開,此佳兆之候也。惟蒸熱尚未全退,又且咳嗽痰稠,小溲渾而兼黃,明系濕痰內蘊。蓋濕屬陰邪,其氣留連最不易解。擬善陽明、和太陰法,佐以淡滲之品,望應手無弊為吉。

濕溫三候,近服藥品,飲食較前稍進,蒸熱未增未減,通體有汗,身發銀疹,是留連之邪從里達外也。奈體質素虛,伏邪化而未盡,以致舌苔仍然膩白,小溲猶見黃渾,咳嗽時作,痰唾稠黏,種種情形都像濕邪為病,仍屬可畏,治當原擬加減,冀其熱退,方可而安。

濕溫二十餘天,進扶正化邪法,又得更衣,次小溲黃而稍清,濕熱已減,納穀頗香,戊己較醒之徵,第素質過弱,加以症延多日,氣血交餒,虛陽不斂,逐令咳嗽痰稠,午後蒸熱,按脈細數。憶書云:「肺陰虛則多嗽,腎陰虛則發燒,」正此義也。豈苦寒所可投耶?今擬育陰潛陽之劑,冀其咳平熱退乃為祥吉。

濕溫相近一月,前服諸藥,雖然未見大效,與症甚為相對,無如久病肺腎陰虛一時難以驟復。稽《內經》曰:「陰虛生內熱,」熱邪上凌,遂為咳為嗽,或蒸或熱,然肺為嬌臟,主持諸氣,最防咳急增喘,不可不慎。邇來飲食雖進,脈仍細數,的是邪少虛多之恙也。擬當滋陰復脈湯,且觀後效何如。

(方缺)

(案2)濕溫經十二天,昨日腹痛窘急成痧,針刺出血,又兼熨法治之,二便俱通,通則痛止。今診脈仍弦而不調,舌苔淡黃之色,胸前按痛,手不可近。此中焦塞結,邪實正虛是大危之象。

小枳實,真川樸,瓜蔞皮(橘紅),製半夏,白蔻仁,六神麯,赤茯苓,川玉金,飛荷梗

白話文:

【案例1】西壩鹽棧的梁先生患濕溫病已經十八天,持續高燒不退,舌頭上覆蓋著厚膩的白色舌苔,有些地方泛黃,脈搏弦數且濡弱,雙腳脈搏無力,胸口按壓不會感到疼痛,小便呈現黃色但不混濁,胃口悶堵,不想吃東西,喉嚨感覺到阻塞。這是因為身體抵抗能力不足,鬱熱無法正常下降,導致咳嗽痰液粘稠。即使有消化不良的情況,目前也不適合立即處理,因為他的身體有陰虛肝旺的問題,濕邪過重,情況並非輕微,有內陷的風險。現在不宜使用強烈的補瀉療法,最好採用淡滲和化的方式,輔以調整胃部的藥物,這樣才比較安全。

經過二十天的濕溫折磨,昨天採用了淡滲和化的方法,加上調整胃部的治療,效果不錯。今天檢查脈搏,發現兩關脈搏稍顯平穩,腳部脈搏力量有所恢復,胃口開始打開,這是病情好轉的跡象。然而高燒仍未完全退去,而且咳嗽痰液依然粘稠,小便混濁且黃,顯示濕痰在體內積聚。濕屬於陰邪,很難清除。我們打算採用善陽明、和太陰的治療方式,輔以淡滲的藥物,希望可以順利治療。

濕溫病第三階段,近期的藥物治療讓飲食狀況有所改善,但高燒未見明顯增減,全身有汗,身上出現銀色疹子,這是體內的邪氣從內部向外部發散的現象。然而,由於他的體質本就虛弱,邪氣尚未完全消散,舌苔依然膩白,小便依然黃渾,咳嗽頻繁,痰液粘稠,這些都是濕邪影響的表現,仍需警惕。我們將繼續沿用之前的治療方案,期望高燒能退,才能真正安穩。

濕溫病二十多天,我們使用了扶正化邪的療法,並且他成功排便,小便雖黃但已變得清澈,濕熱已減輕,胃口不錯,這是脾胃功能恢復的跡象。只是他體質一直過於虛弱,加上病程長,氣血消耗,虛陽無法收斂,導致咳嗽痰液粘稠,下午高燒,脈搏細數。根據古籍記載:「肺陰虛會導致咳嗽,腎陰虛會引發發燒」,這正是他的情況。我們不能輕易使用苦寒的藥物。我們計劃使用滋養陰氣、潛陽的藥物,希望能讓他咳嗽停止,高燒退去。

濕溫病已經接近一個月,之前服用的藥物雖未見顯著效果,但與病症非常相符,只是長期肺腎陰虛,一時難以迅速恢復。根據《內經》的說法:「陰虛會產生內熱」,熱邪上沖,會導致咳嗽,或高燒,但肺部是脆弱的器官,主導各種氣體的運行,最怕咳嗽加重引發呼吸困難,不能不慎重。近來雖然飲食有所改善,脈搏依然細數,這是邪氣少而虛弱多的症狀。我們計劃使用滋陰復脈湯,看看後續的效果如何。

【案例2】濕溫病已經十二天,昨天腹部劇烈疼痛,像是刮痧一樣,進行針灸放血,配合熱敷治療,大小便都通暢,疼痛停止。今天檢查脈搏,仍然弦硬不協調,舌苔呈淡黃色,胸口按壓會痛,手靠近都會感到不舒服。這是中焦堵塞,邪氣實而正氣虛的危險徵兆。

開出的藥方包括:小枳實、真川樸、瓜蔞皮、橘紅、製半夏、白蔻仁、六神麯、赤茯苓、川玉金、飛荷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