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臨症經應錄》~ 卷一 六氣雜感門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六氣雜感門 (9)

1. 二十八、痿

(案1)某,四肢麻木拘攣,屈伸不便,起自客秋風濕熱,襲入陽明脈絡為患傷。考之陽明一經主潤宗筋,束筋骨而利機關,今機關不利,筋骨不束,恰合《內經》所論大筋耍短,小筋弛張為痿之義。理當養血榮筋,開通脈絡為治。

(方缺)

白話文:

【二十八、痿】

(案例1)有個人,他的四肢感到麻木並且有拘縮抽搐的情況,活動起來很不方便。這種情況從去年秋天開始,當時他受了風濕熱的影響,這導致了他身體的陽明脈絡受到傷害。根據醫學理論,陽明脈是負責滋潤肌肉和骨骼,使關節運作順暢的。但現在,他的關節運作不靈活,肌肉和骨骼也失去了正常的控制,這正好符合《內經》中提到的大筋萎縮,小筋鬆弛,這是痿症的定義。因此,治療上應該著重於滋養血液,強健肌肉,並打通被阻塞的脈絡。

(後面藥方部分遺失)

2. 二十九、鼻瘜

(案1)某,肺氣注於鼻,上榮頭面,風寒客於頭腦則氣不通,上焦積熱鬱久而生,搏於津液以致鼻中生瘜,如雨霽之地突生芝菌也。蓋氣不能上升則鼻塞滯,所謂九竅不和,不知香臭。《經》云: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有患,鼻為之不利也。視聽明而清涼,香臭辨而溫暖,法治先散風寒,後補胃氣,使心肺之氣得以交通,則鼻利而香臭聞矣。

(方缺)

白話文:

(案例1) 有個人,肺部的氣血集中在鼻子,向上供應頭面部的營養,當風寒侵入頭腦時,就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。上身長期積累熱氣,和體內的津液相互作用,結果在鼻子裡長出了息肉,就像雨後濕潤的土地上突然長出蕈類一樣。因為氣血無法順利上升,所以鼻子會堵塞,這就是所謂的九竅不調和,無法分辨香臭。根據古籍記載:五臟的氣血進入鼻子,儲存在心肺,一旦生病,鼻子的功能就會受到影響。若能保持視聽清晰,身體涼爽,且能分辨香臭,身體溫暖,治療方法應該先驅散風寒,再補充胃氣,讓心肺的氣血得以流通,那麼鼻子就能順利呼吸,也能分辨香臭了。

(接下來的治療方法遺失)

3. 三十、牙宣

(案1)某,陰虛胃火上炎,牙縫出膿出血,恙延半載之多。症屬牙宣惡候,久進苦寒瀉火不效。今擬甘寒養陰為法,再延非宜。

細生地,丹皮,貝母,生甘草,赤芍,石斛,連翹,天門冬,麥門冬,知母,陳龜甲,烏犀角,藕汁,童便,白蘆根

(梁)按:外感六氣者,風寒暑濕燥火也。其中有淺深之殊,其治無㿌雜之法,余髫齡務舉業時,嘗覽喻氏論「冬不藏精,春必病溫」,將不藏精之字先宜細心體察,暨須活看,不專主房勞,苟專主此,便有疵謬。凡一切人事勞役皆能搖動其精。又按《素問經·上古天真論》即言男女陰精之所以生、所以化、所以枯之理。

次章緊接「調神大論」示人春養生,以為夏奉長之地;夏養長,以為秋奉收之地;秋養收,以為冬奉藏之地。蓋善藏者一切病患皆可卻,豈獨溫病為然哉。《金匱》謂:夫精者身之本,五臟元真暢茂,人即安和,是也。稍不謹慎保身,如春傷於風,夏必飧泄;夏傷於暑,秋必作瘧;秋傷於濕,冬必咳嗽;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。顧每歲之溫,有早暮微盛不等。

司天在泉,主氣客氣相加臨而然也。抑四時之氣候乖違,春應溫而反寒,夏應熱而反涼,秋應涼而反熱,冬應寒而反溫,是反令之常,為氣之變也。人一觸染寒溫,由毛竅口鼻而入,傳於經絡,鬱於臟腑。體壯者安然無害,體弱者至春夏發泄之,令必發斑疹等證。初春陽氣始開,溫氣發越,厥陰行令,風夾溫也。

時邪者,春末夏初溫疫厲風流行多兼穢濁,沿門履巷如是也。溫毒者,諸溫夾毒穢濁太甚是也。暑溫者,正夏之時暑病之偏於熱者也。濕溫者,長夏初秋溫中生熱,即暑病之偏於濕者也。伏邪者,必待深秋晚發也。冬溫者,冬應寒而反溫,陽不潛藏,陰精不足以承之,民病溫也。

諸瘧者,皆不能離乎肝膽,畢竟由伏邪而成,非旦夕之因為患也。六淫之氣惟燥不能為害,而新涼收束實屬有關。痢疾者,治分新久,古稱滯下。此滯字,非特為停滯飲食而言,惟夏秋暑濕夾積居多,內侵腑中流行,濕蒸熱瘀,阻遏而為滯矣。其次則風淫火迫寒侵也,其邪之來似水之流,臟腑間有罅隙則乘虛而作,故有在氣在血之分。干於氣則白,干於血則赤。

傷臟傷腑之異,傷腑易治,傷臟難醫。甚致於有休息痢,不休不息,延必腫脹,十中五生也。五色痢形如鶩溏,並完穀不化。及莧菜汁、屋漏水者,犯弊難愈,十中一生也。夫論中風症則真中、類中,類者偽也。風為百病之長,善行而數變,此風雖從外來亦由內虛,邪得以乘虛而入,北方風氣剛勁,風高土燥,南方風氣溫柔,地卑水濕,西北人常苦渴閉、癰瘍,東南人多染疸腫、泄痢。真中之病,南鮮北多,其真中之方,前人已大備。

白話文:

[案例三十、牙齦出血]

(案例1) 有一人,因體內陰虛,導致胃火上升,牙齦縫隙持續出現膿血,這種情況已延續了半年多。他的病情屬於嚴重的牙齦出血,長期服用苦寒藥物清熱也沒有改善效果。現在打算採用甘寒的藥物養陰,如果再拖延下去就不太好了。

藥物包括:生地,牡丹皮,貝母,生甘草,赤芍,石斛,連翹,天門冬,麥門冬,知母,陳龜甲,烏犀角,藕汁,童便,白蘆根。

(梁) 按:外感六氣指的是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。其中,程度有淺有深,治療方法也沒有固定的模式。我在少年時期,曾閱讀喻氏的理論“冬天若不儲存精氣,春天必定生病”。對於“不儲存精氣”這幾個字,我們應該仔細體會,並靈活理解,不只是單純認為這是因為過度房事,若只專注於此,就會有誤解。所有的人事勞累都可能影響到精氣。根據《素問經·上古天真論》,它描述了男女性別陰精的生成、轉化和枯竭的道理。

接下來的章節緊接著“調神大論”,指導人們在春天養生,以便在夏天保持健康;夏天養生,以便在秋天保持健康;秋天養生,以便在冬天保持健康。善於養生的人,所有的疾病都可以避免,何況只是溫病呢?《金匱要略》提到:精氣是身體的根本,五臟的元氣充沛,人就會健康平安,就是這個道理。若不小心保養身體,例如春天受到風邪,夏天就會腹瀉;夏天受到暑邪,秋天就會發燒;秋天受到濕邪,冬天就會咳嗽;冬天受到寒邪,春天就會生病。

每年的溫病,有早有晚,程度有輕有重。這是由天地之氣相互作用所引起的。然而,四季的氣候有時會違背常規,春天應該溫暖卻寒冷,夏天應該熱卻涼爽,秋天應該涼爽卻熱,冬天應該寒冷卻溫暖,這是違反自然的現象,是氣候的變化。一旦感染寒溫,病毒會通過毛孔和鼻子進入身體,傳播到經絡,鬱結在臟腑。身體強壯的人不會受到影響,身體弱的人在春夏之際會發病,可能會出現斑疹等症狀。初春時節,陽氣開始生發,溫暖氣息開始散發,這時,風邪會夾帶溫病。

季節性的邪氣,在春末夏初,溫疫厲風盛行,往往伴有穢濁之氣,這種疾病會在街坊巷弄間流行。溫毒,是指溫病夾雜著毒氣和穢濁之氣,非常嚴重。暑溫,是指夏天的暑病,偏重於熱。濕溫,是指夏季和初秋,溫病中產生熱氣,也就是暑病偏重於濕。伏邪,必須等到深秋才會爆發。冬溫,是指冬天本應寒冷卻溫暖,陽氣未能潛藏,陰精無法承受,人民就會生病。

各種瘧疾,都與肝膽有關,通常是伏邪所致,不是短時間內造成的。六淫之氣中,只有燥氣不能造成危害,但新涼收束確實有關聯。痢疾,治療分為新舊,古人稱為滯下。這個“滯”字,不僅指飲食停滯,夏天和秋天,暑濕之氣夾雜在一起,入侵腑臟,導致濕氣蒸騰,熱氣凝結,阻礙了正常的運行,形成了滯留。其次是風邪、火邪和寒邪的侵襲,邪氣來勢洶湧,就像水流一樣,一旦臟腑之間有空隙,就會乘虛而入,因此有在氣在血之分。若在氣,則呈現白色;若在血,則呈現紅色。

傷臟和傷腑的不同,傷腑容易治療,傷臟則難以醫治。有些痢疾,如休息痢,不停止,不斷發展,最終導致腫脹,十分之一的人能存活。五色痢,形狀像鴨子的糞便,而且完全消化不了食物。以及像莧菜汁和屋頂漏水一樣的痢疾,非常難以治癒,十分之一的人能存活。關於中風的症狀,有真中和類中之分,類中是偽裝的。風邪是百病之首,善於迅速變化,雖然從外界進入,但也由於體內虛弱,使得邪氣得以乘虛而入。北方風氣剛勁,風高土燥;南方風氣溫柔,地低水濕。西北人常常感到口渴和閉塞,容易生癰瘍;東南人則容易染黃疸腫和泄痢。真中的病,南方少見,北方多見,前人已經有充分的治療方法。

對於類中症,有劉河間、李東垣和朱丹溪三位賢者分別進行了詳細的辨別,這裡不再重複。葉天士在《指南篇》中指出,內風是身體中陽氣的變化。肝臟是風臟,《內經》稱之為“將軍之官”,其性質暴躁,動作迅速。當沒有疾病時,它藏血;當有疾病時,它逆血。如果精血消耗過多,水不能涵養木,木缺乏滋潤,因此肝陽偏亢。內風隨時可能出現,這是一個真實且準確的理論。

然而,“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”六個字,可以引起多種疾病,無法一一詳述。現在僅簡述其來源,以概括萬象。先生具有卓越的智慧,能夠辨別脈象和病症,洞察病情,制定治療方案,深得古人之心,開創了新的療法,足以證明他筆下生春,救人性命,不愧為一代名醫。

(我)原本對醫術並不精通。有句諺語說:“隔行如隔山。”既然先生慷慨地將手冊送給我,讓我進行評點,我仔細閱讀,感到精神振奮,心靈愉悅,頓時使我的醫學知識豁然開朗。每次看到先生診斷病人,他總能把握病情,深入分析,用藥恰當,窮理細膩,無人能出其右。如果不是具有超凡的眼力和精銳的學識,怎能達到這樣的境界?

現在是

(鹹豐九年秋八月穀旦愚弟梁寶生佐中氏在袁江公廨寫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