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臨症經應錄》~ 卷三 幼童痘疹門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幼童痘疹門 (7)

1. 二十三、復感下利

此二公懷見相背,用意淵深,作後學楷梯。奈後學每讀至此反懷疑莫釋,如駕一葉扁舟誤入汪洋,飄飄乎莫知其所止始終。宜攻耶?宜補耶?疑惑業生,有歧路亡羊之嘆。從舍弟(鈺)受令祖老先生業,命讀翁仲仁《痘疹金鏡錄》,真屬慈航普渡,回春於掌握之間,大得中和之道。以此較彼,忌無怪乎?後車云前車之謬。

大抵要合天符歲氣,當分稟賦強弱,有先虛後實,先實後虛,有純虛純實,有半虛半實,頭緒雖多,一言以蔽曰:明辨之。疹雖胎毒痘之末疾,亦要出得盡。惟二經受病,脾與肺也。內應於手足太陰,外合於皮毛肌肉,多帶天地間歲行診戾不正之氣,鄉鄰傳染而成,故曰疹也。疹以春夏為順,秋冬為逆。

以其出於脾肺二經,一遇風寒勢必難出,且多變症,故於秋冬為不宜耳。疳疾者,疳者干也。干生乎濕,濕生乎土虛,土虛生於飲食不節,飲食不節生於初能飲食,見食即愛,不擇精粗,不知飽滿,食上加食,況小兒臟腑柔嫩,多食則不能化而脾氣鬱,脾氣既郁有拘急之象。兒之父母猶認為肌渴而強與之。

脾因鬱而水穀之氣不化,而脾愈郁,不為胃行津液,濕斯停矣。土惡濕,濕停而脾胃俱病矣。胃為陽明多氣多血之府,中焦受傷無以散精氣,則五臟之汁亦干。營衛氣餒,故多汗多血,愈虛血氣,故肢體日瘦,中焦濕聚不化而腹滿,腹日滿而肢愈瘦,故曰干生於濕也。種種古人來路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,不知其要者,流散無窮。

今先生善於敏悟,聞一以知十。再參閱先生立案,不啻與古為鄰,深諳古人意,立方虛用補,實用攻,寒用溫,熱用清,虛實並見則攻補兼施,乃黃卷幼婦之章程也。無毫釐之差,千里之失。足稱先生一片婆心,保赤指南。歲屆

辛丑之春二月十日識於義貞祠秀峰程鍾

白話文:

這兩位前輩的見解互相矛盾,用意深奧,是後輩學習的典範。然而,我每次讀到這裡就感到困惑不解,如同駕著一葉扁舟誤入茫茫大海,漂泊不定,不知終點在哪裡。應該攻邪還是補益呢?疑惑越來越多,真有迷失方向的感慨。幸虧承蒙舍弟(鈺)的引薦,讓我閱讀祖老先生的《痘疹金鏡錄》,如同慈航普渡,讓我掌握了回春之法,領悟了中和之道。將此與彼相比,疑惑自然消解,後學也避免了前輩的錯誤。

總的來說,治療要符合天時地氣,應區分體質的強弱,有先虛後實,先實後虛,也有純虛純實,半虛半實等情況,雖然情況複雜,但總之就是要明辨。疹子雖然是胎毒痘疹的末期病症,也要使其完全排出。患病的兩個經絡是脾經和肺經,內應於手足太陰經,外合於皮毛肌肉,多伴隨天地間歲運不正之氣,通過鄰里傳染而產生,所以稱之為疹。疹子在春夏發病為順,秋冬發病為逆。

由於疹子源於脾肺二經,一旦遇到風寒,病情就難以痊癒,而且症狀多變,所以在秋冬發病是不利的。疳疾,疳指乾燥,乾燥源於濕,濕源於脾虛,脾虛源於飲食不節,飲食不節源於幼童能吃東西後,見到食物就喜歡吃,不挑食,不知飽腹,吃過量。況且小兒臟腑嬌嫩,多吃就難以消化,導致脾氣鬱結,出現拘急的症狀。孩子的父母卻認為孩子口渴,就強迫孩子多吃。

脾氣鬱結,水穀之氣不能化生,脾氣更加鬱結,不能運化津液,濕邪就會停滯。脾土惡濕,濕邪停滯,脾胃都生病了。胃是陽明經,氣血充盛之處,中焦受損,不能運化精氣,則五臟的津液也會枯竭。營衛之氣不足,所以多汗、出血,氣血更加虛弱,所以肢體消瘦。中焦濕邪停聚不能化解,所以腹部脹滿,腹部越脹滿,肢體就越消瘦,所以說乾燥源於濕。古人對此病症的理解,精髓只有一句話,但不知其要者,就會流於繁瑣。

如今先生您聰明敏銳,一點即通。再參考您記錄的病例,就如同與古人為鄰,深諳古人的用意,虛證用補法,實證用攻法,寒證用溫法,熱證用清法,虛實夾雜則攻補兼施,這就是治療的規範。一點點的偏差,都會造成很大的錯誤。足見先生一片愛護兒童的苦心。

辛丑年春二月十日,寫於義貞祠秀峰程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