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臨症經應錄》~ 卷三 幼童痘疹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幼童痘疹門 (2)

1. 七、痘

高麗參,酒炙黃耆,白歸身,元參,連翹,紫草茸,丹皮,牛蒡子,嫩毛犀角片,制山甲白姜蠶,炙甘草,上洋米,上口蘑,冬筍尖,蘆筍尖

晚診:加冬蟲夏草、大貝母

喜花七朝,漿行七分,時有嗆咳,嘔惡黏痰,大便五日未解,小便短少黃赤混濁。書云:顆粒繁密而豆頂皮薄者,漿行弗實。漿既不實,則防毒火內攻,發之時必以補中溫托為主。成膿之後,當以涼血解毒為貴。若屢用補托,恐致燥熱。考前賢諸醫,有偏用溫補者,有偏用苦寒攻下者,均非定例,當以補中末三治要察,豈可混治。所謂醫理最深,審症立方不易,要求無太過,無不及,無偏僻之弊也。

東洋參,元參,小生地,粉丹皮,大貝母,連翹

晚診:加銀花、燈心、天花粉、大麥冬、水炒黃芩、霍石斛、活水蘆根

喜花八朝,漿足七分,尚有三分毒火蘊蓄肺胃,是以咳嗆,時有咽痛,嘔惡,飲食懶進,小溲混赤,大便六日未解。種種熱象,若執古方偏見,以投溫補,恐留遺毒。夫痘未有無毒火而發者,昨云初中末三治要察,此症系半虛半實。初宜攻逐,中宜溫補,繼而陽亢陰虛,當進清涼苦降,以助結痂耳。

元參,麥冬,小生地,銀花,連翹,霍石斛,大貝母,黃芩,花粉,滑石,赤苓,熟石膏,白蘆根,粳米煎水。

晚診:加真象牙(磨入)

喜花九朝,漿勢漸回,奈咳嗆未止,又兼音嗄,嘔惡頗平,食谷不旺,小溲黃赤而短,大便雖解不徹。刻下陽亢陰虛,尚有三分餘毒,毒火上凌肺金。蓋肺為嬌臟,主持諸氣,屬金而畏火,最防咳急,增喘不可不慎。議用滋陰潤肺,化毒回漿,佐以清涼苦降,望應手為吉。

北沙參,元參,麥冬,霍石斛,消橘紅,大貝母,雲茯苓,生苡米,花粉,澤瀉,豬苓,真象牙,青果核,生茶烏,白蘆根,羚角片

喜花十朝,漿勢漸回,尤幸嗆咳漸減,飲食亦增。實痘毒雖從漿而化,化而未盡,猶有餘毒在內,今身現銀疹,奈毒又有出路之機,漸入佳境之象,仍望應手無弊為頌。

北沙參,元參,麥冬,霍石斛,金銀花,連翹殼,大貝母,生茶烏,羚羊角,黃芩,生苡米,白蘆根

喜花十一朝,已成痂疕,仍有微咳,時有咽痛,口乾,舌下兼疼。此屬餘毒未盡,熏灼肺經,議用清肺化毒主治。

忍冬藤,元參,麥冬,枯黃芩,大貝母,淨連翹,天花粉,云白苓,羚羊角,上犀角,鮮石斛(取汁服,渣煎),燈心,白蘆根,綠豆皮

喜花十二朝,飲食頗進,二便調通,咽痛、口乾均退,時有微咳多痰,舌尖之下作疼,身現銀疹堆痧,勢屬佳兆。仍候痂落之餘再現瘢痕之色。擬用清涼苦降,以免餘毒之疥。

忍冬藤,元參,麥冬,枯芩,大貝母,苦桔梗,五穀蟲,甜花粉,羚角片,連翹,生茶烏,白蘆根,綠豆皮,另用上犀黃、珍珠共研細末,擦舌下痛處。

白話文:

七、痘

第一天到第七天:處方包含人參、炙黃耆、白朮、玄參、連翹、紫草、丹皮、牛蒡子、犀角、制山甲、白芷、炙甘草、薏苡仁、香菇、冬筍尖、蘆筍尖。晚上加冬蟲夏草、貝母。痘疹初發,漿液不足(只有七分),伴隨咳嗽、嘔吐黏痰、便秘五日、小便少且黃濁。古籍記載,痘疹顆粒密集且痘頂皮膚薄者,漿液不足。漿液不足則要預防毒火內攻,發疹初期應以補中益氣溫和托毒為主。化膿之後,則應以涼血解毒為重。若過度使用溫補之藥,恐致燥熱。前輩醫師有的偏用溫補,有的偏用苦寒攻下,都沒有固定的方法,應該根據痘疹的初期、中期、末期三個階段仔細觀察,不可混亂治療。醫學之道深奧,審察病症制定處方不易,要求不偏不倚,不寒不熱,沒有過與不及。

第八天:處方包含東洋參、玄參、生地黃、丹皮、貝母、連翹。晚上加金銀花、燈芯草、天花粉、麥冬、炒黃芩、石斛、蘆根。痘疹發展到第八天,漿液充足(七分),但仍有三分毒火蘊積在肺胃,因此咳嗽、咽痛、嘔吐、食慾不振、小便混濁發赤,便秘六日。各種熱象明顯,如果執著古方偏見使用溫補藥物,恐會留下毒素。痘疹絕非沒有毒火就發病,之前提到要觀察初期、中期、末期,此症屬於半虛半實。初期應攻逐,中期溫補,然後因陽亢陰虛,應改用清涼苦寒瀉下的藥物,以促進結痂。

第九天:處方包含玄參、麥冬、生地黃、金銀花、連翹、石斛、貝母、黃芩、天花粉、滑石、赤苓、石膏、蘆根、粳米。晚上加象牙末(磨成粉末)。痘疹漿液漸退,但咳嗽未止,並伴隨聲音嘶啞,嘔吐減輕,食慾不振,小便黃赤短少,大便雖通但未完全通暢。此時陽亢陰虛,尚有三分餘毒,毒火上犯肺金。肺是嬌嫩的器官,主司呼吸,屬金而畏火,最怕咳嗽加劇,喘息加重,不可不慎。應選用滋陰潤肺、解毒回斂的藥物,輔以清涼苦寒瀉下的藥物。

第十天:處方包含北沙參、玄參、麥冬、石斛、橘紅、貝母、茯苓、薏苡仁、天花粉、澤瀉、豬苓、象牙末、青果核、烏梅、蘆根、羚羊角片。痘疹漿液漸退,咳嗽減輕,食慾增加。雖然痘毒已隨漿液化解,但未完全化解,仍有餘毒存在體內,現在出現銀疹,毒素有排出的跡象,病情漸入佳境,希望藥效發揮,無不良反應。

第十一天:處方包含北沙參、玄參、麥冬、石斛、金銀花、連翹、貝母、烏梅、羚羊角、黃芩、薏苡仁、蘆根。痘疹已結痂,仍有輕微咳嗽、咽喉痛、口乾、舌下疼痛。這是餘毒未盡,灼傷肺經,應以清肺化毒為主。

第十二天:處方包含忍冬藤、玄參、麥冬、炒黃芩、貝母、連翹、天花粉、茯苓、羚羊角、犀角、鮮石斛汁(石斛渣另煎)、燈芯草、蘆根、綠豆皮。痘疹飲食增加,大小便通暢,咽喉痛、口乾消失,偶爾輕微咳嗽多痰,舌尖下疼痛,出現銀疹,這是好的徵兆。等待痂皮脫落後觀察瘢痕的顏色。應使用清涼苦寒瀉下的藥物,避免餘毒引起的疥瘡。

第十三天:處方包含忍冬藤、玄參、麥冬、炒黃芩、貝母、桔梗、五倍子、天花粉、羚羊角、連翹、烏梅、蘆根、綠豆皮。另用犀角、珍珠研磨成細末,塗抹舌下疼痛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