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臨症經應錄》~ 卷三 幼童痘疹門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幼童痘疹門 (6)

1. 二十二、痘後便血

(案1)某,十七朝,痂雖落而未充,面無華色,飲食無多,脾虛不攝馴致腸中作痛,糞後便紅。此遠血也,出於肝肺。心肺之陽不能降,肝腎之陰不能升,陽不潛藏,陰絡受傷。況兼餘毒發揚,熱擾神明,煩躁譫語,戰慄肢涼,所謂熱深厥亦深。

(方缺)

白話文:

【二十二、水痘後便血】

(案例1)有位患者,水痘結痂已脫落十七天,但身體仍未完全康復,臉色蒼白無光澤,食慾不佳。這是因為脾氣虛弱,無法正常運作,導致腸胃疼痛,排便後有血絲出現。這種情況屬於遠端出血,源於肝臟和肺部的問題。心肺的陽氣無法下降,肝腎的陰氣無法上升,陽氣未能得到妥善藏納,導致陰脈受到損傷。再加上體內殘留的毒素尚未排除,熱毒幹擾心神,使患者感到煩躁,胡言亂語,全身顫抖,四肢冰冷,這正是所謂的「熱毒深重,厥逆亦嚴重」。

(治療方案遺失)

2. 二十三、復感下利

(案1)汜水南馬廠,成云書乃郎,素本先天不足,加以暑濕內伏延經月餘,體削,勢欲成疳之象。近又下痢四天,紅白兼見,腹痛後重,幸身熱漸平,脈息數而微大,舌苔黃膩,間有乾嘔,口常渴而不飲。此乃熱入營分,無形之暑濕,夾有形之宿垢未清,症來非輕,謹防噤口等弊之險。擬芩芍湯加減,留方仍候高明教正。

酒炒黃芩,赤芍,茯苓皮,廣皮,炒黑銀花,飛滑石,焦楂肉,冬瓜仁,雞內金,生穀芽,枇杷葉

此症由病後元氣受虧,近因復感下痢,雖然新瘥,奈脾胃蘇而未振,面浮肌瘦,脈細且數,又加體質柔脆,恐成疳疾。本屆可慮,況陰液未充,肝陽獨旺。愚細思之,惟議扶脾健胃,兼滋營液丸法,緩緩圖治,方克有濟。不然湯藥常投,必致損胃減谷。欲求速功,豈可得乎?

丸方:雲茯苓,懷山藥,冬瓜仁,薏苡米,新會皮,五穀蟲,大白芍,雞內金,六神麯,生穀芽,熟穀芽,佩蘭葉

上法制㕮咀為末,用黑穭豆衣、金釵石斛熬膏為丸。

(程)按:醫者性命之關係,豈可不為深求?最難者幼科也。業此道全賴心誠,看得真,辨得透,又何難之有?大抵不越乎先後天之強弱。緬《經》云:先身而生謂之先天,後身而生謂之後天。先天之氣在腎,是父母之所賦;後天之氣在脾,是水穀之所化。先天之氣為氣之體,體主靜,故子在胞中賴母息以養,生氣則神藏而機靜;後天之氣為氣之用,用主動,故育形之後資水穀以稟,生身則神發而運動。天人合德,二氣互用。

故後天之氣得先天之氣則生生而不息,先天之氣得後天之氣始化,化而不窮。但幼童小兒亦不能脫此圈子。何以見?蓋幼童受病多半由二氣衰薄,染病最易。或由飢飽不一,寒暄失調,則脾胃日敗,氣血漸傷。或拘管太過,則肝旺氣鬱屈,而不伸。或誦讀太急,陰傷氣耗,虧而難成或持重傷力,跌撲停瘀,經脈不和,真陰與元氣日漸衰乏,日復一日,遂有童損、龜胸、龜背等症。蓋小兒受病非由外感風寒,則內傷乳食,遂有驚風、咳喘、吐瀉、寒熱、疳癇等症。

且喜幼童情竇未開,尚易辨治,小兒臟氣清靈,隨撥隨應,果能確得其本,而撮取之一藥可愈。非男婦損傷,積痼癡頑者可比。至若痘疹一症,俗名天瘡,一名聖瘡,言其變化莫測。一名百歲瘡,言其自少至老只作一番。原其所由,實由胎毒內藏命門四肢百骸,而復因時氣外觸,傳染相似,是亦天行疫癘症也。

痘以稀朗為順,稠密為險,竟稀朗而收功,竟稠密而全功者,此亦天命,非人力能挽回也。痘有五要:一要出得盡,二要起發透,三要膿漿滿,四要收靨齊,五要結痂厚。論治將謂宗莊在田先生《千至金寶》,又偏於溫暖,溫暖是補益之稱。將謂宗費建中先生《救偏瑣言》,又偏於苦寒,苦寒即攻伐之別。

白話文:

二十三、復感下利

案例一:汜水南馬廠的成云書郎中,先天不足,加上暑濕內伏一個多月,身體消瘦,像是要長疳疾的樣子。最近又下痢四天,大便紅白相間,腹痛且下墜感明顯,幸好發燒已經漸漸退了。脈搏數而有力,舌苔黃厚膩,偶爾乾嘔,經常口渴卻不想喝水。這是熱邪侵入營分,無形的暑濕與有形的宿垢未清,病情不輕,要小心噤口痢等危險情況。擬用芩芍湯加減治療,寫下處方,希望得到高明的指教。

處方:酒炒黃芩、赤芍、茯苓皮、廣皮、炒黑銀花、滑石粉、焦山楂肉、冬瓜仁、雞內金、生穀芽、枇杷葉

這個病例,因為之前的病導致元氣受損,近期又再次下痢,雖然病情好轉,但脾胃功能恢復得還不夠好,臉浮腫、身體消瘦,脈搏細而數,加上體質虛弱,恐怕會發展成疳疾。目前的情況值得擔憂,陰液不足,肝陽又過盛。我仔細考慮後,決定採用扶脾健胃、滋養陰液的丸藥,慢慢調理,才能有效治療。否則,不斷服用湯藥,反而會傷胃損耗脾胃功能,想快速見效是不可能的。

丸藥處方:雲茯苓、懷山藥、冬瓜仁、薏苡仁、新會陳皮、五穀蟲、大白芍、雞內金、六神曲、生穀芽、熟穀芽、佩蘭葉

以上藥材研磨成粉,用黑豆衣、石斛熬膏做成丸藥。

(程氏按語):醫生與病人的性命攸關,怎麼能不深入研究呢?最困難的是兒科。從事這行,全憑真心實意,觀察仔細,辨證透徹,有什麼困難呢?總體來說,不外乎先天和後天體質的強弱。《內經》說:出生前就形成的叫先天,出生後形成的叫後天。先天的氣在腎,是父母遺傳的;後天的氣在脾,是水穀轉化的。先天之氣是氣的本體,主靜,所以胎兒在母體中依靠母體的呼吸來維持生命,生機勃勃,精神內斂,機體安靜;後天的氣是氣的功能,主動,所以出生後依靠水穀精華來滋養,長成形體,精神外發,活動頻繁。天人合一,二氣互相運用。

所以,後天之氣得到先天之氣的滋養就會生生不息,先天之氣得到後天之氣的滋潤就會化生不竭。但是小兒也不能脫離這個規律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因為幼童生病大多是因為先天和後天之氣不足,很容易生病。或者因為飲食不規律,寒暑失調,脾胃就會日漸虛弱,氣血也會漸漸受損;或者管教過嚴,肝氣就會旺盛,氣機鬱結不通;或者讀書過度,陰液受損,氣血耗傷,導致身體發育不良;或者受到外力撞擊,跌打損傷,氣血瘀滯,經絡不通,真陰和元氣就會日漸衰弱,一天天惡化,就會出現佝僂病、雞胸、駝背等症狀。小兒生病不是因為外感風寒,就是內傷乳食,就會出現驚風、咳嗽、喘息、嘔吐、腹瀉、寒熱、疳積等症狀。

值得慶幸的是,幼童情志還未成熟,比較容易治療,小兒臟腑之氣清靈,治療見效快,如果能準確找到病根,一味藥就能治癒。不像成年男女的損傷,積久成疾的頑固病症那麼難治。至於痘疹,俗稱天花,也叫聖瘡,意思是它的變化難以預料;也叫百歲瘡,意思是人從小到老只會得一次。它的根源,是胎毒藏在命門和四肢百骸,再加上時令的邪氣外侵,互相傳染,也是一種流行性疾病。

出痘以稀疏為吉,稠密為凶,最後稀疏而痊癒,或者稠密而痊癒,這都是天命,人力難以挽回。出痘有五個關鍵:一是要全部長出來,二是要發透,三是要膿漿飽滿,四是要痘靨一起結痂,五是要痂厚。治療痘疹,有人遵從莊田先生的《千金要方》,偏重溫補;也有人遵從費建中先生的《救偏方》,偏重苦寒攻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