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臨症經應錄》~ 卷二 七情內傷門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七情內傷門 (12)

1. 三十四、濕

欲成之後,宜養血平肝,肝得其養,陰不枯,陽不結,胃氣升降舒徐則愈矣,歸身、白芍、首烏、阿膠、棗仁、茯神、雲苓、柏子仁之類。如嘔酸加左金丸、代赭、旋覆、橘皮、竹茹是也。如吐血加丹參、貝母、丹皮、梔子、玉金、參三七、藕節是也。已成則無法可治,縱或有愈之者,非成法也,乃定數也。

即如《醫宗必讀》有白水牛喉、杵頭糠牛嚇叫之類,亦復另具手眼、獨開生面之方。先賢精奧,難窺底蘊,種種不能枚舉。(晏)正燕居,握管吟哦,適藩憲寶仁兄造吾廬,云及先生作《經應錄》,汝見之乎?其中濟生之功非淺。(晏)遂告以捧冊,囑我刪改,吾恐筆墨荒蕪,豈堪評點,因承不棄。

故敢布鼓於雷門,妄談數句,聊以解嘲,藉欽先生學問不居人下,聰明反超人上,遠溯靈蘭,近搜秘典,特著壽人之玉版,實為度世之金針云爾。歲屬

咸豐巳未年秋八月望日書於頤志齋柘塘丁晏識

白話文:

三十四、濕

濕邪導致的病症,痊癒後應著重養血平肝。肝臟得到滋養,陰液就不會枯竭,陽氣就不會凝滯,胃氣升降也就能恢復正常,疾病自然痊癒。常用的藥物包括:歸脾丸、白芍、何首烏、阿膠、酸棗仁、茯神、雲苓、柏子仁等等。如果伴有嘔吐胃酸,則可加用左金丸、代赭石、旋覆花、橘皮、竹茹等藥物。如果出現吐血,則可加用丹參、貝母、丹皮、梔子、黃連、三七、藕節等藥物。

但如果病情已經發展到很嚴重的地步,就沒有辦法醫治了。即使偶爾有人治癒,也不是遵循固定的方法,而是命中注定。

就像《醫宗必讀》中記載的白水牛喉、杵頭糠牛嚇叫等偏方,這些方法也各有巧妙,獨具特色。前賢們的醫術精妙,難以窺探其深奧之處,各種方法實在無法一一列舉。

我正閒居在家寫作,寶仁兄突然來訪,談到先生所著的《經應錄》,並詢問我是否看過。我說看過,並提及書中濟世救人的功績非同小可。寶仁兄便將書交給我,囑咐我刪改潤色。但我擔心自己學識淺薄,怕擔不起評點的責任。

所以,我斗膽在此班門弄斧,妄言幾句,聊以自嘲。同時也敬佩先生學識淵博,才智超群,博覽群書,撰寫了這部延年益壽的佳作,實為普度眾生的金玉良言。

咸豐己未年秋八月十五日 於頤志齋 丁晏記