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臨症經應錄》~ 卷一 六氣雜感門 (8)
卷一 六氣雜感門 (8)
1. 二十五、霍亂
(案1)某,外受寒暑,內傷飲食,清氣在陰,濁氣在陽,營氣順脈,濁氣逆行,清濁相干,亂於腸胃則為霍亂。故上吐下瀉,脈伏,身寒,四肢逆冷,頓亡津液,宗筋失養以致攣縮,症已險極,治之甚難。法宜六和湯姑救之。
(方缺)
白話文:
【二十五、霍亂】
(案例1) 有個人,他因為外在受到寒冷或酷熱的侵襲,加上內在飲食不節制而導致身體失調。他的清氣(健康氣息)滯留在陰分(身體下半部),濁氣(病態氣息)卻滯留在陽分(身體上半部)。正常的營氣(維持生命活動的能量)本應順著脈絡流動,但現在濁氣卻反向流動,清氣與濁氣互相干擾,造成腸胃混亂,引發了霍亂。因此出現了上吐下瀉的症狀,脈搏微弱難尋,全身感到寒冷,四肢冰冷,瞬間流失大量體液,肌肉失去必要的滋養而導致抽搐縮小,病情已經非常危急,治療起來十分困難。按照醫理,應該使用六和湯來姑且救治。
(治療方法缺失)
2. 二十六、痢疾
(案1)清阿五(左),暑溫夾濕,吐瀉轉痢,戊邪傳癸,名為賊邪。延今十七天,舌苔白底中灰欠津,肢涼,脈細,腹痛,困睡。此暑濕傷陽,正不勝邪,年高屬險,桃花湯加味應手則生。
江西赤石脂,炒黃淡乾薑,水炙甘草,制附片,茯苓塊,新會皮,冬瓜仁,(長鬚)熟穀芽,土炒甜冬朮,荷蒂(飯上蒸),陳老米
(案2)某,濕傷脾陽,脾傳於腎,由便利轉成滯下,在《經》名膿血。本屬難治,況二氣素虛,飲食毫不能進,舌苔白膩,口淡無味,命火式微,奉生者少。按脈右關不鼓,兩尺微細,勢重已成,噤口,公議溫通,通乃痢之首法,佐大和中土,納穀乃佳。
(方缺)
(案3)前仕楊漕憲,字疊云,吐瀉轉痢,脾傷及腎,在書名為賊邪,已屬可畏。更緊要者,年近九旬,二氣均虧,勢難勝任。按脈息弦大無力,舌苔黃膩,身熱肢冷,時有噯氣,肢動。此寒暑濕食雜感為患,慮有昏痙呃逆之危。
人參,柴胡,酒炒黃芩,製半夏,橘皮,赤苓,甘草,楂肉,木香,煨姜,紅棗
昨藥後肢冷雖轉,痢仍未除。今診右脈弦大無力,左脈間有歇止,舌苔膩而欠津。正氣下陷,津不上達,高年患此,勢難勝任,防五日後昏痙脫變,勉留一方,以感大憲下士之隆耳。
木香異功散加荷葉、陳老米
(案4)某,少陰久痢,飲食少思,營衛不和,時而寒熱,脈象細弱無神,法宜陰陽平調,延防敗脫。
真武湯加潞黨參、土炒懷山藥、山萸肉、炙甘草、廣皮白、煨木香、小紅棗
白話文:
[二十六、痢疾]
(案例1) 清阿五(左),因暑熱與濕氣交纏,從嘔吐與腹瀉轉變為痢疾,暑邪影響了脾胃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賊邪」。病情已經持續了十七天,舌苔底色為白色,中間部分呈現灰色且缺乏津液,四肢冰冷,脈搏細微,腹部疼痛,常常處於昏睡狀態。這是由於暑濕損害了陽氣,身體正氣無法抵擋邪氣,加上患者年事已高,情況非常危險,用「桃花湯」加味來治療,如果有效就能挽救生命。
(案例2) 某患者,濕氣損害了脾臟的陽氣,病狀由脾臟傳至腎臟,由原本的腹瀉轉變成慢性下痢,在醫學上被稱為膿血便。本來就難以治療,再加上患者本身的元氣虛弱,完全無法進食,舌苔白膩,口中無味,生命力微弱,能夠維持生命的能量很少。脈搏在右手關部沒有彈性,雙腳的脈象細微,病情嚴重已成定局,口閉不能言語,我們認為應該使用溫通法,這是治療痢疾的第一步,同時輔以調和中焦脾胃,讓患者能夠進食纔是最佳選擇。
(案例3) 之前在官場任職的楊漕憲,字疊雲,由嘔吐與腹瀉轉變為痢疾,病情由脾臟影響到腎臟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賊邪」,本身已經令人害怕。更嚴重的是,患者已經九十歲,體力與元氣都十分虛弱,很難抵抗病情。他的脈搏弦大但無力,舌苔黃膩,身體發熱但四肢冰冷,偶爾會打嗝,肢體有時會不由自主地動。這是由於寒暑濕氣與飲食不當導致的疾病,擔心可能會出現昏迷、抽搐或呃逆的危險。
(案例4) 某患者,長期患有少陰痢疾,對食物的慾望減弱,營養與防禦機能不協調,偶爾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,脈象細弱無神,應當調整陰陽平衡,以防病情進一步惡化。
3. 二十七、痧
(案1)本城丁光橋陳(左),考古痧症乃因天之風雨,寒暖不時,地之潮濕,疫邪蒸動,隨天地升降流行,其間人屆氣交中,無可逃避。虛質犯染,重則為緊痧,輕則為暗痧,暗者輕緩之說也。其發無定,或十日半月一發,或一月二月一發,久必元氣日衰,邪氣日盛,戊己不充。
每逢交夏,精神少而疲倦,飲食懶思。診脈濡細,理宜固其根蒂,培其胃氣則痧自可除矣。
丸方:赤苓,白苓,山藥,白扁豆,雞內金,新會皮,半夏曲,霜桑葉,粉丹皮,山梔子,六和曲,須穀芽,使君子,冬瓜仁,苡仁米
以上共碾極細之淨末用荷葉蒂、陳老米煎濃汁為丸,如小綠豆大,每早空心服,開水送咽。
(金)按:此方補而不滯,宣而不猛之法也。君取赤白茯苓益氣生血,臣輔山藥、扁豆健胃培元,佐以雞肫,磨積消穀之指揮,協以二陳,理氣除痰之報使,桑丹泄少陽之郁,梔子屈曲而下行,曲谷和中猶妙於轉輸,使君子殺蟲去腐,冬瓜仁清熱悅顏,薏苡滲濕散脾精兮己土,荷米養正防秋燥兮兌金,諸藥品有益無損,每晨帶服,久則精神漸壯,氣血豐盈,何病之有!
白話文:
【二十七、痧】
(案例1)本市的丁光橋陳先生,研究認為痧症的產生,是由於天氣的風雨不定,冷暖失常,以及地面的潮濕,導致疫情邪氣升騰活動,隨著天地間的氣流循環,人處於這種環境下無法避免。身體虛弱的人一旦感染,病情嚴重的是緊痧,輕微的是暗痧,暗痧就是病情較輕緩的意思。發作時間沒有固定,可能是每隔十天到半月,或者一個月至兩個月發作一次,時間久了必然導致元氣逐漸衰弱,邪氣逐漸強盛,脾胃功能不足。
每年進入夏季,會感到精神不濟且容易疲倦,對飲食也提不起興趣。診脈結果顯示脈象軟弱細小,應當從根本上調理,培養胃氣,這樣痧症自然就能消除。
藥方:赤苓,白苓,山藥,白扁豆,雞內金,新會皮,半夏曲,霜桑葉,粉丹皮,山梔子,六和曲,須穀芽,使君子,冬瓜仁,苡仁米
以上藥材需研磨成極細粉末,用荷葉蒂和陳年老米煮成濃稠的湯汁來製成藥丸,大小如同小綠豆,每天早晨空腹服用,用開水送服。
(金先生評論):這個藥方具有補身效果但不會造成腸胃負擔,能調節身體但又不會太猛烈。主要成分赤苓和白苓能益氣生血,輔助成分山藥和扁豆能健胃培元,雞內金有助於消化食物,二陳能理氣除痰,桑丹能疏解肝膽鬱結,山梔子能下行,曲谷能調和中焦,使君子能殺蟲去腐,冬瓜仁能清熱美容,薏苡仁能利濕,荷葉和陳年米能滋養正氣,防止秋季的乾燥。這些藥材對人體有益無害,每天早上服用,長期下來精神會漸漸旺盛,氣血也會越來越充沛,哪裡還會生病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