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臨症經應錄》~ 卷四 婦女疾病門 (11)
卷四 婦女疾病門 (11)
1. 四十一、經病
(案1)某(女),服丸方後似合病機,刻下天癸適來,帶下紫血成塊,佳兆也。復脈細軟,正氣素虛,據述所行未暢。擬用決陰煎,以補為瀉,順其勢而導之。
(方缺)
白話文:
【案例41:經病】
(案例1)有位女性患者,在服用藥丸後病情似乎與預期相符。目前正值她月經期間,排出的經血呈現紫色且凝結成塊,這是個好的徵兆。然而,她的脈象顯示細軟,表明她本來就氣血較弱,而她描述的排泄狀況尚未完全改善。因此,我打算使用「決陰煎」這種藥方,透過補充身體所需來促進排泄,順應身體狀況進行調理。
(藥方內容遺失)
2. 四十二、血癥
(案1)板浦廠楊(婦),服藥餌以來雖獲小效,但血癥未消。癥者,真也。氣聚血結,由無形釀為有形之塊。時而移之不動,腹痛時作時止。惟午後最多,痛久入絡,真陰與元氣衰乏,陰血虛則發燒,氣虛怯寒,累及肝脾腎三臟。土不生金,虛陽上潛,致側眠在左則咳嗽,在右而痛更甚,病勢反覆不一。
脈沉細浮分數,有內損成癆之象。況指日春分,天人換氣,防胃敗不食,切慎。
(方缺)
(黃)按:婦女諸病,其治無異於男子,其異於男子者,惟調經、經閉、帶濁、崩漏、癥瘕、生育、子嗣、胎前、產後諸病及乳疾、前陰諸病不相同耳。《易》曰:大哉!乾元萬物資始,此言氣之始也;至哉!坤元萬物資生,此言形之始也。人得父母之氣,以生氣生形,即稟乾坤之氣也。
兩儀既兆,五行斯彰。故天一生水,水屬腎,名曰天癸。又曰經水,又曰月信,如潮之有信,如月之盈虧,不愆其期。先天天癸,謂腎間之動氣,乃稟自父母,資其始也。後天精血,謂水穀之所化得之,形成之後,資其生也。《經》云:女子二七腎氣盛,腎間動氣盛也。二七而天癸至,謂先天癸,如中之動氣。
至於女子胞中,沖為血海,任主胞胎,衝任皆起於胞中。所以任脈通,太衝脈盛。血氣之行,外循經絡,內榮臟腑,氣血調適,運行不息。上為乳汁,下為月水,匝月之間,衝任血溢而行,月事以時下,故能孕子也。褚澄云:「女人天癸既至,逾十年無男子合則不調,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調。
」此語固為不調之宗旨,而起病由最冗論其常,未盡其變也。猶有因惡阻三月胎氣繫於脾,如寄生之託於苞桑,蔦蘿之施於松柏,根蒂未堅。誤感風寒,或食生冷,寒侵胞門,凝於血分,脾胃生氣被逼,致虛墮滑難免。衝任督帶諸脈有傷則不調,或稟賦虛弱,平素帶下頻頻則不調,或房勞過度,氣虛血少則不調,或當經期鬱怒傷肝,肝傷血耗則不調,或因有熱則不調。遂有錯經妄行,過期不及期之弊,或多或少或紫或淡則失其常候,亦為之病也。
夫胎前有胎動、胎病、兒暈、子淋、子腫、子懸、子鳴、子煩、子瘖、子癇等症,重胎教者則免。而產後為病尤多,賴業醫者宜辨乎脈候,以明內外之因,審乎陰陽,以別虛實之異。病根透徹而施治轍效,慎毋概以逐瘀為了事,亦毋概以溫通為準繩。
今觀先生案中,凡臨證未嘗不用攻濟,然如室女天癸從未至,肉瘦神瘁,飲食不思,少腹塊痛,骨蒸咳嗽,便溏者,先生則曰:先天最薄,真陰不旺,脾肺皆虧,必成乾血癆瘵,從養榮培脾例為法。如經阻腹痛,結塊如梭者,先生則曰:瘀血凝聚成瘕,內燒心惕怔忡,從舊血不去,新血不生例為法。
白話文:
四十二、血癥
楊姓婦人服用藥物後,雖略見效,但血塊症狀未消。所謂「癥」,指的是真實存在的病理變化。氣滯血瘀,由無形的病理變化轉變為有形的腫塊。腫塊有時移動,有時不動,腹痛時發時止,午後最為嚴重。疼痛時間長了,就會累及經絡,導致真陰和元氣衰竭。陰血虛弱則發熱,氣虛則畏寒,進而累及肝、脾、腎三臟。脾土不能生金,虛陽上浮,導致左側卧睡時咳嗽,右側卧睡時疼痛加劇,病情反覆無常。
脈象沉細而略浮,呈現內傷成癆的徵象。眼見春分將近,天地之氣交替變換,需預防胃氣敗壞而導致不食,務必謹慎。
(處方缺失)
黃氏按語:婦女諸病的治療,與男子並無太大差異,只是在調經、經閉、帶下、崩漏、癥瘕、生育、子嗣、妊娠期、產後以及乳房疾病、外陰疾病等方面有所不同。《易經》說:「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」,這指的是氣的開始;「至哉坤元,萬物資生」,這指的是形的開始。人依靠父母之氣而生,以氣生形,就是禀受天地之氣。
陰陽二氣既已顯現,五行也就自然彰顯。所以,天一生水,水屬腎,稱為天癸,也叫經水或月信,如同潮汐一樣有規律,如同月亮一樣有盈虧,不違其時。先天之天癸,指的是腎臟之間的活動之氣,是稟受於父母的,是生命的開始;後天之精血,指的是水穀精華轉化而來的,是形體形成之後,維持生命所依靠的。《經書》說:女子二七(十四歲)腎氣盛,腎間動氣盛。二七而天癸至,指的是先天之天癸,如同內在的活動之氣。
至於女子胞宮內,衝脈為血海,任脈主胞胎,衝任二脈都起源於胞宮。因此,任脈通暢,太衝脈旺盛。氣血運行,在外循行經絡,在內濡養臟腑,氣血調和,運行不息。向上則化為乳汁,向下則為月經,每月之間,衝任二脈氣血充盈而運行,月經按時來潮,所以才能孕育子女。褚澄說:「女子天癸既至,超過十年沒有與男子同房則月經不調;未超過十年就思念與男子同房,也會月經不調。」這話固然說明了月經不調的根本原因,但僅從常規論述其病因,卻沒有完全闡明其變化。還有一些情況,例如因惡阻三個月,胎氣繫於脾,如同寄生植物依附於樹木一樣,根基不穩。如果誤受風寒,或食用生冷食物,寒邪侵犯胞宮,凝滯於血分,脾胃的生氣被壓制,就會導致氣虛下陷而難以避免。衝脈、任脈、督脈、帶脈等經絡受損,都會導致月經不調;或禀賦虛弱,平素帶下過多也會導致月經不調;或房事過度,氣虛血少也會導致月經不調;或在經期鬱怒傷肝,肝傷血耗也會導致月經不調;或體內有熱也會導致月經不調。於是就會出現經期錯亂,提前或延後,經量或多或少,經色或紫或淡等異常情況,都屬於疾病。
妊娠期可能出現胎動不安、胎兒疾病、妊娠嘔吐、妊娠期尿頻、妊娠水腫、胎兒下垂、胎兒哭鬧、胎兒煩躁、胎兒缺水、妊娠癇證等症狀,重視胎教則可避免。產後疾病更多,醫生需要根據脈象,分辨內外病因,審察陰陽,區分虛實。病根分析透徹,治療才能有效,切勿一概而論,用活血化瘀的方法,也不要一概而論,用溫通的方法。
現在看先生的病例,臨證時往往使用攻邪治病的方法,但是如果未婚女子天癸從未出現,形體消瘦,精神萎靡,食慾不振,少腹疼痛,骨蒸咳嗽,大便溏瀉,先生則說:先天不足,真陰不足,脾肺皆虛,必然會發展為乾血癆,必須從滋養營氣、培補脾胃入手。如果經脈阻塞,腹痛,結塊如梭,先生則說:瘀血凝聚成癥瘕,內心煩躁不安,必須先清除舊血,才能生新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